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孟蓬生:《保訓》釋文商補
在 2009/6/23 9:14:21 发布

《保訓》釋文商補

(首發)

 

孟蓬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006615日,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下簡稱“保護中心”)主辦的“《保訓》簡的整理與研究” 研討會上,與會學者有幸先睹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以下简称“《释文》”)及圖版[1],並參觀了部分竹簡實物。就釋文而言,整理者已經在文字通讀方面為讀者掃清了不少障礙,但簡文古奧,短時間內恐難以解決所有問題。筆者在會上曾有簡短發言,就《保訓》釋文談過一些看法。現將發言內容(一、二兩則)及後續所得(三、四兩則)整理成文,以就正於各位同好。

一.不

1:“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恐述保訓。”

生按:在拜讀《光明日報》最初刊發的各篇討論《保訓》的文章後,我曾就“不瘳”的釋文同王志平兄討論,以為如不是釋文有誤,就是竹簡有脫文。因為從邏輯和文例來看,一定會先說“有病 ”,再說“不瘳”,沒有冷不丁地上來就說“不瘳”的道理。比如《釋文》所引的《逸周書·祭公》:“謀父疾,維不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研討會上看到圖版後,李守奎先生率先發言,以為所謂“瘳”字當釋為“”,正好解決了我心中的疑問。於是我接著李守奎先生發言,指出“”當讀為“懌”,“不”就是《尚書》中出現過的“ 不懌”(見《尚書·顧命》)。會後拜讀廖名春先生網文,得知孫飛燕先生也曾釋該字為“”,讀為“豫”,以為“不 ”即“不豫”(見《尚書·金縢》)。[2]

”(餘紐魚部)、“豫”(餘紐魚部)、“懌”(餘紐鐸部)三個字所記錄的應該是同一個詞。字或作“悆”。《說文·心部》:“悆,忘也。嘾也。从心,余声。《周书》曰: ‘有疾,不悆。’悆,喜也。”“悆,喜也”对后人的影响很大,现在多数学者都認為“不豫”、“不懌”其詞義是由“ 快樂”义引申來的。不过我現在覺得,把這個“豫”或“懌”理解为“安舒”、“舒服”,看作“舒”的借字,可能更自然些。《集韻·魚韻》:“《方言》:東齊之間凡展物謂之舒。……或作豫。”又同韻:“紓,《說文》:緩也。一曰解也。或作悆、忬,通作舒。” 《逸周書·五權》:“維王不豫。”陳逢衡注:“不豫,不安。”[3]陳說可取。

二.成康

9:“志弗忘,子孫,至于成康。”《釋文》:“‘康’為‘唐 ’字之誤,‘成唐’即‘成湯’。”

生按:整理者把“康”看作“誤字”,無疑是一種謹慎的做法。因為“康 ”和“唐”同从“庚”得聲,在諧聲時代同音,但在戰國時代的楚地是否仍然同音呢?我們覺得這種擔心可能是多餘的。

《爾雅·釋詁下》:“賡、揚,續也。”《尚書·立政》:“以覲文武之耿光,以揚文武之大烈。”《逸周書·祭公》:“揚文武之大勳,弘成康召考之烈。”朱右曾校釋:“揚,續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中有自銘為“鼎”之器,劉彬徽先生解釋說:“从康得聲,康、唐、暘、湯等字古同音,當為湯的通假字,鼎即湯鼎。在信陽長台關 M1、江陵望山M2、荊門包山M2的竹簡遣策中就直接寫作‘湯鼎’;在其他地區銅器銘文中也有發現,更是明證。”[4]劉先生之說可從。“康”之與“唐(湯)”,猶 “賡”之于“揚”,“”之于“湯”也。

三.其有所𠧠

10:“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今女祗備毋解,其有所矣。”整理者注:“‘’,通‘由’” 李銳先生說:“从上下文‘今汝祗備(服)毋解(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 来看,‘矣’当读为‘疑’。(《六韬·文韬·守土》:‘敬之勿疑’。此处‘其’之义为若。或说‘矣’读为‘犹疑’”。[5]

生按:“備”,孫飛燕和李銳兩位先生均讀為“服”[6],訓為“服行”,其說可從。“”當讀“就”,“有所就”即“有所成就”之意。古音“”、“由”、“就”相通。《吕氏春秋·下贤》:“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鵠乎其羞用智慮也。”高注:“就就讀如由與之由。”

“今女祗備毋解,其有所矣。”意思是說,現在你如能敬行寶訓不敢懈怠的話,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四.日不足,惟宿不羕[7]

