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字補釋
(首發)
孫俊 趙鵬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提要:本文梳理了前人对宾組卜辭“”、“
”的解釋,並利用花東子卜辭材料證明“
”、“
”當確釋為“艱”,同時進一步考察了甲骨卜辭中“
”、“
” “
、“
”、“
”用作“艱”的差異: “
”可泛指所有的“艱”,其中主要指外族入侵之艱; “
”、“
”、“
(部分)”、“
”主要指其他之艱。本文還總結了各字在卜辞組類的分佈:“
”主要用於賓組和出組一類卜辭,“
”、“
”、“
”可用於武丁時期的各組類卜辭,到了祖甲時期的出組二類卜辭,“
”逐漸取代了 “
”, 這也體現了漢字發展的形聲化趨勢。
關鍵字:艱 “”、“
” “
、“
”、“
”
賓組卜辭[1]主要用 “(
)”來表示“艱”。“
(
)”字經常出現在“來
”、“
(有)
”、“亡
”、“至
”、“隹(唯)
”、“乍(作)
”、“以
”等語中。[2]其實,賓組卜辭還有一個用來表示“艱”的字,即
(
、
)。
羅振玉早已將釋為艱。[3]葉玉森從羅說,並解釋道:“‘帝其降艱’殆言上帝降殃也,或帝讀為禘,則降艱者乃殷祖也”。[4] 之後,郭沫若、董作賓將
讀為“饑饉”的“饉”。[5]唐蘭認爲卜辭
與壴、
、
通用,泛指百艱,與
截然不同,將
讀為“乾暵”的“暵”。[6] 孫海波懷疑董説,在比較了堇(
、
)、囏用法之後,他認爲卜辭“堇”字假借為“囏”,“堇”為“囏”字聲符。[7]孫氏的説法基本正確,不過還是沒有被普遍接受。後來,陳夢家將
釋為“
”,認爲“艱、暵、熯、饉、難、瘽、歎等字都是由‘
’字引申出來的”。[8]《詁林》289頁“
”字條姚孝遂按語云:“‘
’讀作‘艱’,為災咎之義。卜辭每見‘ 降
’,均指‘帝’所降之災禍。又用為動詞,如‘帝其
’或‘帝不我
’。‘
’字或作 ‘
’。 ‘
’既可讀作‘艱’ ,也可以讀作‘黑’。二者當屬同源分化字。其區別在於‘黑’但作‘
’,無作 ‘
’者,不容混淆。 ”姚按基本上是對的,但其中不妥的地方是
(
)、
(黑)並非同源分化字,只是
(
)省去口形的異體
恰巧與黑(
)同形。不過,《詁林》297頁“艱”字條姚按:“卜辭‘
’之用法與‘
’有別。”但按語並沒有說明“
”、“
”的用法區別在哪兒。 艱(
)、
關係還是沒有完全理清。加之“
”有
、
兩種寫法,後一形恰巧與黑(
)同形,于省吾據此將“降
(
)”讀為“降黑”,認爲“黑指日氣晦冥的晝盲言之”。[9]溫少峰、袁庭棟、趙誠從其說。[10]
、
的讀法一直沒有確定下來。
近年来,花東子卜辭的發表為、
的釋讀提供了重要證據。花東子卜辭常常用
來表示“艱”,其例為:
(1)戊卜:子乍(作)丁臣,其作子
。 75.1
戊卜:子乍(作)丁臣,弗作子
。 75.2[花東[11]]
(2)壬辰卜:向癸巳夢丁祼,子用瓚 [12],亡至。493.6[花東]
(3)貞:畫亡其。505.3[花東]
(4)[乙丑卜]:延又(有)凡,甾又(有)其。455.2[花東]
(5)庚卜:弜,子耳鳴亡小
。 39.21[13][花東]
花東子卜辭還有用的異體
表示“艱”的例子:
(6)戊卜:子夢,亡
。 124.9[花東]
(7)壬卜:卜宜不吉,子弗 (遭)[14]又(有)
。286.29[花東]
(8)辛卜:子弗。3.11[花東]
從辭例和字形上來看,無疑是“
”字異體[15]。出組卜辭也有用
表示“
”的例子:
(9)庚寅[卜],疑貞:翌日亡來 。一月。22577 [出二]
卜辭還經常出現(
)字:
(10)己卜:子又(有)夢,祼,亡至
。403.1[花東]
(11)戊戌卜:又(有)至[16]。290.13[花東]
(12)丁丑:歲祖乙(黑)牝一,卯
。子占曰:未(妹),其又(有)至
。其戊。用。 220.1[花東]
(13)己巳:亡
。240.8[花東]
(14)貞:王亡,擒。延雨。22274+[17][
肥筆]
(15)吉牛其于宜,子弗。228.11[花東]
(16)弗。247.12[花東]
(17)乙丑卜:甾又其延又(有)凡,其。375.2[花東]
花東子卜辭的整理者認爲:“,讀作艱” [18]。
出現在“作
”、 “至
”、“亡
”、“弗
”、“其
”等語中,辭例很多與
、
同。
用來表示“艱”是沒有問題的。
在花東子卜辭中的用法,使我們想到了賓組卜辭中的
、
:
(18)□□卜,爭,[貞]:上帝降 。10166[賓三]
(19)貞:帝不降大。九月。10167[賓三]
