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何景成:從金文看西周職官的考績制度
在 2008/7/1 14:28:08 发布

从金文看西周职官的考绩制度

(首发)

 

何景成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摘要] 通过对谏簋、静簋、虎簋、闻尊等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分析,我们认为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对官员的考绩制度。要求臣下善于其所司之政事和对所管辖的事无不闻知西周时期考绩官员的两项基本要求。这种考绩制度实行于周王对王朝官员的考察以及西周贵族对家臣的考察上。

[关键词]   西周政府   考绩   青铜器铭文

 

对政府职官的考绩,是激励官员执行政事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早期的有关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设计的文献中,即非常强调对考绩的阐述。《尚书·尧典》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周礼·天官· 太宰》记太宰之职:“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政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战国时期的《管子》、《商君书》、《韩非子》、《荀子》等著作,亦非常重视对考绩制度的设计和讨论。较为完善的考绩制度的形成,是职官制度走向成熟的条件之一。西周时期王朝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颇成体系的职官制度。西周金文反映出大致从西周中期开始,王朝政府已经建立了官员的册命制度。在以往关于西周职官制度的研究中,对于考绩制度的分析则较为少见,且主要依据《周礼》一书立论。但是《周礼》所描述的制度化的考绩方式,是否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真实写照,尚有疑问。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依据西周金文资料,分析西周王朝对职官的考绩。为打印方便,本文所作青铜器铭文的释文,尽量采用通行字。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1]

周公当时为王朝的摄政大臣,“鲁” 、“齐”的受封者伯禽和姜太公均报政于周公,即汇报施政情况。匽侯旨鼎(《集成》2628[2])“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的“ 见事”可能和“报政”相当,“事”即政事、职事(详见下文关于闻尊铭文“效事”的解释)。杨树达先生指出,《尚书 ·康诰》云:“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宗周。”“见士”即“见事”,与匽侯旨鼎文例相同,“见事盖犹言述职”[3]。麦方尊(《集成》6015)记载王命井侯侯于井后,“(井)侯见于宗周”,“见”可能为“见事”之省。“报政”、“见事”这种述职方式可以视作是西周王朝考察诸侯国施政情况的一种方法。

谏簋(《集成》4285)铭文记载:

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师录宫,旦,王各大室,即 [4]立,司马共右谏入门立中廷,王呼内史敖册命谏曰:先王即(既)命汝,摄司王宥,汝某否又闻,毋敢不善。今余或申命汝,赐汝攸勒。谏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考惠伯尊簋,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中的“汝某否又闻”,考释诸家有不同看法,其中以杨树达先生之说最为精当,兹迻录如下:

郭沫若读女某否又为女靡鄙又,吴闓生释为勤劳,谓某不有即靡不有劳也。余按二君皆读某为靡,意皆以某为否定词,是也。余按金文通以母为毋,本铭母敢不善,即其例也。此某字亦当读与母同。《说文·三篇上·言部》载谋字或作,又或作,此某与母音同之证。铭文于此句不言母而言某者,以下文已有母字,变文以避复也。又某声古与无声互通,《诗·小雅·小旻》云:“民虽靡膴”,《释文》引《韩诗》“膴”作“腜”。《大雅·绵》云:“周原膴膴”,“膴膴”《韩诗》作“腜腜”,此其证也。否与不同。当读为闻,《说文·耳部》记闻或作,可证也。女某否又,即女无不有闻也。[5]

“无不有闻”是西周统治者对臣属为官的要求之一。裘锡圭先生在讨论毛公鼎(《集成》2841)“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句子的含义时指出,这两个小句是以“闻”与“智”为对文,“正”与“王”为对文的。“智”、“知”古同字,“闻”应即闻知之“闻”,“正”应即正长之“正”。周代统治者要求臣下对所管辖的事无不闻知。并举逆钟(《集成》6063)的“毋又不闻智(知)”,蔡簋(《集成》4340)的“毋敢有不闻”,谏簋的“无不有闻”为例。指出毛公鼎那句话是说“庶出入吏于外,敷命敷政,埶小大楚赋”等事,连正长都不知道,王还能知道吗[6]?宰兽簋(《集录》[7]490)铭文记载,王亦要求宰兽管理康宫王家要“外内毋敢无闻智”。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要求臣下对所管辖的事无不闻知是西周统治者对官吏的基本要求之一。

西周统治者对官吏的基本要求,除了上面讨论的这一项外,最通常的要求就是要求臣下“虔夙夕,勿废朕命”[8]。《诗·小雅·雨无正》描述西周末年政纪废弛时说:“三事大夫,莫肯夙夜”。说明王朝要求官员要夙夜虔敬于所司之职事。此外,还有一项要求是官吏“善于政”,这一点除了见载于上引的谏簋外,还见于虎簋盖和善夫山鼎:

虎簋盖(《集录》491,穆王时期)