11:“日不足,惟宿不羕。”整理者注:“ ‘宿’,《楚辭·七諫》:‘夜止曰宿。’‘羕’,讀為‘詳’。《逸周書·大開》:‘維宿不悉,日不足。’《小開》:‘宿不悉,日不足。’《詩·小雅·天保》:‘維日不足。’”趙平安先生認為,“宿”通“速”,“羕”通“祥”。 [8]王連龍先生說: “《說文·采部》云:‘悉,詳盡也。’是 ‘悉’與‘詳’義同”。[9]

生按:整理者“日不足,惟宿不羕”與《逸周書》“維宿不悉,日不足” 與語意相近,其說可從。需要指出的是,除整理者舉出的兩個例證外,《逸周書·寤儆》篇末有“戒戒維宿”字樣,當亦 “維宿不悉”之脫漏。這樣的句子都無一例外地出現在文章篇末,證明整理者把此簡放在最后是很有道理的。但這兩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前人并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整理者對“惟宿不羕”的理解也還有商量的餘地。

先看 “日不足”的含義。從传世典籍中“日不足”出現的上下文來看, “日不足”是說來日無多,有“只爭朝夕”即“抓緊時間”的意思。

《詩·小雅·天保》:“降爾遐福,維日不足。”傳云:“天又下予女以廣遠之福,使天下溥蒙之,汲汲然如日且不足也。”《尚書·泰誓中》:“我聞吉人爲善,惟日不足;凶人爲不善,亦惟日不足。”宋夏僎《夏氏尚書詳解》曰:“此蓋古人之語而武王之所聞也。大抵人有好善之心者,其心急于為善,故為之而日憂其不足。不特為善如此,為不善之人其急于為不善,亦日憂其不足。如王温舒好殺人,會春則頓足嘆曰:‘令冬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則凶人為不善,豈不日憂其不足乎?”可見古語“日不足”都是指因擔心時間來不及而急于做某事或抓緊時間做某事之意。

再看“惟宿不羕”的含義。結合傳世典籍来看,“宿”可以理解為“經宿 ”、 “隔夜”,引申為“稽延”、“拖延”之義;“羕”當從趙平安先生讀為“祥”,義為“吉”。

《论语·颜渊》:“子路無宿諾。”朱熹《論語集注》:“宿,留也,猶宿留之宿。急於踐言不留其諾也。”《荀子·大略》:“君子之學如蜕,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顔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杨倞注:“當時即問,不俟經宿。” “宿諾”、“宿問”之“宿”均用作定語,義為“經宿的”、“隔夜的”。寬泛一點,則可以理解為“拖延的”、“不馬上實行的”。

《尚書·洛誥》:“伻來毖殷,乃命寧,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偽孔傳:“言我見天下太平,則潔告文武,不經宿。”宋夏僎《夏氏尚書詳解》曰:“于是時遂不敢宿留王命于家,即以此酒致祭于文武之廟。”《孟子·公孫丑下》:“退而有去志。”趙岐注:“故且宿留。”焦循《孟子正義》引孔廣森《經學卮言》云:“古語遲延有所俟曰宿留。”“予不敢宿”的“宿”用如動詞,義為“經宿”、“隔夜”。寬泛一點,則可以理解為“稽延”、“拖延”。

典籍中曾經出現過“宿善不詳”的句子,其中“宿”和“祥”的用法與簡文相同,整句話的意思也約略相似。《墨子·公孟》:“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善者不祥’。”《說苑·政理》:“文王問於吕望曰:‘為天下若何?’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對曰:‘宿善不祥。’是日也,發其倉府以振鰥寡孤獨。”《荀子·大略》:“無留善,無宿問。”杨倞注:“有善即行,無留滯也。”“留”跟“宿”互文同义,“宿善”即“留善”。

宋胡宏《皇王大紀》也曾經記載文王跟呂望的對話:“望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將亡之國富倉府。’西伯曰:‘吾願富其民。’望曰:‘聞善斯行,宿善不祥。’於是發倉庫益賑鰥寡孤獨,以望為師。”“聞善斯行”跟上文所引的“有善即行”都可以看作“宿善不祥”的最好注腳。

《淮南子·繆稱》:“文王聞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非為日不足也,其憂尋推之也。”校以《墨子》和《說苑》,知此處實衍一“不”字。[10]

