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子 发表于 2012-3-28 19:49

复旦大学淡化高级职称聘任“硬杠杠” 主打代表作

<P>复旦大学淡化高级职称聘任“硬杠杠”&nbsp;主打代表作</P>
<P>2012年03月28日&nbsp;06:58:36&nbsp;</P>
<P>来源:&nbsp;人民日报&nbsp;</P>
<P><BR></P>
<P>&nbsp;&nbsp;&nbsp;&nbsp;阅读提示</P>
<P><BR></P>
<P>&nbsp;&nbsp;&nbsp;&nbsp;如何调动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鼓励优秀人才安心基础研究?复旦大学在试点的</P>
<P>基础上,现在开始在全校推广代表作评审制度。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P>
<P>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即便没有在权威、核心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P>
<P>加高级职务竞聘的资格。</P>
<P><BR></P>
<P><BR></P>
<P>&nbsp;&nbsp;&nbsp;&nbsp;从今年起,复旦大学将在全校各院系推开一项新的高级职务评聘办法——代表作</P>
<P>评审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淡化以往职务评聘的“硬杠杠”,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P>
<P>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哪怕仅仅是一篇,哪怕没在“权威”与“核心”</P>
<P>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加高级职务竞聘资格。试点两年来,已有10多位青</P>
<P>年教师通过这一制度破格获得高级职称。</P>
<P><BR></P>
<P>&nbsp;&nbsp;&nbsp;&nbsp;代表作衡量成果,避免“硬杠杠”错杀优秀人才</P>
<P><BR></P>
<P>&nbsp;&nbsp;&nbsp;&nbsp;与许多高校一样,2010年前,复旦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评审,主要由各学院</P>
<P>自行制定学术准入标准。发表论文数,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升副教授需5篇,升教</P>
<P>授10篇,其中还必须有若干篇发表于“核心期刊”、“权威期刊”。</P>
<P><BR></P>
<P>&nbsp;&nbsp;&nbsp;&nbsp;2009年底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上,有教师提出,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适用</P>
<P>于普通人群,但可能会遗漏一些真正优秀、但又不符合现行刚性学术要求的人才。这</P>
<P>个话题引发了老师们的热议,并被学校提上了内部治理改革的日程。</P>
<P><BR></P>
<P>&nbsp;&nbsp;&nbsp;&nbsp;2010年,复旦大学在历史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个别院系启动试点“代</P>
<P>表作”评审机制。2011年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文科院系。</P>
<P><BR></P>
<P>&nbsp;&nbsp;&nbsp;&nbsp;代表作评审机制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级职务聘任工作过程中,现有学校和院系制</P>
<P>定的学术标准难以判别的、个别真正优秀的文科申请人,可以自主向学院提出申请,</P>
<P>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依据分学科采集的专家库随机选</P>
<P>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匿名对申请人是否“真正优秀”、“能否破格</P>
<P>”、“是否胜任”等问题进行学术评估。根据专家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候选人参加高</P>
<P>级职务竞聘。</P>
<P><BR></P>
<P>&nbsp;&nbsp;&nbsp;&nbsp;两年来,复旦大学共有20多个教授申请人、近20个副教授申请人申请了代表</P>
<P>作学术评审,最终约有1/3的申请人被学校正式聘任。正是因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P>
<P>的效果,2012年学校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P>
<P><BR></P>
<P>&nbsp;&nbsp;&nbsp;&nbsp;鼓励“慢工出细活”&nbsp;,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P>
<P><BR></P>
<P>&nbsp;&nbsp;&nbsp;&nbsp;31岁的郭永秉是代表作学术评审制度的首批获益者。</P>
<P><BR></P>
<P>&nbsp;&nbsp;&nbsp;&nbsp;郭永秉从事古文字研究,国内目前该专业研究人员不足百人,核心学者只有四五</P>
<P>十人。专业虽“小众”,但其科研发展又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少不得。在</P>
<P>郭永秉所在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说起发论文,青年教师们都很无</P>
<P>奈。因为列入“权威”级的相关学术期刊只有一本《中国语文》,每年刊登古文字方</P>
<P>面的论文不过一两篇。他们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发在圈内的期刊、论文集、纪念文集</P>
<P>等上面,按传统的职务评审规定,这些论文都不算数。</P>
<P><BR></P>
<P>&nbsp;&nbsp;&nbsp;&nbsp;2010年9月,依照副教授资格认定标准,郭永秉发现自己缺了一篇刊登在权威刊</P>
<P>物上的文章。如果坚持这道“硬杠杠”,他就很难获得竞聘资格。<STRONG>但郭永秉赶上了新</STRONG></P>
<P><STRONG>启动的代表作评审机制,凭着《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和《帝系新研》等两份代表作</STRONG></P>
<P><STRONG>和5位校外同行专家各自评审时的认可,他得以顺利晋升,成了中文学科最年轻的副</STRONG></P>
<P><STRONG>教授。</STRONG></P>
<P><BR></P>
<P>&nbsp;&nbsp;&nbsp;&nbsp;历史系教师张巍研究的西方古典学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专业,需要有古希腊文</P>
<P>、拉丁文、德文、英文、法文等语言基础,写一篇论文的原著阅读量过百万是常事。</P>
<P>张巍在美国攻读12年,2006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复旦担任历史系副教</P>
<P>授。得知评教授的“门槛”之一是10篇核心期刊论文(包含2篇权威期刊)后,他做</P>
<P>好了“熬上十年、二十年再晋升”的思想准备。</P>
<P><BR></P>
<P>&nbsp;&nbsp;&nbsp;&nbsp;张巍没想到,仅仅4年之后,他就通过代表作评审制度成为

孚嘉 发表于 2012-3-29 00:45

有进步,但前途依然漫漫……

飞马 发表于 2012-3-29 06:53

无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复旦大学淡化高级职称聘任“硬杠杠” 主打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