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505 发表于 2013-1-30 20:53

用文例来确证西周月相词的真义

<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1.7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0.5pt">&nbsp;</P>
<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74.2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0.5pt"><SPAN><IMG width=295 height=220 src="/forum/ewebeditor/uploadfile/2013/01/30/20130130205236072001.jpg"></SPAN></P>

zj505 发表于 2013-1-30 20:56

现代天文学将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这样一个循环的时间长度,称为一个朔望月。
古人的一日(一天)时间长度的概念来自于他们对日(太阳)的一个循环的认识,即从日出到下一次日出之前;同样,古人的一月时间长度的概念来自于他们对月相的一个循环的认识,即从月牙新出到下一次月牙新出之前。我国古人还为月牙新出创造了一个字“朏”,当然,这个月相词的涵义从来没有争议。后来,日界即日与日的交界由“天明日始”转为“夜半日始”;月界即月与月的交界也由“朏为月首”转为“朔为月首”。至于我国古人是什么时候分别完成了这两种转变,在学界尚有争议。
其实,月球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速度是不均匀的,所以每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不完全相等的,运行快时,一个朔望月为29天多一些,运行慢时,一个朔望月将近30天,最快与最慢之间约差13小时。现代天文学算出的一个朔望月的平均数为29.53059天,即29天12小时44分。可见,月的长度与日的长度不是整倍数的关系,一个平均朔望月为29天半还多一点儿。我国殷商时期的古人在长期观测月相循环的过程中,对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有所认识的,他们采用了大小月及大小月交替的历法,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两个月与59天(即相加的两个“29天半”)基本“匹配”,还有一些小的时间盈余经过积累,可以用相连的两个大月来调节,有时也需要用相连的两个小月来调节。

zj505 发表于 2013-1-30 20:57

从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可知,殷商人对重大事件是记录王年、月、干支日的,而西周人不仅记录王年、月、干支日,还记录了月相。
那么,西周月相理论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据统计,在二十世纪里有关西周月相词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就有二三十种,特别是二十世纪末,汇集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中也对西周月相词的涵义进行了归纳和界说。不过,究竟这二三十种西周月相词观点中哪种观点是正确的,是不看观点提出者是否年长、是否权威、是否人多,更不看观点提出者的论述语气是否自信和肯定。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二三十种西周月相词观点中哪种观点是正确的,是要看这二三十种西周月相词观点中哪种观点符合西周人的本义,符合西周人所写文章里的历日关系。后者就是我们所谓的文例。让我们把这二三十种西周月相词观点都“代入”到若干文例中,看一看相合不相合?相合,则说明这种西周月相词观点是符合西周人本义的;不相合,则说明那些西周月相词观点是后人自己臆测的。
在用文例验证之前,我们还要先说明一下月相的“定点”问题和“游移”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文例来确证西周月相词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