《逸周書·文酌》篇末有一句話:“急哉急哉,后失時。”辭句雖然有所不同,但也是敦促聽話人抓緊時間行動之意。

“日不足,惟宿不羕(祥)。”意思是說,來日無多,拖延則不吉。這是文王敦促武王抓緊時間實行“保訓”之意。

如以上所論不誤,則《逸周書》“(維)宿不悉”應該看作“(惟)宿不羕”之訛。疑“羕”字因聲近或可作“”(恙),與“悉”字作 “”者形近,因而致誤。前人望文生義,當然得不出合理的解釋。[11]行文及此,不覺廢書而嘆,感慨繫之矣。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

[2]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7

[3]轉引自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第52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第131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李锐:《读〈保训〉札记》,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8

[6]李锐:《读〈保训〉札记》,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8。孙飞燕:《读〈保训〉札记》,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29

[7]文章完稿後,看到廖名春先生也有相關的討論,但觀點不盡相同。參看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補》,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44

[8]趙平安:《〈保訓〉的性質和結構》,《光明日報》 2009413日。

[9]王連龍:《〈對《保訓》“十疑”〉一文的幾點釋疑》,《光明日報》,2009525日。

[10] 參向宗魯《說苑校證》第15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第725-726頁,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我手頭無這兩本書,此注據廖文補入。

[11]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第22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623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623

点击下载附件:

0439《保訓》釋文商補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明志 在 2009/6/23 9:37:20 评价道:第1楼

    "2006615日",是2009年6月15日吧。

    志弗忘,子孫”,大概应当读为“微志弗忘,传贻子孙”吧。

     

  • 月下听泉 在 2009/6/23 9:56:10 评价道:第2楼

    孟先生第二条为什么不举上博《缁衣》3号简“唯尹允及康咸有一德”今本及郭店本“康”皆作“汤”、《曹沫之阵》65号简“亦唯闻夫禹、康(汤)、桀、纣矣”这样直接的通用证据呢?

  • 明志 在 2009/6/23 10:54:26 评价道:第3楼

    “其有所矣”,疑“”当读为“修”,遵行、修治之义。

  • 子居 在 2009/6/23 11:37:32 评价道:第4楼

    嘿,看来俺不说,关于《保训》的一些内容就不大会有谁考虑到

    那俺现在就啥也不说了,哈哈,看有多少位筒子能把《保训》挖掘到一个足够的深度。

  • 水土 在 2009/6/23 12:24:18 评价道:第5楼

        非常同意孟先生對「日不足,惟宿不羕」句義的理解。
        只是孟先生認為“宿諾”、“宿問”之“宿”均用作定語,義為“經宿的”、“隔夜的”,似有不妥。其實,孟先生說已引朱熹《論語集注》對《论语·颜渊》“子路無宿諾”的解釋:“宿,留也,猶宿留之宿。急於踐言不留其諾也。”因此“宿諾”、“宿問”還是看成動賓結構比較好。“宿善”也當是動賓結構。張豐乾《出土文獻與文子公案》第71~72頁對《淮南子·繆稱》的“宿善如不祥”的解釋有很好的介紹和評價。他說:
        “宿”即留,存而不發之意,如《孟子·萬章》:“仁人之於悌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管子·輕重》:“懷宿怨而不戰”。
    從其所引《孟子》、《管子》的“宿怨”來看,也可證“宿善”當為動賓結構。因此,似不必強調“宿”引申有“拖延的”、“不馬上實行的”或“稽延”、“拖延”的意思,把它看成一個動詞并理解成“把某物留存下來”,完全能講通相關的話。《保訓》的“宿”所指的对象也当是“保训”,意即把“保訓留存下來”。回头再看孟先生所引的《尚書·洛誥》:“伻來毖殷,乃命寧,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其中的“宿”似也指留存“秬鬯二卣”而不祭祀,而并非像偽孔傳等所说的是“经宿”。

  • 东山铎 在 2009/6/23 12:49:41 评价道:第6楼

    很同意水土先生的意见:

    这句话放在这里,很可能与《逸周书》中放在最后的那三个例子(子居所举)是一致的,都是告诫后嗣,不要把自己的话当作耳旁风,要抓紧时间实行之意。

    当然,稍微引申(因为说话者告诫后嗣的都是好话,都是善言),所以宿善不祥之义就出来的;但仅由《逸周书》和《保训》,似乎还没有强调(或明言)对于“善”应该如何如何这类意思。

  • 东山铎 在 2009/6/23 12:50:44 评价道:第7楼

    由此,哪种文献应该在前,哪种文献应该在后,也可约略得知。

  • 子居 在 2009/6/23 14:03:06 评价道:第8楼

    俺坚持俺的意见,在这里再贴一遍

    发帖时间: 2009-5-21 14:05:54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1385

