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28|回复: 2

《先秦玺印图说》徐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8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秦玺印图说

市场价:110.00  
  
作者:徐畅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0:00:00 
 
ISBN编号:978-7-5010-2591-6
页数:428
装帧:1
版次印次:1
开本:4 

  徐畅先生撰著的《先秦玺印图说》已于今年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16开本,全书448页,包括目录、卷首图版及卷首论文《先秦玺印的文化内涵》(代序)。《先秦玺印的文化内涵》阐述玺印以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生的密切关系,因而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各种用途,以及综合研究古玺的方法。这一篇论文是全书的总纲、导读,也是著者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全书分为滥觞、起始、饕餮、西周龙凤……祭祀、诸神、音乐、边款等30篇,采用“以类相从”的方法,把相关的玺印归类为一篇展开研讨;既有以古文献为依据的阐述,又有玺印、封泥、陶文、铜铭、画像、漆木器、瓦当、帛画等出土文物相印证,有诸多的创见和发现;通俗易懂的文字和1593幅图例,图文并茂,读来饶有兴味。书末附主要引用参考书目、图书、杂志与简称,以供读者参稽与查核。
  徐畅先生曾主编《中国书法全集(4)·春秋战国刻石简牍帛书》、《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中国篆刻全集卷一·先秦玺印》、《中国书法全集(92)·先秦玺印》四卷,在编纂写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图文资料,遂有此著的撰写和出版。

 本书是一本学术性兼及普及性著作,在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上作了许多努力。一是贯彻作者倡导的多学科研究原则,既有纵向的历史源流的探索,寻求玺印的渊源和历史背景,又有横向资料的比较,注入思想性、知识性、相关性,即从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去认识、诠释玺印,使立论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图文并茂,使读者既有理性的理解,又有感性的认识,易于接受。三是一切叙述从具体实际出发,力拒笼统的概念、陈词。四是文字表述努力做到明白、准确、凝练;对艰涩难懂的古文尽量做一些注释,或白话文的叙述,以便更多的青少年读者易懂。五是古文字用繁体字隶定,古今宇、简化字用括号注明,行文用简化字,便于读者识认,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文字学的知识。这几条原则未必都做得很好,但是笔者尽力在把它做好。

目錄:
卷首圖版
先秦璽印的文化內涵(代序)
濫觴篇
起始篇
饕餮篇
西周龍鳳篇
陶損篇
生殖崇拜篇
軍將篇
弓弩篇
農林篇
水利篇
漁獵篇
手工業篇
冶鑄篇
染織篇
烙印篇
市亭篇
宮苑篇
飲食篇
交通篇
馬政篇
驛傳篇
快遞篇
天馬篇
醫藥學篇
導引篇
獬豸篇
祭祀篇
諸神篇
音樂篇
邊款篇
主要引用參考書目、圖錄、雜誌與簡稱
後記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 码 古 鉨 印——《先秦玺印图说》评介
王东明

  徐畅先生编著的《先秦玺印图说》一书,于2009年岁首文物出版社出版面世。

  先秦玺印是古代印章中最为玄妙的艺术品。其诡异神迷的文字、跌宕起伏的章法、繁杂多样的边栏,造就了古鉨印神奇的艺术效果。然而,除却一些直观上可以理解认知的古鉨印外,还有诸多的古鉨印仍处于我们未知或认知混沌的状态,诸如这些鉨印在内容、归属、作用等方面的内涵信息犹如密码一样,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地研究与破解。

  对于鉨印的研究,宋元时代即已肇始。然,纵观印学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印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实质是沿着谱录→释读→断代→分域这样的线性过程而延续深化、层层深入的。虽然近现代的印学研究中,间或有印学论文或专著跨越了这个印学研究历程的轴线,探触到鉨印在政治、文化、经济、文字、美学、技法等各个方面的内涵深处,但毕竟是零散的片鳞残甲,而非为系统的整体架构。《先秦玺印图说》正是以此而问鼎于世的,其破解了一些我们以前未认知的、或认知不足、或认知混沌的古鉨印。

