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羅運環: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研讀
在 2016/7/31 18:26:14 发布


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研讀

(首發)

 

羅運環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竹簡編連、文本通讀及年代和價值

《史蒥問于夫子》,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第六篇,[1] 由濮茅左先生整理。竹簡缺損,無完簡,經整理,納入編號的共有12簡。不見篇題,整理者據文中史蒥與孔子的問答,命名爲:《史蒥問于夫子》。該篇面世後,在網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不少學者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簡帛網等網站,以及相關會議和刊物上發表文章,尤其是youren等先生以《〈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爲題,在簡帛網論壇上集中討論,收穫甚豐。[2]學者的討論在竹簡的拼接、文字釋讀,斷句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下面就討論中所關注和關注薄弱而又重要的問題簡單加以論述,以加强對文本的把握。

(一)竹簡編連

竹簡的拼接是《史蒥問于夫子》比較突出的問題。而竹簡的長度及編繩契口間距、字體、字距、內容銜接等是制約竹簡拼接的重要因素。

整理者:本篇完簡原長約37厘米,每簡寬0.6厘米,厚0.12厘米左右。上下兩端平頭,契口居簡右側,第一契口距上端約10厘米,第一契口與第二契口間距約17厘米,第二契口距下端約10厘米,竹簡兩道編繩,竹黃面書寫文字。滿簡書寫,上下不留天頭、地脚。

蘇建洲(2013):“本篇簡文的字跡與《孔子見季桓子》相同,是同一位書手所寫。”(又見於海天遊蹤*201314樓)李松儒(2015)最早表示贊同。[3]後來進一步論述: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與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雖爲同一抄手所寫,但是兩篇字迹的風格差別較大。《孔子見季桓子》中連筆現象較多,文字常用羨筆,同一文字出現多種寫法,相比之下,《史蒥問于夫子》篇文字寫法變法不多,筆劃連筆現象不明顯。

王凱博(2013):整理者推測本篇編繩兩道,完簡約37釐米,但本篇無一枚完簡。本篇編繩應為三道,完簡約54釐米(10+17+17+10),《孔子見季桓子》完簡為54釐米左右,而兩篇為一人所抄,也可為佐證。(又見于鳲鳩*201342樓)

本篇簡文與上博簡六《孔子見季桓子》爲同一書體、編繩應爲三道,這兩個發現擴大了本篇竹簡拼接的範圍和尺度。張峰(2013)率先拼接:本篇簡4+《孔子見季桓子》簡9、本篇簡6+7。王凱博(2013)拼接:本篇簡9+83+10。鳲鳩*201349樓)、youren*201353樓)拼接:《孔子見季桓子》簡25+本篇簡5。此外,還有一些學者主張的拼接,如:本篇簡1+127+311+3。誠如季旭昇(2015)所言:文義的銜接不理想。

關于《孔子見季桓子》簡25+本篇簡5的拼接。顧史考(2015)提出异議。

另外,本篇簡2也有兩種拼接:本篇簡2+11(見鳲鳩*201347樓)、本篇簡2+《孔子見季桓子》簡21(見(松鼠*201362樓、李松儒2015)。本簡220厘米、《孔子見季桓子》簡2120.8厘米,季旭昇(2015):看起來長度還可以,文義的銜接似乎說得通,可是本篇簡平均每字0.95厘米,《孔子見季桓子》簡21平均每字1.38厘米,二者字距相差太大,不太可能屬同一支簡。

季旭昇(2015)對學者們研究的成果進行了綜合整理,選擇的簡序及編連爲:本篇簡12+113+10,本簡4+《孔子見季桓子》簡9,《孔子見季桓子》簡25+本篇簡5,本篇簡6+79+812。本文也采用了季旭昇先生整理的這一簡序及編連。

