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悬泉汉简研究》出版
在 2009/11/5 16:16:30 发布

《悬泉汉简研究》出版

  郝树声、张德芳先生合撰的《悬泉汉简研究》20098月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29万字,并附有一些珍贵图版。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案“悬泉汉简研究”(批准号 02BZS001)的最终成果。蒙作者慨允,将本书纲要发布于此。

  悬泉汉简是19901992年间在敦煌悬泉置汉晋遗址出土的最新材料,是继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居延汉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曾被国家列为“八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国内外引起过广泛关注。全部出土简牍23000多枚,其中已整理编号者17900多枚,内容包括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爰书、薄籍、符传、历谱、术数、字书、医方以及一些古籍残篇,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册子40多个,其中丰富的邮驿资料、中西交通资料、西域各国资料、西北少数民族资料等,多为传世文献和过去历次发现的西北屯戍简所不见或少见,内容独特,弥足珍贵。这批汉简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记录,包含了许多今人所不知道而又被文献所遗失的历史资讯,对悬泉汉简研究的深浅,决定了对这批材料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而对这批材料内涵和价值的认识,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界对中国古代史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
  全书由绪论和六章组成,内容涉及对悬泉置、悬泉汉简的学术价值、两汉时期的纪年问题、时称问题、河西地区的历史地理、中西交通、西北地方的民族关系以及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的研究。作者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细密地考证与分析,对以上诸问题都提出独到的见解,或得出新的结论,或给出新的解答。 
  绪论:甘肃简牍的发现与研究  悬泉汉简出土于甘肃敦煌绝非偶然。《绪论》系统地梳理了一个世纪以来,甘肃在汉简方面一次又一次重大发现,运用统计方法以“所出简牍一览表”的方式,将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出土简牍数量、所属时代和文献出处详细罗列,说明甘肃不仅是近世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而且也是出土汉简最多的地方。迄今为止,全国出土汉简70多批、次,而甘肃就出土30多批、次,占一半多;全国出土汉简73600多枚,而甘肃就出土60000多枚,占全国所出汉简的82%。指明甘肃汉简在全国汉简中的特殊地位,旨在说明悬泉汉简同其他数万枚河西汉简都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就其内容而言共同记录了当时社会和各个方面,绝不是孤立的。 
  第一章:悬泉汉简与悬泉置  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敦煌悬泉置遗址。从遗址地点及其自然环境、发现及发掘经过、出土遗物、学术价值、研究状况五个方面对悬泉遗址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出土遗物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具及简纸文书(包括帛书和墙壁题记)四大类,总计达7万余件。其中汉简就有35000余枚(有字简23000多枚)。第二节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悬泉汉简的学术价值。第三节运用出土的悬泉汉简研究论述了“ 悬泉置”的功能性质、隶属关系、编制员额、车辆装备以及悬泉置与悬泉驿、悬泉厩、悬泉厨、悬泉邮、骑置和传舍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为后文的研究和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纪年与时称  本章分为二节。第一节:悬泉汉简中若干纪年问题。本专题将悬泉汉简中2086枚纪年简全部列表,着重分析了纪年简中新旧年号混用和超用的问题。通过对130枚简的整理、辑录、排比和考订,得出结论:新旧年号交替时,两种纪年混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后世史书的纪年与改元年号完全相对应,只是经过后人加工的结果。而汉简中的记载则更符合当时的实际。第二节:悬泉汉简中的时称问题。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一昼夜每个时段如何称呼?一昼夜实行十二时制还是十六时制?本节根据悬泉汉简对时称的记载并结合河西走廊其他地区出土的汉简进行完全统计,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52个时称的使用频率,根据频率高低得出当时的河西走廊实行十六时制,而非十二时制。它们是夜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食、食时、日未中、日中、日失、餔食、下餔、日入、昏时、夜食、人定。从夜半算起,每一时辰是九十分钟,了解当时河西走廊的记时方法和称谓有助于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各种活动,有助于对当时社会面貌的整体认识。 
  第三章:河西历史地理考略  从长安到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东段,长达近两千公里的道路其行进路线如何?途经哪些驿站?历来是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课题。悬泉汉简的里程简从东到西记载了从武威到敦煌的驿站里程和沿线城镇,恰与居延新简中的里程简可以对接。排列了丝路东段的行进路线和重要驿站。本章分上下两部分详细考证了姑臧、张掖(今武威境内汉县)、鸾鸟、苍松、显美、 觻得、氐池、昭武、祁连置、表是等重要的县城城址和驿站所在,精确地指出了它们的具体位置,纠正了过去对一些具体地望的错误认识。对丝绸之路和历史地理的研究多所助益。 
