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晉]杜預著;徐淵整理《春秋釋例》出版
在 2022/1/12 21:30:57 发布

[]杜預著;徐淵整理《春秋釋例》出版

 []杜預著、徐淵整理《春秋釋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2111月出版,定價219.00元。以下是該書書影、《杜預〈春秋釋例〉十五卷提要》、作者簡介。

書影

杜預《春秋釋例》十五卷提要

徐淵  撰輯

西晉杜預撰。杜預(公元222~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曹魏至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杜預以“博學多通,明於興廢之道”聞名於當時,常自述其志說:“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

(杜預畫像)

杜預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杜畿,字伯侯,曹魏時官拜尚書僕射,爲文帝曹丕試船,遇難於孟津。追贈爲太僕,謚曰“戴侯”。父杜恕,字務伯,爲人清正。明帝曹睿時爲散騎黃門侍郎,在朝中不結交朋黨,不攀援上司,所發議論皆切中要害,誠懇率直。後歷任弘農太守、河東太守、淮北督護軍、御史中丞、幽州刺史等職。由於不能與同朝中人和諧相處,屢遭外放。後因遭征北將軍程喜彈劾,被免官廢爲庶民,流放至幽州彰武郡(今河北省中部)。不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政權。由於杜恕與司馬懿關係並不融洽,終未得赦,嘉平四年,卒於贬所。

司馬昭時代,杜預受到司馬氏重用,與司馬昭之妹高陸公主成親。參與鍾會伐蜀戰爭,任鎮西長史之職。鍾會滅蜀之後,聯合蜀將姜維,反叛曹魏,魏軍佐僚皆遇害,唯獨杜預“以智免”。

杜預在政事和軍事上颇具才能,曾協助車騎將軍賈充等制定《晉律》,杜預爲之作注,該律於泰始四年頒行。又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支度尚書等職。杜預尚書任上七年,曾向晉武帝司馬炎提出“立籍田、建安邊、作人排新器、興常平倉、定穀價、較鹽運、制課調”等五十多項治國治軍重大政策建議,均被武帝採納。杜預曾據《儀禮·喪服》,議論晉武帝皇后楊艷喪禮服制,反對既葬即行變除而用吉祭,建議“皇太子宜復古典,以諒闇終制”,變通三年之喪的古制,其主張亦被朝廷採納。杜預又因當時通行的曆法不合晷度,舛差頗大,經過推算,重新訂出《二元乾度曆》,奏請朝廷,獲準頒行。洛陽交通要道孟津,行船渡河非常艱險,常有覆滅之患,杜預力排眾議,在富平津(孟津东北)建黃河大橋,武帝讚曰:“非君,此橋不立也。”咸寧四年(公元278年),天降淫雨,蝗蟲大起,杜預上疏陳述農事的重要方針,《晉書·食貨志》多有記載。杜預又成功製作人排新器,並複製出久已失傳的欹器,促進了農業生產及科技發展。七年中,杜預參與革新事項不可勝數,朝野皆稱其美,并贈外號“杜武庫”,形容其才略智謀“無所不有”。

晉武帝司馬炎制定了滅亡孫吳的戰略,朝中眾臣多不贊同,唯有杜預、羊祜、張華支持武帝的計策。因此羊祜患病後,推舉杜預代其統兵。杜預由此成爲西晉滅吳的主要谋劃者,官拜鎮南大將軍、都督荆州諸軍事等職。咸寧四年(公元278年),杜預攻襲吳國西陵督名將張政,大破之。又離間吳主孫皓與張政,促使武昌監劉憲取代張政。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武帝發起滅吳戰爭,陳兵二十萬,分爲六路,大舉進攻吳國。杜預任西綫指揮,包圍江陵,奇襲江南樂鄉,活捉吳軍都督孫歆。取得江陵之後,進而佔據荆州,順勢東進聯合攻打孫吳國都建鄴。晉武帝滅吳終告成功,杜預以軍功進爵“當陽縣侯”。

杜預與人物接觸,與朋友結交,謙恭而有禮。別人求教,杜預往往“問無所隱,誨人不倦”,又“敏於事而慎於言”。杜預本身武藝不強,史稱其“身不跨馬,射不穿札”,但朝廷每有軍事行動,杜預常居將帥之列。平定孫吳之後,杜預以其家族世代文吏爲業,武事非其所長,向武帝請退。武帝不許。平吳立功之後,杜預從容悠閒而無所從事,於是沉溺耽思於經籍,修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各家宗族世系,撰成《春秋釋例》一書。又撰寫《會盟圖》《春秋長曆》等書,遂成一家之學,至老方告完成。

《晉書·杜預傳》稱當時人評論杜預“文義質直”,並不看重杜預的著述,唯有秘書監摯虞欣賞杜預,认爲“左丘明本爲《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爲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給予《釋例》極高的評價。據稽含著《南方草木狀》一書所載,武帝曾賜給杜預密香紙萬番,用以寫《春秋釋例》及《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說明時人是看重杜書的。《晉書》稱“世人未之重”,未必可信。當時,王濟有相馬的本領,又極其愛馬,和嶠喜歡斂聚錢財,杜預常說:“王濟有馬癖,和嶠有錢癖”。武帝聽聞後,問杜預:“卿有何癖?”杜預答:“臣有《左傳》癖。”“《左傳》癖”遂傳爲佳話。

