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單育辰:試論《詩經》中“瑕”、“遐”二字的一種特殊用法
在 2009/2/28 23:12:21 发布

試論《詩經》中“瑕”、“遐”二字

的一種特殊用法

 

單育辰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在先秦文獻中常見从“叚”得聲的“瑕”、“遐”二字,它們在文中或作“過”義講(如《詩豳風狼跋》“德音不瑕”),或作“嘏”義講,(如《詩小雅天保》“降爾遐福”),或作“遠”義講(如《尚書多士》“移爾遐逖”)。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義項,大家可參看《故訓匯纂》相關字條,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筆者想要討論的是《詩經》中从“叚”得聲的“瑕” 、“遐”二字的一種特殊的用法。

我們先看一下具體文例:

《大雅抑》:“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顔,不遐有愆。”鄭箋:“遐,遠也。今視女之諸侯及卿士大夫,皆脅肩諂笑以各安女顔色,是於正道不遠有罪過乎。”[1]

《邶風泉水》:“載脂載舝,還車言邁。遄臻於衛,不瑕有害。”毛傳:“瑕,遠也”。鄭箋:“瑕猶過也。害,何也。我還車疾於衛而返,於行無過差,有何不可而止我?”孔穎達疏引王肅說:“言願疾至於衛,不遠禮義之害。”[2]

《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逝。願言思之,不瑕有害。”毛傳:“言二子之不遠害。” 鄭箋:“瑕猶過也。我思今此二子之事,於行無過差,有何不可而不去也。”[3]馬瑞辰按:“瑕、遐古通用。(自注:《隰桑》詩: ‘遐不謂矣’,《禮記表記》引《詩》作‘瑕不謂矣’。)遐之言胡也。胡、無一聲之轉,故胡寧又轉爲無寧。凡詩言‘遐不眉壽’、‘遐不黃耈’、‘遐不謂矣’、‘遐不作人’,‘ 遐不’猶云胡不,信之之詞也。易其詞則曰‘不遐’,凡《詩》言‘不瑕有害’、‘不瑕有愆’,‘不瑕’猶云不無,疑之之詞也。”[4]

以上諸句毛傳把“遐”、“瑕”訓爲遠,鄭箋除《邶風二子乘舟》外,與毛傳同解,二家的訓釋無疑十分牽強。所以馬瑞辰認爲二家說不確,“遐”、“瑕”應該有“胡”的意思“遐”、“瑕”可以和“胡”通假是沒有問題的,然而說“胡、無一聲之轉”,從古音角度看,胡屬匣紐魚部,無屬明紐魚部,二者聲紐還是有一定距離,並且,古文字資料和傳世典籍中,也沒有發現“胡”、“無”相通的證據。況且,單看《二子乘舟》一詩,釋“遐”、“瑕”爲 “無”,似乎要比毛、鄭合理,然而用“胡”義是無法解釋《抑》句子中的意義的。

我們認爲三詩中的“遐”或“瑕”字都是一個意思,具體是什麽意思,應從古文字角度來尋找答案。

李學勤先生在解釋《戎生編鐘》中的“今余弗叚灋其光”時說:“至於‘弗叚’,意與‘弗敢’、‘不敢 ’相同,只要看一下晉姜鼎‘余不叚妄寧’,相當《書·無逸》的‘不敢荒寧’,就不難理解。”[5]

我們順著李先生的思路出發,再看看古文字資料中一些出現“叚”的地方:

《師簋》:“今余弗叚組(沮),余用乍(作)朕後男”(“集成”43134314)。[6]

《晉姜鼎》:“余不叚妄寧,(經)雍明德,宣我猷,用召(紹)匹辝(台)辟。”(“集成” 2826

《師簋》之“今余弗叚組”在《牆盤》 《耳卣》和《鄧小仲方鼎》中有相同的文句,《牆盤》中作:“牆弗敢”(“集成”10175),《耳卣》中作“耳休弗敢且”(“集成”5384,《鄧小仲方鼎》中作“弗敢[7]“組”和“”皆從“且”得聲,三字無疑是相通的,應通“沮” ,有“沮敗”的意思。[8]

《晉姜鼎》“余不叚妄寧”在《毛公鼎》和《四十三年逑盤》也有相同的文句,前者作“汝毋敢妄寧”(“集成” 2841),後者作“毋敢妄寧”[9]。前人多已指出,《毛公鼎》此句常見於典籍,比如《尚書無逸》云:“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蔡邕《司空文烈侯楊公碑》云:“虔恭夙夜,不敢荒寧”。[10]

