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梁春勝先生著《六朝石刻叢考》出版
在 2021/5/28 21:40:16 发布

梁春勝先生著《六朝石刻叢考》出版

 

河北大學文學院梁春勝先生著《六朝石刻叢考》於20215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全書精裝16開,定價498圓。

 

書影

作者:梁春勝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15

定價:498

開本:16

裝幀:精裝

字體:繁體

頁碼:1307

 

內容簡介

六朝石刻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目前其史學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躍,而語言文字和文獻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六朝石刻叢考》一書,主要從釋録校正、字詞考釋、石刻辨僞等方面展開工作,糾正前人釋録方面的錯誤,考釋疑難字詞,鑒別僞刻和疑僞刻,從而爲學界研究這一時期的石刻提供參考。全書共考釋疑難字700餘個,疑難詞語和典故詞語100餘條,校正釋録方面問題2000餘條,鑒別僞刻70余方。尤其在疑難字考釋方面,運用科學的文字考釋方法,考釋出一批前人不識或誤釋的字,是本書一大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對於石刻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具有直接的參考價值,對於加強近代漢字和中古詞語方面的研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於辭書編纂、古籍整理、六朝史研究、書法藝術研究等相關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本書總結的石刻辨僞方法和具體的辨僞工作,對於辨僞學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

梁春勝,男,漢族,19758月生,安徽桐城人,文學博士。現爲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近代漢字、魏晉南北朝隋唐石刻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長於疑難字的考釋。在《中國語文》《文史》《文獻》《語言研究》《古漢語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2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二等資助和特別資助專案各1項,並擔任國家新聞出版署重大科技攻關專案“中華字庫工程”第15包的技術負責人。獲河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專著《六朝石刻叢考》入選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後記

本書是近十年來,筆者研讀六朝石刻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接觸六朝石刻,始於爲撰寫博士論文搜集字形材料。我的博士論文《楷書部件演變研究》,需要搜集大量的隸楷階段的字形材料。六朝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的過渡階段,是漢字史上一個極爲重要的時期,自然引起了我的重視。石刻是這一時期存留最多、也最爲重要的材料,所以我花了一些時間去從中搜集字形。但博士論文的寫作極爲匆促,大量的材料都想看而没有來得及看。博士畢業後,2010年的春天,我來到河北大學文學院工作。其時我的目標是繼續編纂2004年秋天開始的《楷書異體俗體部件例字表》,希望能再用十來年時間,將此字表完成。爲此,我對六朝石刻、敦煌文獻、歷代字書等都下過一些功夫,搜集到不少有意思的字形。但這一時期,我看書常常是隨興而爲,各種材料都想看,但没有一種堅持看完。2011年底,我進入河北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合作導師是楊寶忠老師。楊老師告誡我,學術研究要有自己的主陣地,不可氾濫無歸,那樣就形不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這番話,幫助我制止了信馬由韁的讀書狀態,開始思考自己的研究陣地。很快,我就確定主攻六朝石刻,因爲這方面的研究最爲薄弱。其後的研究比較順利,發表了一些論文,並且先後得到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二等資助和特别資助。20146月,我完成了40餘萬字的博士後出站報告《魏晉南北朝石刻語言文獻研究》,順利通過答辯出站。這個出站報告,就是本書的基礎。

出站以後,我將精力轉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當代大型字典未收字整理與考釋研究”。這個項目於2011年立項,但由於我的時間主要投向了六朝石刻,所以一直没怎麽去做。至此,我已经不能再拖。花了一年多時間,我寫出了30餘萬字的書稿,於2016年初結了項。此事一了,我立即轉回六朝石刻,在出站報告的基礎上繼續探索。20168月,河北大學發起籌辦了全國首届近代漢字學術研討會,張涌泉老師應邀參加。會議期間,我去拜見張老師,聊起我正在撰寫的六朝石刻的書稿,張老師建議我將書名改爲《六朝石刻叢考》,我接受了張老師的建議,這就是本書書名的由來。20175月,書稿達到80餘萬字。我以此書稿申報了當年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書稿交上去以後,纔獲悉從2016年開始,申報成果文庫必須要有正高職稱。我當時還是副教授,所以不具有資格,未能參評。201910月,書稿達到100餘萬字,我再次申報了當年的成果文庫。承蒙評審專家擡愛,本書順利入選。

