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簋铭文中有几个不常见的“拼合合文”,这种合文以一个字与另一个字的一半拼合或以两个字的各一半拼合构成。如“彤弓”、“彤矢”、“攸勒”。还有一个常见的合文“四匹”。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2 20:26:59 编辑过]
举报
引簋銘釋文
隹(惟)正月壬申,王各(格)於龔(恭)大(太)室,王若曰:“引,余既命女(汝)更乃且(祖)□(摄)司齊師,余唯□(緟)命女(汝),易(賜)女(汝)彤弓一、彤矢百、馬四匹,□(攸勒)。乃□(御),毋敗□(績)!”引拜稽手,對揚王休,同[僰阝](偪)追,郛(俘)兵,用乍(作)幽公寶簋,子子孫孫寶用。
([僰阝] ,字符代用,原字左半上部“棘”,下部“火”,右半“阜”。)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2 20:33:48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2 21:15:25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3 12:02:53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4 10:39:32 编辑过]
这篇铭文中还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上半很像“縣”,下半貌似“皿”,从同铭的“追”字看,其实是“止”。这是个什么字?
楼上所说的不识字是否还是一个合文?
不过“郛(俘)兵”似应释作“孚(俘)(金)兵”,字似乎也算合文。
这个字暂隶定为“道”。读本字“道”,其义为“祖道”;读“導”,其义为“励也。”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3 12:00:33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3 21:07:57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3 21:20:19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3 21:25:47 编辑过]
我们可以同铭中“命”字中的“卩”去比较那个字的右半,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引簋铭文中有几个不常见的“拼合合文”,这种合文以一个字与另一个字的一半拼合或以两个字的各一半拼合构成。如“彤弓”、“彤矢”、“攸勒”。
引簋铭文中这种使用“拼合合文”的方式,应是它自身使用文字的“体例”。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在考释古文字时,还应该关注通篇铭文的用字“体例”。
学术为公!那是天下人的!友谊第一!这是咱们的!问候一上和小白!朋友们辛苦了!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4 12:59:35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4 13:04:53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4 13:06:55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4 13:09:52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4 13:23:29 编辑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5-12 06:59 , Processed in 1.0590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