(20)庚戌卜,貞:帝其降 。10168[賓三]
(21)不唯降。10188[典賓]
(22)降我
。十二月。10170[賓一]
(23a)戊申卜,爭,貞:帝其降我。一月。
(23b)戊申卜,爭,貞:帝不我降。10171正+[19] [典賓]
(24)丁未卜龍方
[降]
。10187[典賓]
(25)辛卯卜,內,貞:我。10179 [賓一]
(26)辛卯卜,殻,貞:帝其我。三月。六 10172 [賓一]
(27)己酉卜,亘,貞:帝不我。
貞:不其我。10174正[典賓]
(28)戊寅[卜],亘,貞:帝其我。《英藏》723[典賓]
(29)貞:帝不我。王占曰:吉。10173[典賓]
(30)囗丑卜,貞:不雨,帝唯[我]。10164[賓三]
(31)辛卯卜,殻,貞:其 。三月。
辛卯卜,殻,貞:不。 10184 [賓一]
(32)丁巳[卜],,貞:我其
。 10176[典賓]
(33)其
。10182[典賓]
(34)貞:其。三月。10181[賓三]
(35)貞:我。10177[典賓]
(36)□寅卜,我不。10180[
賓]
(37)貞:我不。一月。10178[典賓]
(38)貞:不。二月。10183正[典賓]
(39)丙戌卜,爭,貞:不。 10189[賓三]
根據花東子卜辭中字出現的辭例,上舉卜辭中的
讀為“艱”是沒有問題的。“我其艱”、“其艱”、“我不艱”、“不艱”,應該就是卜問我們“商”會不會有艱難的事或災難。 雖然單獨地看將例(19)中“大
”讀為“大暵”似乎很合理,但“大
”讀為“大艱”正好與卜辭中的“小艱”相對。例(5)(花東39)有“小艱”一語,“小艱”在舊有卜辭中沒有出現過。可能在商人的心目中,“耳鳴”一類的事情算作“小艱”,“不雨”一類的事情因影響到農業豐收算作“大艱”。 “帝
我”、“帝不我
”應該與“帝降我
”同義。卜辭中“帝”可以主宰自然神,也可以降災禍。例如:
(40)貞:翌癸卯帝其令風。672正[賓一]
(41)至甲辰帝不其令雨。900[賓一]
(42)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14127正[賓一]
(43)貞:卯帝弗其降
(憂)[20]。十月。14176[典賓]
(44)貞:帝不降(摧)[21]。14172[典賓]
(45a)□□[卜],殻,貞:我其巳乍[22],帝降若。
(45b)□□卜,殻,貞:我勿巳乍,帝降不若。6498[典賓]
以上卜辭說明,商人的心目中“帝”可以主宰自然界的風雨,命令颳風、下雨、打雷,也可以降福禍于人間。但帝所降之福禍,一般是“”“
”“若”“不若”一類較概括的的詞。所以,我們認為賓組卜辭的
、
也應該讀為“艱”。
卜辭中有“商”之辭,于省吾先生讀其為“商黑[23]”,也有學者將其釋為“商暵”,我們贊成將其釋為艱。這版卜辭經裘錫圭、張秉權先生綴合後,可以隸釋如下:
(46a)丙戌卜,,貞:商其[
]。
(46b)貞:商。
(46c)日丁亥允雨。
(46d)貞:生三月雨。
(46e)生三月雨。
(46f)貞:王立黍[24]。
(46g)貞:[王]勿[立]黍。249正+232[25]+1208[賓一]
這幾條卜辭與農業生產相關,可能是王前往視察黍的生長情況,希望將要到來的三月能夠下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卜問是否“來艱”的卜辭,其同版中也有占卜天氣的卜辭,我們不能據此將其釋為“暵”。
(47a)庚寅卜,(肩)[26],貞:今日亡來
。
(47b)庚寅卜,(肩),貞:今日不雨。24170[出二]
(48a)[癸]卯卜,(肩),[貞:今]日[亡]來
。
(48b)癸卯卜,□,貞:今日不雨。 24174[出二]
(49a)貞:今日亡來。□月。
(49b)貞:不其雨。一月。24185[出二]
(50a)癸巳卜,(肩),貞:今日亡來
。
(50b)癸巳卜,(肩),貞:今日啓。 《英藏》2034[出組]
(51a)貞:今日亡[來]。
(51b)求□雨。12865[賓三]
(51b)很可能涉及“求雨”之事,但其(51a)仍應讀為“艱”,卜問今天沒有艱難或災難性的事到來或外族入侵。鑒於此,我們認為上面的 “商”讀作“商艱”為宜,意思是商會有艱難之事嗎。這種艱難是天旱少雨影響農業生產帶來的。
、黑二字在後代文字中從不相混。從字音上來講,黑是曉母職部字,艱是見母文部字,聲音相隔較遠。再看甲骨文中
、
的用法,雖然賓組
、
用來表示“艱”的數量差不多,在其他類別卜辭中,也有少量用
表示“艱”的情況,但是花東子卜辭中,
經常用來表示“艱 ”,
卻沒有一例用來表示“艱”,
