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蝶之慕 发表于 2018-1-14 23:55

去余鼎所見齊或櫅字說

本帖最后由 若蝶之慕 于 2018-1-15 01:18 编辑 <br /><br /><span style="font-size: 22pt;">去余鼎”所見“□(齊、櫅)”與史牆盤、(疒興鐘)所見“櫅”字殊不相同,與甲骨文所見之字同形。“去余鼎”原文構體與金文“喿”相似,只是从厽與从品之不同。銘文所見三“厶”乃是系於木上。故此字當改釋為“(上)厽(下)木”。《字彚補》以為同“素”字。我們認為此字當可讀作“鄵”。段玉裁《說文注》:“《玉篇》云:‘厽,《尙書》以為參字。”《集韻》:“鄵,倉含切,音參,義同。”又古文从口與从厶字常相混,如“和”與“私”二字即為一例。古文“參”字也有作从品字。《春秋·襄公十七年》:“鄭伯髠頑卒于鄵。”注:“鄭邑。”《玉篇·邑部》:“鄵,鄭地。”如是,則春秋以前本有“鄵國”。春秋初,鄭國强盛多有開疆辟土之事,或許“鄵國”是為鄭國所滅而成為其附属之城邑。銘文“子”字,金文少見,或可視為一國之文字。據此,“去余”當是鄵國之一代國君。</spa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去余鼎所見齊或櫅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