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李洪財:談談漢簡草字的考釋方法
在 2021/5/20 19:34:32 发布

谈谈汉简草字的考释方法*

 

李洪财

 

内容摘要:汉简文字主体是隶书,但目前出土的汉简材料中也有非常多的草字,更不易识读,整理者释文中掺杂不少未释、误释的情况,是研究与利用汉简资料时的障碍。这类草字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释读方法,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通过归纳汉简草字的误释情况,总结考释汉简草字的六种方法,为研究和解读汉简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简  草字  考释方法  误释  补释

 

东汉时期草书已经完全成熟,但是汉简中草书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态。为了与狭义上完全成熟的草书相区别,本文将汉简中具有草率简省特征的文字称为“草字”。汉简中这类文字非常多,数量上远远超过工整的隶书文字,为汉简的整理与研究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而且从近些年新公布的汉简材料来看,释字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草字上,所以总结和掌握汉简草字的释字方法,对整理汉简文献十分有意义。

从目前所见关于汉简释读、补释、校订的文章非常多,但尚无专门总结汉简草字考释方法的文章。裘锡圭《谈谈辨释汉简文字应该注意的问题》[1]主要是从释文整理角度出发,举出释文整理中的六种错误情况;张俊民《〈居延新简〉释文例补——简牍文字补释方法刍议》[2]通过相同内容简文,补释原简字形缺损和无法从原简字迹辨识的文字。这两篇文章部分涉及草字考释问题,对文字考释与释文整理都有指导作用。类似的文章还有一些,但也都是涉及草字的释读,目的并非专门揭示草字考释的途径。

我们在整理汉简过程中,发现不少汉简草字释读的共性问题,总结成文,希望能对汉简文字考释和释文整理有所帮助。

一、熟悉传世草书字形

古文字考释中很多情况是从上向下梳理字形,寻找字形的演变关系。汉简草字考释则大多是从后世草书字形中找依据。这是因为汉简草字写法虽很多还处在字形多变的状态,但大部分字已经有了后世草书写法的基本雏形。表1举例显示汉简草字与传世今草、章草对照关系[3]

 

 

1

 

与章草对比

武医22

居新EPT48·75

159

73EJT10115A

武医55

145A

 

与今草对比

130

66A

33A

63

43B

288·15

 

对比可知,这些汉简草字与传世的草书之间都是前后继承演变的关系,而且有些字不仅结体相同,用笔取势都十分相似。既然汉简草字多数都可以与传世草书建立联系,熟悉传世草书字体,就对辨识汉简草字非常重要,这也是整理考释汉简草字的基本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例1

1右□□□□

2当为常祠食[4]舍(?)

3节日月未备不昭[5]如愿唯/?

4方药比当不以书□言□□□

5取系者愁甚□(尚027A

这枚汉简下部残缺仅见上端,故此简完整文义不是十分清楚。但原简字迹比较清晰,大多可释读。原整理者因为对传世草书不熟悉而有多处释字错误。释文第2行中的“奉”字,原简作。按,此形当释为“岁”,皇象章草《急就章》中的“岁”即草作,与此形一致。第4行第一未释字,原简作。此形为“宜”之草书。宜,皇象草作,对比可知两字基本相同。宜,在此处用为适宜之义,指的是“方药比”适宜。第5行“愁”字后未释字,原简作,这是常见的“不”之草书,王羲之《十七帖》中“不”http://123.206.224.64/%E9%AB%98%E6%B8%85a/%E6%99%8B/1/%E6%99%8Ba%E7%8E%8B%E7%BE%B2%E4%B9%8Ba%E8%8D%89%E4%B9%A6a%E5%8D%81%E4%B8%83%E5%B8%96a48_833.jpg形,即如此形。此行中所谓的“狗”字,原简作形,当释作“独”。狗和独字草形确实比较接近,但有较明显的区别特征,对比图见表2

2

63居新EPT20·19B智永

1151985皇象

 

对比可知,两形的主要区别在右侧,“独”形右侧是横折弯钩,“狗”右侧只是弯钩结构。

上举简中的四处误释、未释字,虽然简文不完整得不到文义的辅证,但如果熟悉传世草书字形,很容易发现释字问题。

同时,熟悉传世草书不仅要能辨认,还必须能写,知道具体的笔顺,这样才能更好地辨识汉简草字。只有十分熟悉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大家都能辨别的草形,识读并不困难,也较少出现问题。往往在那些与其他字形容易混同,且写法多样的草字,存在较多释读问题。下面再说几个利用传世草书发现汉简释文问题的例子。