只用來表示“黑” 。[27]我們認爲,
(
)、
(黑)本來是兩個讀音和意義都不相關的字,但是由於刻手在刻寫
的時候,有時省略了上面的口形[28],造成了與
(黑)同形。不過這種同形,在當時並不會對理解卜辭本身造成誤會,只是今天我們才會對出現
的某些卜辭產生誤解。
卜辭中有“某土”之辭,有學者認為這裡的“
”讀作“暵”。例如:
(52)卜:東土其
。40889[
賓]
(53)北土
。10185[典賓]
(54)酉
北
。《懷特》184[典賓]
(55)方
。28297[何組]
(56)西土亡
[29]。10186[典賓]
我們認為這裡“”的用法應該與《尚書·大誥》“有大艱于西土”同。以上卜辭應該是卜問商以外的四方是否會有艱難的事或災難。其中 (56)“艱”字形作“
”,仍以釋為“艱”為宜。
卜辭又有:
(57)丁。十一月。9815[賓出]
(58)丁亥
丁,惠
亦
。10195[賓組]
(59)□□[卜],大,貞:來丁亥。25370[出一]
(60)乙亥卜,大,貞:來丁亥酒,其丁巳。十一月。25971 [出一]
以上這組卜辭的意義雖然我們並不能詳,但是其中的“”字後或為“丁”,或為“丁巳”,顯然與“暵”義無涉。
(61)乙酉小臣。28011[出二]
以上是一條記事刻辭,記錄該版龜腹甲是乙酉這一天由身份為“小臣”,名字叫做“”的這個人覲獻的[30]。這裡的“
”讀為“暵”則捍格難通。
我們不把卜辭中的“”、“
”、和“
”讀為“暵”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暵”是很長時間不雨或少雨才會產生的結果,所以,它不應該與表示短暫時間的詞搭配使用。
(62)貞:今夕亡。22425[子卜辭[31]]
(63)貞:今日亡[來]。12865[賓三]
(64a)貞:子畫爵祖乙,庚亡。 449.3
(64b)癸酉卜,貞:子爵祖乙,辛亡
。449.4[花東]
以上卜辭分別卜問今天晚上沒有不好的事發生吧。今天沒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吧。庚日或辛日沒有不好的事發生吧。“暵”不可能在“今夕”“今日”或“庚”、“辛”等某一日發生。
(65)又(有)求(咎)自。35253[歷二]
“艱”應該指的是一種艱難的狀態,或災難性的事件。卜辭“有咎自艱”應該是卜問這種不好的事情或艱難的狀態會引發兇咎嗎,說明它的災難程度要輕于“咎”。唐蘭指出《易·大有》:“艱,則無咎。”是艱與咎有殊也[32]。
(66)乙酉卜:禦家于下乙五牢,鼎用。22091+ [33][午組]
“家”是人名,亦見於以下卜辭:
(67)甲午:家亡(憂)。八月。22103[午組]
(68)甲申卜,,貞:令家代[34]保弜。18722[賓三]
《合集》22091+應該是卜問用五個牢向下乙舉行禦除“家”災難的祭祀。
(69)亡來[35]。 32017[歷二]
(70)貞:來
。《東大》1226[典賓]
以上兩條卜辭也正與出組等“來艱”之辭同。
綜上,我們認為卜辭中的“”、“
”、“
(部分)”字形與“
”形同義,當讀為“艱”。
(
)象人兩手交叉,仰面向天,這個字形倒底表示什麽意思我們還不清楚。後代文字中,除去一例用作人名的
(
)外[36],
主要用作偏旁。陳劍指出: “‘
(
)’字當分析為从‘壴’‘堇’聲。‘堇’ 與‘艮’讀音相近(如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 24號簡‘天道員員,各復其堇’,‘堇’字今本作從‘艮’聲的‘根’,可証),故從‘堇’聲之‘
’後又加註‘艮’聲、省略‘壴’而作‘艱’。”[37]从“
”、“
”、“
”都讀為 “
”來看,這段論述基本正確 ,只是
字應當分析為从壴
聲。不過,从
得聲的字與堇字讀音關係的確比較密切。
唐蘭認爲:“《說文》从得聲之字,或入真類,如謹、瑾、菫、饉、僅、勤之屬,隸變作堇;或入元類,如暵、嘆、歎、難、
、熯、漢之屬,隸變作
;乃以聲轉而分,其實一也。”[38] 其實,
、堇在古文字偏旁中一直存在,
主要用作元部字的聲符,堇主要用作文部字的聲符,並非隷變造成的。
西周金文堇字从火或从
從土(土形為火形的訛變),作
、
等形,用來表示勤、謹、瑾等字。戰國金文中有一形作“
”,它出現在《六年漢中守戈》(集成17·11367)“
中”一語中。“漢中”為地名,
即堇,堇可以讀作“漢”。
、堇作爲聲符在戰國文字中有通用的例子,如包山楚簡236號簡“難”字作
[39] ,中山王
鼎“難”字作
[40]。可見,堇、
讀音關係密切,“
”讀為“艱”也是沒有問題的。
下面我們來討論和