太康五年(公元285年)閏十二月,杜預被徵,任司隸校尉,行至鄧縣,突然病故,終年六十三歲。武帝司馬炎爲之悼痛,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成侯”。杜預對於後世的名聲很看重,常說“高岸爲谷,深谷爲陵”,並刻成兩塊石碑,以記錄自己的功績。一塊石碑埋在萬山之下,一塊石碑立在峴山之上(萬山、峴山皆在今湖北襄陽縣南)。

《春秋釋例》與《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二書,一經一緯,互爲表裏。《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自序》云:“又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曆數,相與爲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將令學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說,《釋例》詳之也。”杜預認爲《春秋經》的條例應以《左傳》爲準繩,《左傳》的義例當以“凡例”爲旨歸。《左傳》稱“凡”的一共五十例,其中不同的有四十九例,這些都是周公留下的文法,是魯國舊史遺存的舊章。孔子根據這些凡例而刪削《春秋》,從而使得《春秋》成爲上下條貫、微言大義的通代之典。《左傳》中稱述的“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都是用來引出與魯史書法不同的新文例,發覆春秋大義的語辭,所以稱之爲“變例”。另有魯史沒有加以記錄,但合於孔子之意的事例,《左傳》也記錄下來,以此發明孔子的旨義。如果不是通過文例的互相比較,就沒法弄明白孔子寓於《春秋》文辭之間的褒貶。

《春秋釋例》的體例是先臚列《春秋》中的《經》《傳》數條,以此來包舉其他同例的《經》《傳》,然後以《傳》文所述的“凡例”繫於其後,再申述杜預本人的意見。在對《春秋》凡例臚列說明之後,杜預將《春秋》地名、譜第、曆數,按部接續在《釋例》之後。《釋例》的《土地名》部分以《泰始郡國圖》爲藍本,《世族譜》部分則以劉向的《世本》爲藍本。《盟會圖》《長曆》本來都是《春秋釋例》中的一篇。《晉書·杜預傳》認爲《盟會圖》《長曆》獨立成書,恐怕並不可信。

《春秋釋例》的撰稿應當在西晉之前,《釋例·土地名》說:“孫氏僭號於吳,故江表所記特略”,因此《土地名》的寫作不會早於太康元年平吳之前。並且在《土地名》中,杜預用於解釋《春秋》地名的郡縣稱謂,多用兩漢、三國之郡縣,與晉時不盡相合,這也說明《春秋釋例》的撰寫很早就開始了。

《經典釋文·序錄》著錄《春秋釋例》十五卷,四十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春秋釋例》十五卷。自《隋書·經籍志》著錄之後,《釋例》一直被著錄於各家公私目錄,且均注明爲十五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錄“《春秋左氏釋例》十五卷。”《崇文總目》著錄“《春秋釋例》十五卷,凡五十三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春秋釋例》十五卷,凡四十部。”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春秋釋例》十五卷,……唐劉蕡爲之序。”《宋史·藝文志》著錄“《春秋釋例》十五卷。”止有元吳萊爲《春秋釋例》所作《後序》,稱《釋例》爲“四十卷”。明以來,《春秋釋例》亡佚不傳,是書僅存於《永樂大典》,尚有三十篇,並有唐劉蕡《序》。《永樂大典》本三十篇中,六篇有《釋例》而無《經》《傳》,其餘的文本脫漏也很多。清代《四庫》館臣根據《永樂大典》本,取孔穎逹《春秋左傳正義》及其他諸書所引《釋例》之文對其書進行編排補充,並校勘其中錯謬,析爲二十七篇,仍依據舊著錄分爲十五卷,以存《春秋釋例》的舊貌。元代吳萊的《後序》,一併附在書後。

《春秋釋例》由《四庫》館臣最早從《永樂大典》中撮抄而出,並以己意重新編敘校釋,因此《四庫》本爲今存《春秋釋例》輯本的最早祖本。除《四庫全書》本外,尚有嘉慶二年(1797年)莊氏刊本,孫星衍刻《岱南閣叢書》本,掃葉山房重刊本及《古經解匯函》本等傳世。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的《叢書集成初編》亦收錄此書,並以長點的形式首次對《春秋釋例》做了標點整理。商務本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所收《春秋釋例》爲底本,與孫星衍《岱南閣叢書》本進行校勘,成《校勘記》兩卷。由於《四庫全書》本《春秋釋例》成書最早,本書整理時仍以《四庫》本《春秋釋例》爲底本,以孫星衍《岱南閣叢書》本爲對校本,參考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所收《校勘記》,對《春秋釋例》以現代標點形式進行重新整理,篇目次序一仍《四庫》本之舊。

 

【附記】本《提要》初稿蒙仇鹿鳴、闕海等先生批評指教,錯訛多獲乙正,特致謝忱!文中錯誤未改盡之處,皆因本人學識淺陋,蔽所希聞,未能盡識方家之言,蓋由作者一體負責。

 

作者簡介

 

徐淵,男,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中國訓詁研究會會員,兼任上海儒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國學新知傳統文化學習中心理事長。主要從事古典語文學、中國經學、出土文獻學及先秦史等領域研究。著有《〈儀禮·喪服〉服敘變除圖釋》(中華書局,2017),發表論文十餘篇。整理古籍有吳承仕《三禮名物》(中西書局,獲國家出版基金立項),杜預《春秋釋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合作整理《春秋公羊禮疏(外五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獲華東地區優秀古籍二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同濟大學青年人文社科基金等項目。主要開設“文獻學”“文字學”“中國文化史”“歷史人文地理”“《春秋》導讀”“《詩經》精讀”等課程。

 

 

感謝徐淵先生惠賜書訊並授權發佈!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