研讀六朝石刻,最大的感觸就是:現有的石刻釋録,往往各有所長,必須在全面調查和核對石刻拓本的基礎上,參校各家釋録成果,纔有可能做出現有條件下最準確可靠的石刻録文。但目前的學界,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去做這種“枯燥”的工作的學者不多。所以有不少前輩學者的正確的意見,因爲没有人去回溯和打撈,所以不被人所了解,而錯誤的意見反而大行其道,暢通無阻。比如北齊姜纂造像記:“直登浄境,獨步虚空,逍遥天服,出六塵。”其中的“”字,前人普遍認爲是“飛”字,幾成定論。我曾經寫文章認爲此字當是“永”字,發表在《中國語文》2013年第4期上。但這個意見其實並非我的首創,我後來在進一步調查材料的過程中,發現清代畢沅的《中州金石記》早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這一看法(見本書第一章例6)。但畢氏的這一正確意見没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他同時代和之後的人,都普遍將此字誤釋作“飛”。像這樣的遺珠,就需要當今的學者在認真梳理學術史的過程中,去重新發現,從而給與那些遠去的先行者以應得的榮譽和尊重。本書在寫作中儘可能全面地參考了前脩時彦的相關成果,但遺漏仍在所難免。當然本書不是終點,筆者在2019年申報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魏晉南北朝石刻疑難字詞考釋與辨僞”。在這一項目的研究中,我們將全面調查各家釋録成果,力争讓這一領域所有的遺珠重現光彩。這將是我們的項目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近十年的研究過程中,筆者得到了衆多學界師友的關心和愛護。十年間,筆者在《中國語文》《文史》《文獻》《語言研究》《古漢語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漢語史學報》等刊物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發表了二十餘篇論文,這些論文都是本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很多篇論文的發表,都得到衆多師友的指教,得到編輯部和匿名審稿專家的很好的修改意見。本書儘可能吸收了這些意見,並儘量在適當的位置作了説明。前期發表的文章,部分意見被學界同行吸收,這於我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也有學者在採納本人意見後,卻没有作任何説明。這樣本書出版後,其中的一些條目就有可能被不知情的讀者誤以爲抄襲。所以我本想在書中對那些可能會引起麻煩的條目做出標記,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工作量不小,且會無端多費筆墨,因而只做了部分標記就作罷。由此我也告誡自己:要平等地對待所有學者的研究成果,只要是正確的意見,都應當得到一視同仁的尊重。

在河北大學的這十年,是我潛心研究的非常充實而快樂的十年。2011年,楊寶忠老師牽頭承擔了“中華字庫工程”第15包的研究任務,爲此學校給我們配備了專門的工作室。從此,漢字研究中心的師生們就以工作室爲家,一起度過了無數美好的時光。楊老師作爲我們的領頭羊,每天與我們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一起工作,並隨時給我們指點迷津,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楊清臣老師天生一副熱心腸,不僅承擔了漢字中心大量瑣碎的日常事務,而且是中心師生共同的大管家,大家無論公事還是私事,只要有困難都會找他幫忙。他也總是熱心相助,爲此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毫無怨言。加上張振謙、劉青松、徐世權三位老師,我們五人每天一起工作,閒暇時一起出遊,親如兄弟。身處這樣一個團結、和諧的學術團隊,是我的莫大榮幸。

本書的第一稿是我的博士後出站報告。出站報告的初稿承蒙楊寶忠、張涌泉、張小豔等老師審閲,糾正了其中的很多錯誤。湯偉博士也審讀了部分文稿,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出站答辯時,又承蒙趙超、施謝捷、陳劍、陳雙新等老師提出寶貴修改意見。本書的第二稿是2017年參評成果文庫的書稿,第三稿是2019年參評成果文庫的書稿,在這兩稿撰寫和修改的過程中,又不斷吸收學界師友的意見,訂正了自己的很多錯誤。2019年成果文庫的評審專家在肯定書稿成績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改建議。本書在修訂過程中,儘可能吸收了這些建議。中華書局責任編輯羅華彤先生、編輯白愛國先生爲本書的出版耗費了大量精力,幫我解決了很多困難,同時也糾正了書稿中的不少錯誤。在本書出版前,王静、王榮豔、侯玉貴、劉日照、紀妍、萬騰、王婉萍、安秋蕊、望琪等九位研究生幫我完成了定稿前的校對和書稿的一校,浙大博士生張航幫我修改了英文目録。在此向以上諸位師友和友生表示誠摯的感謝!河北大學文學院領導關心本書的出版,並從學院經費中拿出9萬元予以資助。河北大學社科處徐豔老師,人事處林鵬老師,河北省社科規劃辦吕雪松主任、張娜娜副主任等,在筆者的項目申報和本書的出版方面,都提供了很多幫助。文學院辦公室高静、張志洲、楊濤、陳娟、曹晶晶等老師,以及我的科研助理劉恒先生,幫我解決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難題。同樣要向諸位致以誠摯的謝意!筆者六朝石刻方面的研究,先後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二等資助和特别資助,又有幸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立項。經國家社科規劃辦批准,本書作爲重大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出版。這些支持,極大地改善了我的研究條件,在此一併致謝。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在我沉迷於學海的過程中,是家人的支持讓我一路走到今天。在攀登學術山峰的道路上,家人永遠是我最堅强的後盾。今年的重陽節,父親因肺癌病逝,從而與去世將近二十年的母親實現了重聚。祝願雙親在另一個世界一切安好。

本書的出版,是我的石刻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限於作者的水平和精力,書中問題和錯誤定然不少,懇請讀者不吝賜教,筆者將不勝感激。本書出版以後,我將面臨更爲艱巨的研究任務,即撰寫《六朝石刻語言詞典》《六朝石刻匯校集注》《唐代墓誌疑難字考釋》《魏晉南北朝漢字史》等。希望自己能變壓力爲動力,迎接挑戰,圓滿完成上述各項研究任務,從而不辜負學界師友的厚愛,不辜負各項基金的支持。