    关于“曰不足,惟宿不羕”的想法

    将传世文献中与“曰不足,惟宿不羕”相似的内容排举如下

    《逸周书·大开》维宿不悉,日不足。
    《逸周书·小开》后戒后戒,宿不悉,日不足
    《逸周书·寤儆》王拜曰:“允哉!余闻曰:‘维乃予谋,谋时用臧。不泄不竭,维天而已。’余维与汝,监旧之葆。咸祗曰:戒戒维宿。”
    《银雀山汉简·六韬·葆启》吾闻宿善者不□且日不足……沇才!日不足。
    《淮南子·缪称训》文王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非为日不足也
    《诗经·天保》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吕氏春秋·适威》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

    可见,“曰”字很可能是将简文的“日”误释为了“曰”
    由诸书亦可见,“悉”就相当于“祥”,而“宿”字查《汉语大词典》2.0电子版

    拖延;停留。《管子·君臣上》:“有過者不宿其罰,故民不疾其威。”尹知章注:“宿,猶停也。”《汉书·韩安国传》:“孝文皇帝又嘗壹擁天下之精兵聚之廣武常谿,然終無尺寸之功,而天下黔首無不憂者。孝文寤於兵之不可宿,故復合和親之約。此二聖之迹,足以爲效矣。”颜师古注:“宿,久留也。”
    安心;安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杜预注:“宿,猶安也。”孔颖达疏:“夜宿所以安身,故云宿猶安也。謂安心思其職業。”一说宿,久。言官久于其业。见竹添光鸿《左传会笺》。

    那么“日不足,惟宿不祥”是否理解为“时不我待,岁不我与,安于现状是大不祥”才对呢

    一上过来拍砖啊,被俺砸过的童鞋们,来报仇啊……

  • 水土 在 2009/6/23 14:08:30 评价道:第9楼

    剛才去討論區看了看,原來子居、東山等兄都有挺好的意見,也查對了不少資料,値得參考。

    又想了想,《保訓》的「惟宿不祥」緊接著「日不足」,「宿」針對的對象應該是「日」,「宿日」猶「留日」,延誤時日也。上一帖說「宿」的對象是「保訓」,顯然不對。

  • 海天 在 2009/6/23 15:10:04 评价道:第10楼

  • 海天 在 2009/6/23 15:18:45 评价道:第11楼

    先生提到《逸周書》「 (維)宿不悉」應該看作「(惟)宿不羕」之訛。疑“羕”字因聲近或可作“ ”(恙),與“悉”字作“ ”者形近,因而致誤。我則想到《說文》字古文作●張富海先生《漢人所謂古文研究》173以爲古文中間的形可能是 ● 形(字下半部分)傳寫之訛。但從字形來看,《說文》字古文中間較接近「釆」形。而字下半部分  ● 形又與「羊」的形體接近。或許這也是一個平行訛變的例證。也就是說這種訛變的現象發生的時間或許不是太晚,僅供參考。

  • 子居 在 2009/6/23 15:23:50 评价道:第12楼

    俺奏四喜欢凑热闹

    给海天先生作个铺垫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PageIndex=9&ThreadID=1187

    子居发帖时间: 2009-4-24 11:33:27
    一上一上,甲虫甲虫,都来猜字形啊。
    宿不羕,和《逸周书》的“宿不悉”是咋么个关系?

    子居发帖时间: 2009-4-24 17:35:02
    小甲虫去哪儿啦,为什么只见到一上?
    这个“悉”会不会是“恙”啊?

    一上示三王发帖时间: 2009-4-24 17:52:49
    有可能。
    悉和恙在隸楷階段可能訛混。

  • 孟蓬生 在 2009/6/23 15:29:07 评价道:第13楼

    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在此首先感謝各位先生指教!