(二)文本通讀問題

通讀已成爲本篇研究的重點。明確本篇的主題則是通讀的關鍵。整理者(271頁)認爲:“本篇記叙了齊史之子史蒥,圍繞國治,向孔子求教了關于世襲、八、敬等問題。”季旭昇(2015242頁):“《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記載一位齊國敝吏之子史蒥接受了國君的某項職位,不知該怎麽做,因而向孔子請教的事。”依整理者的說法,“史蒥圍繞國治向孔子求教”,存在起因不明的問題;按季旭昇先生的說言“史蒥接受了國君的某項職位”,稱“某項”就是難以確定。請教的起因、“某項職務”問題指向,尚須進一步明確主題。下面從本篇摘錄的系例材料似乎有助解决這一問題。

1史蒥曰:“蒥也,故齊邦敝史之子也。亡()()圖也。”

2[夫子曰]:“子,其身之弍也。今使子師之,君之擇之慎矣。不可以弗戒”。

3[夫子曰]:“必危(端正)其邦家,則能貴於禹湯,禹湯則學。”

4[夫子曰]:“故教於始乎哉!始得可人而舉之”。

5[夫子曰]:“民氓不可侮”。

6史蒥曰:“可()()?” 夫子曰:“納邪僞,幽色與酒,大鐘鼎,美宮室,驅騁畋獵,與()獄訟,此所以失。”

7[史蒥曰]:“聞子之言大懼不志()所爲。”夫子曰:“善才()! 臨事而懼”。

本篇涉及到4個人物:君、太子、史蒥、夫子(孔子)。第2條 “今使子師之,君之擇之慎矣。”。這一條是破解全文主題的關鍵之所在。季旭昇(2015242頁):“今日派遣他去學習,國君的選擇是十分慎重的”。認爲“子(他)”指太子。但我認爲“子”指“史蒥”;“師”指“師”“傅”,也就是老師;“之”指太子。整句的理解:現在[國君]令您(史蒥)爲他(太子)的老師,國君的選擇是十分慎重的”。文從字順。關鍵點就是“師”指太子的老師。

文章前後相扣,前面提出“史蒥曰:蒥也,故齊邦敝史之子也。亡()()圖也。”“[夫子曰]:“今使子師之,君之擇之慎矣。不可以弗戒”。結尾,“[史蒥曰]:聞子之言大懼,不志()所爲。”夫子曰:“善才()! 臨事而懼”。這表明了兩點,其一,史蒥向孔子請教的內容應是有關治國謀略之類;其二,史蒥爲人謙虛謹慎,君對選師慎重,而史蒥對爲“師”之事,始終處于“臨事而懼”的心態。這些皆從總體上印證了本篇主題。

此篇非如“與《上博三·仲弓》篇的情形類似”(季旭昇2015242頁),應當類似《國語·楚語》第1篇,“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士亹也是認爲“臣不才”推辭不掉而向申叔時請教。“使子師之”與“使士亹傅太子箴(或作審)”相似的表述,就决非巧合。這還可從上面所列5條中得到印證。如第2條中的“必危(端正)其邦家,貴於禹湯,禹湯則學”、第3條中的“八失”第4條“故教於始乎哉!始得可人而舉之”、第5條“民氓不可侮”等,這些內容非國君和准國君(太子)而不相稱。這些教太子的內容不同于士亹教太子的內容,可能與老師的知識結構有關。史蒥因其“無如圖也”,所需要向孔子請教的自然是些時政性的治國謀略的內容。士亹所請教的內容是一些基礎知識性的。這正是二者的差异之處。明確了這種差异,可擺脫士亹教太子內容的束縛,確認史蒥向孔子請教的內容也是教太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實用性較强的內容。從而確定本篇是史蒥就教輔太子事請教孔子。而非“國君派其子‘師之’”;或“派遣他去學習”。(季旭昇2015242247頁)明確了這一主題,自然就能較順當地通讀全文。

(三)文本的年代及價值

史蒥爲太子師向孔子請教事,可從孔子和齊景公相關情况中獲得一些信息。

孔子好禮,接近30歲才學有所成,即其自言“三十而立”。正當孔子30歲這一年(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齊景公(公元前547490年)及晏嬰訪問魯國時召見孔子,孔子初受齊景公的賞識。魯昭公二十五年(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魯國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孔子在齊:爲齊大臣高昭子家臣、與齊太史語樂、景公問政于孔子等,景公還許以上、下卿之間的待遇慰留孔子。後因齊國大夫想謀害孔子,孔子返魯。史蒥爲太子師請教孔子當在此之後,齊景公死(公元前490年)之前這段時間之內。