 

作者謹識

庚子歲末於河北大學

 

目録

凡例  1

引書簡稱對照表  1

第一章 相關研究的回顧  1

第一節 資料彙集方面  1

第二節 俗字考釋方面  4

第三節 詞語考釋方面  15

第四節 石刻辨僞方面  31

第五節 其他方面  63

第二章 六朝石刻的研究價值  76

第一節 文字學價值  76

一、可以爲古文字和秦漢隸書硏究提供漢代之後的字形材料  76

二、可以爲楷書字形的演變研究提供早期例證  80

三、可以爲構建完整的漢字學理論提供實證材料  81

四、可以爲楷書疑難字的考釋提供文獻證據  83

第二節 詞彙學價值  93

一、可據以發掘一批六朝時期的新詞新義  93

二、可以爲典故詞的研究提供一大批新材料  98

三、墓誌和佛教石刻是體裁語言研究的好對象  104

第三節 文獻學價值  114

一、可據以了解部分六朝已佚的詩文著述情況  114

二、石刻所引用或化用的前代文句具有很高的文獻研究價值  118

三、石史互證可補正傳世史書的不足和訛誤  120

第四節 辭書學價值  124

一、可提前辭書首引例證的時代  125

二、可補充辭書字詞收釋方面的缺漏  131

三、可匡正辭書字詞收釋方面的錯誤  145

第五節 歷史學價值  151

第三章 六朝石刻整理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164

第一節 廣泛搜集拓本和精選善拓  164

一、廣泛搜集拓本  164

二、精選善拓  165

第二節 批判繼承和吸收前人成果  179

一、充分關注和吸收前人的正確意見  179

二、避免承襲前人的錯誤意見  181

三、諸說並存時要慎於取捨  184

第三節 熟悉石刻俗字和六朝詞語  189

一、熟悉石刻俗字  189

二、熟悉六朝詞語  198

第四節 了解石刻文獻的文本特徵  201

一、要注意區分泐痕與筆畫  201

二、要謹慎添加缺字符號  205

三、要注意把握石刻文字刻寫之例  216

第五節 把握石刻文獻的文體特徴  223

一、典故詞語要準確溯源  223

二、駢偶句式不可拆散  227

三、押韻規律要善於利用  229

第六節 具備一定的相關歷史知識  235

一、熟悉相關史書  235

二、了解歷史文化  239

第七節 掌握佛教語言文化的常識  271

一、掌握佛教術語  271

二、了解佛教歷史  277

三、通曉佛教典故  279

四、熟悉佛教思想文化  283

第四章 六朝石刻整理中存在的問題  287

第一節 録文方面  287

一、誤録  287

二、缺録  297

三、漏録  301

四、誤補  302

五、誤衍  305

六、誤倒  306

第二節 校點方面  307

一、誤校  307

二、失校  312

二、誤點  316

第三節 注釋方面  334

一、誤釋  334

二、當釋而未釋  349

三、誤注  355

四、當注而未注  367

第五章 六朝石刻校讀舉正  371

第一節 魏晉十六國南朝石刻校讀舉正  371

第二節 北魏石刻校讀舉正  406

第三節 東魏北齊石刻校讀舉正  488

第四節 西魏北周石刻校讀舉正  638

第五節 隋代石刻校讀舉正  667

第六章 六朝石刻字詞考釋  765

第一節 疑難字考釋  765

一、疑難俗字考釋  765

二、殘損字形考釋  853

三、古文字形考釋  900

第二節 訛混俗字考釋  908

第三節 假借字考釋  996

第四節 疑難詞語考釋  1012

第五節 用典考釋  1056

一、事典考釋  1056

二、語典考釋  1068

第七章 六朝石刻輯補與辨僞  1094

第一節 石刻輯補舉例  1094

第二節 石刻辨僞方法試探  1104

一、來歷不明者,有可能是僞刻  1104

二、干支不合者,有可能是僞刻  1104

三、紀年不合者,很可能是僞刻  1105

四、字體不合者,很可能是僞刻  1107

五、字形不合者,很可能是僞刻  1107

六、字用不合者,很可能是僞刻  1109

七、格式不合者,很可能是僞刻  1109

八、史實牴牾者,很可能是僞刻  1110

九、世系不合者,很可能是僞刻  1111

十、地理不合者,很可能是僞刻  1111

十一、職官不合者,很可能是僞刻  1112

十二、抄襲他文者,很可能是僞刻  1113

十三、用詞不當者,很可能是僞刻  1115

十四、文理不通者,很可能是僞刻  1116

十五、違背情理者,很可能是僞刻  1116

第三節 石刻辨僞舉例  1117

結語  1169

徵引文獻  1171

參考文獻  1176

索引  1220

一、字詞索引  1220

二、石刻題名索引  1238

後記  1273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1年5月2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1年5月28日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59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