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涌泉教授《漢語俗字叢考》(修訂本)出版(附裘錫圭先生序、作者再版後記)
在 2020/5/2 18:27:16 发布

张涌泉教授《汉语俗字丛考》(修订本)出版

 

张涌泉教授所著《汉语俗字丛考》(修订本)于2020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初版中华书局2000年手抄影印出版),定价人民币298元。

 

 

《汉语俗字丛考》(修订本)

作者:张涌泉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201

定价:298.00

ISBN978-7-101-13337-0

 

作者简介

 

张涌泉,现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在学术界的兼职主要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文学遗产》《文献》《古汉语研究》《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学刊》《汉语史学报》等杂志编委,《中国文字学报》副主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内容简介

 

所谓俗字,是区别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与正字相辅相成。传统文字学作为经学的附庸,重正字,轻俗字,导致俗字研究资料匮乏,给俗字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然而随着大批敦煌写卷文书的渐次公布, 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敦煌写卷和出土碑铭中的俗讹别字数量甚夥,为俗文字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资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纲,对历代字典辞书中的疑难俗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辨,包括字形楷定、注音、考释等方面,计3000余条。鉴于《中华字海》收载的疑难俗字较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故本书的部首设置和字形的排列顺序均以《中华字海》为准,《汉语大字典》字头归部及排列次序与《中华字海》不一致者,据后书作适当调整。每条下先引《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的原文,并注明页码。如果同一条目《中华字海》的训释与《汉语大字典》基本相同,则不再引录《中华字海》的原文,而以参见《字海》XX的形式提请读者参看,以省篇幅。凡是《汉语大字典》有问题而《中华字海》已经纠正的条目,本书一般不再收入;反之,如果《汉语大字典》不误或曾提出正确见解而《中华字海》仍沿用谬说者,本书则择要载入,酌加考辩。本书引用文献资料,随文标注页码;末附引用书目,标明所据版引用篇论文,则是随文注明。

 

. 内容说明

 

本书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纲,对历代字典辞书中的疑难俗字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全书考辨的疑难俗字达3500个左右,其中包括字形楷定、注音、考释等方面的问题,许多旧辞书辨认方面的错误得到了纠正,许多音义未详的疑难字被考出了正字,许多俗字与正字的关系得到了沟通。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俗字演变规律的探寻,并用这种规律去指导具体的俗字考辨,既明其然,又明其所以然。

2)既注意字形的辨析,又广泛征引文献资料(尤其是碑刻资料和敦煌写本资料)予以证明,使字形辨析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大多确凿可信。

3)注意材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为撰写本书,作者几乎核对了《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所有俗字条目的原始材料。《龙龛手镜》《篇海》等收载疑难俗字较多的书,作者还核对过几种不同版本的异文,从而发现了大量大型字典承用误本的错误。书中引用各种文献资料,均注明原书版本页码,以便读者稽核,避免了转引第二手资料容易造成的谬以传谬的疏误。

本书系作者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结果。该书前言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先后评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 裘锡圭先生序

 

知道涌泉的《汉语俗字丛考》即将出版,非常高兴。这部一百多万字的大书,基本上是他在北大中文系当博士后两年中撰成的。为了写这部书,他将《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中的大量俗字条目,逐一跟它们所引据的原书作了核对。引用较多、版本情况也较复杂的书,如《龙龛手镜》和《篇海》,还核对了几种版本。在此基础上,他凭借自己在文字学、敦煌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根据丰富的资料(既包括字书、韵书和其他古书中的有关资料,也包括碑刻和敦煌写卷中的第一手的俗字资料),通过精密的考析,对这两部字典在俗字的楷定、辨识和注音、释义等方面的错误和缺漏,作了大量的纠正和补充,共达三千余条。在两年多时间里完成如此繁重的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对涌泉的毅力和敬业精神,我由衷地钦佩。

《汉语俗字丛考》各条,几乎都是确凿有据,不容辩驳的。这里介绍几个例子:

《大字典》据《篇海类编》,把音胡谷切)的解释为,又据《字汇》解释为牛角(《字海》只引《字汇》)。《丛考》指出实即的俗字。今本《龙龛手镜》:,俗;斛,正:胡谷反,斗也,又姓。《篇海》引《龙龛》则作胡谷切,牛也,亦姓,误,为《篇海类编》所本。《字汇》因其字从,又增牛角之训,更是误上加误。

《大字典》及《字海》皆据《字汇补》把音丁夜反解释为。《丛考》指出《字汇补》原注文此梵音切身也应作一句读,切身是梵汉对译时的一种切音方法,《大字典》《字海》的编者不明切身之义,读为此梵音切,身也,误以字之义。

《字海》谓音围,义未详,见《篇海》。《丛考》指出此字即之讹俗字。据敦煌所出《正名要录》等,字俗作,后人误以为所从之之俗写,遂回改为

《丛考》中还有很多问题更为复杂、考析更为精彩的条目,为了节省序文篇幅,就不再举例了。

这些年来,学术界、出版界有一种不大好的风气:不少写书、编书、出书的人,想以取胜,而不肯在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上下功夫。《汉语大字典》收字,比《康熙字典》多七千多个。《中华字海》收字,又比《大字典》多了三万多个。两书所增之字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俗字。由于考辨的功夫下得不够,在收录这些俗字的时候,不但承袭了旧字书中的很多错误,还增加了很多新的错误。如果把这两部字典,尤其是花大力气编成的《汉语大字典》,也看作上述风气下的产物,当然不大合适。但是它们没有问题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汉语俗字丛考》所反映的扎实学风,抵制标榜标榜而忽略正确性、科学性的不良风气。

 

裘锡圭  

1999612

 

. 作者再版后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我有幸师从裘锡圭先生在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本书便是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但两年的时间实在过于短暂,许多疑难俗字的考证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即便已考释的部分,也还存在着一些疏误。博士后出站以后,又马上转入更为繁重的《敦煌文献合集》的纂著工作,疑难俗字的考释工作便不得不暂时中止了。不过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工作并没有因为我个人的暂停而中止,相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这些年,不但队伍日渐壮大,而且考证也更加系统和深入。如杨宝忠、李国英、周志锋、郑贤章、姚永铭、邓福禄、韩小荆、梁春胜,等等,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他们在辨识新的疑难俗字的同时,对原有一些考释成果的疏失也进行了检讨,其中也包括对本书中一些条目的商榷和指正。另外由于造字排版不易,本书当年系手抄影印出版,读者阅读颇有不便。加上初版售缺多年,于是在一些朋友的鼓励下,我下决心抽时间对拙著进行一次修订,并改用计算机排版。修订工作是在其它课题研究的间隙断断续续进行的,其中包括:1.校按的形式列出同道的补正意见及本人必要的响应;2.删除了一些明显错误的条目;3.增加了若干新的条目。这些年在系统整理校录敦煌文献的过程中,也时不时会涉及到俗字的问题,于是忙中偷闲,我自己也写过几篇相关的论文,如《史书俗字辨考五题》(《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汉语俗字新考》(《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汉语俗字续考》(《中国文字研究》第6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10月版)等,这次修订时便把相关条目一并辑入书中。有必要指出的是,本书当年引用的一些著作,有的已出了新版,旧版的一些提法或解释,新版已有调整或改正(如《汉语大字典》,2010年出了新版,新版已吸收了拙著关于疑难俗字考释的部分成果),为避免作伤筋动骨的改动,更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修订时一般不作改动。

感谢学界朋友对本书的关注,他们的鼓励、建议乃至批评,是本书得以以新的面貌面世的原动力。中华书局为本书提供了重版的机会;为这部造字极多、排版难度极大的书稿,责任编辑陈乔博士和录入员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友生梁春胜博士花费大量时间帮我梳理了学术界对拙著的评议意见,杨宝忠先生把他阅读拙著时所作的札记汇总后供我参考,隆情厚谊,尤所铭感,志此聊表谢忱。

 

作者   

2014321

于临安寓所 



信息来源:“写本文献学”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