的關係。
(71)貞:今日其(有)來
。14469反[典賓]
(72)貞:亡來自方。6668正[典賓]
(73)呼取羊,弗。8812反[典賓]
(73)貞:戉往亡。7184[典賓]
(74)庚戌卜,貞:彗不乍。7188[典賓]
(75)丙辰[卜],貞:子雝不乍,不
(
)[41]。3122[賓三]
(76)辛丑卜,殻,貞:我亡至。10346正[賓一]
(77)貞:[翌]甲辰其(有)至
。7187正(《英藏》646正同文)[典賓]
以上“來”、 “弗
”、“亡
”、“作
”、“至
”中的“
”,與前面我們所舉“
”、“
”、“
”所出現的語境相同,毫無疑問它們所代表的應該是同一個詞。正如唐蘭指出的“
”即是“艱”字。同時唐蘭也指出早期多用
字,後期多用
字[42]。隨著《花東》甲骨的公布,陳劍指出武丁時代“ 艱”字當已存在,只是賓組卜辭不用而已[43]。陳劍的說法是正確的。這裡我們主要想談一談 “
”和“
”、“艱”在武丁時期卜辞中語義上的區別。
正如唐蘭所指出的在武丁時期的賓組及其他組類卜辭中“”泛指百艱[44]。其中 “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於指外族入侵之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我們在賓組卜辭中經常看到這種語義所指的“
”,例如:
(78)癸未卜,永,貞:旬亡(憂)(以上正面)。王 占曰:
(有)求(咎),其
(有)來
[45](以上反面)。七日己丑
友化呼告曰:
方
于我奠
。七月(以上正面)。 6068正反 [典賓]
“”的這一語義指向,正符合它的造字本義。如陳劍先生所說古人以鼓聲傳訊報警,
字象人跪坐守鼓之形[46]。
同時“”也用來指奴隸逃逸、疾病以及其他的一般性艱難之事或災難。
(79)癸丑卜,爭,貞:旬亡(憂)。王占曰:
(有)求(咎),
(有)夢*。甲寅,允
(有)來
。左告曰:
(有)
(逸)[47]芻自溫[48],十人
(又)二。137正[典賓]
(80)午卜□貞:王心亡,入
。 7182[典賓]
(81)壬子卜,王,貞:不以。140正 [典賓]
從前面的諸多文例,我們可以看出武丁時期的賓組、花東及其他組類卜辭中的“”、“
”、“
”很少用於指這種外族入侵之艱。多指商族內部,或某人做某事是否會有艱難或災難之事發生。
(82)壬午卜,出,貞:今日亡來自方。24149[出一]
(83)貞:其自南(有)
。24147+26770[49][出一]
(84)癸丑卜,出,貞:旬(有)求(咎)。其自西
(有)來
。24146[出一]
(85)。22537[出一]
(86)庚寅[卜],,貞:今日亡來
。一月。22577 [出二]
(87)己巳卜,貞:今夕亡來。24206 [出二]
(88)又(有)來。24159[出組]
(89a)其才(在)茲又(有)
。二月。
(89b)貞:其又(有)來自方。24150 [出二]
從以上(82)-(85)我們可以看出,祖庚時期的出組一類卜辭,也用“”指外族入侵 。從(89b)來看(86)-(88)中的“來
”,很可能是從“方”來。也就是說,出組二類卜辭中的這些“來
”,很可能是指敵方的侵犯而言,相當于賓組和出組一類卜辭中的“來
”。
綜上,從目前已經公布的甲骨材料來看,武丁時期的甲骨文中 “”、“
”、“
(部分)”、“
”與“
”的用法基本相同,區別在於“
”可泛指所有的“艱”,其中主要指外族入侵之艱;“
”、“
”、“
(部分)”、“
”主要指其他之艱。從分佈組類來看, “
”主要用於賓組和出組一類卜辭,“
”、“
”、“
”可用於武丁時期的各組類卜辭。到了祖甲時期的出組二類卜辭,“
”逐漸取代了 “
”,這也體現了漢字發展的形聲化趨勢。
卜辭中“艱”的字形有:
20613[
小字]
22067[午組]
22091[午組]
22274[
肥筆]
20305[
肥筆]
10192[賓一]
10170[賓一]、
10171[典賓]
10173正[賓一]、
10174正[典賓]、
10164[賓三]
290.13[花東]
247.12[花東]
228.11[花東]
449.4[花東]
403.2[花東]
32017[歷二]
28297[何組]
10186[典賓]
25370 [出組]
3.11[花東]
124.9[花東]
5.16[花東]
149.3[花東]
455.2[花東]
75.2[花東]
493.6[花東]
24189[出組]
24151[出組]
75.1[花東]
412.3[花東]
320.5[花東]
336.1[花東]
39.21[花東]