這些銘文提醒我們,在西周,“叚”字确实是可以和“敢”字通用的。[11]上古音“叚”見紐魚部,“敢”見紐談部,二者聲紐相同;古音魚、鐸、陽、歌、月、元、盍、談八部之間常常可通轉,所以一般認爲這八部之間的主要元音是相同的,根據絕大多數學者的擬音,魚、談之間只是a的開元音同帶鼻音的閉元音am的區別。[12]所以“叚”、“敢”二字很可能在語音上有通假關係。

除了以上那些銘文,古文字資料中還有幾處“叚”應當讀爲“敢”字:

《禹鼎》:“肆武公亦弗叚忘朕聖祖考幽大叔、懿叔,命禹纘朕祖考政于井邦。”(“集成”2833

《作冊封鬲》:“王弗叚忘享厥孫子多休。”(《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2[13]

《四十三年逑鼎》:“肆余弗叚忘聖人孫子。”(《盛世吉金——陝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窖藏》[14]

此三處銘文中的“弗叚”,亦即“弗敢”,它們同《豦簋》:“豦弗敢忘公伯休”(“集成”4167)、《懸妃簋》:“其自今日,孫孫子子毋敢忘伯休 ”(“集成”4269)的文例也是相同的。[15]

《師簋》的另一處銘文云:“今敢博厥衆,叚反厥工吏。”

舊多把“叚”屬上讀,這是不正確的。這裏的“叚” 也應讀爲“敢”。銘文中的“工吏”指官員,“叚(敢)反厥工吏”的意思是說膽敢驅返工吏,這些工吏無疑是周王朝派去的監督夷人的。此銘文與僞古文《尚書·胤征》中的“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中之“遐棄厥司”的句法看起來頗爲相似,不過僞古文《尚書》的來源應是《詩經·周南·汝墳》中的“不我遐棄” ,是“遠棄”的意思,和《師簋》中的“叚”字無關。這裏還要說一下,《師 鼎》中,一句話同時用“敢”、“叚”來表示同一個詞,似乎有點奇怪,但這在古文字資料中,是常常見到的。下面的例子都是用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詞:比如《作冊 令簋》“令敢(揚)皇王、“令敢(揚)皇王(“集成”4300);《上鄀府簠》“上鄀府擇其吉金”、“(其)眉壽無記(期)”(“集成”4613);战国竹簡《忠信之道》簡 7群勿(物)皆成而百善(皆)立”(《郭店楚墓竹簡》);《周易》简 42“乃乱迺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彭祖》简7“一命弌俯”[16](《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曹沫之陳》简36“陳功上賢,能治百人,史(使)長百人;能治三軍,思(使)帅”[1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四)》),它們代表的都是一個詞。

知道了“叚”、“敢”二字在古文字中可以通用,反過來,我們再來看看《詩經》中的這些話該如何解釋:

《大雅抑》:“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顔,不遐有愆。”上文所引的鄭箋訓釋全誤。因爲從上下幾章來看,各章的前句作:“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無易由言,無曰茍矣”、“辟爾爲德,俾臧俾嘉。淑慎爾止,不愆於儀”,全是從正面來訓誨別人的,所以此句之“不遐有愆”也應是正面訓誨的語句,“不遐有愆”即“不敢有愆 ”。全句的意思是應視爾友君子之行動來做爲自己准則,和安汝顔色,不敢有所罪過。

《邶風泉水》:“載脂載舝,還車言邁。遄臻於衛,不瑕有害。”“不瑕有害”即“不敢有害”,“害”字應從鄭箋訓爲“何”,言速至於衛,不敢有其他的什麽事情。

《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逝。願言思之,不瑕有害。”此句的“不瑕有害”與《邶風泉水》同文,這兩個“害”字的意義也應一致。“願言思之”的主語是作詩者,而“不瑕有害”的主語應为“二子”。第二句話的意思是:“我思念他們,他們沒敢做出別的什麽(反而被誣陷)啊”。

