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黔之菜:說北大秦簡《禹九策》之“有阿者丘”
在 2017/10/7 22:42:40 发布

說北大秦簡《禹九策》之“有者丘”

(首發)

黔之菜

 

北大秦簡《禹九策·善》簡43-45有下引一段話:

者丘,唯鬼之居。有人蜀(獨)行,瞑(暝)畮(晦)莫(暮)夜。捕(甫)抵求道,唯神是禺(遇)。取出(?貸?)之, 與人戰斲(鬬)。 疾不在它方,唯要(腰)與族。今弗恒祠,將??病弗舍。今亟藉靈巫毋居,幸將復故。

關於“有者丘”之“”字,李零先生注曰:

讀疴。疴者是病人。丘是丘井之丘。古人認爲,病人多的地方,一定是地下住着鬼。

網友子居說:

更可能是讀爲坷,《說文·土部》:“坷,坎坷也。”觀下文“有人獨行”可知,這裏的“丘”應該就是丘陵的丘。丘陵多是坎坷不平的,比喻人生多有坎坷,所指蓋即久病不愈的情况。

王寧先生說:

”字上面疑是從袔,從讀音上說,此字讀為“疴”固無不可,從音義兩方面說,似讀為“?”更確切。《廣韻·上聲·四紙》:“?,瘞也,喪也。”《說文》:“瘞,幽薶也”、“薶者,瘞也”。“?”、“瘞”古音同影紐雙聲、歌月對轉疊韻音近,則“?”當為“瘞”的音轉,用為葬埋之字,故亦訓“喪”。“?者丘”是埋死人的地方,猶今言墳地,所以說“唯鬼之居”。又從用韻看,“丘”當為“虛”,與“居”為韻。[1]

案“有者丘”即《詩》中所常見之“有□者□”句式,如:

有漼者淵(《小雅·小弁》)

有頍者弁(《小雅·頍弁》)

有菀者柳(《小雅·菀柳》)

有芃者狐(《小雅·何草不黃》)

有卷者阿(《大雅?卷阿》)

根據句式,則“有”下一字必為形容詞。讀為“疴”、“?”,顯然不合於句法。

所謂的“”,因未見圖版,不知簡文究竟作何,但從其隸定來看,所從為“可”,殆無可疑。今馳騁胸臆,試為之猜測如下:

頗疑“”可讀為“阿”,《廣雅·釋詁二》:“畸、阿,衺也。”王念孫《疏證》云:

畸者,《周官·宫正》“奇衺之民”,鄭注云:“奇衺,譎觚非常也。”《曲禮》“國君不乘奇車”,盧植注云:“奇車,不如法之車也。”《管子·版法篇》云:“植固不動,倚邪乃恐。”畸、奇、倚竝通,奇衺猶欹衺,語之轉耳。《說文》:“畸,殘田也。”亦田形之不正者也。

阿者,《商頌·長發》箋云:“阿,倚也。”《爾雅》云:“偏高,阿邱。”《衞風·考槃》傳云:“曲陵曰阿。”皆衺之義也。阿與奇衺之奇聲亦相近。[2]


檢《詩·鄘風·載馳》有“陟彼阿丘”語,而《爾雅》“偏高,阿邱”正是解釋《詩》的,《詩》言“阿丘”與簡文之“有(阿)者丘”同意,皆是用以形容修飾“丘”的。

又案“有□者□”句式中“者”與“之”同義,如《小雅·菀柳》“有菀者柳”,孔穎達《正義》云:“有菀然枝葉茂盛之柳。”[3]案“者”、“之”同義,故書傳中互為異文者多見,如《詩·鄘風·干旄》“彼姝者子”,《論衡·本性》引作“彼姝之子”;《管子?小問》“浩浩者水,育育者魚”,《藝文類聚》卷35引作“浩浩之水,育育之魚”,《太平御覽》卷500引作“浩浩之水,游游之魚”。[4]由此推而廣之,《詩》云“彼茁者葭”、“彼茁者蓬”(《召南·騶虞》),“彼蒼者天”(《秦風??黃鳥》),“蜎蜎者蠋”(《豳風?東山》),“翩翩者鵻”(《小雅?四牡》),“皇皇者華”(《小雅?皇皇者華》),“菁菁者莪”(《小雅?菁菁者莪》),“蓼蓼者莪”(《小雅?蓼莪》),“楚楚者茨”(《小雅?楚茨》),“裳裳者華”(《詩?小雅?裳裳者華》),凡此“者”字,皆訓為“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綜上所述,則簡文之“有(阿)者丘”,就是一邊偏高的小土山。當然,簡文的丘也可能是指丘墓之丘,司馬遷《報任安書》“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也。那末,“有(阿)者丘”,就是指一邊偏高的墳。

又簡文云“唯要(腰)與族”,李零先生處理為“唯要(腰)與族〈旅=膂〉”,則是以“族”為“旅”之誤字,認為“旅”借為“膂”。初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但簡文明明為有韻之文。其以禺(遇)、斲(鬬)、族為韻,如改為“〈旅=膂〉”,則失其韻矣。

那末,簡文的“族”應該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認為,“族”可讀為“腠”。“族”古音為從母屋部,“腠”古音為清母侯部,音相近,故字可以相通。案《廣雅·釋詁三》:“湊、族,聚也。”王念孫《疏證》云:

族者,《白虎通義》云:“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上湊高祖,下至玄[5]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族、湊、聚,聲竝相近。[6]

又《廣雅·釋言》:“族,湊也。”王念孫《疏證》云:

《白虎通義》云:“正月律謂之太蔟何?太者,大也,蔟者,湊也,言萬物始大湊地而出也。”蔟、族聲近義同。[7]

由上可知,從音理和聲訓方面上講,“族”讀為“腠”,毫無問題。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君有疾在腠理”,張守節《正義》:“上音湊,謂皮膚。”[8]《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寒則腠理閉”,唐王冰注:“腠,謂津液滲泄之所;理,謂文理逢會之中。”[9]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10]則“腠”是“腠”,“理”是“理”,二者相類但有別。腠,肌肉的紋理或肌纖維間的空隙;理,皮膚紋理。

然則簡文云“疾不在它方,唯要(腰)與族”,乃謂疾在要(腰)與族(腠)耳。

 

 



[1] 上引三說見王寧《北大秦簡〈禹九策〉補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79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113

[2]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71頁。

[3] 《十三經註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92頁。

[4] 《管子校注》(中冊),中華書局,2012年,976頁。

[5] 原作“元”,為避諱字,今逕改。

[6]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95頁。

[7]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年,150頁。

[8] 《史記》(第九冊),中華書局,2014年,3378頁。

[9] 《黃帝內經素問》,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年,222頁。

[10] 徐忠可《金匱要略論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年,4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0月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0月7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41黔之菜:說北大秦簡《禹九策》之“有阿者丘”.doc

下载次数:38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