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汪少華、王華寶主編;俞樾著、劉珈珈整理《楹聯録存》出版
在 2021/9/20 20:11:21 发布

汪少華、王華寶主編;俞樾著、劉珈珈整理《楹聯録存》出版


[]俞樾著、劉珈珈先生整理的《楹聯録存》於20218月由鳳凰出版社出版,該書爲汪少華、王華寶兩先生主編的《俞樾全集》之一種,定價人民幣98元,以下是該書的書影及前言:


書影


前言

劉珈珈

 

俞樾(一八二一—一九〇七),字蔭甫,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道光三十年(一八五〇)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罷官後潛心學問與教學,先後主講蘇州紫陽書院、杭州詁經精舍達三十餘年,聲名遠播海內及日本、朝鮮。著有《春在堂全書》近五百卷,內容博大精深,涵蓋經學、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以及戲曲、小說、詩詞、書法、民俗文化等諸多領域。《楹聯錄存》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

楹聯,也称楹帖、對聯。楹,廳堂的前柱。顧名思義,楹聯就是題寫、張貼或懸掛在楹柱上的對聯。最早的楹聯是五代西蜀後主孟昶發明的。據《宋史·世家·西蜀孟氏》:“每歲除,命學士爲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一年是後蜀廣政二十七年(九六四),遂成爲我國楹聯的發軔之年。桃符是我國民間掛在大門兩邊用來避邪驅鬼之物,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属於一種民俗文化。對聯從對偶句發展而來,對偶句是古典詩文中的一種修辭手法,經過漢魏六朝的駢體文和隋唐五代的格律詩詞,已經發展得很成熟很完備了。所以說,楹聯在五代之際誕生,實屬水到渠成之事。可以說,楹聯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與書面典雅文化相碰撞的結晶品。此後,經過宋元明清不斷發展演變,特別是眾多書法名家和詩文名家不斷加入和推動,使楹聯的藝術觀賞性和實用性不斷提升,成爲大眾喜聞樂見並在日常生活多種儀式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實用藝術品,最終發展成爲雅俗共賞、門類眾多、應用廣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瑰寶。二〇〇六年,楹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五一〇)

有清一代是我國楹聯發展的鼎盛時期,清代楹聯學開山祖梁章鉅(一七七五—一八四九)在《楹聯叢話·自序》中有過描述:“我朝聖學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廟宇之間,各有御聯懸挂。恭值翠華臨莅,辄荷宸题;寵錫臣工,屢承吉語。天章稠疊,不啻雲爛星敶。海内翕然向風,亦莫不緝頌剬詩,和聲鳴盛。楹聯之製,殆無有美富於此時者。”這篇自序寫於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這一年,俞樾二十歲,對於梁章鉅描述當時楹聯在社會上盛極一時的繁榮景象,俞樾應該是從小就耳聞目睹的。俞樾後來成爲一代楹聯大家巨擘,這種社會風尚的熏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而且俞樾也成爲這種風尚的推動者。道光三十年(一八五〇),俞樾得座師曾國藩賞識高中進士。據劉麟生《中國駢文史》第十一章《駢文之支流餘裔——聯語》,“聯語之提倡,要以曾國藩爲第一人。曾文正公以古文名家,論者謂其能中興桐城派,乃治事餘間,提倡聯語,不遺餘力。其自撰諸聯,大率於雄渾勁健之中,自具深婉遒麗之美,往往猶具古文筆法之妙用”“當時群彥,與曾文正公有同嗜,而所作較多者,宜推薛時雨、何紹基、彭玉麟與俞樾。俞曲園作品,輯有《楹聯錄存》,已達六百餘首,閒雅有散文化”[1]

俞樾是一個多產高產的楹聯大師,他一生創作楹聯數量之多,冠絕一時。這一方面得益於他創作的勤奮,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在社會上的巨大聲望,慕名而來的求聯者甚多。甚至有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江蘇有一個名叫程省卿的孝廉,與俞樾並不相識,但臨終前對其弟說:“吾死後得曲園先生一聯,刻入《楹聯錄存》中,死無憾矣。”(《楹聯錄存》卷四“程省卿”條)。足見時人對俞樾楹聯的推崇。