24198[出組]
23805[出組]
22577[出組]
24158[出組]
24165[出組]
24163[出組]
24187[出組]
24188[出組]
24200[出組]
24206[出組]
[1] 本文甲骨分類主要依據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科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2] 姚孝遂、肖丁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第1076-1078頁,“”字條,中華書局,1989年1月。
[3] 參見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第65頁,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7冊,據王國維1915年2月手書永慕園石印本影印,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
[4]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第27頁,《甲骨文獻集成》第7冊,據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10月石印本影印。
[5] 郭沫若讀為饉,並舉《小雅·雨無正》“降喪饑饉,斬伐四國”為証。見郭沫若:《卜辭通纂》,第366頁,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董作賓認爲“象人衣冠整齊,兩手交叉恭謹之狀”,為“謹”的初文,在甲骨文中似讀為饑饉之饉字,其理由與郭沫若同。參見董作賓:《說》,《考古學社社刊》第4期,第7-10頁,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1936年6月;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6月。
[6] 唐蘭認爲郭沫若釋“饉”的説法不好。他認爲,“降喪”為周人習語,如《多士》“弗弔旻天,大降喪於殷”,《君奭》“弗弔天,降喪於殷”,《多方》 “天降時喪”,《師詢簋》“哀才!今日天(疾)畏降喪”。《小雅·雨無正》“降喪饑饉,斬伐四國”之意,是指“周宗既滅”之事,與饑饉為兩事也。唐蘭認爲,“堇”當讀為“暵” ,暵亦旱也。“蓋久不雨,則恐天降以旱暵,故卜貞之也。然從
得聲之字,意義相近,暵乾也,熯乾貌,饉歲不熟,
餓死,事實相承。讀
為饉,未嘗不可通,唯施之卜辭,終嫌其迂遠耳。” 見唐蘭:《殷虛文字記》,第84-85頁,中華書局,1981年5月。
[7] 參見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續》,《考古學社社刊》第5期,第53-57頁,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1936年12月。
[8]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第 564頁,科學出版社,1956年;中華書局,1988年1月第1版,2004年4月第2次印刷。
[9]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 227-229頁,中華書局,1979年6月第1版,1999年11月第4次印刷。
[10]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 ——科學技術篇》,第132-133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3年。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第275頁,中華書局,1988年。
[11] 本文所引《花東》釋文以及排序從姚萱釋。參見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附錄一,綫裝書局,2006年11月。
[12] 裘錫圭:《釋殷虛卜辭中的“”“
