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东山铎

姑緐?姑姊?姑每(母)?姑娌?——《吳命》“太姬”及相關世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9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恶心人加二皮脸,还真少见你这样的。

-------------------------

反正你就這德行,你不誠心道歉,我第一是算了不理你

如果你還嘴賤, 犯著了,第二我一定繼續把這個災梨禍棗四個字掛在你身上

(為什麼我總覺得你用字遣詞很娘咧?怪!)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居:

哈哈,东山兄自己也说先把那个放下嘛

现在兄台拿出点儿风度来,先把这个方言问题放下。

大家专心讨论释字,可好?

俺是同意呀,不過對方不依不饒,非要在要俺回答的問題下加上這麼一條,莫辦法呀~

好啦,現在咱們把方言問題放下,專心來討論釋字,——請龍泉先生先將作爲自己立論基礎的:古文字中“母”“女”常見通假的例子,找來俺瞅瞅吧?

发表于 2009-2-19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marc:

反正你就這德行,你不誠心道歉,我第一是算了不理你

如果你還嘴賤, 犯著了,第二我一定繼續把這個災梨禍棗四個字掛在你身上

(為什麼我總覺得你用字遣詞很娘咧?怪!)

只要你在这儿逛,俺就回回敲打你

俺倒要看看你怎么把字挂俺身上,哈

 

发表于 2009-2-19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無所謂啊,  我修養好, 不會跟連災梨禍棗都不知道的人計較, 你就請盡量吧

 

发表于 2009-2-19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marc:

無所謂啊,  我修養好, 不會跟連災梨禍棗都不知道的人計較, 你就請盡量吧

啊,俺也知道,这世界上就有把恬不知耻都当成自己修养好来理解的人。

发表于 2009-2-19 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東山先生看看這個吧:

古文字中從“每”的字,有許多將“母”寫作“女”的例證,這是您不能否認的事實!如果你真的仔細看過魏文,那我請教您,文中所舉的“緐”之形體,如《戎生編鐘》、《包山簡》、《鄂君啟車節》所從的“母”,不就是寫作“女”嗎

金文“每”字即有從“女”之例(如《天亡簋》、《(上次下虫)壺》,《(上次下虫)壺》那個“每”與本簡極為相似,參見《金文編》卷一“每”字下)

再舉一例,單獨的“母”字也有作“女”之形的,如《司母戊鼎》(《金文編》卷十二收入“母”字下,釋文說:母,與女為一字。)

所以,《金文編》都說“母”、“女”為一字了,不知道你還要扯什麼呢?

我不是早就舉證了嗎?是你自己看不懂,還亂提問呢!你還是將我說的問題老實回答吧!不要想轉移焦點哦!

[此主题已被 龍泉 在 2009-2-18 20:19:37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龍泉 在 2009-2-18 20:24:15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龍泉 在 2009-2-18 20:24:58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2-19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真热闹!几大高手各自为战杀得昏天黑地。

俺就摇旗呐喊看混战,作壁上观

发表于 2009-2-19 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補一例:

     《侯馬盟書》308亦有“每”從“女”之例,各位去看看吧!(參《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卷一“每”字下)

发表于 2009-2-19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龍泉兄

請問您,如果母女同形,可以替換(甲骨文如每敏多從女,金文如兄舉例)

特別是用來當作聲符

這意味著什麼?母女同音或發音類似嗎?

謝謝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龍泉:

東山先生看看這個吧:

古文字中從“每”的字,有許多將“母”寫作“女”的例證,這是您不能否認的事實!如果你真的仔細看過魏文,那我請教您,文中所舉的“緐”之形體,如《戎生編鐘》、《包山簡》、《鄂君啟車節》所從的“母”,不就是寫作“女”嗎

金文“每”字即有從“女”之例(如《天亡簋》、《(上次下虫)壺》,《(上次下虫)壺》那個“每”與本簡極為相似,參見《金文編》卷一“每”字下)

再舉一例,單獨的“母”字也有作“女”之形的,如《司母戊鼎》(《金文編》卷十二收入“母”字下,釋文說:母,與女為一字。)

所以,《金文編》都說“母”、“女”為一字了,不知道你還要扯什麼呢?

我不是早就舉證了嗎?是你自己看不懂,還亂提問呢!你還是將我說的問題老實回答吧!不要想轉移焦點哦!

俺現在就懷疑一點:龍泉先生究竟認不認得漢字?閣下不會也是加拿大來的吧?(有點懷疑~)

俺再把俺所謂的“通例”再貼在這裡一遍,我就看閣下能不能睜大您那可能沒有仁的眼睛看到:

上引宋華強先生之文以為:楚簡“每”字下部皆从“母”,此从“女”,恐非“每”字,——其實已經注意到了此中現象:

(俺也認同這種字形分析方法的~~~)

引申其意,也許可以這樣表述:

“緐”字不省之形體保留有“糸”旁,此時的“母”旁或可寫成“女”形;而所謂的“緐”之省體(或者說“每”字),省去了“糸”旁,下部一律寫成“母”形,而非此處簡文所作的“女”形。或者換句話說,楚簡中的“每”字形(或者說“緐”之省體),其所从的“母”作為聲符是不可省的,而此處簡文中的“上來下女”字,下部的“女”字是作為義符而非聲符存在的,因而是可以省去的……

【您要是再提一遍您舉的那個正撞俺槍口上的所謂狗屁例子,讓俺再轉貼一遍俺已經發過的帖子,那,俺就真的要不恭了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5-11 00:30 , Processed in 1.05143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