《楹聯錄存》收錄正文五卷,附錄一卷。正文五卷共收錄楹聯六百零三副,其中輓聯三百五十六副,壽聯一百三十七副,景物聯九十一副,其他賀贈聯十九副。附錄一卷收錄的是集字聯,總共集聯六百八十九副,其中《集秦篆·繹山碑》九十九副,《集漢隸一·校官碑》一百副,《集漢隸二·曹全碑》九十七副,《集漢碑三·魯峻碑》一百副,《集漢隸四·樊敏碑》一百〇八副,《集唐隸·紀太山銘》八十一副,《集唐隸·集經石峪金剛經字》一百〇四副。全書總共收聯一千二百九十二副。此外,俞樾《曲園襍纂》中有《春秋人地名對》一卷,收入人名對六十四副(例如“韓不信”對“陳無須”),地名對五十七副(例如“翳桑”對“檇李”);《春在堂隨筆》中亦有若干楹聯。

楹聯一般用於公開懸掛,供人欣賞,字體宜大,故字數不能太多,大多在數十字之內,突破百字的少。字數少不等於容易寫,恰恰相反,要在很有限的字數裏蘊藏豐富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創造,最能考驗作者的語言文字底蘊和文藝創作功力。聯史上有一段趣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清華大學新生入學考試,陳寅恪先生考學生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三字,結果很多考生茫然不知所措,只有有扎實國學基礎的周祖謨一人對的下聯“胡适之”獲陳先生激賞,而周祖謨後來成爲著名的語言學家。由此可見,要創作一副好的楹聯並非易事。楹聯是漢語言文字的特有藝術,有自己的藝術標準。一副好的楹聯,除了書法美,還要語言美。楹聯語言美有多方面的要求:一要對仗工整,構思精巧,句式結構、詞性詞義、平仄韻腳等講究特有的對稱美;二要內容貼切,用典貼切,要切題、切人、切事、切時、切地、切景,切忌把專用聯寫成通用聯;三要語言形象,敘事狀物生動傳神有創意,不呆板乾癟,不落窠臼;四要有思想內涵,而且要含蓄有意境,要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和品味的餘地。我們不妨從這些方面來欣賞《楹聯錄存》的思想藝術成就。

《楹聯錄存》沒有按題材分類編排,而是大致以創作時間先後爲序編排。俞樾從二十來歲的青年時期開始撰寫楹聯,一直堅持到八十多歲的暮年,創作時間跨度達六十多年。也就是說,《楹聯錄存》從一個側面記錄和反眏了作者半個多世紀的心路歷程和創作歷程。所以,它既是研究和欣賞俞樾文學藝術成就的一部重要作品集,又是研究俞樾生平思想發展軌跡的一條重要輔助綫。

《楹聯錄存》收錄的第一副楹聯是《新安孙蓮叔觀旭樓聯》:

高吸紅霞,最好五更看日出;

薄游黄海,曾來一夕聽風聲。

此聯是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俞樾二十四歲初次宿於新安汪村所題[2],多年後俞樾還借故友之口激賞,可見他自己對此聯十分滿意。此聯對仗工整精巧,用語清新脫俗,晨看日出,夜聽風聲,何等愜意!讀至此,難免不對孫蓮叔的觀旭樓心神往之(如今很多旅遊景區不是都把看日出作爲一個大賣點來招攬遊客麽)。

第二副聯是《孫蓮叔紅葉讀書樓聯》:

仙到應迷,有帘幕幾重,闌干幾曲;

客來不速,看落葉滿屋,奇書滿牀。

此聯應是咸豐元年(一八五一)俞樾三十歲從京師回鄉再度館於新安汪村所題。上聯描寫讀書樓的結構和布置宛若仙境,下聯“落葉滿屋,奇書滿牀”,不但切題,更折射出賓主共同的閒情雅趣。這兩副楹聯都具有年輕人特有的自信、樂觀、輕快、開放的氣息,虽然內涵略顯單薄,但整體上看頗具功力和才氣。