    關於無宿諾的語法結構,可以有兩種分析,一是把看作否定副詞,這樣宿諾就可以看作動賓結構;二是把字看作動詞,把宿諾製作的賓語。而我傾向於後者。古人也有這麼理解的。如宋代劉敞《公是七經小傳》:“‘子路無宿諾。宿,舊也,陳也。子路勇於義,其於人有所不諾,已諾之則必行,故無宿諾也。宿諾猶陳言矣。(儘管我並不贊成“宿諾”是“陳言”,詳下)這兩種分析對語意的影響不是很大。不過朱熹的譯文不一定表明他對無宿諾看法一定是第一種意思(儘管他的看法可能是第一種)。

    同理,《荀子》的“無留善,無宿問”也可以有兩種分析。古人也有把“宿問”理解為偏正結構的。《駢志》:“子路無宿諾,宰我無宿問。” 下引《大戴禮》:“宰我請問帝顓頊。孔子曰:‘五帝用記,三王用度,女欲一日辨聞古昔之說。躁哉予也!’宰我曰:‘昔者予也聞諸夫子曰:小子無有宿問。’”

    問題是我在文章中,先認為“宿問”與“宿諾”語法結構相同,後又認為“留善”(可以有兩種分析的)與“宿善”(必須分析為動賓結構)語法結構相同。今後如果正式發表,這一點應當加以改正。

    下面談談的“宿”的語義。

    “宿”字的甲骨文構形象人在屋內臥于席上,所以其本義是“夜裡睡覺”或“過夜”,用作動詞。當它做形容詞時,最早是指“過了一夜的”,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經宿(的)”,也就是我在文章中所說的“隔夜(的)”。

    “隔夜的”東西當然不是新的,所以引申為“陳舊的”、“經久的” “早先的”。比如“宿草”就是陳年的草。《禮記·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孔穎達疏:“宿草,陳根也,草經一年則根陳也,朋友相爲哭一期,草根陳乃不哭也。”“宿怨”猶言“舊怨”。比如水土先生所引《管子》的例子就是這樣。《管子·輕重乙》:“今發徒隸而作之,則逃亡而不守;發民,則下疾怨上。邊境有兵,則懷宿怨而不戰。”“宿願”就是“早有的願望”或“舊日的願望”。晉陸機《〈思歸賦〉序》:“懼兵革未息,宿願有違,懷歸之思,憤而成篇。”而“宿諾”的一個意義是“先前作出的許諾”(這個意義跟子路的宿諾顯然不是一個意思,詳下)。王維《同盧拾遺過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顧已負宿諾,延頸慚芳蓀。”宋楊萬里《逺明樓記》:“因跽而請曰:先生于恂有宿諾,願踐言。”字亦常常作“夙”。

    “隔夜(的)”在一定語境中可以指不馬上履行的可以理解為“拖延的”、“不馬上實行的”。如“子路無宿諾”,我認為就應該這樣理解。“宿”字的這種用法可能是從動賓詞組語境中產生的。如“宿善”最初當是“讓善行或善舉等隔夜”的意思,寬泛一點理解就是“不馬上實行善舉”。“宿善不祥”是說不馬上實行善舉或善言等,古人似無異義,似不能是保留善言善舉的意思。水土先生認為這個“宿”字有“留存”的意思,其說太新,我恐怕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化。

    “宿諾”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先前作出的許諾”,其語法結構是偏正結構。一個則可以“不馬上履行諾言(不讓諾言隔夜)”(動賓)或“沒有被馬上履行的諾言(沒有隔夜的諾言)”(偏正)。前人有時把這兩種意思搞混。如前引劉敞把“宿諾”理解為“陳言”就是一例。

    由于這些詞義都是從本義“過夜”引申出來的,意義上有一定聯系(從義素分析法的角度看,它們之間有一些共同的語義成份)。但宿草、宿願等都不能理解隔夜的草或隔夜的願望,則是顯而易見的。

  • 孟蓬生 在 2009/6/23 15:46:53 评价道:第14楼

    還要向子居先生和一上先生道歉,討論區俺有時也去逛的,但臨文卻失引二位的觀點,實在不該。不過俺雖然犯了錯,俺可真沒有貪天之功的意思啊!

  • 昨非 在 2009/6/23 16:10:22 评价道:第15楼

    10:“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今女祗備毋解,其有所矣。”整理者注:“‘’,通‘由’”

    ”讀“修”(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044)、讀“就”,似乎都没有读“由”好。

  • 云间 在 2009/6/23 20:11:47 评价道:第16楼

    ,或为“仇”乎,匹也。

  • 一上示三王 在 2009/6/26 17:20:32 评价道:第17楼

    孟先生您真是客氣了!在原帖中我並未如先生這樣詳細論證,只是隨便一說而已。而且,先生的意思是“恙”、“悉”在古文字階段字形即相近,而我只是說隸楷階段字形容易相訛。我們的觀點並非完全相同的。

    討論區討論有點零碎而雜亂,不便學者查閱。我們正在想法改進。這幾天搬宿舍,未及時關注評論,遲覆為歉!:)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8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