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房振三:《詩經》“爰得我直”“邦之司直”解
在 2008/4/15 22:14:08 发布

《詩經》“爰得我直”“邦之司直”解

(首發)

 

房振三

青島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

 

《詩經》中“直”字凡十一見,有“不彎曲”、“水流平直”、“正直”、“彼”等義,[1]若依舊訓,則其中《魏風·碩鼠》“爰得我直”之“直”,於詩義頗為牽強,而《鄭風·羔裘》“邦之司直”的“司直”於義也有未安之處,本文擬從古文字學的角度作一番梳理,重新加以訓釋。

《魏風·碩鼠》第二章:“樂國樂國,爰得我直。”毛傳:“直,得其直道。”鄭箋:“直,猶正也。”朱熹曰:“直猶宜也。”[2]方玉潤從之。[3]陳奐疏曰:“傳文‘直’上奪‘得我’二字,當依小箋補,‘得其直道’以釋經‘得我直’之義,言樂國之人行直道,是以往耳。《論語·衛靈公》篇云:‘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4]王念孫曰:“此詩是國人刺其君之重斂,使民不得其所,非謂不得其直道也。直當讀為職。職亦所也。哀十六年《左傳》:‘克則為卿,不克則烹,固其所也。’《史記·伍子胥傳》作‘固其職也’,是職與所同義。……直、職古字通。”[5]馬瑞辰曰:“直與道一聲之轉,古通用。《說苑·修文篇》:‘樂之動於內,使人易道而好良。’易道即樂易,所云易直也。《爾雅·釋詁》:‘道,直也。’‘爰得我直’猶云爰得我道。傳云‘得其直道’者,正以道訓直,非於直外增道字也。箋‘直猶正也’,失之。王尚書讀直為職,訓職為所,與上章‘爰得我所’同義。竊謂訓直為道,與訓所亦相合。古人以失路為失所,則得道亦為得所矣。”[6]朱熹訓“直”為“宜”,僅從詩意出發,文獻中缺乏依據,故清代學者除方玉潤外多不取之,陳奐謹守毛傳,唯王引之與馬瑞辰以古音通假解之,一說“直”為“職”之通假,一說“直”為“道”之通假,馬瑞辰更是彌合與王說之異以求統一。單從王、馬二氏所舉通假例證來看,似乎二說皆可信從,但是結合古文字材料及上下文意加以考察,二說都值得商榷。

其實“爰得我直”的“直”字當讀為“惪”,即“德”字。

先從字形上分析。《說文》:“直,正見也。從,從十,從目。,古文直。”(卷十二下十九)

“直”字戰國文字屢見:

郭店·唐虞之道7郭店·唐虞之道17郭店·唐虞之道20郭店·唐虞之道20[7]

陶彙5·83云夢·為吏2侯馬璽彙4001[8]

上博六·天子建州乙4上博六·天子建州乙5上博六·天子建州乙5

“直”或不從“”,與甲骨文字形相合,如上舉《璽彙》4001、上博六《天子建州》乙本第4、第5簡的“直”字,或從“”,其義不明。[9]楚簡文字多從“”。值得注意的是楚簡中的“直”,除了上博六《天子建州》乙本第五簡後一個“直”字甲本相應的字作“”,當讀為“得”(直、得古皆職部)外,其餘的“直”在簡文中全都讀作“惪(德)”。郭店簡的辭例分別是《唐虞之道》第7簡“世無隱直(德)”、《唐虞之道》第17簡“今之弋於直(德)者”、《唐虞之道》第20簡“上直(德)授賢之謂也”和“上直(德)則天下有君而世明”(本文除對要討論的古文字采嚴式隸定外,其他皆寬式隸定,以下同)。[10]最為典型的要數上博六《天子建州》乙本第4、5簡的辭例“文直治,武直伐”,《天子建州》甲本作“文惪(德)治,武惪(德)伐”,[11]“直”讀為“惪”毫無疑問。可見,這一時期“直”作“惪”字用是十分普遍的。

楚簡中表示“曲直、正直”的“直”寫作“植”,如:

郭店·老子乙14郭店·緇衣3

郭店·五行34[12]上博一·緇衣2

其辭例分別是郭店簡《老子乙》第14簡“大植(直)若屈”、《緇衣》第3簡“靖共爾位,好是正植(直)”、《五行》第34簡“辯然而正行之,植(直)也”,[13]以及上博一《緇衣》第2簡“靖共爾位,好是正植(直)”。[14]“曲直”的“直”作“植”形,與《說文》古文形体吻合。

戰國文字中“惪”字習見,多作如下之形:

包山169包山232郭店·成之6郭店·語叢1.24

郭店·老乙11郭店·語叢3.26侯馬陳侯因敦[15]

上博一·孔子詩論2上博二·從政甲5上博三·周易5上博四·曹沬之陣3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5上博六·天子建州甲5