從某種意義上講,撰寫楹聯也是一種文學創作,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除了要有熟練駕馭語言文字的基本功,豐富的社會閱歷所造就的開闊視野和胸襟、深厚的思想積淀和高尚的人文悲憫情懷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俞樾楹聯的創作,也是隨着歲月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作品形象逐漸豐滿、深沉、醇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試比較兩副相同題材但不同時期的楹聯:

《新安汪村關廟聯》:

威名滿華夏,真義士,真忠臣,若論千載神交,合與睢陽同俎豆;

戎服讀春秋,亦英雄,亦儒雅,試認九霄正氣,常隨奎壁煥光芒。

 

《河南汝州關廟聯》:

廟貌徧塵寰,此間地接許昌,請看魏國山河徒留荒草;

軺車遵汝水,使者家居苕霅,願與故鄉父老同拜靈旗。

二者都是關廟聯,前者全篇仰望關公,崇拜之情溢於言表,後者只看塵寰山河與故鄉父老,對關公未著一詞;前者意氣風發,豪氣衝天,後者透出的卻是悲涼傷感和沉重的壓抑。二者風格迥異,究其原因,作者創作時間點不同,閱歷、空間、心境都有較大變化。道光三十年(一八五〇),俞樾(三十歲)得座師曾國藩賞識高中進士,次年衣錦還鄉再館於新安汪村,與莫逆之交孫蓮叔等賓朋及門弟子相聚甚歡,新科進士眾星捧月,在這種背景和氛圍中題汪村關廟聯,自然是豪情滿滿,折射出作者對即將踏上仕途建功立業充滿自信和期待。但是,幾乎與此同時,時局驟變。一八五一年一月,太平天國起義爆發,迅速席卷江南;同年河南爆發捻軍起義,也成蔓延之勢;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並出兵北伐,經安徽、河南等地打到天津附近,清廷焦頭爛額。這幾年正是俞樾在朝廷爲官歷練之時,對時局之憂擾必有體會。咸豐五年(一八五五)八月,俞樾放河南學政,十月離京赴任,次年二月按試覃懷(今河南沁陽一帶),途經汝州,應鄉親請託爲當地關廟題聯。覃懷是三年前清軍與北伐的太平軍在河南反復纏鬥六十天的主戰場,許昌一帶也是戰場之一。此時北伐的太平軍雖已失敗,但經過惨烈戰亂的河南早已滿目瘡痍,“請看魏國山河徒留荒草”,就是俞樾一路走來所見所聞的真實寫照(河南許昌、沁陽一帶曾是古代的“魏國山河”);“願與故鄉父老同拜靈旗”,應是作者人文悲憫情懷的自然流露。兩副關廟聯撰寫時間相隔六年,格調已大不相同,後者顯然思想更深沉,意境更深遠。

人文悲憫情懷是與儒家仁政思想一脈相承的。作者自幼飽讀儒家典籍,一生信守孔孟之道。咸豐七年(一八五七)秋,俞樾在河南學政任上突遭彈劾被罷官。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也是重大轉折。但其人生抱負、家國情懷和政治信念並未改變。同治九年(一八七〇),與俞樾同齡同年的友人應敏齋升江蘇按察使,俞樾應其囑撰《江蘇臬署聯》:

聽訟吾猶人,縱到此平反,已苦下情遲上達;

舉頭天不遠,願大家猛省,莫將私意入公門。

按察使是主管一省司法、治安和刑獄的最高長官,俗稱臬台。所以俞樾第一句就是“聽訟吾猶人”,直奔主題。這句話典出《論語·顏淵》:“聽訟,吾猶人。必也,使無訟乎!”孔子的意思是,要說斷案子,我也是人(不是神)。如果一定要這樣做的話,(我主張通過教育感化)實現一個無訟的社會。“無訟”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但幾千年的歷史已經證明這只不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俞樾對此當然心知肚明,所以他只借用孔子的前半句話,以此告誡官員:既然聖人斷案都做不到料事如神,在官的各位一定要如作客般小心謹慎,爲官要不負初衷,不能夾帶私心,王法之上還有天理;斷案既要講律條,更要講天理良心,不要自作聰明固執己見,要多體卹下情,避免冤案苦民。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爲政理念,既要秉公執法,又要多關注下情。這裏的下情,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父老鄉親。