  第四章:交通与民族  第一节,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本节主要根据悬泉汉简的记载对汉代的传信进行了研究。传信,是朝廷公务人员在出使、巡行及办理有关公务时要求所到各地给予通行、过关、乘车、食宿等各种方便和特权的公文凭信。本节对当时传信的格式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指出汉代的传信包括有十个方面的内容:时间、持传人身份姓名、事由、所到之地或所经之地、沿途提供车辆的规格、传信编号、御史大夫、所到各站以此为驾、当舍传舍、随从人员享受何种待遇。此外还对一封轺传和二封轺传的传信以及对失亡传信的追查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传世史籍所缺内容,有补历史缺载之功。第二节,悬泉汉简中的羌族资料。两汉时期羌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仅次于匈奴的重要少数民族。如何对待匈奴、如何对待羌人是关系到国家是否稳定、边疆是否巩固的重要事务。但是,除《后汉书·西羌传》对东汉的羌人活动有较详细的记载外,西汉时期的羌人材料则比较稀缺、零散,悬泉汉简的羌族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本节详细排比了悬泉汉简中的羌人资料,并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其中的有关归义羌人的材料、羌人斗欧诉诸官府的材料都极其珍贵,提供了羌族史研究的新材料的新见解。 
  第五章:西域与中外关系  第一节,汉代骊靬与罗马战俘问题。 19899月、12月《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分别刊登了《永昌有座罗马战俘城》的报导,称:这是中澳苏三国史学家联合研究的结果。此报导一出,在学术界和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人把这些未经证实的猜测和假说当成已经存在的事实,故做惊人之笔强行炒作,以致把它推到了荒谬的地步。本节利用汉简中对骊靬的记载,确凿地证明:早在神爵二年(前60)前,骊靬作为一个地名和县名已经存在,而当时的骊靬县已有有关机构设置和官员任职的相关记载,社会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它比西元前53年安息和罗马的卡莱尔战役早了七年,比建昭三年(前36)甘延寿和陈汤在西域消灭北匈奴郅支单于早了24年。那种认为陈汤消灭郅支是俘虏了被郅支雇佣流散在中亚一带的罗马士兵,而这些士兵正是当年克拉苏在卡莱尔战役中的部下,汉朝为安置这些被俘的罗马士兵而设置了骊靬县的说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以铁的证据解决了多年来聚讼纷纭的历史迷案,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第二节,悬泉汉简与西域诸国。悬泉汉简中的西域资料极为珍贵,大凡前来通使、朝贡、商贸的西域各国的国王、质子、贵人、使者、商人在途经悬泉置的时候都留下了他们的记录。这都是研究中原与西域、汉朝与中亚等各国关系的最新材料。当时西域36国中悬泉汉简有24国的材料,此外还有不属都护的康居、大月氏、罽宾、乌弋山离来汉朝通好的材料。本节利用这方面的记载,详细讨论了汉朝同今天中亚各国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交往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新见。 
  第三节,《康居王使者册》及其西汉与康居的关系。本节在前一节对中亚古国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就悬泉汉简中的《康居王使者册》以及汉朝与康居的关系做了细致的讨论。主要贡献是:考证康居五小王的都城位置,指出了康居国当时的地理范围;以康居王使者前来朝贡时与酒泉太守发生纠纷的具体案例,指出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百年间里西汉王朝一直同远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保持着友好交往的关系。这些国家是最早同古代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 
  第四节,《长罗侯费用薄》及其长罗侯与乌孙关系考略。乌孙是西域大国,张骞第二次出使乌孙,奠定了汉朝与西域等各国关系的外交格局。悬泉汉简中有关乌孙的材料以及汉朝出使乌孙的各种记录,对研究汉朝与乌孙的关系极为重要。其中的《长罗侯费用薄》就是长罗侯常惠及其所部西征乌孙时在悬泉置留下的记录。本节通过对这个费用薄的考证分析以及对其他汉简材料的梳理,详细描述了西元前1世纪最后五十年间汉朝与乌孙的关系。通过新材料,获致了新结论。有助于汉与乌孙关系研究的突破与进展。 
  第五节,从悬泉汉简看两汉西域屯田及其意义。两汉屯田西域,除了具有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意义之外,还是当时政治、军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比单纯的政治、军事措施更具长远意义。无论是繁荣丝路贸易、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还是维护祖国统一,防止分裂割据,两汉的西域屯田都为后世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意义。本节利用悬泉汉简的材料,对当时西域各处的屯田进行了详细研究,从材料和观点上都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提供了有效管理西域的历史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六章:册书汇释  出自戈壁边塞的汉简大多都散乱无序,如果其中还有一些连缀的册书就显得格外珍贵。本章册书汇释整理介绍了十五个或者文意连贯或者出土时编连在一起的完整册子。为两汉时期有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连续完整的最新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附录五种  都是课题组成员对河西汉简研究的重要成果,与悬泉汉简的研究从内容、方法、知识体系、学术价值等各方面关系密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