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哥 发表于 2015-7-7 22:20

台灣旺報:辨識卜辭破片重圓 兩岸互補

本帖最后由 一得哥 于 2015-7-7 22:22 编辑 <br /><br /><p><img border="0" src="/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7/07/20150707221504990.jpg"></p>
<p>&nbsp;</p>
<p><font style="font-size: 10.5pt;">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文物陳列館主任李宗焜,正在研究甲骨上的卜辭。(記者陳怡君攝)</font></p>
<p>&nbsp;</p>
<p>&nbsp;</p>
<p><img border="0" src="/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7/07/20150707221527214.jpg"></p>
<p>&nbsp;</p>
<p><font style="font-size: 10.5pt;">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陳劍浸淫甲骨學領域多年。(記者陳怡君攝)</font></p>
<p>&nbsp;</p>
<p>&nbsp;</p>
<p><img border="0" src="/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5/07/07/20150707221538740.jpg"></p>
<p>&nbsp;</p>
<p><font style="font-size: 10.5pt;">韋心瀅(右)是北京故宮內唯一在職的台灣學者。(韋心瀅提供)</font></p>
<p>&nbsp;</p>
<p>&nbsp;</p>
<p>&nbsp;</p>
<p>兩岸學界對殷墟出土甲骨抽絲剝繭的研究,解讀出中國已知最早的古文字,但由於甲骨片散佚全球,這個龐大工程變得極為混亂,各自成體系,有的能互補,有的卻兜不上。
<br>
<br>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李宗焜,曾師從大陸古文字研究權威裘錫圭,走遍兩岸閱盡甲骨,他分析出,台灣所藏的甲骨文,關於商王武丁的卜辭最多,這對後人還原商代特殊文化、風俗,及探究商王與宗族、后妃關係,提供大量珍貴訊息。
<br>
<br>
<br>
<br>
<strong>典藏卜辭釋文 數位化</strong>
<br>
<br>
在北京紫禁城神武門邊,台灣人韋心瀅每天在「皇宮」內上班,她是北京故宮學研究所的外聘研究員,也是紫禁城內唯一台灣人。韋心瀅在台灣讀碩士、北京大學博士,先秦考古師承大陸學者朱鳳瀚。她的工作是北京故宮典藏甲骨文的釋文數位化。
<br>
<br>
在甲骨文文字辨識這個冷僻專業裡,兩岸互為「師徒」的情況並不罕見。參閱彼此的作品,與自己的研究互相印證,更早已成為常態。事實上,前年歷史博物館將4000餘片甲骨文借給中研院進行數位化整理,中研院要進行甲骨拓片,還從大陸外聘一位專責技師來指導。
<br>
<br>
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是大陸研究甲骨學的學術重地。該中心教授陳劍說,大陸1976年於殷墟挖到婦好墓,再從卜辭當中,找到對應的人名、族名、地名。過去商代人名、族名、地名三位一體,常有「重名」,譯者難以破解,婦好是少見卜辭人物和墓葬能對應的特例。
<br>
<br>
台灣中研院跟上海復旦大學現藏的甲骨文,泰半是殷墟君王卜辭,以武丁時期最豐富。1949年以後,安陽再挖到婦好墓時,出土甚多玉器、青銅、陪葬冥器,之後大陸各研究單位又收集到零星的甲骨文片,涵蓋各個不同時期。所以台灣的甲骨文商代史料集中又齊全,大陸則是豐富、多元。
<br>
<br>
<br>
<br>
<strong>兩岸分持破片 相綴合</strong>
<br>
<br>
韋心瀅在工作中甚至遇過,兩岸彼此持有的甲骨文破片,竟可以互相綴合。也就是說,原本是一組,但當年一部分被老考古學家帶到台灣,後來大陸又挖出殘片。這唯有等雙方都數位化,並開放使用之後,才可能「破片重圓」,甲骨上的文字,也才能兜為一體來判讀。
<br>
<br>
人類的文字有個演變流程,可信的說法是從符號演變為文字,中文跟古埃及文都是象形文字。甲骨文發現之前,已知古文字最早是青銅器銘文,兩岸甲骨學者現在研究的,就是破解文字之說,追溯中文字演變的脈絡。
<br>
<br>
李宗焜認為,雖然兩岸「各存實物」,但學術無國界,在資訊流通發達的時代,兩岸透過出版品、網路等媒介交流,學術上的隔閡已不多,對後世學者來說,如果出版的甲骨文著錄夠完善,跟擁有實物其實差距不大。
<br>
<br>
<br>
<br>
<strong>甲骨時期分類 存異見</strong>
<br>
<br>
透過學術交流,兩岸的研究成果更能進一步「互補」,如大陸商周古文字研究學者陳夢家,就和當年中研院史語所所長董作賓將收集到的甲骨依年代分為「五期」有不同見解。
<br>
<br>
陳劍指出,和裘錫圭並稱「南裘北李」,同為大陸古文字研究權威的李學勤,曾於1940至1950年代間,進一步提出以「刻手」字跡來細分甲骨時期的分類法,這對於後人把同時期甲骨分門別類又有突破性幫助。
<br>
<br>
已知甲骨文字約4500字,僅1500字左右被釋讀,兩岸學者孜孜不倦窮思冥想,各自用的方法不同、思考邏輯有異,但他們都知道,這是華人共同文化遺產,不分你我。(六之二)
<br>
<br>
</p>
<p><br>
<br>
<em>小靈通-甲骨卜辭</em>
<br>
<br>
商人占卜以龜甲、獸骨(多為牛肩胛骨)為主。進行占卜前須先將甲骨磨平、鑿薄,使甲骨平坦並易於燒出裂痕。準備就緒後由專責的占卜師「貞人」問問題,以火在龜甲、獸骨上燒灼,並從表面出現的裂紋判斷吉凶。
<br>
<br>
甲骨上雕刻的文字稱為「卜辭」,即是占卜師對整個占卜流程人事時地物進行的記載。一般甲骨上的卜辭,包含序辭(占卜日期與貞人之名)、命辭(所問之事)、占辭(吉凶與判斷結果)、驗辭(應驗情況)四大部分。(陳怡君)(旺報)
<br>
<br>
<br>
<br>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28000803-260301
<br>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旺報:辨識卜辭破片重圓 兩岸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