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hong35 发表于 2014-4-29 20:16

万献初主编《说文学导论》出版

<br>
<br>
封底提要:<br>
<br>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源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它清理和规范了早期汉字的字用系统,创立部首据形系联的编排体系,阐明“六书”理论,并用以分析汉字的构形本义而得以形义统一,对中国文化、学术的影响极为深远。<br>
<br>
“《说文》学”是研究《说文解字》的学问,也就是“传统汉字学”。本书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万献初教授多年讲解“《说文》学”的讲义扩充而成。主要内容为:《说文》的版本、编排与条例,《说文》540部首通讲,“六书”理论及其应用;《说文》白文的读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读法;以《说文解字诂林》为代表的前人《说文》研究,现当代千数种《说文》研究资料的列目与评述。<br>
<br>
本书基于传统汉字学的学科视野,既为读者介绍“《说文》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又详尽汇聚古今《说文》研究成果,展示“《说文》学”的学术发展史,为汉字研究者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集基础性和专业性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说文解字》导读书。<br>
<br>
<br>
<br>
<br>
<br>
目 录<br>
<br>
绪 论 …………………………………………………………………………… ……1<br>
<br>
一、许慎及其《说文》成书的旨趣 …………………………………………… …1<br>
<br>
二、《说文》的流传及其版本 ……………………………………………………3<br>
<br>
三、《说文》学的发展进程 ………………………………………………………5<br>
<br>
四、本书撰写的宗旨、内容与体例 ………………………………… ……………8<br>
<br>
第一章《说文》的编排体例与说解条例 ……………………………………………10<br>
<br>
第一节《说文》的构架与部首、字序的排列 ……………………………………10<br>
<br>
第二节《说文》的说解条例 ……………………………………………………14<br>
<br>
第三节《说文》的辨析性条例 …………………………………………………25<br>
<br>
第二章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31<br>
<br>
第三章 “六书”--《说文》小篆的构形分析 …… ………………………………54<br>
<br>
第一节“六书”名称的由来及其内容 ……………………………………………54<br>
<br>
第二节“六书”的定义及其应用 …………………………………………………55<br>
<br>
第三节“六书”的局限性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63<br>
<br>
第四章 《说文》白文的读 ……………………………………………………………65<br>
<br>
第一节 解读《说文》白文的原则与方法…………………………………………65<br>
<br>
第二节《说文》白文训释类型及其条例的正确解读………………………………67<br>
<br>
第三节《说文》“鬲䰜”二部字白文分类解读示例………………………………72<br>
<br>
第五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贡献及其读法……………………………………81<br>
<br>
第一节《六书音韵表》的构成与作用………………………………………………82<br>
<br>
第二节《说文解字注》的注释术语与条例 ………………………………………86<br>
<br>
第三节《说文解字注》的价值与贡献………………………………………………94<br>
<br>
第六章 《说文解字诂林》与古代《说文》研究 ……………………………………102<br>
<br>
第一节《诂林》的总体框架与引用书目 …………………………………………102<br>
<br>
第二节《诂林》实引著作分类简介 ………………………………………………104<br>
<br>
第三节《诂林》“天”字汇解示例 ………………………………………………119<br>
<br>
第四节《诂林》的价值、不足与未收书补 ………………………………………122<br>
<br>
第七章 现当代《说文》研究综……………………………………………………125<br>
<br>
第一节 现当代《说文》研究进程及其文献简述 ………………………………125<br>
<br>
第二节 现当代《说文》研究资料的甄选与汇聚 ………………………………141<br>
<br>
第三节 现当代《说文》研究论著总目录 ………………………………………146<br>
<br>
附:台湾《说文》研究论文目录 ………………………………………171<br>
<br>
后 记 …………………………………………………………………………………181<br>
<br>
后记<br>
<br>
传统“小学”是一切学问之根基,而《说文》又是小学“主中之主”(黄侃语)。章太炎先生1908年在日本“始一终亥”三遍讲《说文》,培养了一大批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晚年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二年四期学程都首讲《说文》课。其《文始》一书,更是以《说文》为研究对象的汉语词源学巨著。黄侃先生一生学术以讲授、研究《说文》为主,著有《说文略说》、《手批说文解字》等,成果卓然,影响深广。故“章黄学派”的学术是以“《说文》学”为主导的。<br>