同時,由此可知,令史蒥爲太子師的“君”應當是齊景公。齊景公在位58年,先後立過兩位太子,即嫡夫人燕姬所生之子(佚名)和寵妾鬻姒(或作芮姬)之子荼。史傳記叙多謂齊景公五十八年(公元前490年)燕姬所生的太子死。《左傳》哀公五年進一步指出:“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漢代服虔注謂:“燕姬齊景公嫡夫人,昭七年燕人所歸(嫁);不成,未冠也。”[4]未到舉行冠禮,即成人禮太子就死了。史傳又載,原太子死後,沒有即時立太子,景公還曾謝絕過大臣們的請求。直到景公得了重病,才令大臣國惠子、高昭子立其寵妾之子荼爲太子。當然,少子荼應早爲景公內定爲太子。同年景公死,太子荼繼位。或有疑原太子死與荼立爲太子不在同一年,很有道理,尚難證實。總之,史蒥爲太子師的太子當爲齊景公新、舊太子之一。

本篇的價值,原整理:“本篇佚文的發現,充實了儒家的歷史文庫”。季旭昇(2015):“這份材料可以補充今人對儒家孔子的認識。”這都是從儒學角度評價的。若從史學的角度,我認爲除了可補充孔子思想資料外,還可補充齊史,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一份先秦時期,尤其是晚周太子教育的實用內容。

 

.釋文

【缺簡】“亓()□之。”吏(史)蒥曰:“蒥也,古()齊邦(-)()之子也。[1]()()()也,[2][3]1

()()=(子。子),亓()身之(弍)也。[4]()(使)子帀()之,君之睪()()矣,[5]2】不可以弗戒。子之吏()行,[6]百生()()()利,邦家()𢔭(𢕌-)[7]子之吏()不行,百生() [8][9]11

()()()()[10]則能貴於==(禹湯,禹湯)則學。[11]()[12]3】又()()來,未或()能才立於()之上,[13]()或不免又()()[14]? [15]10

同,[16]()()()()()[17]()()可人而與()之,[18]4()()()而進之,[19]()人弗()進矣。()()不可人而與()[][20]【上博簡六《孔子見季桓子》9

(-)不可()[21]衆之所植,[22]莫之能灋()也;[23]衆之[灋(廢)][24]【上博6《孔子見季桓子》25】,莫之能()也。[25]()()視之,[26]不亓()難與()言也?()[27]5

也。”[28]吏(史)蒥曰:“可()()?[29]夫子曰:[30]“內()()()[31]()色與()(),大鐘貞()[32]6】美()室,[33]()()畋邋(),与()獄訟,此所(以)()。” [34]7

“害()鹿(-)而不敬? [35]子亦氒()之惻()。”[36]史蒥曰:“可()()(-)? [37]()() [38]9】敬?”夫子曰:“敬也者,詹()人之=(彥色/顔色),而爲之爲(僞);[39]視亓()所穀(),而[40]8

()子之言大矍()[41]不志()所爲。”夫子曰:“善才()! [42]臨事而矍(),希不[43]12

 

三 集釋

[1] 吏蒥,整理者:“吏”亦通“史”;蒥,史官人名。張峰(2013):“史蒥的史為史官名;可直接釋寫爲留,上博簡一《緇衣》第21簡:私惠不懷德,君子不自留焉原簡作

按:作爲人名,可保持按簡文隸定的字,讀音爲留。

吏,整理者讀“敝吏”。“”,字形亦見上博簡一《性情論》第13簡、上博簡二《魯邦大旱》第24簡“()帛”等。本簡“”讀“敝”,謙辭。易泉*201322樓):出于世官世族的考慮,此,也要進而通作。當然,二直接釋作,在郭店簡中也有大量的例證。

