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文靜:“中陽都[口/巿]王符”考
在 2008/11/7 12:40:54 发布

“中阳都王符”考

(首发)

 

王文静

安徽大学中文系

《玺汇》5562著录一长方形朱文玺,铭文六字,如图所示:

*

*

各家对玺印上文字见解歧异,大致有下面三种说法:

1、或释为:“中昜都■王伏()[1]

认为“中昜(阳)”两字为合文。中阳,地名,见于《史记·燕世家》:“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据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正义佚文,“中阳故城,汾(汝)州隰城县南十里”,地在今山西中阳县西,汉代曾于此置中阳县。据地望,《燕世家》之“中阳”恐非此,当在燕齐接壤处,确切地待考。

2、或释为:“王卩”[2]

3、或释为:“中昜(阳)(都)王勹(符)”[3]

按:第三种说法可从。

首先,逐字解说。

“中昜”二字乃合文[4],玺印文字习见。“中”字,商代金文作(中妇鼎),象旗旒之形。甲骨文作(甲编三九八),西周金文作(首中钲),均省旗旒。战国文字承袭商周文字。或省下部旗旒,或旗旒横穿旗杆,或收缩竖笔,或弯曲竖笔。如:(不降戈),(货系三0三六),(三0三七),(三0四二);燕系文字作等,尤具地域特点。(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272页)。“昜”(阳)甲骨文作(甲编二0七八)。从日从示,会日出及祭坛上方之意。西周金文作(阳鼎),或加饰笔作(宅鼎)、(永盂),春秋金文作(嘉子阳伯诂)、(允儿钟),战国文字承袭春秋金文,或有省变。齐系文字、燕系文字、晋系文字、楚系文字,均呈地域特色。如:(货系三七九七)、(玺汇00六二)、(玺汇一五八)、(货系二0六一)。此玺印文字是将中、昜共用笔画,遂成为合文“”。

第三字“”,左旁从“邑”,右从“旅”,检《说文》七上“旅,军之五百人为旅,从,从人。,古文旅,古文以为鲁衞之鲁”。“旅”、“都 ”声系相通,故燕系文字、传抄古文均以“”为“都”或直接释“”为“都”则欠精确。或据《三体石经·僖公》诸古文作“”,遂释燕系文字“”为“者”,尤误[5]。仍为“旅”字,已有讹变,且增饰笔“”,则玺所谓“都”都应据《说文》古文隶定为 “”。“,古文旅者,本书者下云古文旅字,与此文异。”[6]可见。“旅“、“者”并非一字。《说文通训定声》云:“都者,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王百里为都……。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邦都五百里,按主畿方百里,其最外之一周。”“者”,照纽,鱼部;“旅”,来纽,鱼部。照纽三等古读端纽。端、来均舌音属端系。故“者”、“旅”相通,“旅”读若“都”。

玺印第四字作“”,非“”字,战国文字“木”多作:(陶汇三六五二)、(鄂君舟节)、(信阳二0一二),玺印此字左端与战国文字“木”形体迥然不同,故释陶文为“木”不妥当。

按:此字应从何琳仪师之说,释 “”字无疑。,从口,声。《五音篇海》:“,普末切,又音。”其形体多为:(玺汇四一0一)、(玺汇四一0三)、(玺汇四一一三)等,

疑此或为字繁文。检《说文》七下二十四:“,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以象之。天子朱、诸侯赤、大夫葱衡。从巾,象连带之形。”金文作(免簋),或作(盓鼎),加圆点为饰。《诗》云:“朱紼斯皇,室傢君王,又亦紼金玦,会同有繹,又赤紼在股。”《书》曰:“黼黻衣,黄朱紼,亦謂诸侯也,并见衣服之制,故远别之。谓黄朱亦赤矣,大夫葱衡别于君矣,天子大夫赤拔葱衡、士偉、領,朱赤者盛色也,是以圣人法之用为绋服,为百王不易也。”[7]

最后一字原篆作“”,或释“卩”,不确。此字象人侧面俯倒之形,与“卩”(别,故不能将此字释为“卩”。应释为“勹”。“勹”乃“伏”之初文,玺印“勹”即典籍之“符”。说文:“符,信也。”