  《先秦玺印图说》的编著,首先立足于历史文献、金石资料、出土文物及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将古鉨印置身于先秦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个恢宏的背景之中,进行梳理、整合,延着历史发展的纵线,以探究鉨印的源起缘由──陶范为开端,进而寻入到夏商至西周这个历史阶段的殷墟三鉨、饕餮纹印、龙凤图像玺及陶埙印迹的踪迹,剖析了这类鉨印纹饰、内容、作用等形式与内涵间的联系;而在战国至秦这个鉨印十分丰富的阶段,徐先生将战国鉨印梳理出军将、兵器弓弩、农林、水利、渔猎、手工、冶铸、染织、烙印、市亭、宫苑、饮食、交通、马政、驿传、快递、天马、医药、导引、獬豸、祭祀、诸神、音乐、边款等若干系列。这若干系列涉及到宗教、宫室、军政、军备、农业、邮政、手工、医疗、养生及衣食住行等国家的政治体系、经济命脉、民众生活等诸多层面。

  《先秦玺印图说》正是以鉨印渗透到社会诸多层面,与宗教、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生活等所产生的密切关联为研究范畴,揭示了鉨印在这诸多社会层面中的文化内涵与核心实质。该书每一篇章均以一段历史发展的小史简介为启首,展示每一篇章所述鉨印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为阐述这个所述系列鉨印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环境作出了很好的铺垫。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

  对于鉨印文化内涵的揭示,早先王伯敏先生的《古肖形印臆释》已经涉猎,然其毕竟为单个肖形鉨印的臆说之论,而《先秦玺印图说》则是系列类古鉨印于历史、文化框架中的总体综述。此是这部书成果中最为厚重的神采之笔。

  其次,该书虽为图说,然仍不失精辟的见解与论说。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质“羊纹印·汉”,在该书《獬豸神羊能辨曲直──由獬豸封泥、玺印说到姓名图像玺》篇章中,被徐畅先生诠释为“獬豸”神兽,其娓娓道来的《獬豸形象的确定》、《獬豸的时代特征》、《獬豸封泥的启示》三个章节,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也使读者对徐先生渊博的学识所深深折服。

  在《医药学篇》中,徐畅先生罗列出医科门类的古鉨印涉及到外科、内科、精神科、妇科、流行性病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康复科、疾病总称等科目。由此对徐畅先生于古鉨印研究的深入与精微深为叹服不已。

  ……

  通过徐畅先生《先秦玺印图说》,我们不仅可以见识到古鉨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透过《先秦玺印图说》中的古鉨印,我们也能逆向地知晓了古代历史及玺印文化的景况。

  其三,丰富的文物图版比照,既充实了该书论说的内容,也增添了该书阅读方面的情趣。由于《先秦玺印图说》着重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渲染,故此,该书不仅每一篇章在启首上以历史文化背景为衬托,而且更是旁征博引了若干与主题鉨印相映衬的其他类别的文物图版,譬如:青铜纹饰、画像砖石、陶纹、陶文、泥封、印模、族徽标识、玉器、帛画等等。这些附图的出现不仅阐释了与鉨印相关联的众多文化内涵,而且对“印外求印”、“书画同源”等术语也在不知不觉中作出了直观的诠释。

  《先秦玺印图说》的另一可誉之处,这是一部毫无枯燥之感或晦涩难喻的纯理论书籍,相反,其深入浅出的论说、通俗易懂的行文,将古鉨印从崇高的学术论坛推上到面向大众的平民讲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与光大,起到了宣讲、解释的功效。

  由于时空的变化、文化的差异,若一味地追求将古鉨印的文化内涵论说得十分准确与透彻,确实是一件难为之事,古鉨印毕竟远离我们这个时代达二千多年之久,《先秦玺印图说》难免也会存有一些偏失之处。然,瑕不掩瑜,《先秦玺印图说》的精彩论说仍会令每一个读者为之心悦诚服,陶醉其间。

  在此,预祝徐畅先生日后的印学研究之旅走得更高更远,为我们再次带来清新的鉨印论说新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启于陶拍归乎文化——《先秦玺印图说》刍评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作者:衡正安 