按:吏、及事、使是史字的分化字,古文字罕見吏字的使用,在六國文字中,史、吏二字尚未見明顯地分化(二字明顯分化當在秦統一文字之際),吏字形體一般作史字用。何以史字吏形現象?其竪畫上部的橫畫、或點畫、半橫畫及竪畫頂端半斜畫也可以理解爲史字的飾筆。按文字規範後的習慣,這種吏形史字,當直接釋爲“史”字。考慮到吏形史字有時也用爲“使”、“吏”、“事”,按簡文字體嚴式隸定似乎更適合。嚴式隸定仍可保持史字吏形,然後括號注出。吏形史字用爲吏時,可保持本字形;用爲事、使時用括號注出。本簡吏形史字采取的是嚴式隸定,括符注出。

[2] 亡女,整理者:亡,古通“無”;女,簡文常用作“如”。,整理者讀爲“者”。“無如者”,或讀爲“亡如者”、“無如諸”。張峰(2013)將簡文字隸定爲“http://www.bsm.org.cn/pic13/130106/02/image010.gif”。“http://www.bsm.org.cn/pic13/130106/02/image010.gif”字楚簡多讀為“圖”,如“公弗http://www.bsm.org.cn/pic13/130106/02/image010.gif(),必害公身。”(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6)。蘇建洲(2013):應讀為圖。讀為“無如圖也”。

按:古文字隸定,心、忄可通寫,但後世有http://www.bsm.org.cn/pic13/130106/02/image010.gif二字,http://www.bsm.org.cn/pic13/130106/02/image010.gif字用爲懶惰義。按簡文原形應隸定爲,意爲圖謀。

[3] 整理者:本簡下文殘缺。季旭昇(2015)認爲殘缺32字。

[4] ,整理者隸定爲“既”。高佑仁(2013):開頭“既之”,首字不是“既”字,左半從“歹”,從文義來看,這個字跟死有關。

子,亓身之也。整理者:子,讀爲“嗣”,爲“繼續”、“繼承”之意。將隸定爲“或”,讀爲“惑”。幷將此句斷讀爲:“子(嗣)亓(其)身之,或(惑)也”。Youren*20135樓):“或”就字形當以釋“弍”為妥。此句似可讀為“子其身(信)之;惑也”。無語*201331樓):釋之說可信,此種寫法的見於郭店簡以及《說文》古文。字。此句應斷讀作子,其身之貳也。《左傳》文公十六年子,身之貳也

按:(弍)字在楚簡中還見于郭店楚簡《語叢三》第67簡、上博簡三《彭祖》第8簡、上博簡八《李頌》第1簡。均從戈,不從弋。與《說文解字》“貳”、“二”字的古文“弍”略异。從“二”聲,是“弍”的异體字。

[5] 含吏子帀之,整理者:含,讀爲“今”,簡文多用作“今”。郭店楚簡《語叢一》第41簡:“《春秋》所以會古含(今)之事也。”“吏”,用作“使”。《左傳》襄公三十年“吏走間諸朝”,《釋文》“吏”作“使”,王肅本作“吏”,《正義》“俗本吏作使。”《國語·周語中》“至于王吏則皆官正莅事”,《補音》吏作使。“帀”,簡文用作“師”。上博簡三《周易》第713簡的“匝出以聿(律)”、“才(在)帀中吉”、“可用行帀征邦”的匝,皆讀爲“師”。季旭昇(2015247頁)認爲“子”指太子,譯讀:“今日派遣他去學習”。

按:“含吏子帀之”。“子”指“史蒥”;“師”名詞兼動詞,以爲老師;“之”代指太子。譯讀:現在[國君]令您(史蒥)爲他(太子)的老師。句式與《國語·楚語》“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相近似。

睪,整理者:讀爲“擇”。金文“睪(擇)其吉金”語恒見,又郭店楚簡《語叢一》87簡:“君臣、朋友、其睪(擇)者也。”

,整理者:簡文多用作“慎”,如上博簡五《弟子問》、上博簡六《慎子曰恭儉》及《用曰》篇“”,都用作“慎”。

按:“”字最先見于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緇衣》和《語叢四》,整理者釋爲“誓”,借爲“慎”。(參見郭店楚簡《老子》甲11號簡注)陳劍(2001)釋爲“”,認爲極有可能就是“慎”字的古字。現今一般按字形隸定爲“”,從言聲,楚文字常見的“慎”字。