【例2

隧长张嘉休,还官兵物。(居新EPT17·4

以上揭示的是《集成》释文。原简在“还”字后其实还有一个(以下用“A”代替),《集成》释文脱漏。《居延新简集释》将此形释作[6]不可从。如果熟悉的草书写法,就会知道这个字就是。问,传世草书作2UH(王羲之《豹奴帖》),与此简形基本一致,汉简草字“问”如:(敦725)、(敦488B)、(居新EPF22·841),都与王羲之《豹奴帖》的“问”字形近同。而且仔细观察A形,弯钩下本有三点,只是左侧的点划因抽丝而漫漶,造成与“月”形接近。这句话应该重新句读作:“隧长张嘉休还,问官兵物。”这里的隧长名为“张嘉”,如果排除重名巧合因素,这个名字在居延新简中不只一次见到,而且还可看到升迁的记录,比如居新EPT1112A中有“长张嘉补令史”,这是记录张嘉迁为令史;居新EPF22615中又有“令史张嘉将诣仓”,?这里的令史张嘉应该就是原为隧长的张嘉;再有居新EPT4015中有“张嘉为封符”,这里的张嘉应该是作为令史履行“封符”的职责。“张嘉休还”就是张嘉休假回来,“问官兵物”就是询问官府兵器物品的情况。很明显,这是张嘉休假回来后的一次官府物资情况调查。

【例3

谨验问,守候长就辞:隧长垣并、卒梁不示坐常相婢亡越并部塞天

田出。验居延。卒二人省伐大司农茭郭东部,收虏隧长田彭兼领省第一(居133·11

此简《集成》断句和释字有误,以上是参考史语所最新释文重新调整的断句。[7]简文中未释字原简字形如下(以下用“B”代替),《集成》曾释作“移”,史语所重新整理时应该注意到了字形差异,作阙释处理。按:B字形当为“毄”之草书。毄,汉简字形如:(尹83)、(居118·18)、(居新EPS4T1·29),可见汉简中此字的基本构形。“毄”的后世草书写作(赵孟頫),与B形十分接近。“击”的后世草书写作(皇象)、(孙过庭)等形,其所从“毄”的草书写法与B的结构近似,可作参对。毄在此用为拘系之义。验毄就是验问拘系。简文中“垣并”为隧长名,“梁不示”为卒名。验问拘系的就是简文所说的垣并、梁不示二人。[8]

从上举几例可以看出,用传世草书辨析汉简草字,必须对传世草书非常熟悉,而且要细微到局部一点一划,才能作到准确无误,否则一点之差就会造成较大的释读错误。

二、通晓古文字,尤其是秦简文字和小篆字形

汉简草字的主要来源是汉隶,但是还有相当多的汉简草字并不是直接源于汉隶,而是来自更早的小篆或者秦古隶字形。比如“前”,汉简草字作(敦2324B)、(居新EPT57·55B)、(肩73EJT10406)等形,汉碑作(曹全碑)。对比可知,汉碑隶书的写法很难与草字字形建立顺畅的演变关系。而参考小篆的写法,就容易理解了。“前”的《说文》小篆作http://pic.guoxuedashi.com/zi/zy/xz/526A.gif[9],“前”的草字字形实际就是从小篆字形演变过来的。即从http://pic.guoxuedashi.com/zi/zy/xz/526A.gif演变到形,再演变到形。这种情况在汉简草字中还有不少,如“教”,汉简草字作(居新EPT2?5B),源于小篆http://pic.guoxuedashi.com/zi/zy/xz/6559.gif形;“别”,汉简草字作9LAI7RNC_S{@ZY3{U_%4$7A(居514·2),源于秦简“”(秦文编P115)形;“交”,汉简草字作(肩73EJT58A),源于小篆http://pic.guoxuedashi.com/ziyanbian/395.gif形;“郎”,汉简草字作(肩73EJT10214),源于小篆http://pic.guoxuedashi.com/ziyanbian/18002.gif形。所以不知晓小篆或者秦简字形对这类汉简草字形的理解会有障碍。

如:

【例4

四月甲寅居延丞充告尉謂乡听

书牒署从事如律令/掾寿啬夫则(肩73EJT10247+207[10]

此简中的“即”字,原简形作,如果熟悉“郎”的小篆写法作s04729,应该知道这是“郎”字。对比可知,上简中的“郎”实际保留了古文字形体痕迹,只是书写稍有些变异。金关简中也有这种字形的“郎”,如(肩73EJT10214)。

从时间的前后关系来看,汉简与秦简关系最密切,所以要准确的释读汉简文字,熟悉秦简文字是必不可少的。比如:

【例5

言忘阅其(居516·6

其中的未释字原简作形,如果熟悉秦简文字“端”的写法为(秦文编P307),就很容易识别这个“端”字。

三、掌握充分的字形材料,对比辨析细微特征

1.掌握充分的字形材料作综合分析

在文字考释中,掌握充分可靠的字形材料是考释的重要条件。汉简草字考释尤其要重视字形的搜集和对比。由于很多汉字形体相近,加上汉简草字在日常使用中时常可见书写草率不规范的情况,难免出现被误认的情况。有些误认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但是汉简草字比较复杂,很多文字书写随意,笔划多少不定,如果没有掌握充分的字形材料作对比,则很难确定是什么字。比如:

【例6

入方相一乘,、牡马一匹,齿八岁。子蘏(居43·9

这是《集成》的释文。“驳”字原简字形作(以下用“C”代替),其右侧显然不是“爻”形。史语所最新释作“驼”,同样存在问题(从“它”的字,字形见表3)。

汉简中与此简行文格式相似的简还有不少,我们对相同位置从“马”的字作了排查,通过所掌握的字形综合对比后,确定这个字应释作“騧”。

騧,汉简中比较常见,多数情况右侧俗写从“过”,而且右侧笔划繁简不一(详参表3)。而汉简中“过”的写法省简比较严重,很多字不通过辞例难以识别,字形见表3

3

从“它”字

居补·L47楼·L4114·28居新EPT68?64

73EJT87673EJT1026273EJT10110A73EJT946

45·285573EJT10121A73EJT10236A73EJT713673EJT910473EJT355

 

以上表所见的字形可以看出,“辶”形基本草化作一横划,“咼”形有些只是保留了其中一部分,(居45·28)形即如此。C字形右部应该就是“过”的草率简省写法。尤其是该字形右部最下面的一重笔,应该是“辶”形草写的表现,不能视为“爻”或“它”的笔划。所以,将C字形与上表从“它”的字和“騧”“过”字形对比之后,可以确定释作“騧”。

如果说C字形过于简省,也可能是其他字的讹写,或者认为上面的字形对比说服力还不够,那么下面的文例对读可以排除这些疑问。汉简中有很多与上举简文格式相同的简文,例如:

方相车一乘。驳牡马一匹,齿八。    字子惠(肩73EJT10262

□方相一乘。牝马一匹,齿十四岁。  (肩73EJT946    

一匹,,牡,齿八岁。(肩73EJT9249

方相车一乘。牡马一匹,齿十四岁,  高六尺乃入 (肩73EJT10110A

这里要注意的是“驳”在汉简中是以“X+驳”的形式出现的。除上举“騧驳”一例外,汉简中还有“骍驳”(居142·26)、“騩驳”(肩73EJT10261)等。而按照行文格式,C字形的位置应该是形容马的毛色的。《说文》:“騧,黄马,黑喙。”可知“騧牡马”是一种黄色黑嘴巴的公马。故从文例上同样可以确定C字形当释为“騧”。

【例7

亖日马三匹死长(地86EDT5H90

简中未释字字形为,疑此为“尽”之简省写法。尽,这里当用为到、至等义。释文中的“愿”,字形为。按,此形当释作“领”。汉简中的“领”字形如:(居188·11)、(居新EPT43·75),与形颇合。此简上下断残,当断句整理作:“尽亖日,马三匹死,长领。”推测简文大致表意是:到四日的某段时间里,马死了三匹,隧长领……。

从上举例子可以看出,掌握充分的字形作参考,对文字考释非常重要。我们在读汉简材料时,发现不少未释草字看似可释读,但都因为没有可比字形,最后都作存疑处理了。所以,随着新的汉简材料不断出土公布,汉简草字形的收集整理仍然是今后重要的工作。

2.注意辨析细微特征

《草诀百韵歌》中有一句话说“微茫视每安”[11]。微茫是模糊、不十分清楚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字、“安”字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其实草书里这种因形近而容易混淆的情况非常多,否则也就不会有各种口诀、标准之类的作品问世了。所以,区分细微笔划特征,对草字释读非常重要。比如:

【例8

将军令逢檄还,令为檄告贾史,便内客玉门。即日(敦1896

上简释文中两个“宜”字,实际都应该是“宣”字。第一个“宜”,原简作,有比较明显的“宣”字特征,稍加留意比较容易发现中间的横划。第二个“宜”,原简作,如果不仔细观察,中部横划与下面部件粘连特征就会被忽略,看下面放大图就会明白:。像这种情况,如果不是专门辨析字形的细微特征,是很难发现的。

汉简中这种书写不谨慎的情况还有很多,不通过已掌握的字形材料作综合对比,很容易出现错误。比如:

【例9

史工(居351·1

上录史语所释文中的未释字,原简字形为(以下用“D”代替),《集成》释作“令”。按,D形当为“曹”的草书。汉简中草书“曹”如:(居新EPT5·76A)、(额99ES16ST112)、(居新EPT65?370),对比可证。只是D形上部笔画粘连,加上书写不甚标准,故不易辨别。功曹史为官名,汉代郡县官府所属功曹之长,亦称功曹、主吏。例如《后汉书》卷四四载:“功曹史戴闰,故太尉掾也,权动郡内。”[12]《后汉书》卷四五记载袁安“初为县功曹”[13]

【例10

苇。冬寒,愿调衣进酒□/病□长闻无恙再拜子卿足下(居34·7B

“病”字,原简作(以下用“E”代替);其后未释字,原简作(以下用“F”代替)。按:E形应释作“严”,F形当释作“教”。表4是汉简中“严”“病”“教”的字形对照:

 

4

居新EPT5·59居新EPT50·13B居新EPT27·1

311·6居补121·9居新EPT58?28

110·1B34·22居新EPT65?26A

 

对比可知,“病”的上部一般不会作撇捺两笔,而且E字形下部并非“丙”,当是“敢”的草形。F字形与汉简中“教”字草书也比较符合。只是汉简中的“教”草写时右侧的“攵”常写到右下,并长拉捺笔,而F字形右侧的“攵”墨迹较淡,所以容易误认。“严教”一词,居延汉简中常见,如居278·7B、居563·10A中都有“严教吏卒”,居213·15中有“严教受卒官长”,居507·20中有“右四牒严教戒后”,居新EPT545中有“严教官属”,可以看出“严教”是汉简中很常见的词语,表示严格教示之义。

3.注意笔顺的识别

笔顺的差别也属于笔划的细微变化。草书笔顺的重要性可能是在所有字体中最突出的。因为在草书中笔顺的先后可能会决定是什么字的问题。比如汉简中的“来”与“桼”,在标准的草形中,上部的横划如果从左向右书写就是“来”,字形如(居255·24B)、(肩贰T21:1)、(肩叁T31:163);如果从右向左反向书写就是“桼”字,字形如(敦47)、(居100·9)、(肩壹T7:44)。再比如汉简草字“曰”一般写作(居新ETP51·544)、(居270·24),字形略扁,中间两横通常简化作两点。从书写笔顺上看,一般都是先写外框,然后再写中间两横。汉简草字“日”一般写作(居160·20A)、(居新EPF22·192),先写左边折笔,再写右边折笔,然后再中间一横,而且通常横划简化得类似点划。清楚这些笔顺区别,很容易发现下面释文的问题。

【例11

抅校敦德泉谷。闻始公之蜀中军试士(敦226

上揭释文为最新校释成果[14],标点依据《集成》。其中的“日”,原简作。通过字形分析可知,此字一定是“曰”字。按照常见的句读,“曰”表示说的意思,其后为冒号。而且文献中也有“曰:闻……”同出的情况,如《荀子·君道》:“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15]《前汉孝平皇帝纪》卷十三:“时莽遣多持金帛,诱塞外羌豪等献地请降。曰:‘闻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16]

【例12

律曰:赎以下,可勿征遝。顷令史移散写,宪功算枲缠蒲封。(居157·13+185·11

檄,原简字形为,下有重文号。此字形,部分笔划磨蚀不清,但仔细辨别左侧字形,可看出其竖划并非一笔直下,而且其中的撇捺也与“木”形的常见写法不尽一致。同简后文出现的“散”字,原简字形为,对比可知,两者当为一字。“散”在此简为分散、散发之义。简文说“散勿征遝”,“征遝”应该与“散”相对而言,互为反义。征有收取、征收之义。《说文》:“遝,?也。”有相及义。征遝在简文中应该是收回或者聚拢的意思,正好与“散”的分散、散发义相对。依此简文当重新整理断句为:“律曰:赎以下,可散,散勿征遝。顷令史移散写宪功算,枲缠蒲封。”

四、熟知汉简异体俗字写法,熟悉汉简文字的书写特点

汉简文字在隶变过程中发生很多讹变,形成很多特殊写法。所以熟悉汉简的特殊写法对汉简文字释读非常重要,如果不熟悉这些特殊写法,很容易误认误释。汉简中有不少因为不了解汉简俗字的写法导致误释的情况,比如不知汉简“争”俗写作(居新EPT68·25),将(敦1558)误释作“事”;不知汉简中十分常见的“”俗写,而将(敦1903)、(敦1903)、(居新EPT20?6)等“襄”字误释作“蘘”。所以熟知汉简中的异体俗字写法对汉简草字的考释非常重要。比如:

【例13

张掖以西,武都少远,严勅门亭,谨苛察,毋令横兴党与过留界中不得,有所苛疑?者,职物茈□(地86EDT5H7

?,原简字形为(以下用“G”代替)。按:此形左侧非从“豸”,此字当为“类”之俗写。汉简中的“类”字形如:(尹114)、(居135·3+157·3)与G形完全相合。

“?”字改释为“类”之后,此字在简中用作相类、相似义。“类者”就是相似的人。这枚简是上级下发的令文,简文说“张掖以西,武都少远”,这是命令传达的地域范围。“严勅门亭,谨苛察”,这是下达的任务。“毋令横兴党与过留界中不得”,这是简文中心。这里说的“横兴党与”,有两种可能:一是将“横兴”作动词解释,横是横行,兴是兴起,这是打压老的遏制新的反抗势力;二是“横兴”是两个名词,指任横和辛兴[17]。“苛疑”即可疑。“有所苛疑类者”,就是有可疑、相似的人。简文后面的“职物茈□”,应该是说对可疑者标记特征之类的状况做好核对。若此,最后一个仅见少许墨迹的字可能是疵瑕的“瑕”。

【例14

大尊二  桱程二/  衣箧二//具目三(居293·1+293·2第四栏)

简中的两个“权”,原简字形分别为,史语所改释为“桊”。按,释为“桊”字,文义可通,但字形不符。两形实为一字,只是书写上稍有变化。两形左从木,右侧皆从“盖”。汉简中的“盖”草书字形如: (肩73EJT1294)、(居128·154))、(凤一六九·1)。《说文》中有“榼,酒器也。”[18]汉简此处将“榼”字右旁俗写从“盖”,故知两字形当释作“榼”。此简是一枚记载众多物品名的器物簿,而且简文第一栏写有“器记”标题,记录中又多见杯、盘、尊、案等饮食器物。两字形释作“榼”,也与简文内容相合。

充分了解一种书写材料,清楚其书写特点是文字释读与整理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曾分析归纳了很多汉简的特殊书写现象,比如汉简中同形相混现象、误写现象、人名特殊写法等等[19],这些都需要留意。能清楚这些特殊现象,对文字的释读整理很有帮助,如:

【例15

□七付传(居新EPT5·257

这是《集成》释文,《居延新简集释》释文作“吏□白传”[20]。两者释文差异较大。按,《集成》释文中的“□七”,原简图作。《居延新简集释》将其整理为一个字是对的,但在校释中说“□七”或是“裦”之误写,且在释文中仍然作阙释处理,说明对这个字的认识并不肯定。我们认为所谓的“□七”就是“裦”字。其实这是汉简中非常特殊的人名用字简化现象,居延旧简中可见此种写法,如:

王卿奉钱千三百五十,在所。(居286·27A

这枚简中的“裦”,原简作,与上简字形对比可知,两者结构完全一致,两形就是同一字。汉简中一些人名用字常出现这种书写奇怪的现象。这类字很可能是个人签字书写造成的特殊字形。

在我们发现的汉简释文错误中,因为没有注意原简书写特点而产生的误释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汉简草字同形、形近易混的情况非常多,如果不注意书写特点,就可能出现误释问题。所以在释字整理时尤其要注意联系原简的形式、内容、书写特点,如:

【例16

河平二年九月壬辰朔   肩水置啬夫光诣官(地86EDT8:2+26

置,原简字形为(以下用“H”代替)。按,此形当释作“关”,与“置”形相差比较大(字形对比见表5)。H字形上部当是“门”的草写而非“罒”形。不过此形与常见的“关”字草形确实有一定区别,即较其他草形缺了下部笔划。但这种缺笔简省现象在汉简中十分常见。[21]

 

5

86EDT82+2673EJT103273EJT37873EJT10406562·14

居新EPF22·12居新EPF22·196495·4A60·4B

 

从词例上说,汉简中可见“关啬夫”而未见“置啬夫”。关啬夫的例子如地湾汉简中:

七月 肩水关啬夫 以小官印兼行候事谓左前南部(地86EDT84

始建国二年十月壬寅肩水关啬夫钦以小官印行候文书事□(地86EDT5H43

居延汉简中的例子也非常多,如:

闰月庚子肩水关啬夫成以私印行候事(居10·6

关啬夫王光    今调兼行候事(居237·25

关啬夫婴齐(居539·8

此外在居29·7、居62·20、居62·57、居97·13、居199·1A等简中都出现了“关啬夫”。啬夫在汉代是一种低级小吏,肩水关啬夫应该就是指肩水金关的低级小吏。

