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一上兄補充資料!字形資料我不熟,也沒怎么查書(看見《漢語大字典》的字形就順便說了一句)。“伏”字有好多人是歸入職部的。其實,之幽侯這些密切相關的韻部不必過於計較。順便說一句,至少就考字和訓詁而言,韻部這個東西現在看來也沒什么太大用處(貌似沒聽說外國拼音文字有按韻部研究古音的),更無必要受它的局限。所以我近來跟朋友討論,主張淡化韻部意識,如果一定要講韻部的話,也要增強前上古意識和方言意識。比起韻部來,我更相信諧聲,所以好多人都以諧聲偏旁作為考察字音變遷的的基本單位(聲韻全有了),我認為這是更適用也更科學的。各家的擬音可以參考,不必拘泥。試想陰聲韻有沒有韻尾,還有復輔音有沒有,有多少,這些問題,估計音韻學家至少一百年之內沒有解決的希望。考字要等到有大家都認可的擬音之後再來考字,豈不是黃花菜都涼了(這話有可能得罪音韻研究工作者,先致歉了)!也許俺太悲觀了,哈哈!
“幽侯音較之幽之,更近一些”。這個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意侯部在前上古時期是沒有資格獨立的(史存直先生有說,可以參看),印象中好象來自幽部的多一些。比如“句”字來源於“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