《楹聯錄存》正文五卷裏輓聯和壽聯最多,這也是由當時社會風尚所致。達官貴人或大戶人家,不管是辦壽慶還是辦喪事都要講究排場。如果能得到當地名人送的壽聯或輓聯,那是很有面子的事。而俞樾在當時享有很高的社會名望,譽滿大江南北,求聯者自然眾多。更重要的是,俞老先生在當時算是很長壽的,他的師友親朋至交往往都活不過他,這給了他很多寫輓聯的機會。例如,他與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的曾國藩、李鴻章、彭玉麟都有很深的交情,但三人都先他去世,所以俞樾既爲他們送過壽聯:《曾滌生侯相六十壽聯》《李少荃爵相五十壽聯》《李少荃相國六十壽聯》《李少荃傅國七十壽聯》《彭雪琴尚書七十壽聯》;也爲他們送過輓聯:《曾文正公輓聯》《李文忠公輓聯》《彭雪琴尚書輓聯》《彭剛直公祠聯》《彭剛直公衡州專祠聯》等。因爲有幾十年的交情,所以俞樾在撰寫的時候是動了真情的。用現在的話來說,“不是要我寫,而是我要寫”。這樣寫出來的楹聯,有充沛的真情實感,最能體現俞樾楹聯特色和成就。《彭剛直公祠聯》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副[3]

彭剛直公即彭玉麟,一生戰功卓著,既有早年跟隨曾國藩,率領湘軍水師屢次大破太平軍,也有晚年臨危受命,親赴兩廣前綫領導抗法戰爭,大敗法國侵略者,功過是非盡由後人評說。但他一生“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忠廉剛直嫉惡如仇的品格被時人一致稱頌,後人心懷景仰。同治八年(一八六九)春,彭玉麟到杭州養病,借住詁經精舍,與俞樾一見如故,遂成莫逆之交。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彭玉麟將孫女許配俞樾之孫,兩家結爲兒女親家。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彭玉麟在衡州去世。俞樾聞訃,哭之以詩,凡一百六十韻;及葬,爲撰神道碑。及朝廷爲彭在杭州西湖立專祠,俞樾突破楹聯體例,滿懷悲情撰此長聯輓之:

 

偉哉!斯真河嶽英靈乎?以諸生請纓投筆,佐曾文正創建師船,青旛一片直下長江,向賊巢奪轉小姑山去。東防歙婺西障湓潯,日日争命于鋒鏑叢中。百戰功高,仍是秀才本色,外授疆臣辭,内授廷臣又辭,强林泉猿鶴作霄漢夔龍。尚書劍履,迴翔上接星辰;少保旌旗,飛舞遠臨海澨。虎門開絕壁,巖崖突兀,力扼重洋。千載後過大角礮臺尋求故蹟,見者猶肅然動容,謂規模宏壮布置謹嚴,中國誠知有人在;

悲夫!今已旂常俎豆矣。憶畴昔傾蓋班荆,借阮太傅留遺講舍,明镜三潭勸营别墅,从珂里移將退省庵來。南訪雲棲北游花塢,歲歲追陪到煙霞深處。兩翁契合,遂聯儿辈因缘,吾家童孫幼,君家女孫亦幼,對穠華桃李感暮景桑榆。粤嶠初還,舉足已憐蹩薛躠;吴閶七至,發言亦覺含糊。鴛水遇歸橈,俄頃流連,便成永訣。數月前於右台仙館傳報噩音,聞之爲潸焉出涕,念酒坐尚温、琴歌頓杳,老夫何忍拜公祠!

