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力 发表于 2011-4-21 01:19

近日完成汉字构造原理的一个研究,请斧正或砖拍

<P>该研究的一些观点如下:</P>
<OL>
<LI>汉字的发展</LI>
<UL>
<LI>文字的创建是一种标准化过程,最开始时没有其他标准,所以初创的文字必须能自我解释,这种自解释性使古汉字不需要字典就可以传播。</LI>
<LI>后来的象形化是为了降低传播门槛,在标准文字上添加象形因素,甲骨文中已经可见,金文采用的技术更容易做到,所以象形因素更多。</LI>
<LI>过分的象形化影响沟通,所以逐渐出现了规范化需求。但因为没有按照字理进行,所以,规范字反而成了无法自我解释的符号,开始出现字典。</LI>
<LI>之后的历次规范,都不再顾及字理,字典就成了必备文字工具。<BR></LI></UL>
<LI>研究汉字的方法:文字是用来传递认知的,所以,研究古汉字,除了用六书的方法从文献中探求文字的诠释,也可用信息论的方法从造字者的角度考虑认知的表达。</LI>
<UL>
<LI>文字是用来传递认知的符号,因而文字的创建包括两种工作:选择表达的符号,排列表达的符号。</LI>
<LI>印欧语系用语音作为表达符号,其书面语言只是语音的记录。中文不同,它的线条和语音是彼此独立的表达符号,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独立性使得中文比印欧语系有更强的表现能力和灵活性。</LI>
<LI>一个好的文字符号必须有能力表达所有认知,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表达符号至少要能表达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中文用上下表示时间,用左右表示空间(这是对自然的模拟,为何?思考一下:) )</LI>
<LI>所以,中文在初创时左右有别以区分空间关系,但从甲骨文开始已可见左右方向的区分被淡化,很多左右对称的字形被认作是同一个字。当然,这也不是全部,有些方向导致的差异还是保存下来,如人匕、后司、正乏等。</LI>
<LI>语言必须能够表达所有的认知,为此,语言系统的设计必须能覆盖各类认知。人类的认知可以分为八类,即,只要设计出这八类认知的表达方式,就等于设计出了整个语言。中文的构造者(仓颉?)用八类结构表达这八类认知,形成汉字。</LI></UL></OL>
<P>事先要说明的是,该研究完全是从造字者角度考虑,而不是从训诂者的角度考虑,所以不涉及六书,只研究信息的最佳表达方式。有些推论或隐含的推论是让人相当不愉快的,比如“甲骨文不是基于象形字”,“文字内涵最佳的获取方式是从字形上分析,从文献训诂中验证”,“鸟迹文不是鸟的足迹而是鸟飞的轨迹”,“古人比今人聪明,哈哈”等。</P>
<P>详细的构造方法有点罗嗦,原本想在本站发表,但因涉及学术问题,所以在新浪建了个blog (<A href="http://blog.sina.com.cn/xuedali">http://blog.sina.com.cn/xuedali</A>),放于其中,而只在本网发起个话题,请各位同好、高手指点、批评或拍砖。若能使在下更进一步、完善此研究,或者迷途知返、放弃此研究,都是幸事。</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日完成汉字构造原理的一个研究,请斧正或砖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