裘錫圭先生在《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傳世的先秦秦漢古籍,的確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些資料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傳世古書裏一些本來無法解決的,甚至根本就發現不了的問題,能夠幫助我們檢驗前人校讀古書的成果,決定一些聚訟紛紜的問題的是非。反過來說,如果在先秦秦漢古籍的整理注釋工作中不重視有關的古代文字資料,就會影響工作的質量,甚至犯一些不應有的錯誤”。[18]我们依靠出土古文字資料,还會發現漢人對一些先秦常用字的训诂也存在偏差。我們可以舉出幾個例子:《詩國風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等的“ 止”字,毛傳釋爲“辭也”,于省吾先生根據古文字材料改釋“止”爲“之”。[19]《尚書多方》:“須暇之子孫,誕作民主”,《詩經 大雅生民》:“誕寘之隘巷”、“誕降嘉種”,舊多釋“ 誕”爲“大”或無義之發語詞,吳世昌認爲從文句上看,大都是起連接作用的虛詞。[20]《詩小雅雨無正》“庶曰式臧,覆出爲惡”等的“式”字,古人多釋爲語辭,裘錫圭先生經過論證,認爲不少是表示“可能或意願”的意義。[21]這些無疑都是相當精彩的意見。先秦时代的詞語,經過后来演變,很多字義變的模糊不清。漢人的訓詁,離先秦已有一定距離,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充分利用同時代的出土文字資料正是我們探索古語的一個很好的手段。

 

 

附記:本文初稿寫成後又吸取了馮勝君、陳劍、施謝捷、張新俊四位先生的很多建議,特此致謝。又,本文寫完後,得知《中國文字》新三十期(200511月出版)中陳英傑先生《金文中“叚”字及其相關文例的討論》一文也討論了這個“叚”字,但在內容和方法上與本文有很大的差別,讀者可以參看。

 

200510月寫成,20069月再記

 

 

又,此文對《邶風泉水》《邶風二子乘舟》相關文句以及《師簋》的“今敢博厥衆,叚反厥工吏” 的解釋,現在看來還需斟酌,今仍依原樣。孟蓬生先生在本網發表的《師㝨簋“弗叚組”新解》一文論證要比本文豐富很多,讀者應參看。

此文200710月杭州:“浙江大學2007兩岸三地博士生NBIC學術論壇”會議論文。

 

2009228日三記

 



[1] 《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69頁。

[2] 《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68頁。

[3] 《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78頁。

[4]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2004年,第162頁。

[5] 李學勤:《戎生編鐘論釋》,《保利藏金——保利藝術博物館精品選》,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376頁。裘錫圭先生在同書《戎生編鐘銘文考釋》(第369370頁)一文中把《戎生編鐘》的“叚”字和《詩經》聯繫了起來,不過裘先生初步認爲“不叚”、“弗叚”大體上相當現代漢語的“沒”。

[6] 此字釋爲“叚”的理由是充份的,比如“集成” 46314632“遐不黃耇”,“集成”10172“丕顯叚休令(命)”,字形亦如此作,參看《金文編》第192頁“叚”字條,中華書局,1996年。

[7] 李學勤、艾蘭:《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文物出版社,199512月,第336~337頁。

[8] ”字的釋讀參看唐蘭:《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陝西扶風新出牆盤銘文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第1924轉第42頁;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同上,第 2532頁;徐中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第139148頁;李學勤:《論史牆盤及其意義》,同上,第 149157頁。

[9] 《盛世吉金——陝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窖藏》,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5166頁。

[10] 參看于省吾:《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之《雙劍誃尚書新證》“不敢荒寧”條,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第106頁。

[11] 張新俊先生看過本文後提示筆者:有些銘文“叚”(如《禹鼎》、《作冊封鬲》、《四十三年逑鼎》)和“敢”(如《豦簋》、《懸妃簋》)二字在身份和語氣的使用上似尚有一定的區別,從這些銘文裏看,辭例中用到“叚”字的施動者身份地位似都比較高,而“敢”字則多用在施動者身份比較低的文句中。我們考慮,在這些施動者身份地位都比較高的銘文中,“叚”仍通“敢”,可能是出於尊敬施動者的原因而改用 “叚”字,但上舉銘文中“敢”、“叚”二字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有“能”義,詳下。

[12] 陳复華、何九盈:《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423428頁、第467頁、第471頁。承蒙施謝捷先生見告,《說文》說“敢”從 “古”聲,而“古”、“叚”都屬見紐魚部,如“古”、“叚”二旁組成的“嘏”字即是一個雙聲字。承蒙陳劍先生見告,他在早年也有過類似意見,不過後來放棄此說。並指出吳榮曾先生在《監門考》一文(《先秦兩漢史研究》,中華書局,1995年,第162171頁)所加的“補記”中引李家浩先生說,《詩經 ·小雅·雨無正》的“假寐”,熹平石經作“監寐”,也是魚、談二部通轉的例子。