從上列字形可以看出,“惪”所從之“直”或從“”,如郭店簡《語叢三》第26簡、侯馬盟書;或不從“”,但以不從“”者為常見。

《說文》:“惪,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從直,從心。”(卷十下十)戰國文字中“惪”多讀“德”,例不備舉,也有讀“直”者,如郭店《五行》第20簡“不惪不肆”、第34簡的“惪而述之,肆也”之“惪”、當讀“直”,整理者引馬王堆漢墓帛書作“不直不泄”,[16]甚是。

然則,楚簡文字中“直”可讀“惪”,“惪”亦可讀“直”,但綜觀眾多文例,“直”讀為“惪”乃是常例,“惪”讀為“直”則是極個別現象。

“直”通“德”、“惪”通“德”,傳世文獻更是不勝枚舉,如《書·益稷》:“其弼直。”《史記·夏本紀》作“其輔德”。《書·堯典》:“否德忝帝位。”《史記·五帝本紀》否德作鄙惪。《詩·小雅·車舝》:“雖無德與女。”《晏子春秋·外篇上》引德作惪,等等。[17]

故從出土古文字資料和傳世文獻的辭例來看,“爰得我直”的“直”是可以讀為“德”的。

再從上下文意來看。《碩鼠》第二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鄭箋:不肯施德於我。朱熹:“德,歸恩也。”[18]正是由於執政者“不肯施德於我”,所以詩人決意要離開此地,前往那所謂的“樂國”,也只有在那“樂國”裏,才能追求到那不肯施於我的“直(惪)”。如此理解當更近詩作原旨。上文引王念孫說,“直”讀為“職”,訓“所”。是說“爰得我直”與第一章“爰得我所”同義。事實上恐怕不必根據第一章的“爰得我所”而對第二章的“爰得我直”作出如此解釋,因為第三章即言“樂郊樂郊,誰之永號”,與第一章、第二章詩意均不同。各章反復吟詠,雖各表其意,但實則融為一體,都是說詩人將要離開此地,前往“樂土”、“樂國”、“樂郊”,求得安身之所,得到“恩德”與“慰勞”。

《鄭風·羔裘》第二章:“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毛傳:“司,主也。”陳奐云“司、職疊韻,職謂之主,故司亦謂之主。主直者猶《論語》云‘主忠信’也。”[19]馬瑞辰按:“《呂氏春秋·自知篇》‘湯有司直之士’,高誘注:‘司,主也。直,正也。正其過闕也。’《漢書·東方朔傳》:‘以史魚為司直。’是古有司直之官。”[20]王先謙謂:“上章‘洵直’,是君子之直己;此章‘司直’,是君子能直人也。”[21]王引之曰:“《正義》曰:‘一邦之人,主以為直。’家大人曰:‘直,謂正人之過也。’……主正人過,則謂之司直。”[22]

包山楚簡有“司惪”一詞,為職官名,在簡文中出現三次。何琳儀先生認為讀“司直”,官名。[23]劉釗先生考釋:“‘惪’從‘直’聲,乃‘德’之初文,‘司惪’應讀作‘司直’。‘司直’見於《詩·鄭風·羔裘》,乃主持直道的官吏。”[24]或認為“司惪”一職不見於史籍,職能不詳,並指明司直一官漢代亦有設置。[25]

郭店簡《性自命出》第26、27簡有“其居次也久,其反善複始也慎,其出入也順,司其惪也。”廖名春先生以為簡文“”為“司”之省文,當訓為“主”。“‘司其德’即‘主其德’,其義與《禮記·樂記》‘樂者,所以象德也’說、‘以道制欲’說、‘樂者,德之華也’說、‘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說、‘德音之謂樂’說是一致的。”[26]李天虹先生認為:“司,李零讀作‘始’,陳偉(B)、廖名春讀如本字,陳訓司掌、董理,廖訓‘主’。郭沂釋為‘台’,讀作‘始’,訓為開始。按:李說可從。《釋名·釋言》:‘始,息也,言滋息也。’雅樂具有德的性質,‘德音之謂樂’(《樂記》之《魏文侯》),故欣賞雅樂能夠使人生髮德行。”[27]上博一《性情論》第16簡亦有此句,作“司其惪”。結合包山簡“司惪”一詞,廖名春先生訓“司”為“主”於義為勝。

“司德”一詞亦見於《逸周書·命訓解》:“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福。”集注:“孔晁云:司,主也,以德為主,有德正之以福,無德正之以禍。潘振云:德,兼凶德吉德。司,主也。主之者鬼神也。天命之以正人,福善禍淫,天之道也。陳逢衡云:命,天命也。司德,大神,如司命、司中之類。唐大沛云:命主於德。”又“夫司德司義,而賜之福祿。”集注:“潘振云:此司德指人君。陳逢衡云:司義,猶司德。唐大偉云:主乎德義,賜之福祿。朱右曾云:得於己曰德,處物曰義。”[28]綜合諸家之說,以“主德”釋“司德”近是。

再來看“彼其之子,邦之司直”一句。

“彼其之子”的“其”,季旭昇先生考證認為:“銅器中的‘侯’或作‘其侯’、又作‘己侯’;文獻中的‘紀國’或作‘己’國,而、其、己、紀四者其實都是同一個國家,也就是《詩經》‘彼其(己、記)之子’的‘其(己、紀)’氏所自出。”[29]其說可從。