[6] 子之吏行,整理者:吏行,用作“事行”。“事”,疑指興修水利、利民耕耘事。季旭昇(2015242247頁)認爲“子”指太子;讀“吏”爲“使”。譯讀:“太子的派遣(學習)得以實現”。

按:子之吏行。“子”讀爲“您”,代指“史蒥”。“吏行”讀爲“事行”,“事”指爲太子師之事。

[7] 邦家,整理者:同“邦國”、“國家”。

𢔭,整理者釋爲“,從彳,聲,“遟”之省。《集韵》“遟,待也。”“遟”有期待、等待意。本句意邦家之道長遠,以待邦治。“遟”,亦可讀爲“治”。蘇建洲(2013):整理者釋為“,讀為""。字形不似。此字是“,讀為"",參《孔子詩論》簡15的厚字作,只是“石”旁的“口”省略而已。簡文讀爲“邦家以厚”。易泉*201325樓):郭店《語叢一》14號簡的更像些。此處爲字省 Mpsyx*(201337):此字與上文字押韻,釋為𢕌是對的。應隸定為𢔭,《說文》:厗“從廠,屖省聲。”此處可以讀為,義為平安子之吏行,百姓得其利,邦家以𢕌(夷)。”“邦家以夷邦家以寧意思略同。季旭昇(2015)隸定爲“”。本句譯讀爲:國家與國家之間皆能親厚。

按:隸定爲“𢔭”是對的,廠上不必加點畫。戰國楚文字往往在一些字的頂部橫畫上增一短橫,作爲飾筆,同簡的“不”字就是如此。“𢔭”讀爲“夷”,義爲“平安”。本句譯讀:國家將能太平。

[8] 整理者:本句讀爲“子之事不行,百姓”,以正反兩理說服。

[9] 整理者:本簡下文殘缺。 季旭昇(2015)認爲殘缺10字。

[10] ,整理者隸定爲“”,用作“必”,字形亦見上博一《緇衣》,郭店本、《禮記》本《總衣》作“必”。高佑仁(2013):“必”字,整理者隸定作提手旁,應是筆誤,實是從“才”。

,整理者:同“跪”,讀爲“危”。《釋名》:“跪,危也。”字從厃(或從危省),從止,或亦“危”字。楊樹達:危乃跪之初字也(《積微居小學述林·危跪》)。

按:字見上博四《曹沫之陳》63號簡,從止,從危省聲,就是跪字,此處用爲危。

[11] 貴,整理者:音通“潰”。

,整理者:簡文恒見,《古音駢字續編》引《路史》“夏”注“夏禹”。

漮,整理者:音與‘湯’通。“漮”,上古音屬溪母陽部,“湯”上古音屬透母陽部,可通。上博五《鬼神之明》第1簡作“湯”。商代創立者。蘇建洲(2013):上博一《緇衣》“湯”作從水庚聲,施謝捷以為是“湯”的異構。康也從庚聲,故“漮”可以看作“湯”的異構。

學,整理者隸定作:“”,疑“舉”字異體,會意。高佑仁(2013):原釋所謂的“舉”,下半明顯從子,實為“學”字。

[12] (),字迹殘泐,整理者認爲不可釋,以“□”標示。王凱博(2013)發現第10簡可與第3簡拼接。簡3+10首殘斷處,拼合後字爲“”,讀爲“始”。季旭昇(2015)隸定爲“”。

按:此字從言,)聲,讀爲始。這一類, 的字隸定不統一,本字隸定作“”、“”,均不誤。

[13] 未或能才立於之上。整理者:“才立”,讀爲:“栽粒”,“粒”指“米食”。“才立”或讀爲“在立”。“”,簡文“地”多作此形。季旭昇(2015246頁)“或”讀爲“有”。“才立”,讀爲”特立”。結合上文意思,“才立”應該是“獨立不需向人學習”之類的意思。據此,我以爲“才(從紐之部)”可讀爲“特(定紐職部)”,二字韵爲陰入對轉,聲爲舌齒旁紐,從紐與定紐古音可假的例子,如“蝶”從“疌”聲,“蝶”《說文》徒葉切,屬定紐;“疌”《說文》疾葉切,屬從紐。“才”與“特”,典籍雖無通假之例,但“才”與“直”(澄紐職部)可通,“直”與“特”只是聲母有清濁之异而已。“特立”謂“獨立”,《禮記•燕義》“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即此義。“未有能特立于地之上”,謂“未有人能孤立于地之上(而不用跟人學習)”。

