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关于初吉,我是这样认为的:
初吉不是一种月相,但它在金文中又与其他月相术语一起
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讲,它又是一种与月相并用的记时术语。古
人认定的"吉日"除丁 庚 午 亥等为特定的吉日之外,可以是
一月中的任何一天,但"吉日"在一月中肯定不是一个,既言
初吉,当是第一个吉日,故初吉当在一个月中的头旬。
<国语.周语上>韦昭注:"初吉,二月朔日也",<诗>云"二月初吉",
可见到了周宣王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了"朔",因此把朔日认作
一月的开始。
月相是指月亮圆缺的变化,而初吉又不是月相,那么它所表示
的时段,只能是不见月亮的日子,即二十九 三十至初一 二日,
但初吉 既生霸 既望 既死霸的顺序又是确定了的,故可肯定,
初吉是一月开始。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有许多学者认为(几乎是全部),周人在认识
"朔"之前,是以"朏"(月出曰朏)为月首的,现在看来似乎值得商榷。
我认为在认识朔日之前,当以月没之日为月首,即现在的前一月的
二十九 三十日,这一点不单只反映在四个记时术语的顺序上,也可
以通过金文证明,在宣王之前(即认识朔日之前),许多初吉的日期皆
在现在所推步的合天历日的朔日之前一二日,这决非是我们步历之误,
而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的观点。在文献上也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如
<书.召诰><洛诰>历日,<召诰>历日为:"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三月,
惟丙午朏",<洛诰>历日为:"三月乙卯...十二月戊辰...惟七年",<召诰>
<洛诰>为同一年事,皆在七年。三月的丙午为胐,则<洛诰>的戊辰根本
不在十二月,若有闰月,则当时置闰多在年尾。若以我说的以朔前一二日
为月首,则戊辰按当时的步历当为十二月的首日!
再者,月相是对月亮光面变化的体现,没有月亮的日子肯定不包在月
相之内,而应包在初吉之内。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遵循从"无"到
"有"的观点,而不是从"有"到"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