”等字》,《第二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第73-94頁,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1993年10月。方稚松:《釋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的瓚、祼及相關諸字》,《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第83-87頁。
[13] “小”合書。此條卜辭可以與“癸卜,貞:子耳鳴,亡
(害)。(花東53)”以及“丁卜:子耳鳴,亡
(害)。(花501)”相參照。
[14] 陳劍:《釋造》,《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第55-100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127-176頁,綫裝書局,2007年4月。
[15] 《花東》的整理者認為“”是“
”字的異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第六冊,第1679頁,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6] 此字形象人兩手交叉于胸前。
[17] 蔡哲茂:《甲骨新綴二十七則》,第18組,將此片綴以五片無號碎甲a、b、c、d、e,《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6期,香港中文大學。
[18] 《花東》第六冊,第1629頁。
[19] 10171正+北圖5213+北圖5214+北圖5215+北圖5221+北圖5225+北圖5227+北圖5235+北圖5239+北圖5245+北圖5248,魏慈德:《殷墟YH一二七坑甲骨卜辭研究》,第60頁,2001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簡宗梧、蔡哲茂。10171正+14293正+《乙補》6530,蔡哲茂:《〈殷墟文字丙編〉新綴第二則》,先秦研究室網站,網址: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jgzhh/505.html。
[20] 裘錫圭:《說“”》,《古文字論集》,第 105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年第1期,第70-76頁。
[21]《釋林》,第225頁。
[22] 張玉金認為“巳賓作”的意思是為住所的營建而舉行祭祀。《釋甲骨文中的》,《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4期,第22頁。
[23]《釋林》,第229頁。
[24]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第155-158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
[25] 裘錫圭:《甲骨綴合拾遺》,第 26組,《古文字論集》,第236-248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
[26] “(肩)”字原釋為“骨”,此從徐寶貴、裘錫圭說。裘錫圭:《說“
凡有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第1-7頁。
[27] 《花東》6、49、67、69、123、150、161、175、178、179、180、220、239、252、278、319、350、352、386、392、437、451、457、459、481、559等片卜辭中,都用作“黑”。歷類卜辭也用
表示“黑 ”。如《合集》30022、30552,《屯南》2363;賓組卜辭也有一條用“
”表示“黑”的例子,“貞:惠
牛。”(《合集》1142正 典賓)。
[28] 魏慈德認爲:“暵字作 ‘’(丙371=合10174),也可省口作 ‘
’(丙370=合10184)”。見魏慈德:《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研究》,第255頁。
[29] 董作賓解釋此條卜辭說,“西土尹堇”,尹即君,言“西土君”,西土當是國名。堇即覲見,最為明顯。參見《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田野考古報告》,第1期,第116-117頁,商務印書館,1936年 8月。