上举几个字虽然有相似字形对照,但真正确定释字的还是靠文例。不过由于汉简文字省简情况比较复杂,误写情况常见,所以有些字形的释读不能过于执迷于文义。比如下面这两个例子:

【例17

□□□□五□参一分细辛各一分苑穷各一分半□□□(地86EDT89

苑、弓穷当是两种中药。苑是沙苑子,有补肝益肾,明目固精作用。《会约医镜》曰:“止遗沥,尿血,缩小便。”[22]弓穷即是芎穷,又名川芎。《本经》载其药:“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23]可治风冷头痛眩晕、难产等症。从文义来看,简中的“弓”释读应该没问题。

再看此字在原简中的字形,为(以下用“I”代替)。如果对汉简字形熟悉,就不难发现问题。汉简中“弓”“乃”形近,很容易误释,但两者有区别特征,字形对照见表6

 

6

561·4、、居新EPT65?41A居新EPF22·2

430·3271·4B73EJT11173EJT125

 

对照可知,汉简中“乃”形比“弓”形多一撇划,因只有这一撇之差,所以两形偶有相混的情况,上举简文中的I字形就是如此。此字形,实际是“乃”;但从文义来看,此处应是“弓”字才文义通顺。所以此字形是“弓”字误作“乃”字,从释文整理角度说,简文应该还是要整理作“乃”字,标注说明是“弓”字之误。

【例18

曰:吏卒更写为蓬火图板,皆放辟非队。书壹手。(居199·3A

以上简文释字,史语所与《集成》同。佐,原简字形作(以下用“J”代替)。按,此字形当释作“令”。令,汉简草书十分简省,相类字形见表7所示,字形的笔顺、构形与J字形构形基本一致。但与“佐”字字形(见表7)则有较大差距:

7

189673EJT10313A居补·L60

居新EPT5·76A居新EPT52·9673EJT78

 

按照文义而言,“壹”为人名,前面应该是官名,但“书令”不成官名。这时我们应该想到这个“令”应该是“佐”的误写。按照通行的释文整理办法,此简当整理作:“曰:吏卒更写为蓬火图板,皆放(仿)辟非队(隧)。书令<>壹手。”

此外,不同材料中字形的差异也要注意。汉简草字材料地域分布比较分散,有时同一字形在不同材料中草法不一致。比如汉简草字中的“幸”字,在不同材料中的字形如表8所示:

 

8

天长简

敦煌简

居延汉简

天长M1940—5

天长M1940—5

243B

174

57·1A

160·14

 

表中所举各种材料中比较特殊的“幸”字写法,除了草化程度不同造成的字形区别外,还有不同材料的书写者习惯造成的差异。所以在考释字形时,还应考虑到书写者的习惯,在选择对比字形材料时尽量选取相同材料中的字形。

五、读懂简文,寻找互证辞例

利用材料的前提是读懂材料,汉简因为很少见长篇连续内容,所以显得比较零散,但大多还是能知晓简文所表述的基本含义。所以在读汉简时如果遇到简文语义不明时,很可能就是原整理者的释字存在问题。

【例19

促信第一辈兵天灭,往令戊部,吏士饥餧,复处千里,水草,食死畜,因(敦148

此简上揭释文取自《集成》。《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作了较大改动,其中“促信第一辈兵天灭往”改为“□□第一辈兵与□□”,“畜因”改释为“畜肉”[24]。按,“与”“肉”二字的改释可从。“促信”疑是“书云”的草形,此两字左侧有贯穿上下的一道黑痕,当是污渍,非笔划。“艰水草”三字,语义不明。艰,原简字形为(以下用“K”代替),此形非“艰”,当是“绝”的草书。汉简中的“绝”字形如:(居128·170))、(居128·140))、(居128·125)),与K字形颇相合。绝水草,即水草耗尽之意,因此才出现后句所述“食死畜肉”的状况。如此,简文意思主要是表述第一辈兵与某到某戊部,吏卒饥饿,远在千里,水草耗尽,以至于出现吃死牲畜肉的状况,这样才文义顺畅。

汉简中很多内容书写简约,而且很多简牍残损,内容不完整,文义艰涩难懂,很难在传世文献中找到对读内容。这种情况就要充分分析简牍所记内容的上下语境,寻找内部对读内容,弥补字形对比存在的偏差。

【例20

以负粟君钱,故不从取器物。又子男钦,(居新EPF22·14

这支简中出现的两个“恩”形,原简字形依次作(以下用“L”代替)。如果单纯依靠字形对比,那么很容易把第二个“恩”误认作“见”,而且“又见子男”文义也没问题。但我们在同简册中看到下面一枚简:

恩不敢取器物去,又子男钦以去年十二月廿日(居新EPF22·26

显然这两支简内容大致相同,后一枚简第二个“恩”原简作,释字完全没问题。所以从内容对读来看,L字形应是“恩”的讹误字形,应该是下面的“心”形少了两笔,导致字形十分像“见”,而实际不是“见”字。但如果没有内部相关内容佐证,就很可能将L字形释为“见”,所以汉简内部互证非常重要。

汉简草字中的同形不别现象非常多,比如“朱”与“未”、“出”与“土”、“色”与“包”、“舒”与“邮”、“自”与“白”等。这种情况判断同形字的主要依据就是简文内容。比如:

【例21

白教(地86EDT52B

此简上下皆残,仅见两字,原简字形分别作。有学者指出“教”当为“发”[25],与我们的意见不谋而合。不过大家都没发现“白”的问题,其实“白”当释作“自”。自、发,汉简中的字形见表9,字形相合者甚多。且“自发”一词在居延简中多有出现,例如居140·1A有“候自发”、居新EPT53108有“幼阑自发”等。而从未见过“白发”“白教”的文例。

9

160居新EPW·36居新EPT65?41A居新EPT48·62

5556506·9B73EJT851B

 

【例22

久左肩齿九岁 (居149·29            

简中“刺”“两”二字,《集成》未释,上录简文为史语所重新整理的最新释文。“刺”字,原简字形作(以下用“M”代替)。按,此字当释作“剽”。汉简中“剽”字形如:(居149·23)、(居新EPT5112),左半“示”下的三笔常写成三点,连续三点草写常作一横划,与汉简中“尉”的“示”写法相似,如(居新T6·7)、(肩壹T10179)。M字形左下就是这种连写造成的一横划,而且其上面还有很多笔画,不是简单的“刺”形。这枚残简简文为汉简中常见牲畜描述的内容,类似的简文内容如:

马一匹,骍牡,左齿九岁,高五尺(居510·27

传马一匹,白句,乘,左齿八岁,高五尺七寸,久左脾尻,名曰肥回。(悬泉IT0114?48[26]

按照格式,描述的内容一般是标识、烙印、年龄,如果是官马有的还要记载名字。汉简中用“刺”做马的标记方式时用“剽”,未见直接用“刺”描述的情况,所以从文例上说M字形也应该是“剽”。

“两”字,原简字形作(以下用“N”代替),这个字当释为“尻”。此字形残右,仅见左半,看起来确实像“两”。但“两齿”,文义实在怪异。对比汉简中的“尻”字,如(肩73EJT26238)、(敦536)可知,N字形与“尻”字形同样符合。尻,就是臀部。久左肩尻,就是在牲畜的肩、尻两个部位有灸印。类似的内容如:

□久左肩、尻,名曰朱爵。   (悬泉IT0112②:91[27]

这里同样出现“久左肩、尻”,所以从字形和文义上说N当释作“尻”。此简重新断句整理当作:“剽,久左肩、尻,齿九岁

【例23

护□(削衣)  (居新EPT59?825

这是一枚削衣,仅见两字,原简字形分别为。上引为《集成》中的释文,《居延新简集释》与此同。按,这两个字应是“尊止”之草写。“尊”字,汉简中的草形如:(居新EPT52·385B)、(居新EPW·59)、(敦59);“止”字,汉简中的草形如:(居新EPT52·385B)、(尹118),与此简的字形基本相合。除了字形外,我们还找到了更有力的证据——相同辞例,即居新EPT52·385B中的“□尊止谢卿”,这枚简中不仅出现了“尊止”,而且字形用笔上也有相似之处。我们知道,削衣是从简上削下来的薄片,EPT59·825这片削衣也许就是从居新EPT52·385B这枚简上削下来的,否则两者内容相同,字形、用笔相似,这未免太过巧合。

【例24

□知中郎将,留汝南□□(尚31A

中郎将,官名。其后的“至”字,原简作,从字形上看明显是“主”,当改释。“汝南”后的两个未释字,原简字形作(以下用“P”代替)、(以下用“Q”代替)。按,P字形当是潘。汉简中潘或作(居7·31),尚未草化到P字形程度。汉简中“番”写作(尹YM6D8B),“審”写作(居166·5)、(敦69);从相同部件对比可知,P字形即是“潘”。Q形当是阴,《月仪帖》中的阴写作,与此形相仿。潘阴,文献未见,按照简文的意思,应该是汝南郡下的一个地名。