按:未或能才立於地之上。“或”從季旭昇讀“有”。“能才”當是“才能”的倒誤,“才”指“才能”或“賢才”,“能”義爲“能够”。“立於地之上”,在地上稱王,義同擁有天下。譯讀:沒有賢才能在地上稱王。

[14] 或,整理者:“”讀爲“抑”,副詞。表反詰,或表揣測。或讀爲“噫”,表轉折、然而。何有祖(2013):“”,此字古文字常見,即字异構,可訓作(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札記》,簡帛網·楚簡,201316日)。一或,與甚或甚至意義相近。

,整理者:從言,骨聲,字書所無。依音讀爲“滑”或“猾”。古滑、猾通。或疑“諣”字。季旭昇(2015)讀爲“禍”。整句譯讀:甚至于不免會遇到灾禍。

[15] 整理者:本簡下文殘缺。”季旭昇(2015)認爲殘缺8個字。

[16] ,整理者隸定爲,:,《說文》:“恒,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古文‘恒’,從月。《詩》曰:‘如月之恒。’”簡文字形與《說文》古文、《古文四聲韵》合。“”,《汗簡》引《義雲章》作“”,與簡文近。蘇建洲(2013):疑當釋為“極聽”,古書常見。所謂聽字寫作“http://www.bsm.org.cn/pic13/130106/05/image087.gif”,也見於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6。“極”字寫法見於《孔子見季桓子》簡15。高佑仁(2013):開頭的“啟”,左半從“耳”,右半不知。

[17] 古,整理者“古”屬上讀,斷讀爲“同古”。“同”或通“通”。張峰(2013)“古”屬下讀,讀爲故,斷讀作“同,古(故)”。

,整理者:簡文多用作“教”,教化,化民以德教。

於,整理者:讀爲“與”。

才。,整理者3字連讀:“()()()”。張峰(2013)讀“”爲“始”。斷讀爲:“乎哉?始”。之所以在乎哉下斷句,是因為乎哉連用文獻多見,如《禮記·檀弓下》: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

[18] 與,整理者:據簡意讀爲“舉”。

整理者:本簡下文殘缺。張峰(2013):簡4實際上可與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9連讀。具體應為簡4在前,簡9在後。

[19] 爰,整理者:《集韵》:“爰,《說文》引也,謂引詞也。一曰于也。” 陳劍(2008):“爰”字原考釋如字讀,實講不通。“爰”當讀爲援引之“援”,簡文意謂,仁人在上,所援引(舉薦、提拔)的也是仁人,不仁之人也就無由進仕了。

[20] ,整理者隸定爲“”,讀爲“治”。季旭昇(2015)讀爲“始”。

與,整理者:字下半殘,讀爲“歟”。季旭昇(2015)讀爲“舉”。幷在其後補“之”字。

[21] ,整理者直接釋第二字爲喪,斷讀爲“民,喪”。陳偉(2007);喪字從“亡”從四“口”,釋“喪”可從。這裹恐當讀爲“氓”。民氓,指民衆、百姓。

,整理者隸定爲,同“悔”。梁靜(2008)讀爲“誨”。陳劍(2008)隸定爲“”,讀爲“侮”。“侮”字本從“毋”,(周波《“侮”字歸部及其相關問題考論》,簡帛網·楚簡,200795日)簡文此字上所從正作“毋”形而非“母”形。

[22] 植,整理者:種植。李銳(2007)讀爲“直”。

[23] (),整理者釋“竔”,從立,升聲,讀爲“升”。指穀物成熟。陳偉(2007):此字從阜作,是楚筒中“阩”的常見寫法。這裹疑當爲“懲”,制止義。陳劍(2008)釋爲“灋”,讀爲“廢”。字形有訛誤的成分,“灋”字的“去”旁“口”寫爲一實筆;省去“水”旁;所從“廌”旁筆意訛變,與郭店《老子甲》簡31gd001lza031+07法01相關部分筆意甚近。