上聯追憶彭玉麟的戎馬生涯。作者不是平鋪直敘羅列,而是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用精彩傳神而又簡潔的文學語言,狀摹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讀之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結句“中國誠知有人在”,收點鐵成金之功:一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愛國英雄形象跃然筆端。下聯作者追憶自己與彭玉麟晚年相遇相知,情投意合,成爲至交和兒女親家。件件往事歷歷在目,俄頃流連便成永訣。上聯是奔騰的金戈鐵馬,下聯是傾訴的俠骨柔情。全聯三百一十四字,作者傾注滿腔心血和才華,一氣呵成,讀來令人回腸蕩氣,久久難忘。正如劉麟生《中國駢文史》所評價:“長聯至此,氣勢仍瀚翰流轉,無精疲力竭之病,亦可謂絕詣矣。” [4]

有趣的是,俞樾不僅常給別人製作輓聯,還給自己早早製作好了一副輓聯。作爲一代鴻儒巨匠,俞樾不僅博學多聞,經史子集融匯貫通,而且性情曠達,生死看透,不拘泥舊俗。在這一點上,他似乎與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心靈相通。陶淵明是“不爲五斗米折腰”主動罷官,回到老家作隱士,開荒種豆,飲酒賦詩,並且在生前早早就爲自己寫下了著名的《自祭文》和《自輓詩》,頗有驚世駭俗的味道。俞樾則是“犯了錯誤”被動罷官,回到老家作了大隱,但又不甘心,還在思考做了大隱怎樣報效國家,“人間大隱在朝市,身後文章報國家”。但他也效仿陶淵明,在臨終前作了《臨終四喜》七律四首,《留別詩》十首,其中竟然還有一首題爲《別俞樾》,自己跟自己訣別。有點匪夷所思,但的確超凡脫俗,頗有陶翁遺風。光緒五年(一八七九)俞妻去世,俞樾在杭州右台山下買地營葬,同時在旁自營生壙(生前預造的墓穴)。次年俞樾在墓地旁買地構屋一區,取名“右台仙館”,館內設兩位,左曰曲園先生,右曰曲園夫人,自題輓聯:

生無補乎時,死無關乎數,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餘卷書,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浩落落數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歟?[5]

此時俞樾年届六十,全聯六十字,與歲數暗合,想是作者有意爲之。聯中說“半生三十多年事”,應從他三十年前進士及第算起。

過了二十年,年逾八十的俞樾對這副自輓聯作了些改動,收進《楹聯錄存》卷四:

生無補乎時,死無損乎數,辛辛苦苦著成五百卷書,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浩落落歷數八十年事,放懷一笑,吾其歸乎!

後一聯比前一聯增加了著書卷數和年齡數,減了四個字,但基本內容和精神沒有變。這副自輓聯在右台仙館和春在堂兩處住地掛了幾十年,它對俞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毫無疑問,這是俞樾對自己一生成就的高度概括,但這僅僅是表面上的意義。深層次的意義,可以從“生無補乎時,死無損乎數”與“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兩組意義矛盾甚至互相否定的句子中窺見作者的言外之意。

《紅樓夢》開篇的《頑石偈》寫道:“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而俞樾的“生無補乎時”不是無才,恰恰相反,是有才不能去補天(素有慧眼識人之譽的座師曾國藩當年對他的評語是“他日成就未可量也”),正當他在仕途上要展翅高飛時,有人惡狠狠地射來一箭,永久結束了他的仕途。封建士大夫的人生抱負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晚清末年本是亂世出英雄的時代,俞樾眼看着師友同僚乃至門生弟子,或封疆開府,或出將入相,一個個封妻蔭子,青史留名。而被座師十分看好的他,卻被朝廷永久剥奪了這種“參賽”資格,只能發出“獨余無狀,累吾師知人之明”(《春在堂隨筆》卷一)的悲嘆。“生無補乎時”,貌似自我調侃式的語言下,掩蓋着作者心中永遠的滴血傷痛。“立功”無望,無奈之下轉而“立言”,“儒者承家先孝弟,學人報國在文章”,於是開始了辛辛苦苦著書立說的漫漫長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表層的意思是對自己一生辛辛苦苦著書立說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但把它與“生無補乎時”的原因對照起來看,分明可以聽見作者心底的呼喊:我一生行得正,立得直,我問心無愧,我沒有圖謀不軌,我是被冤枉的;即使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我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努力著書立說,以文章報國,教書育人,爲國家培養人才。我沒有苟活一世,我可以放懷一笑,回歸天地間了。