有学者指出“象人侧面俯伏之形,即伏字初文。”[8]见第一期甲骨文“贞,王入于,朿○贞,,朿”(《乙编》580。其中“”作,其下即从“勹”,象人体俯伏之形。“勹”,或释“俯”[9]。其实“伏”为会意字,“俯”为形声字,“勹”则为象形字。甲骨文称“北方曰勹,风曰(《合集》14295,所以甲骨文的北方名实为“伏”[10]。检甲骨文北方名的“勹”字,善斋藏大胛骨作 (《京津》520),殷墟发掘所得的龟腹甲作(《合集》261,甲骨文的“”、“”、“”、“”等字所从的等形,均为“勹”,作与上揭玺印所载字形相同,应为一字。

根据玺印的形制,行文风格,以及假 “”为“都”的特点,则可说明此为燕国玺印[11]。字形理清,下面释读玺印内容:

似应读为“中阳都王符”。“中昜”,讀為“中阳”,地名。《史记·赵世家》第十三:“敬侯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伐中山,又战于中人。”《集解》:“徐廣曰,中山唐县有中人亭。”《正义》:“〈括地志〉云,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春秋时鲜虞之中人邑也。”《史记·赵世家》“ 赵惠文王十二年,赵梁将军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公主死。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与秦会中阳。”《正义》:“〈括地志〉云,中阳故县在汾州隰城县南十里,汉中阳县也。”《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四十余万。”《正义》曰:“中阳故城汾州隰城县南十里。”考证梁玉绳,曰“中阳当作中人”。《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元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集解》:“徐廣曰,‘燕无中阳。〈括地志〉云,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爾时属燕国也。’”《史记·田单列传》二十二“田单,号曰安平君,引钱大昕曰,史部叙其后事,考赵世家孝成王元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二年,田单为相,即齐王建之元年也,豈襄王已没,单遂去齐而入赵乎。 ”可见,中阳与中人并非同一地,梁玉绳曰“中阳当作中人”,不确。《史记·燕召公世家》:“惠王七年卒。韩、魏、楚共伐燕。燕武成王立。”《索隐》按:“〈赵系家〉惠文王二十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乐资以为即惠王也。徐廣按年表,是年燕武成王元年,武成即惠王子,则惠王为成安君弑明矣。”《史记·赵世家》:“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不难发现,燕武成王七年与赵孝成王元年恰为一年,是年,齐田单将赵师拔燕之中阳。从而证明燕国确有“中阳”,地望在山西,朝燕暮赵,最终归赵。

*王”,根据上面对“”字的分析,应为地位显赫的王室,疑此印为燕国王室贵族所专用的印符。燕国官玺一般都有“某都某”的固定格式,“都”之前为地名,“都”之后为官名。此印的行文格式也是符合这一模式。因此,这枚印应为燕国之官印,印文内容对于判别“中阳”地望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否定了历史上“燕无中阳”的说法。

另外,在近几年新出的兵器中,“广衍戈”上有铭为“广衍,中阳”,疑即玺印之“中阳”。

 

 

引书简称表

 

甲编——董作宾《小屯·殷墟文字甲编》

乙编——董作宾《小屯·殷墟文字乙编》

京津——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

合集——郭沫若《甲骨文合集》

玺汇——罗福颐《古玺汇编》

陶汇——高明《古陶文汇编》

信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

货系——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1]曹锦炎,《古玺通论》。

[2]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3]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本》,《古文字学论集》初编,1983年。

[5]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566页,中华书局,1998年。

[6]桂馥,《说文解字义证》586页,齐鲁书社,1983年。

[7]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75页,齐鲁书社,1983年。

[8]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374页,中华书局,1979年。

[9]裘锡圭,《甲骨文字考释》,《古文字研究》4辑,1980年。

[10]曹锦炎,《释甲骨文北方名》,《中华文史论丛》2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1]吴振武,《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8116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8117

 

点击下载word版:

0217“中阳都[口巿] 王符”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4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