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丹:《汗簡》、《古文四聲韻》傳抄古文試析
在 2009/4/28 13:54:51 发布

《汗簡》、《古文四聲韻》傳抄古文試析

(首發)

 

王丹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汗簡》和《古文四聲韻》這兩部傳抄古文字書,自宋代成書後,研究者對其貶褒不一,但批判、懷疑的觀點一直佔據主流地位。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戰國文字研究的興起,人們才重新認識到二書的價值。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大批量戰國簡帛資料的研究熱潮持續不衰,《汗簡》和《古文四聲韻》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利用其中的傳抄古文與出土古文字互證,已成為古文字學領域研究的一個主要趨勢。利用新出簡帛材料與傳抄古文合證發現,部分古文形體奇詭但嬗變之跡可尋,我們選取了書中的二十個字例試作分析。

 

1、閏:H37b     G4.19a義雲章

《汗簡箋正》P729:“下仍從王,仿古文‘玉 ’書作,上王部‘閏’()亦然,非也。此又小誤,夏作,尤非。”至於“王”或從“王”的字,漢魏石刻中往往作類形體,與《說文》玉字古文相近,如“宦於(王)室”(樊安碑)、“民斯是(皇)”(孔宙廟碑)等。[1]此組傳抄古文下半當由漢隸“王”字類形體稍變或訛,未必仿古文“玉”而作;上部類似“米”的寫法當由本已寫訛的(聞H37b)類形體省變。閏屬日紐真部,聞屬明紐文部,日明鄰紐,真文旁轉,聞可以作為閏字的聲符。

 

2、逆:H11a尚書

《汗簡注釋》P129:“以隸作古,遂誤成此形。鄭珍認為‘夏作是,此誤篆’。”甲金文屰字像倒人形作(甲2805(逆所從,九年衛鼎)等,戰國文字中於人形上增飾筆點或橫如(梁十九年鼎)(行氣玉銘)等形所從,而楚簡“屰”寫法過於草率,異於他系,如(包山63(性自命出10(成之聞之32)類形體所從,倒人形的兩臂(或飾筆)∨多反向作∧形。(中部豎筆未向上穿出橫筆)與楚簡屰字類形體相近,來源有自,並非以隸作古。《說文》:“屰,不順也。 ”段注:“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2]

 

3、龕:H68a尚書       G2.12b古尚書

《汗簡箋正》P926認為,經典凡“堪任”、“ 堪勝”、“堪定”之義通作“堪”,間作“戡”、“龕”。如《書·西伯戡黎》、《法言·重黎篇》“劉龕南陽”等文見之,而《說文》三字皆無其說。考以形義,“戡,刺也。”“,殺也。”兩文為近。《說文》“”下引《書》“黎”,似引以證“勝”義。薛本依采,即通以易他“堪”字,是也。《多方》、《康王之誥》“堪定”字別易以“戡”,亦合。唯郭氏釋“龕”,以他書假借字注之,則非;當作“戡”,如上字。《汗簡注釋》P430:“鄭說當是。”金文有從龍、今聲的(眉壽鐘)(墻盤)類形體,“,《說文》各本作龕,合聲。段氏本據《九經字樣》改今聲,與此正合。”[3]《六書故》:“,《說文》曰:龍皃也。徐本合聲,唐本今聲。”[4]當以從今聲為是。字從戈、今聲,歸於龕()字下,構成通假關係,是不成問題的,不必從鄭珍改作“戡”。

 

4、絡:H71a碧落文     G5.24a汗簡

此字碧落碑作,《汗簡箋正》P946:“碑文以此書‘碧落’字,更從索,不見所出。郭釋為‘絡’,蓋從本字。”《汗簡注釋》 P445贊同鄭說,認為是絡字異體。我們傾向於形當是從木、絡聲的落字異體,亦見落字下所收G5.24a),艸、木相關形旁代換,與戰國文字薪字從木作(逸詩二1(平王問鄭壽2(曹沫之陳16)等相類。《說文》:“落,凡艸曰零,木曰落。”此處借為絡,《定聲》:“落,叚借為絡。”[5]《漢書·西域傳》:“興造甲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顔師古注:“落與絡同。”[6]《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王道公正修明,則百川理,落脈通。”顔師古注:“落謂經絡也。”[7]

 

5、祗:G1.17a王存乂切韻

西周金文祗字作(郾侯簋)(墻盤)等形,春秋戰國時中部的形演變為而作(蔡侯申鐘、盤),下部或省變作(中山方壺)(者鐘)類形體。郭沫若《蔡侯盤》銘考釋云:“《三體石經·尚書·君奭》‘祗若兹’,祗字古文作*。《匽侯簋》銘‘祗敬祀’,作,字象兩缶相抵。《石鼓文》作,則象兩缶之間有物以墊之。原文當即抵或底之本字。《石經》與《匽侯簋》假為祗。”[8]可從。此形訛變過甚,脂字下所收G1.17a)更近石經古文,抵(或底)屬端紐脂部,脂屬章紐脂部,端、章鄰紐,借抵(或底)為脂。