王乎(呼)内史曰:册命虎。曰:乃祖考史(事)先王司虎臣,今命汝曰:更乃祖考疋(胥)师戏司走马驭人眔五邑走马驭人,汝毋敢不善于乃政。

善夫山鼎(《集成》2825,宣王时期)

王曰:山,令汝官司饮献人于,用作宪司贾,毋敢不善。

谏簋和善夫山鼎的“毋敢不善”,应该是指虎簋盖所说的“毋敢不善于乃政”。《周礼·天官·小宰》记载小宰之职:“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郑玄注云:“善,善其事,有辞誉也。”孙诒让谓“善于其所司之职事,有辞令名誉也。”[9]铭文“善于乃政”之“善”的含义应同此,是指周王要求臣下善于其所司之政事。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谏簋铭文所说的“无不又闻”和“毋敢不善”是西周统治者对其所册封的官员的两项主要的为官要求。从谏簋铭文可以看出,“谏 ”在先王时已经被册命担任王官,负责管理王宥。“无不又闻”和“毋敢不善”列在“先王既命汝”之后,在“今余或申命汝”之前,应是新王在重新册命“谏”时,对“谏”在此前任官表现的一个评价。认为“谏”做到了对其所管辖的事无不闻知,也没有不善于其所司之职事。这种评价,可以视作是一种对官员的考绩。

西周统治者对官员的考绩,还体现在作册卣和静簋上:

作册卣(《集成》5432,西周中期)

唯公大史见服于宗周年,在二月既望乙亥,公大史咸见服于辟王,辨于多正。雩四月既生霸庚午,王遣公大史,公大史在丰,赏作册马,扬公休,用作日己尊旅彝。

卣铭记载公大史“见服于宗周”和“ 见服于辟王”,董珊先生指出,“见服”可理解为来宗周朝见并述职[10]。而述职即是考绩的一种表现形式。

静簋(《集成》4273,西周中期):

唯六月初吉,王在方京。丁卯,王令静司射学宫,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夷仆学射。雩八月初吉庚寅,王以吴、吕犅豳艿师邦君射于大池。静学无敃,王赐静鞸璲。静敢拜稽首,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文母外姞尊簋,子子孙孙其万年用。

“静学无敃”的“学”,论者多认为应读作“教”,杨树达先生谓古人言语施受不分,教与学本为一辞。并谓“盖王于六月令静司射事,历月余,至八月,会射于大池。会射者,所以考验静司射之效能也。”[11]认为静簋八月的会射是为了考验静的司射效能,应该是很正确的。这种考验,应也可以视作是周王对臣下的一种考绩方式。因为在考验中,静没有出现什么差错,因此王对静进行了赏赐。体现了统治者对臣属政绩的肯定。

从目前所刊布的西周金文来看,最近公布的闻尊铭文,最能体现西周官员的考绩一事。闻尊是从乐堂所收藏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张光裕先生在第五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上,撰文公布了这一器物的器形和铭文[12],该器年代为西周中期,铭文作:

隹(唯)十月初吉,辰才(在)庚午,师多父令(命)闻于周,曰:“余学(效)事,女(汝)毋(无)不善;朕采达(?)田、外臣仆,女(汝)毋(无)又(有)一不闻”。蔑 (历),易(锡)马乘、盠冟()二。闻拜首,扬对朕皇尹休,用乍(作)朕文考宝宗彝,孙孙子子其万年永宝。

铭文中的“学”字,张光裕先生认为读为“教”;“”字,张先生没有考释,认为揆诸文义,似有协助之义。董珊先生在《读闻尊铭》一文中认为,”字从“户”声读为“胥”,训为助;“采”指“管理”一类的意思; “外”读为“艺”、“臬”或“设”,训为“治”,是“治理”或“设置”一类的意思;“学”读为“效”,意思是“考效”,“效事”犹“考效事功”。铭文是说:师多父考核检查事功,闻无不善;闻佐助师多父食采达(?)田、治理(或设置)臣仆,闻没有一个过失(连一个过失也没有),即食采达田与治理(或设置)臣仆两事无一不善。前后两小句所述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即论其功状;两小句都是用双重否定表强烈肯定语气,因为闻的工作很完善,所以闻受到赏赐,又作器纪功[13]

董珊先生对闻尊铭文的阐释,进一步疏通了铭文的含义,读“学”为“考效”之“效”,更符合铭文内涵。不过,“效事”之事可能当解释成“职事”。《经义述闻》卷三“政立事牧夫准人”条下,王引之指出:“《说文》曰‘事,职也。’故官之职谓之事。《甘誓》曰‘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康诰》曰‘外事’,《酒诰》曰‘矧惟尔事,服休服采’,《立政》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又曰 ‘乃可立兹常事司牧人’是也。为长谓之正,任事谓之事。”西周册命金文所载册书末尾一般都有“用事”一词[14],其中的“事”即“职事”。铭文中的“效事”即考核闻的职事。