[24] 最後一字殘泐,整理者釋“所”字。李銳(2007)在“所”字後補“灋”字。陳劍(2008):此字尚殘存頭部筆畫,其形與“所”不類。鳲鳩*201347樓):簡25尾部為之殘,後應還有一字,已不存。youren*201353樓):但從《孔子見季桓子》簡25與《史蒥問于夫子》簡5綴合圖片中很容易就看出來,這中間如果要再補一字,那麽《史蒥問于夫子》簡5的契口將不符合本篇編聯的要求。簡末從字跡殘筆來看確實不像“所”,如果末字不是“所”,那麼它就當是與“植”所相對的動詞,而書手將“所”字漏抄。季旭昇(2015):此字當爲“法()”,對照同簡的“法()”字,二字的右上完全相同。如果這個推測可信,則書手在“法()”字前本來就漏抄了一個“所”字。因此這兩簡的拼接就沒有補字的問題了。

本簡下文殘缺,陳劍(2008):《孔子見季桓子》簡25“民”字、“所”字的寫法皆與《孔子見季桓子》多見的寫法不同,其文意也跟《孔子見季桓子》討論的重點看不出有多大關聯。此簡當亦未必屬於此篇。鳲鳩*201347樓)《孔子見季桓子》簡25與《史蒥問于夫子》簡5,兩枚簡可接續。youren*201353樓)在自作的綴簡拼合圖後說:《孔子見季桓子》簡25與《史蒥問于夫子》簡5綴合是完全正確的。

[25] 整理者:“”,字讀爲“竪”。

按:“豎”即“竪”的异體,義爲立。

[26] 子,整理者:尊稱,代詞。

氏,簡文字體作,整理者釋“氏”,讀爲“是”。蘇建洲(2013):此字也見於上博五《姑成家父》簡7,釋為“厇”。

按:“氏”字,論字形當釋爲“厇”,看文意當釋爲“氏”,讀爲“是”。對比簡文“氏”、“厇”,字形相近,本簡“厇”應爲“氏”字的筆誤。

視,整理者釋“見”。Youren*201310樓):改作“視”。

[27] ,整理者:從又,虘聲,即“”字。簡文多用作“且”。

整理者:本簡下文殘缺。季旭昇(2015)認爲殘缺6字。

[28] 整理者:本簡6上、下殘。季旭昇(2015)認爲本簡上殘缺10字。張峰(2013)簡6和簡7也許連讀,下所列正好

[29] 八,指下文的內容。整理者:治國的“八禁”。

按:從下文八項內容結尾句“此所以失”來看,此“八”當名國君“八失”。

[30] 夫子,整理者:古對男子的敬稱,對師尊稱。本句“夫子”當指“孔子”。

[31] 內與,整理者讀爲“納與”。“內”通“納”,“納”義有“征”、“取”、“入”。“”,指“資”、“貨”,或“賭”。高佑仁(2013):“”這個字楚簡常讀作“貨”,《郭店˙語叢三》“內(納)●=貝為(貨)也”,文例與此相近可參。鳲鳩*201326樓):內與讀為納邪偽。季旭昇(2015)讀爲:“[好]內與()()[或作內()()()]”。鳲鳩之說系援用陳劍先生在 《〈上博()·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5] 釋“與蟡”爲“邪僞”的意見,自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納邪僞”作爲一項,本小節只有七項,不符 “何謂八”之數。依 Youren(高佑仁)之說,“納與貨”作爲兩項,符合簡文“何謂八”之數。不過,“納與貨”,似乎少了一個動詞。推測本篇書手在這兒抄漏了一個動詞,原句應作 “好內與貨”。好內,即貪戀妻妾姬侍,見《國語》、《史記》、《漢書》;好貨,見 《孟子》。又在脚注中引許學文先生的意見,簡文“何謂八”的“八”也有與內文計數不合的可能,不必太執著。如《張家山漢簡·蓋廬》有其例證。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依鳲鳩讀爲“納邪僞”雖然不符“八”之數,但文義很好,涵蓋的“失”的層面較廣,其實也是一種合理的釋讀。

