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伯昧 发表于 2015-6-5 00:02

關於《〈左傳〉“昌歜”補正》一文的討論

本帖最后由 曾伯昧 于 2015-6-5 00:21 编辑 <br /><br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原文鏈接:<a href="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51">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51</a></span></p>
<p><br>
</p>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1.作者通過對“昌歜”與“昌𣤶(鼀&#43;欠)”的分析,認爲二者都可能是誤字,這應該是對的。但作者探討它們原來面貌的嘗試顯然是失敗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此處的“歜”或“𣤶(鼀+欠)”字,在《山海經·大荒北經》郭璞注、原本《玉篇》、《釋文》、孔《疏》中都標記讀音爲“在感反”,這顯然是有師承的讀音,衹是衆人早已不知其緣故而已,所以孔《疏》纔說“相傳爲在感反”。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查看“歜”、“𣤶(鼀+欠)”二字,把後者左上部的“圥”(“歜”字的寫法當是傳寫中丟失此構件)和右半部分的“欠”合觀,即“圥+欠”,它們似是由“兓”訛變而來,此是聲符。剩下部分或作“蜀”,或作“黽”,是形符(筆者傾向於“蜀”的寫法)。若從字形上分析,這個字從“蜀/黽”,“兓”聲,似是“蠶”字的異體字,在《左傳》這裡則顯然衹是一個當時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唯一不能確定這個字確實如此的地方則是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都沒有發現這個詞再有效地(“有效地”指不包括引用、化用《左傳》)出現過,蠶字的異文也缺乏出土文獻的材料。</span></p>
<p><br>
</p>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2.關於這個字(詞)是否存在後起本字或分化字,蘇氏文章討論中引用王念孫《廣雅疏證》之說指出“昌蒲菹謂之歜,猶魚鮓謂之𩷒(魚+岑)矣”。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筆者認爲如果記“昌歜/𣤶(鼀+欠)”中“歜/𣤶(鼀+欠)”所實際代表之詞爲x,𩷒(魚+岑)字顯然不是x的後起本字,衹是它詞義分化出來或在某一地域以特定所指流行後造的一個分化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此外《廣韻》、《集韻》等書中的䐶与䍼字与x的關係也很相近,《集韻》解釋語中稱它們爲“堛肉”、“堛藏肉”,這之中的“堛”字,其實是鹽字俗體的壞字(《漢語大字典》對這兩個字的解釋完全錯誤且互相矛盾),所謂“鹽藏”是個專門詞彙。</span></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關於《〈左傳〉“昌歜”補正》一文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