 

6、芻:G1.24a道德經

古文字芻字多從又從艸會以手割草之意,如(990)(散盤)等形,而後來形變如 (望山)(小篆)類形體,其中手形已訛。與《訂正六書通》P44芻字下所收(古老子)等形相近,艸形移至手下且雙屮連寫而訛,無法會以手割草之意。其訛變過程大致如:。此類情況也見於芿字G4.40b籀韻),即艿字的訛體,金文艿字作(伯艿簋)(散盤)類形體,《說文》艿字字頭篆文省作 形所從艸旁分離且上下移篆,變為上部之“屮” 和下部之“又”(屮之訛寫),其訛變過程與上面的“芻”字相類。所以,此形當是從艸、乃聲的艿字。艿,同芿。《集韻·蒸韻》:“《說文》:‘艸也。’一曰陳艸相因。艿,或作芿。”[9]

 

7、博:G5.25a古孝經義雲章

形近《訂正六書通》P358博字下所收(古文奇字)(古孝經)(義雲章)(同文集)等形,韓自强《安徽阜陽博物館藏印選介》中提到的戰國銅私印“左博璽”中第二字類形體,[10]即此組傳抄古文所本。右旁經過的省變過程大致如:(師簋,博所從)→(忠8)→(禹貢)→。金文中搏斗字或從干、尃聲如(虢季子白盤)(多友鼎)類形體,而此組傳抄古文左半當由“干”字重疊偏旁,並稍加整飭。“在古文字中,尤其是在戰國文字中,有些字常常重疊形體或重疊偏旁而加以繁化。”[11]是搏之本字,博是之省變。

 

8、奉:G3.3b華嶽碑

此形聲旁“丰”與古文字(散盤)(侯馬)(容成氏7)類形體所從相異,而與戰國文字豐字(包山145反)(容成氏48)類形體上半相近。形當從、豐省聲,豐屬滂紐冬部,丰屬並紐東部,音近聲符替換。

 

9、弈:G5.17a古史記

形同戰國文字丌字(子禾子釜)(郭店老乙13(曹沫之陳54)類形體。《說文》:“弈,圍棊也。從廾,亦聲。”《說文》:“棊,博棊。從木,其聲。”三國又有《博弈論》。“丌”、 “其”音近可通,如戰國箕字或從丌聲作鼎)(璽彙3108)類形體。棊從其聲,此處可借“丌”為“棊”,並與“弈”同義換讀。

 

10、赦:G4.33a古老子

此形即從手、豫聲的捨字異體,夏書捨字下古文G3.22b)與對照,手旁書寫方向不同,與轍字G5.14b)的手旁寫法相類。豫屬喻四紐魚部,舍屬書紐魚部,聲紐是准旁紐的關係,音近聲旁替換。此處借捨為赦,《廣雅·釋詁四》:“捨,置也。”王念孫疏證:“捨與赦聲義亦同。”

 

11、脃:G4.14b並古老子

《玉篇·肉部》:“脆,同脃,俗。”[12]形下部及形左半均從危字古文G1.17)類形體或變,後者右半由“肉”旁反書形變。“色”與“危”形近易混,如商承祚讀“色斯舉矣”(《論語·鄉黨》)的“色”為“危”,使疑文滯句得以通讀。[13]

 

12、磔:G5.18b義雲章

戰國文字桀字的(璽彙1390(璽彙1389)類形體,從舛在木上會意。漢隸(漢印徵5.17)類形體中,舛所從的二夊形均向下延伸筆畫,將木形半包圍,若頂部粘連,即變成。《說文》:“磔,辜也。從桀,石聲。”磔字在典籍中常表“割裂祭牲”意,與桀字從舛在木上會意不相符,亦與桀字常用為姓氏、人名、豪桀等意無關,所以,磔字從桀旁,至今仍不得其解。[14]此處以桀為磔,據此,《說文》對磔字的分析應改為從石、桀聲。[15]

 

13、園:G1.35b古文王庶子碑

亦見於《訂正六書通》P91園字下所收(古文)(王庶子碑)及《訂正六書通》P90爰字(奇字)等。古文字爰字像兩手相援引之形(中部或繁化),如(乙3787(辛伯鼎)(鄂君啟車節)(尊德義23)類形體。此組傳抄古文中,爰字上部的手形移位而訛。爰、園同屬匣紐元部,此處借爰為園。

 

14、顧:G4.11b義雲章

此形亦見於《訂正六書通》P184雇字下所收古文(籀韻),形近《說文》烏字古文而頭部多出形。烏字由早期象形性較强的(何尊)(毛公鼎)等,演變成戰國文字鎛)(語叢一11(上博緇衣2)類形體,即《說文》烏字古文所本。烏屬影紐魚部,顧屬見紐魚部,可以通假。但出土及傳世文獻中二字通用的例證不多見,而雇、顧二字卻常常通用,如“在九月,正人方,在雇”(古顧國,前2·6·6)、“陽見者,反昔手北而卬(仰),後雇(顧)”(張家山漢簡《引書》)等。[16]所以,多出的形部分應是《說文》雇字籀文中的聲旁“戶”所訛,形旁鳥、烏代換。此處借雇為顧。