对于铭文中第二个“闻”字的句读,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上引张光裕、董珊两位先生的文章,对于铭文中“女毋又一不闻蔑历”这句话,均在“闻”前读断,认为“闻蔑历”一句,“闻”是器主名。对于“女毋又一不”的理解,张先生认为是强调“闻”执行任务时不可有任何差池。董先生认为“不”读为“否”,“汝毋有一否”与前“汝毋不善”反对为言,意思相同,“不(否)”的否定对象就是前面的“善”,犹言毋有一不善、毋有过失。我们认为应在“闻”字后读断,“汝无有一不闻”为一句,“蔑历”为一句。闻尊铭文中“闻”字共三见,第一形从两虫且不从耳,第二形不从虫,第三形从一虫。对于从两虫或一虫的字形,董珊先生认为《说文》两虫读昆,一虫读虺,并与“闻”音近,声皆为喉音,韵为微文对转,解释成加注声符比较好。第一形之所以不从“耳”,可能是加了两虫(昆)为声符的缘故。我们认为第一形和第三形的“闻”字,在字形上均带有“虫” 形,而第二形的“闻”字不从“虫”,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区别。即提示第二形的“闻”字不作为人名使用。闻尊铭文中 “汝无不善”和“汝无有一不闻”的说法与谏簋铭文“汝某否又闻,毋敢不善”的说法相一致。上文已经分析,周代统治者要求臣下对所管辖的事无不闻知, 要求臣下善于其所司之政事。“无不有闻”和“无不善”是西周统治者对臣属为官的两项主要要求。若读为“汝毋有一否”,则与“汝毋不善”语意重复。

以“蔑历”单独为句,在西周金文中亦有其例。如西周中期的卣(《集成》5411):

*从师雝父戍于古次,蔑历,赐贝三十寽,拜稽首,对扬师雝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宝尊彝,其子子孙孙永宝。

这说明,将闻尊铭文中的“蔑历”一词单独为句是可以的。

讨论完闻尊的铭文后,我们认为该铭文是记载西周官员考绩制度的一篇典型铭文,铭文记载了闻的上司师多父对闻的考绩。师多父认为闻善于其所担任的职事,对于其所负责的协助师多父食采和治理臣仆之事无一不闻知。因为对闻任职的表现很满意,所以赏赐给闻物品。体现了长官对下属工作的肯定。

在以上所分析的反映考绩制度的西周铭文中,匽侯旨鼎和麦方尊体现了王朝对所封诸侯的考绩,谏簋和静簋体现了周王对朝廷官员的考绩,闻尊则体现了西周贵族对其家臣的考绩。而后两者对官员的考绩标准,则存在一致性。这三个层面的考绩制度的存在,说明了西周时期对官员的考绩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对官员的考绩。至于这种考绩制度,在当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是否定期的进行,除了本文所讨论的标准外,考绩还有其他什么标准,现有的资料还很难进行说明。西周金文多见周王对臣属的嘉赏,这种嘉赏部分当是出于对臣属考绩的满意。由于西周金文的性质多是作器者为自伐其功而作,基本是报喜不报忧,几乎不见有官员因考绩失利而被罢黜的记载。但依情理,考绩后,“黜幽”与“陟明”的结果应该是同时存在的。

 



[1] 司马迁:《史记》,1524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 《集成》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4年。

[3]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33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 原篆写成“簋”,当系形近误写。

[5]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1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6] 裘锡圭:《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裘锡圭《古文字论集》,3593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7] 指刘雨、卢岩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4年。

[8] 见大克鼎(《集成》2836)、大盂鼎(《集成》2837)、师酉簋(《集成》4288)、师虎簋(《集成》4316)等。

[9] 孙诒让:《周礼正义》,1771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0] 董珊:《谈士山盘铭文的“服”字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

[11]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168170页。

[12] 张光裕《新见乐从堂闻尊铭文试释》,张光裕、黄德宽:《古文字学论稿》,510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 董珊:《读闻尊铭》,发布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426日。

[14] 如利鼎(《集成》2804)、善鼎(《集成》2820)等。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871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871

点击下载word版:

0165从金文看西周职官的考绩制度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沙鸥 在 2008/11/11 8:44:58 评价道:第1楼

    《说文》“蚊”字或体或从昏从两虫(昆),或从民从两虫(昆),从古文字中“昏”、“闻”多通用的情况来看,闻尊铭文中第一形从两虫、第三形从一虫的“闻”字,似应该释为“蚊”。

  • 子张 在 2009/1/11 21:31:48 评价道:第2楼

    “见士”、“见事”,杨筠如《尚书覈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70页已经解作“效事”。所引《康诰》“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宗周。”句读和语句恐有问题。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4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