  玺印,肇端于殷商,茂于东周,而成熟于两汉。元明之际王冕、文彭已开“文人篆印”之风,吾丘衍《学古篇》印论的学术总结当是印章成熟的标志。清代金石学的兴盛,更将印章的创作和学术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是,真正“自觉”将玺印系统地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来审视、考察与研究,大概要到20世纪20年代,以罗福颐的《古玺汇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等为代表。最近,徐畅先生的专著《先秦玺印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部融先秦玺印史、考证、文化阐释以及古文字流变为一体的印学专著。

  该著将先秦玺印进行分类、考证源流,从典章制度、经济、哲学、军事等几十个方面进行文化性的阐述、纵横剖析,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开创性意义,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系统性。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往往表现出“非系统性”的特点,多为感悟、语录式的承载方式。这显然不利于文艺理论的独立和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特别是书画理论,更多的是诗意性的评论和感悟式的审美体验。印论多以印说、印话、论印诗词等方式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之中。显然,这不但不能适应现代印学研究的要求,也难以描述玺印存在的历史史实和印学研究向更深、更广、系统的目标发展。这部《图说》是一部系统性的研究先秦玺印的学术专著。他将先秦玺印分成滥觞篇、起始篇等30个独立篇目,各篇目之间又互为联系、照应,联属一体,不但运用和吸收了最新的出土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将玺印的系统化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填补了先秦玺印研究的空白。

  二是文化性。书法篆刻的“非系统性”,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构成独自的学术体系、缜密的思维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文艺种类缺少“思想性”一定是非主流的文艺,而不能对社会产生更多的影响和作用。传统的印学,其发展历史虽然已500多年,但其印论多止于“以印说印”、“借印说印”,难以宏达、深广,这不但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存在,更难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整体性”相一致,也不利于现代印学的学科建构。因此,玺印的“文化性”一定是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也和现代学术的发展以及大量先秦史料、实物的新发现为前提。这部《图说》最大的贡献是将先秦玺印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来观察,与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十几个领域相关联,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显然是从传统的印学研究向“文化性”研究的方面拓展,大大开拓了印学研究的广阔空间。如“以印证史”,由于先秦历史文献的阙如,《图说》依靠已有的先秦玺印文字,推演出当时的社会生产现状和历史事实,以达到“以印补史”的目的。

  三是“正篆”性。我们知道,在现代篆刻和篆书创作中,存在“用篆和释篆”等问题。小篆有《说文解字》查考,在篆字上还比较好处理,但是对于大篆的“用篆”就没有这么方便。所以,创作大篆书法和先秦古玺印对当今书坛特别是年轻书家、篆刻家就比较麻烦,也出现过大量的讹错。此事似小,其实很大。如果说当今书坛在传统文化性上存在着严重不足的话,那么这种“用篆”舛误、随意、缺少深厚古文字知识积淀的状况,就是这种缺失的具体体现。这部《图说》专著在全面介绍玺印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知识的同时,更对先秦玺印的出土情况、存在方式、印文考释、文字演变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根本上解决了“印文”的用字问题,对“正篆”起到了非常大的现实作用。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图说》将越发显现出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文化、艺术价值。

  四是“二重证据法”。如果说,以上“三性”是这部专著特有个性的话,那么,他的研究方法更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他采用传统研究方法与“二重证据法”相结合的新尝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将玺印、封泥与古文献相对勘是古玺印研究的重要途径”、“玺印和文献资料、汉画像砖相印证,也是玺印断代的重要方法。”王国维在上世纪初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被现代学者充分肯定和广泛运用。我们知道,中国史学传统和西方史学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少神话色彩,因此,中国的史学从主体上来看是一部“信史”,因此,传统学术研究多采用“以史证史”、“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法,导致“考古学”极不发达,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直到“殷商发掘”才开始。所以,由地下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传统方法论的突破。《图说》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近代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和最新学术成果,使其在印学研究方面更具方法论的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5-19 20:29 , Processed in 1.0608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