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兩說均甚有理致。不過,本著“就近原則”(抄近道),俺贊成該字為會意字的看法。這個字應該就是“實”字的異構,从宀,从貝,會室中實貝之義。由於現有文字資料中“實”字時代較早,這個字也可以看作實字省去毌字而成。
《說文·宀部》:“實,富也。从宀从貫。貫,貨貝也。 ”段注:“以貨物充於屋下,是為實。”《說文·宀部》:“室,實也。”《釋名·釋宮室》:“室,實也,人物實滿其中也。”包山簡257:“食室所以 :豕脯二,脩二,蒸 一,炙 一,……”用“實”字解釋也是很合適的。
《說文·穴部》:“窒,塞也。”《九經古義·論語》:“惡果敢而窒者。鄭氏曰:《魯論》窒作室。室與窒通。”真聲古音在質真二部之間,在填實或填塞的意義,跟實、窒相通。《漢書·溝洫志》:“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寘決河。”顏師古注:“寘,音大千反。”《史記·河渠書》作“窴”。在填塞的意義上,實、窒、窴(寘)所記為同一個詞,至少為同源詞。就聲音關係而言,實之於寘,猶窒之於窴也。
“寔”字古訓“置”。《說文·宀部》:“寔,置也。”《易·坎》:“寘於叢棘。”《釋文》:“寘,姚作寔。寔,置也。張作置。”古音是聲與實聲相通。《詩·召南·小星》:“實命不同。”《釋文》:“寔,韓詩作實。”《禮記·坊記》:“寔受其福。”《釋文》:“寔,易作實也。”然則實之於寘,猶寔之於寘也。所以清華簡《系年》“實”字讀為“寘”是很自然的。 [此主题已被 孟蓬生 在 2012-1-7 9:00:4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