[13] 王冠英:《作冊封鬲銘文考釋》,46頁。

[14] 同注7

[15] 裴學海注意到古籍中“敢”和“能”常常互用(《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82年,第330322頁),《禹鼎》、《作冊封鬲》、《四十三年逑鼎》、《豦簋》、《懸妃簋》從文意上看,也有可能更偏向於“能”的含義。不過,“敢”字有“能”義也是從“敢”字的本義發展而來的,它的演化軌迹是:由“膽敢”義發展爲意義較輕微的“敢於”,又發展爲意義更輕微的“冒昧之辭” ,再發展爲中性的“能”義。

[16] “俯”字從陳斯鵬先生釋,參看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彭祖新釋》,《華學》第七輯,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年,第156164頁。用兩個不同的字表示同一個數字的情況還可見信陽長關台簡1-03:“教書晶(三)歲,教言三歲”(《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圖版一一三)。又可參看徐寶貴:《商周青銅器銘文避複研究》,《考古學報》,2002年第3期,第261~276頁。

[17]  参看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 “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第393413頁;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 簡帛研究”網站,2003114http://***********/Wssf/2003/mengpengsheng01.htm;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345366頁;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 ”和“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文史》2006年第1 輯,第520頁。

[18]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4頁。

[19] 于省吾:《〈詩經〉中“止”字的辨釋》,《澤螺居詩經新證》,中華書局, 2002年,第120-129頁。季旭昇先生亦有此言,見《從戰國文字的“”字談詩經中“之”字誤為“止”字的現象》,但筆者未見其文。

[20] 參看吳世昌:《釋書詩之“誕”》,《燕京學報》第八期,1930年,第15631576頁。又參看張玉金:《〈詩經〉〈尚書〉中“誕 ”字的研究》,《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第3437頁。

[21]  參看裘錫圭:《卜辭“異”字和詩書裏的“ 式”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3年,第122頁~140頁。

点击下载附件:

0366試論《詩經》中“ 瑕”、“遐”二字的一種特殊用法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孟蓬生 在 2009/3/1 9:00:51 评价道:第1楼

    单先生宽容令我感动,其实大作如果早就放在这里,也就省却鄙人重复劳动了。

  • 小疋 在 2009/3/1 12:01:13 评价道:第2楼

    孟、单两先生所讨论《诗经》中的不遐有愆、不瑕有害

    李平心《诗经》新解(《中华文史论丛》五辑,1964;又《李平心史论集》111~112页,1983.)早已论证。

  • 孟蓬生 在 2009/3/1 13:00:26 评价道:第3楼

    谢谢小疋先生提示!

    刚才找到李平心先生文章看了一下,出一身冷汗!他不仅已经敏锐地体会到“叚”作“敢”讲(他以为是双声相转),而且也已经把“弗叚组”正确地解释为“不敢慢惕懈怠”,只是没有举出旁证而已。

    李平心先生在文章中还把“今敢博厥衆叚,反厥工吏”的“叚”读为监,意为“众监”,与“工吏”相对,亦很值得玩味。

    古人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诚哉斯言!然此实易言而难行之事也。昔章门黄季刚先生尝三复斯言,不轻言著述,今则无其人矣。

  • 孟蓬生 在 2009/3/1 13:08:13 评价道:第4楼

    已将李平心先生讨论“叚”字的小节上传至纳米盘,有需要者可以前往下载:

    http://www.namipan.com/d/%e6%9d%8e%e5%b9%b3%e5%bf%83.pdf/b51d54c55beeb4653aa28aa010c6b215571c9e5b7a390300

  • ee 在 2009/3/1 14:19:04 评价道:第5楼

    “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看来在文山书海里查找相关资料确实是件难事。诚如孟先生所言,李平心先生把《师㝨簋》的“众叚”读为“众监”,在那个年代着实不易,或许离正确释读不远了。《首阳吉金》《应侯簋》“屰敢搏厥众鲁,加兴作戎,广伐南国”之“敢搏厥众鲁”,与《师㝨簋》“今敢博厥衆叚,反厥工吏”之“今敢博厥衆叚”正可以对读。在此亦多谢小疋先生!

  • 阿文 在 2009/3/1 16:46:50 评价道:第6楼

    慨叹一声

  • 糨糊一桶 在 2009/3/1 21:56:00 评价道:第7楼

    不敢下笔了,还有什么没说过的。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