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研究不能回避甚至曲解重大课题
周 祖 庠
了解音韵学的人都知道,现行音韵学学科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隋朝的注音韵书《切韵》音系形成“今音学”;以唐末宋初产生的用图表解释《切韵》音系的理论形成“等韵学”;而明末清初又诞生了探讨上古语音的“古音学”。
这三大分支中,“《切韵》”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音韵学的音系基础及理论基础:“今音学”因它而建立;“等韵学”——音韵学理论,为解释它而作;古音学(主要是指现行古音学)中的很多理论又是在“今音学”、“等韵学”基础上推衍出来的;同时,对近、现代语音,人们也往往以其与《切韵》对比并以它作为源流。这一切都说明了:《切韵》是音韵学的核心,音韵学理论和音韵学体系,都是建立在《切韵》音系上的。可以说,没有《切韵》,便没有我们现行的“音韵学”。
然而,对《切韵》音系的性质,历来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代表了隋唐时期长安或洛阳的单一音系;有的则认为它是南北朝南北语音的综合(或总合)体系。而《切韵》如果一旦被证明是综合音系,那就意味着一千四百多年的音韵学是伪科学(魏建功语①)。因此,对《切韵》性质的认定,可谓是音韵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音韵学工作者首先应该弄明白的一件头等大事。否则,便可能会“埋头拉车不看路”,搞不好,我们的心血便会付诸东流,这种教训已不是少数。
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止,可以说,对《切韵》性质的讨论已基本形成定论,那就是《切韵》是个综合音系,其中以周祖谟先生《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