<br>
我的学术生涯,与二“文”有不解之缘:一是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关音韵和音义;二是许慎《说文》,有关文字训诂。当年虔心赴北师大从王宁师受学,听讲《说文》是最主要的课业,整理章太炎《说文》授课笔记是整年的课程实习,硕士论文是《论章太炎的说文学》,毕业时王宁师送我一套《说文诂林》二十册,是我非常需要而买不起的,可以想见当时是何等感激与欣喜。<br>
<br>
这样的学术传统,使我深深认识到《说文》之学在我国传统学术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也深切感受到在现时教学体系中《说文》学(传统汉字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何等的缺乏,因而愿意为此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诸如后来出版《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新世界出版社2012)、整理音注《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之类的,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更多的努力,是坚持不懈地开设、讲授《说文》学课程。在武汉大学,先开设硕士研究生“《说文解字》讲读”课。再开设博士研究生“《说文解字》研读”课。又开设全校本科生公共选修的“说文解字”课程(限200人的大课),此课已建设为“2014年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还为留学生开设“汉字字根--《说文》部首讲析”课程。后来又走出去,为“乾元国学、明论国学、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学会、深圳中道文化”等多种班次讲授《说文解字》课程。<br>
<br>
令人感慨的是,这种“周礼八岁入小学”的识字课程,从内到外,从低到高,从专业到业余,各个层次的听讲者都很喜欢,都很惊奇。博士生感慨,“我的名字跟我快三十年,终于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赶快补八岁小学的课”;硕士生感慨,“惭愧,作为中国人,会背十万托福单词,却不会背《说文》540部首”;中欧国际的成功人士学员全班起立鼓掌,“老师讲课的功劳,就是把我们都变成了文盲”;公选课的本科生在“评师网”上踊跃评论“说文解字课”,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补上的课”。我的“《说文解字》讲读”36集视频,在超星学术视频、土豆网等网站上,点击都以数十万计,很多回复都是惊叹天天使用的汉字居然有这么多既有趣又易懂的内涵故事,小时候为什么没人教我们呢。<br>
<br>
由于有这样多的勉励,我讲《说文》学的各种课程都很卖力。我们的“文化根教育—汉字知识”此前是大大缺失了,现在的想法是:不管目前的社会如何功利浮躁,能多影响一个就是一个,大家的文化素质总会慢慢高起来的。所以每次都认真备课,有什么好的想法,就及时补充到讲义中,保证讲起来有激情、有趣味、有知识含量与深度。多年来,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教案、讲义和资料积累了很多,总是上不同的课之前就让学生们复印不同的材料。其实,早就该出版一本教材了,还是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音韵学要略》时,《说文》教材就列入了“十一五”出版规划了,出版社拟将“《训诂学初稿》、《音韵学要略》、《说文学导论》”三书配合为“文字、音韵、训诂”一套完整的武汉大学文学院的传统语言文字学教材,只是自己顾不上完成书稿。现在,“十二五”都过几年了,赶着赶着,才把这本教材书稿赶出来。赶赶也好,书出版了,就用不着烦各类同学们不断去复印了。<br>
<br>
写出一本比此前出版的多些用途的《说文》学教材,实际做起来真的很不容易。在我多年的讲课过程中,很多同学给我提供了不少的问题、想法、建议和资料。历届修习《说文》课的博士、硕士生们,在文本材料收集整理、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参考资料的核查、稿子的校对等方面,为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李福言、李华斌、黄雪晴、张道俊、王贤明、刘会龙等用的功夫更多,在此一并志谢!<br>
<br>
武汉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分社的王雅红社长为本教材争取立项,一直关注、支持该书的撰写,并宽容我的延误。该书的古字形多而编排难度大,程牧原编辑为该书做耐心细致的编校工作。在此深致谢忱!<br>
<br>
是为记<br>
<br>
万献初<br>
<br>
2013年11月9日于珞珈山东山头寓所<br>
<br>
<br>

yuchong35 发表于 2014-4-29 20:17

<img src="http://s5.sinaimg.cn/bmiddle/001ucAQSgy6I90AnKBe84&amp;690">

萧旭 发表于 2014-4-30 11:06

朱希祖記錄章太炎授課《說文》筆記“麷”字條曰:“[蓬],我邑音轉為勃。”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29頁整理者出注,疑“我邑”為“我意”之誤記,真是厚誣朱希祖先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献初主编《说文学导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