 

15、壺:G1.25b王存乂切韻

形近《訂正六書通》P42壺字下所收古文(存乂切韻),若看作弗字衍竪筆,弗(幫紐物部)、壺(匣紐魚部)聲韻均相距較遠,不可通假。疑此類傳抄古文當是壺字的訛體,其省形、訛變過程大致如:(史僕壺)(中山方壺)→(芮公壺)→(懿所從,穆父鼎)(懿所從,禾簋)→

 

16、掌: G3.23b古史記

亦見於《訂正六書通》P221掌字下所收古文(古史記)。此形當是踢字,誤收在掌字下。《漢書·揚雄傳》“河靈矍踢,華蹈衰”,顏師古注:“矍踢,驚動之貌。……踢音惕。”[17]踢與(掌)音義俱異,殆因二字在《漢書》中相鄰,夏氏在收字的同時誤收了踢字。形右旁仍與易字H53bG5.17a)類形體相近;而形右旁已成分裂狀,如金文象字(師湯父鼎)(大師大子孟姜匜)類形體,在夏書中下部亦分裂為G3.23b)等形。《說文》“易”“象”二字相鄰,同屬動物類,夏書中將二者下部訛寫成相同的類型,殆非偶然,這也可證此組形體的確從足從易。

 

17、失:G5.8a並古老子

下部失字與秦漢文字(篆隸表P870)類形體相近,但上部曲筆已拉直。當是佚字,人旁移位,如位字G4.5a)、任字G4.39b)等。“《說文·人部》:‘佚,隱遁也。’加人旁為疊加意符。”[18]《莊子·徐無鬼》:“天下馬有成材,若卹若失,若喪其一。”陸德明釋文:“失,音逸。司馬本作‘佚’。”[19]銀雀山竹簡《孫子兵法·實虛》:“先處戰地而侍(待)戰者失,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十一家本作:“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佚與勞相對。[20]

 

18、鏘:G2.16a崔希裕纂古

上半從《說文》醬字古文,本自戰國文字(曹40(孔4)類形體。此形亦見於《訂正六書通》P115鏘字下所收古文(希裕纂古)(古文奇字)等,據《訂正六書通》鏘字下同時收篆文瑲字(說文),而疑形是從玉、將聲的瑲字異體。《說文》:“瑲,玉聲也。”《集韻·陽韻》:“瑲,一曰樂聲。”[21]鏘字亦可表樂聲,如《呂氏春秋·古樂》:“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22]倉(清紐陽部)、將(清紐耕部)聲韻較近,瑲、鏘音近義通。此形下半由“玉”字橫筆彎曲而訛,變化過程大致如:

 

19、斯:G1.16a道德經

應是思字,由思字古文H73bG1.19b)及《訂正六書通》P14斯字下所收(古老子)(奇字)等形看,由古文字思字(姑成家父5(窮達以時8)類形體省變,“=”是省體符號,與“為”字由(昌鼎)(中山王鼎)等形省作(柬17)、“馬”字由(宅簋)(侯馬)等形省作(璽彙0293)相類。斯屬心紐支部,思屬心紐之部,韻部旁轉,此處借思為斯。如《詩·魯頌·泮水》:“思樂泮水。”[23]《禮記·禮器》孔穎達疏引思作斯。[24]

 

20、矜:G2.28b石經

《說文》矜字字頭篆文作,郭書作H76b石經)。古文字今字(乙7818(盂鼎)(侯馬)(曹沫之陳4)類形體寫法相承,戰國文字或於内部加一向外撇的短斜筆作(曹沫之陳65(上博周易5)類形體,即形聲符所本,但已訛似“”。

 

 



[1].施謝捷.《漢印文字徵》及其《補遺》校讀記(一)[A].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96.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7.

[3].容庚.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759.

[4].戴侗.六書故[M].字典彙編:12[Z].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3.390.

[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162.

[6].班固(撰),顔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928-3929.

[7].班固(撰),顔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189.

[8].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A].文史論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00.

[9].同上.527.

[10] .韓自強.安徽阜陽博物館藏印選介[J].文物,1988,(6):89.

[11] .徐在國.包山楚簡文字考釋四則[A].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179.

[12] .顧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142.

[13] .張桂光師.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A].古文字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4.33.

[14]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480-481.

[15] .趙平安師語.

[16]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72.

[17] .班固(撰),顔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536-3538.

[18] .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3349.

[19] .王先謙.莊子集解[M].諸子集成:三[Z].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2版).155.

[20]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602.

[21] .丁度.集韻(全三冊)[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452.

[22] .高誘(注).呂氏春秋[M].諸子集成:六[Z].北京:中華書局,2006(第2版).147.52.

[23] .毛詩正義[M].十三經注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10-611.

[24] .禮記正義[M].十三經注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39.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424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428

点击下载附件:

0409《汗簡》、《古文四聲韻》傳抄古文試析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