由於俞樾被永久罷官是欽定的案子,且有清一代以文網縝密嚴酷著稱,所以表面上不能說什麽出格的話,只好采用皮里陽秋的方式一吐爲快。由此而言,把它看作是一篇潛台詞式的自辯狀也未嘗不可。事實證明,俞樾內心的堅守是對的,“從來大白何能辱?果是真金定有剛”,又過了三年,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俞樾八十三歲,距他中舉滿一個甲子循環,浙江大吏爲他重宴鹿鳴請旨,得復編修原官,並有“早入翰林,殫心著述,啟迪後進,人望允孚”之諭。至此,清廷不但變相地爲俞樾平了反,還表彰了他一生的成就。薑是老的辣,這副自輓聯高度濃縮了作者一生頗爲傳奇的經歷,以及內心深處的百感交集,充分體現了俞樾楹聯含蓄、深沉、意境深遠的風格。

俞樾的楹聯風格多姿多彩,不拘一格,視題詠對象不同而變化,有清新活潑,有凝重醇厚,有慷慨激越,有感傷悲涼,不一而足。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俞樾七十八歲,其孫俞陛雲以殿試第三名進士及第,老人倍感欣慰,喜撰一聯:

念老夫畢世辛勤,藏書數萬卷,讀書數千卷,著書數百卷;

看吾孫更番僥幸,童試第一名,鄉試第二名,殿試第三名。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寫是不是過於炫耀和俗氣了。其實,換位思考一下,老人是有這個資格和資本作此炫耀的。俞樾一生勤於著書和教育,兩個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聲望遠播海內外,被尊爲經學大師;門生弟子難計其數,爲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很多人才,著名的有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經學大師章太炎,有中國近代圖書館學的鼻祖繆荃孫,有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一代宗師吳昌碩等等。作爲一生育人無數的教育家,在人生暮年終於看到自己一手教育培養長大的孫子俞陛雲又取得驕人的成績(探花及第),怎能不喜不自禁呢?即便是欣喜若狂也是人之常情啊(且看如今各地所謂的高考狀元不是都被大肆宣揚和獎勵)!事實證明,俞樾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當時是很成功的,他親手調教的孫子俞陛雲、曾孫俞平伯後來都成爲知名詩人和學者。即從該楹聯本身而言,不僅對仗極其工巧,而且在內容上,上下聯以祖孫事跡相對,一老一少,相映成趣,足成佳聯。

《楹聯錄存》附錄中的集字聯,也是俞樾花費不少心血完成的。所謂集字聯,指的是挑選前人優秀書法作品如字帖、碑帖等中合適的字,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使之成爲一副對聯。這是書法藝術與對聯藝術相融合的創作方式,其意義在於,一方面拓展了原帖字體的表現空間和應用空間,一方面在原帖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文學色彩和思想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講,集字聯的創作難度或許要大於自撰聯:一是作者不僅要具備撰寫對聯的基本功,還要具備較高的書法藝術審美能力;二是自撰聯有廣泛的選字範圍,而集字聯只能在特定的字帖或碑帖中挑選,要在極其有限的字數裡裏集成自己滿意的一副乃至數十成百副對聯絕非易事。也正因爲難度大,更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喜愛:接受挑戰,展示實力,獲得成就感。到晚清,集字聯在文人雅士中蔚成風尚。這在梁章鉅《楹聯叢話》中多有輯錄,其中就記載了晚清書法大師何紹基“每集帖字作楹聯至百十副”之軼事。

俞樾也是晚清的大書法家,他以八十五歲高齡應蘇州巡撫陳筱石之請,爲重修的寒山寺書寫了《楓橋夜泊》詩碑,這塊詩碑遂成鎮寺之寶。加之他又是學養高深的文學家、古文字學家,所以在創作集字聯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分别集秦篆《繹山碑》、漢隸《校官碑》《曹全碑》《鲁峻碑》《樊敏碑》、唐隸《纪太山铭》《集經石峪金剛經字》等碑文字,製成楹聯六百八十九副,数量之多,世所罕見,可見他對集字聯這門藝術興趣之大,用功之深。就拿《繹山碑》來說,相傳是秦始皇及秦二世先後巡視到齊魯境內的繹山時下的兩篇皇帝詔令,均由丞相李斯用小篆寫成,命人刻石紀念,碑文總共二百二十三字。就憑這一般人難識難懂的二百二十三個篆字,況且不是其中每一個字都合用,但俞樾硬就組合創作了九十九副楹聯。其餘幾篇碑帖也一樣,每帖他都集聯上百副。況且這些集字聯並不是簡單重新排列組合的文字游戲,而是作者爲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煞費苦心的再創作。

