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八》補釋兩則
(一)
《成王既邦》簡15「民皆又(有)夬 之心,而或(國)又(有)相串(患)割(害)之志」,其中「 」字讀書會認為:「原釋『廌』,按其字形作 ,當改釋為『鹿』,『夬鹿』讀為『乖離』。」網友小松認為:「簡15“民皆有夬鹿之心”:若鹿讀為離正確的話,則夬可讀為決、訣,與離同義。」(評論第10樓)。
謹案:「 」釋為「鹿」不確,此字實為「麃」。字形上部為「鹿」字,省腳旁只作鹿頭形,楚文字常見,如上博簡〈柬大王泊旱〉「 」作「 」、上博簡〈孔子詩論〉簡23「鹿鳴」之「 (鹿)」作 (參見沈培〈從戰國簡看古人占卜的「蔽志」〉、孟蓬生〈試釋楚簡《緇衣》中與“表”字相當的字〉)。簡文「夬麃」疑讀為「桀暴」。「夬」,見紐月部;「桀」,羣紐月部,音近可通。「桀」有凶悍,橫暴的意思,如《韓非子‧亡徵》:「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國躁。」可見「民桀」確實是一件值得憂慮的事情。其次,「麃」可讀為「暴」,《說文》「暴」字古文作 ,云:「古文暴,从日麃聲。」古籍正有「桀暴」的說法,如《論衡‧宣漢》:「古之戎狄,今為中國;古之躶人,今被朝服;古之露首,今冠章甫;古之跣跗,今履商(高)舄。以盤石為沃田,以桀暴為良民,夷埳坷為平均,化不賓為齊民,非太平而何?」【《論衡校釋》823頁】「桀暴」是凶惡橫暴的意思,是良民的反義,正可以呼應簡文「民皆有桀暴之心」。
(二)
《志書乃言》簡4「蟲材以爲獻」,陳劍先生讀「蟲」為「掄」,認為楚文字獨立的「蟲」字和作偏旁的「蟲」都有「 (昆)」音,「 (昆)」與掄材之「掄」沒有問題音近可通。(陳劍:〈《上博(八)·王居》復原〉)其說可從,「昆」與「掄」的通假例證,如《北大漢簡‧老子》1981「有物綸(混)成」,可謂佳證。見韓巍:〈北大漢簡《老子》簡介〉《文物》2011年6期頁69。
, [此主题已被 admin 在 2011-12-8 13:39:3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