[30]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第70頁,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指導教師:黃天樹。
[31] 蔣玉斌認為此片可能為子卜辭。
[32] 《殷虛文字記》,第62頁。
[33] 22091+22212+22309+《乙補》3399+《乙補》3400+《乙補》6106+22124+22410+《乙編》2625+22418+《乙編》8557。蔣玉斌:《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第25組綴合,吉林大學 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林澐。
[34] 裘錫圭:《釋“弋”》,《古文字論集》,第29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
[35] 歷類卜辭中的口形常常少刻上面的橫劃,如兄丁的兄作(合32766),所以
為
是沒有疑問的。
[3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5·2703,中華書局,1984年8月。
[37] 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於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第13頁,北京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1年4月;又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332-333頁,綫裝書局, 2007年4月。
[38] 《殷虛文字記》,第86頁。
[39]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 976頁,中華書局,1998年9月。
[40] 容庚編著:《金文編》,第264頁,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1版,2003年12月北京第8次印刷。
[41] “”,從陳劍釋,有突然昏厥或突然死亡之義。《甲骨金文考釋論集》 ,第427-436頁。
[42] 《殷虛文字記》,第78頁。
[43] 《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333頁,注2。
[44] 《殷虛文字記》,第84—85頁。
[45] 《殷虛文字記》,第78-82頁。
[46] 《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333頁。
[47] 趙平安:《戰國文字的“”與甲骨文“
”為一字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第275-277頁,中華書局,2000年7月。
[48]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考釋四篇·釋“溫”》,李學勤、吳中傑、祝敏申主編:《海上論叢(二)》,第 1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年7月。
個人認為,從“口”形的那種形體可能是“歎”字的初文,所以可以讀作“艱”,不從“口”形的可能是“嘿(默)”字初文,所以可以讀作“黑”。二者在用作偏旁的時候可以相通,但偶爾有混同的現象。
癋癏癎癑天
建议:文章中的甲骨文能否打出来。
我們認為卜辭中的“”、“
”、“
(部分)”字形與“
”形同義,當讀為“艱”。
(
)象人兩手交叉,仰面向天,這個字形倒底表示什麽意思我們還不清楚。
-------------------------------------------
此字似可以與楚簡常見的A字連繫起來。如上博緇衣13的A字,郭店本作懽,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4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