作爲一代儒學大師,俞樾學問淵博,才華橫溢,見識不凡。他創作的這些集字聯,有思想,有意境,有哲理,有美感,有很多精品佳作都能給讀者以感悟和啟迪,也可作爲格言、警句或座右銘來用。其中有表達志趣情操的:“不役世俗之樂;惟謀我心所安”“盡日相親維有石;長年可樂莫如書”“樂善不言因果事;養生有取老莊書”“凡眼何能別蘭種?仙心方得受荷香”“人能讀書即爲有福;我欲去謗莫如無言”;有表達家國情懷、治國治家理念的:“公旦垂聲周有雅;屈平高蹈楚無風”“有無不爭家之樂;上下相親國乃康”“後日思今,今復思昔,不如盡除此念;天下在國,國乃在家,其維自定於初”“帝曰干城士稱師表;民樂父母吏敬神明”“無遺行於鄉里;有令德在子孫”;有推崇仁政愛民思想的:“親仁寶善資民利;講武脩文佐聖謨”“世有令德在君子;心乎愛民惟仁人”人之進退在繇理;官無崇卑惟愛民”“風雨和平因聖世;民人歡樂是清官;還有許多景致聯,堪稱詩中有畫,十分生動傳神,如泉遭急雨因潛出,風遇餘雲復勒歸 ”“門外有人時載月;園中無事自彈琴”“春華不若秋華好;今月常同古月明

《楹聯錄存》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佳聯紛呈,無論是從研究的角度還是從欣賞的角度,都值得一讀。有此興趣愛好的讀者盡可深入其中去尋寶採玉,必不致空手而返。

本次整理,以鳳凰出版社影印光緒末增訂重刊《春在堂全書》本爲底本,幾處空缺字據臺灣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二輯《春在堂楹聯錄存》以及有關資料補;異體字、古字不改;因避諱而改字或缺筆的“寧”“玄”等回改,不出校。感謝陳曉清責編辛勤勞動。

注釋

 [1]商務印書館1936年,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127—130頁。

 [2]俞樾於184418451851年前後三次到新安汪村,後兩次是坐館(當私塾先生)。本文凡涉及作者生平事跡及作品年代的,除作者自有說明的外,均參考徐澂《俞曲園先生年譜》(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三編),不另加注。

 [3]彭剛直公祠是朝廷表彰功臣烈士的專祠,專爲祭祀一人而設,與民間宗族祠堂不同。俞樾爲之所撰祠聯,就其內容構成而言,可視同輓聯。

 [4]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130頁。

 [5]“浩浩形容胸懷坦蕩,落落亦形容胸懷坦蕩。例如俞樾《内子因余校士甚勞,勸勿作詩。余雖感其意,而不能盡從其戒,戲書數語貽之》:勸君并詩亦勿作,胸中浩浩又落落。而蘇州春在堂抱柱上後人書此聯,落落訛作蕩蕩;施奠東主編《西湖志》卷十一《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11頁)記載右台仙館此聯落落亦訛作蕩蕩。新浪一起回想的博客浩浩蕩蕩還是浩浩落落?》發佈俞樾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自撰輓聯原件照片:生無補乎時,死無損乎數,辛辛苦苦著成三百餘卷書,傳播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浩浩落落默數六十年來事,放懷壹笑,吾其歸乎!”據此原件(俞潤民、陳煦捐贈俞曲園紀念館),力主右台仙館重建用此自輓聯改“蕩蕩”爲“落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1d4b70100ppmt.html)。可知俞樾六十七歲所書自輓聯亦有適時的改動。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