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92|回复: 0

葛兆光: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3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葛兆光: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
日期:2010-05-22 作者:葛兆光 来源:文汇报
思想史研究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它同时在自觉地回应着三方面问题,一是它在回应新的中国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变迁,思想史世界的混乱,需要重新回顾过去,重新梳理脉络,找到思路;二是它在回应东洋和西洋,包括各种长久固定的学科制度和各种蜂拥而入的新理论、新方法;三是它在回应1970年代以来,近三十年间不断出现的各种新史料的刺激和挑战。
    
    在正式讲演前,说几句题外话。六十年前的12月17日,胡适先生在普林斯顿大学度过六十岁生日。我比胡适小六十岁,似乎很巧合,六十年后,我也将在普大度过我的六十岁生日。当年的胡适心情很黯淡,那天晚上,他乘火车回纽约,想到自己有心脏病,人寿保险公司也不肯接受他,就像周质平教授说的那样,在普大的时光是他一生的“黯淡岁月”,我是否也将度过一生的黯淡岁月?不好说,这当然是玩笑。但是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就是那天,胡适写了《生日决议案》,郑重地说,如果生命不太久了,他要还一生的文债和心愿的话,那么第一个就是写完他的思想史,可见,胡适在心里最关心的一直是思想史。
    
    转入正题,为什么中国学者那么关心思想史?
    
一、思想史在中国为何很重要?
    
    在中国人文学者心目中,历史、思想和政治,始终处在很核心的位置。之所以要讨论思想史,就在于思想和社会,历史和现在,古代和现代关联得太深了。
    
    现在西方学界中,思想史研究并不是热门,中国思想史研究更不是热门。台湾史语所所长黄进兴院士,在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中,就谈到了思想史在西方学界的衰落。他在文章开头引用Paul K.Conkin的话说“思想史曾有短暂的辉煌,眼前却是四面楚歌,而前景黯淡无光。”文章最后,他又引用朝鲜战争时期麦帅(Arthur MacArthur,  1880-1964)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 e;they just fade away)来形容现在思想史研究的状况。
    
    可是很有趣的是,大陆学界却相反,思想史研究一直是热门,而且最近十几年更热。刚才提到的,五四时期知识界领袖人物胡适,后来他坚持把自己最初的著作《中国哲学史》,改称为《中国思想史》,还编写了好几次《中古思想史》的提纲和讲义;改革开放时期即1980年代,李泽厚有关思想史的三部著作,也曾经是“文化热”的重要历史资源;余英时先生关于思想史的各种著作,也在中国大陆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座的艾尔曼教授、汪晖教授和我,也都是在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在中国,不少原本是文学和哲学的研究者也转向了思想史,甚至有人觉得现在的“思想史热”造成了中国“学术格局的失衡”。
    
    近十几、二十年中,思想史研究尤其是中国思想史研究,在中国大陆不止在思想史学科内有影响,而且影响到学科外;不仅刺激了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而且促进了历史学科其他领域研究方法的转变,甚至引起了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等学科的反思。特别是,它还引发对当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的重新省思。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思想史研究在当代中国起了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思想史研究在当代中国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呢?我想,有三个关键词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中国人文学者心目中,历史、思想和政治,始终处在很核心的位置。因为中国有长久的历史传统,所谓“国可亡,史不可亡”,反过来说“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就是说“历史”是民族或国家的一个认同基础。从古代中国的“有史为证”,到现代中国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事情先要参考“历史经验”后再有个“历史结论”,批林就得批孔,反周恩来也得扯上周公。
    
    同时,思想也很重要。我一直觉得,现在的中国仍然在“未完成的现代过程”之中,仍然是在晚清、五四那个从“技术”到“制度”、从“制度”到“文化”,从“文化”到“观念”的不断寻求变革的历史延长线上,那些重要的价值如民主、自由、科学、公平、正义等等,始终需要在观念层面得到确认,并且在制度层面加以落实。这就是“道”,中国人讲“道”是最根本的,虽然现在像战国时庄子说的那样,“道术将为天下裂”,可是,中国人还是要寻找根本的“道”,“道”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5-11 07:03 , Processed in 1.0584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