【例25

纪白:属求悉,吉自尚小,既加

功,云[28]众白为得,既亦求为骑吏,意(东44

其中的“禄”原简图作(以下用“R”代替)。汉简草字中木、扌与彖、彔在偏旁中草写相混不别,R字形究竟是哪个字并不能单从字形上判断,还要结合东牌楼汉简的书写特点,推敲文义来确定。我们认为这个字应该是“掾”。从文义看,简文应该是在说官吏记功的事情,下句说到“求为骑吏”的事情,推测上句的“掾”应该是官名,“掾”应属下读。“掾吉”是官名加人名的行文,这是汉简中非常常见的行文格式。否则“属求悉禄”不知什么意思。这里的“属求悉”是指嘱托办的事情都知道了,类似今天回信说“来信收悉”。这里所说嘱托的事情,可能与后文中的“求为骑吏”相关。所以从文义上看R字形实际是“掾”字,而不是“禄”。

六、结语

文字考释是综合运用各种已知因素探索未知现象的过程。汉简文字的复杂性要求在释读过程中要特别谨慎,既不能过于执迷字形,也不能偏信于文例对证。过于执迷字形对比,很容易被书写偶然因素所造成的假象误导。偏信于文例对证,以文义通顺为上,则容易忽略原始字形,不利于文字的深入研究。以上只是我们在汉简草字考释方法上的一些小小见解,也是我们在汉简草字整理过程中的经验。本文列举的考释方法可能不够全面,我们更希望能够通过归纳整理汉简文字释读中的问题,抛砖引玉,为汉简整理与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尽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附录:本文所用文献简称、全名对照(按简称拼音字顺排列)

曹全碑—《曹全碑》,中国书店,1991

地—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地湾汉简》,中西书局,2017

东—长沙市考古研究所:《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

敦—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

额—魏坚:《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中华书局,2012

皇象—本社编:《明拓急就章》,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

肩—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中西书局20112016

居—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

居补—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补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

居新—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中华书局,1994

楼—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天地出版社,1999

秦文编—方勇:《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尚—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岳麓书社,2016

史语所—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壹、贰、叁、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42017

孙过庭—《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唐孙过庭书谱》,文物出版社,1995

天长—天长市文物管理所等:《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1

王羲之—杨璐编:《王羲之书法全集》,中国书店,1999

武医—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1975

尹—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

赵孟頫—赵孟頫:《章草急就章》,黄山书社,2008

智永—《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文物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李洪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代简牍草书整理与研究(17BZS126)阶段性成果。

[1]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简牍帛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7页。

[2]张俊民:《〈居延新简〉释文例补——简牍文字补释方法刍议》,《西北史地》1991年第4期,第93页。

[3]本文汉简草字出处,均以简称的形式标注,全称详参文末附录。表中的章草字形全部选自三国时期皇象,今草字形全部是东晋王羲之经典法帖中的字形。

[4]食,原简作,与汉简中常见的“食”之草书有差异,疑此字为“仓”或“会”之草书。

[5]昭,原简作,就字形而言,此形与汉简中草书的“敢”字完全一致。

[6]张德芳编:《居延新简集释(一)》,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208406页。

[7]本文所引用居延旧简释文,皆参考了史语所释文。标点则主要参考《集成》,如无特殊情况,不再一一注明。

[8]此简中的人名解读承蒙清华大学任攀先生指正。

[9]按:此形《说文》为“剪”字。

[10]此简姚磊缀合,并对释文作了修改,(《〈肩水金关汉简(壹)〉缀合(十)》,简帛网,2018525日。

[11]《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草诀百韵歌》,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页。

[1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1498页。

[13]范晔:《后汉书》,第1517页。

[14] 张德芳:《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434页。

[15]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38页。

[16]荀悦、袁宏著,张烈点校:《两汉纪》,中华书局,2017年,第526页。

[17]按,邬文玲指出:“此简文很可能与平帝时期北地任横、陇西辛兴等人的叛乱有关。”其说见江胜信:《地湾汉简:汉代西北边塞的历史“拼图”》,《文汇》2018521日网站独家稿件。

[18]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22页。

[19]参见拙著《汉简草字整理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92176195页。

[20]张德芳编:《居延新简集释(一)》,第360页。

[21]参见拙著《汉简草字整理与研究》,第187—188页。

[22]转引自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1631164页。

[23]转引自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220222页。

[24]张德芳:《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412页。

[25]孙占宇、马智全:《〈地湾汉简〉研读札记(一)》,简帛网,2018519日。

[26]张俊民:《敦煌悬泉置出土文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25页。

[27]张俊民:《敦煌悬泉置出土文书研究》,第322页。

[28]云,原简作,字形文意皆不合,疑此字当为“甚”或“曹”字。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1年2月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1年5月20日

点击下载附件: 2211李洪財:談談漢簡草字的考釋方法.docx

下载次数:37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