頗疑“彼其之子,邦之司直”之“司直”,其義與郭店簡《性自命出》、上博簡《性情論》的“司其惪”及《逸周書·命訓解》“司德”相當。司德,謂主德。這與該詩第一章之“捨命不渝”、第三章“邦之彥兮”適相吻合,都是對“彼其之子”德行的讚頌,謂“其氏之子”是一邦的主德者。

釋《詩經》“司直”為“司惪(德)”,與上文學者將包山簡“司惪”釋為“司直”並不矛盾。“司直”一官晚至漢代才設置。“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幫助丞相檢舉不法,位在司隸校尉上。東漢改屬司徒,幫助司徒督錄各州郡所舉上奏。……明廢。”[30]而據研究,包山簡中出現了上百種職官名稱,[31]有見於後世文獻者,也有不見於後世文獻者。《詩經》中的“司惪”其初或本非職官,後來因其“主德”而設置職官,其義又有所改變,正如包山簡所見之“司惪”,又由於古今文字和古音通假的關 係,至漢代設置這一職官時則稱為“司直”。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呂氏春秋·自知篇》“湯有司直之士”的“司直”頗疑也應讀“司惪(德)”,這可以從句子結構加以判斷,“司直”是修飾“士”的成分,若是職官名,其用法頗為罕見。而《漢書·東方朔傳》“以史魚為司直”的“司直”則是職官名。

 

附記:本文寫作中蒙程少軒兄惠賜相關資料,謹致謝忱!

 

注:

1]向熹《詩經詞典》(修訂本),第900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2]朱熹《詩經集傳》,《四書五經》(中冊),第45頁,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3]方玉潤《詩經原始》(上冊),第25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4]陳奐《詩毛氏傳疏》(上冊),卷九第12頁,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據漱芳齋1851年版影印,1984年。

5]王引之《經義述聞》,第134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6]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上冊),第33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7]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第90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8]湯余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第824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9]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67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0]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58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第13114614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2]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第253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13]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18129150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第17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湯余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第700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53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7]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408頁,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18]朱熹《詩經集傳》,《四書五經》(中冊),第45頁,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19]陳奐《詩毛氏傳疏》(上冊),卷七第13頁,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據漱芳齋1851年版影印,1984年。

20]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上冊),第26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1]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第34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22]王引之《經義述聞》,第131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23]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6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24]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載《出土簡帛文字叢考》,第11頁,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25]王穎《包山楚簡辭彙研究》,第85頁,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26]廖名春《郭店簡〈性自命出〉篇校釋劄記》,載《新出楚簡試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27]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第160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黃懷信、張懋容、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第2223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9]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第168頁,學苑出版社,2001年。

30]孫永都、孟昭星《簡明古代職官辭典》,第166頁,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31]王穎《包山楚簡辭彙研究》,第65103頁,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本文收稿日期爲2008415

本文發佈日期爲2008415

 

 

点击下载附件:

0112(首发)《诗经》“爰得我直”“邦之司直”解(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房振三)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shibuwodai 在 2008/4/16 9:38:52 评价道:第1楼

    直与德义有相通之处,似难遽言孰是孰非。

  • 紫竹道人 在 2008/4/16 13:34:21 评价道:第2楼

    《韩诗外传》卷二有一则关于《魏风·硕鼠》的材料,其文云:

     

            伊尹去夏入殷,田饶去鲁适燕,介之推去晋入山。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田饶谓哀公曰:“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何谓也?”曰:“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则以其所从来者近也。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黍粱,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者远矣。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止。吾将书子言也。”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阴其树者,不折其枝。有臣不用,何书其言?”遂去,之燕。燕立以为相,三年,燕政大平,国无盗贼。哀公喟然太息,为之辟寝三月,减损上服。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田饶去鲁仕燕而为相,《韩诗外传》引“爰得我直”以证之,说明至少在汉人看来,“爰得我直”就是“爰得我职”的意思。此条材料似对王念孙读“直”为“职”之说有利。

  • xiaoyu 在 2008/4/17 19:47:37 评价道:第3楼

    "直"与"德"通假其实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厘清上古人们的"直"观念到底包含着哪些内容."当弄明白"直"观念所包含的内容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zqc4124 在 2008/9/24 11:15:15 评价道:第4楼

        拙見以爲“直”有時確有“悳”或是“德”義,但終歸不能互換!無法以偏蓋全故也!!!

     

    ,正見也。——《說文》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荀子·勸學》

    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左傳·襄公七年》

    木曰曲直。——《書》

    巽為繩直。——《易·說卦》

    先定準直。——《禮記·月令》

    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韓非子·五蠹》

    師直為壯,曲為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無由進之耳。——《荀子·禮論》

    直好世俗之樂耳。——《孟子·梁惠王下》

    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莊子·秋水》

    直好世俗之樂耳。——《孟子·梁惠王下》

    直立而不勝。——《荀子·不苟》

    馬各直其算。——《禮記·投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