按:“內與”,按季旭昇(2015)的解釋,“[]內”,即“貪戀妻妾姬侍”。“幽色”讀爲“好色”(見其釋文)。則“好內”與“幽色”在大的類別上比較接近;且尚須在“內”字前增“好”字;再從“八失”需要强調的項目來講,以陳劍、鳲鳩釋讀“納邪僞”爲當。

[32] 幽,整理者讀爲“深”。《經典釋文》:“幽,深也”。酉,整理者讀爲“酒”。貞,整理者讀爲“鼎”。

[33] 室,整理者隸定爲“美宔室”。“宔”和“宗”、“室”、“祏”字音分別可通,因此,“宔室”亦可讀爲“宔祏”、“宗祏”。蘇建洲(2013):“美宔室”的“美”很值得關注!楚簡“美”皆從“微”得聲,沒有例外,見《彙纂》頁356-357。“美”字見于秦系文字與中山方壺,難道是受到三晋系文字的影響?高佑仁(2013)讀爲“美宗室”。mpsyx*201341樓、44樓)釋爲“美室”。大鐘鼎,則讀美宗室於義不通,應讀為美宮室,似與《周禮》之媺宮室同義。(《周禮·地官·大司徒》)

[34] 畋邋,與獄,此所以。整理者斷讀爲:“區()()(柱)(乘)與(輿),獄(訟)易,所以()。”高佑仁(2013)疑句讀為“驅畋◎,舉獄訟,易所以失”。

,整理者釋爲“”,疑“軹”字,“軹”通“軝”。蘇建洲(2013):整理者以為是“軹”字,當是。其右旁常見於金文,李學勤先生有說。最近一器見徐王差於戈(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甲骨金文,2008115日,孟蓬生《越王差徐戈銘文補釋》下面的評論)。高佑仁(2013):疑是從車呈聲之字。單育辰(2013)讀爲“騁”。程燕(2013):“”,定紐耕部;,透紐耕部。定、透均屬舌音,韻部相同,可以相互通假。傳世典籍亦有相通之例:《莊子·山木》未足以逞其能也。《太平禦覽》卷91引逞作騁。

畋,整理者釋爲“”,讀爲“柱”,用作車飾。高佑仁(2013):當為“畋”,原釋解作從主聲,明顯字形合不上。單育辰(2013)釋畋。程燕(2013):田獵的“田”。

邋,整理者:疑“乘”之异體。單育辰(2013)釋。何有祖(2013):即字。程燕(2013):疑此字應釋作,讀爲。簡文驅騁田獵,見《孟子·盡心下》:驅騁田獵

與獄,整理者讀“與”爲“輿”,屬上讀。,《集韵》“訟,古作”。高佑仁(2013)讀“與”爲“舉”,屬下讀。值得注意的是“舉”字上有墨點,或有提醒作用。何有祖(2013):獄訟之事,典籍記載常用動詞是,意在平息爭端,此處似興起獄訟。鳲鳩*201374樓):與獄訟,理解為興起獄訟,終嫌寬闊模糊,不够具體協調。可考慮讀鞫獄訟𥷚獄訟,有刑訊逼供的意思在內,但找不到先秦書證。《說文》𥷚,窮理罪人也。在窮、盡義上,是相通的。苦行僧*201375樓):與獄訟,當讀為古音相同,都是喻母魚部。兩字相通,古書多見。有幹預的意思。《東觀漢記明帝紀》:外戚預政,上濁明主,下危臣子。”“與(預)獄訟的意思就是幹預獄訟,也就是以個人權勢影響司法公正。

按:“與獄訟”的“與”當以讀干預的“預”爲妥。國君按正常程序過問相關案件,不屬“預獄訟”。如《墨子·明鬼下》有一則齊莊公(公元前553-548年)時獄訟故事,兩位大臣“訟三年而獄不斷”,才由齊莊公親自處理。又如《漢書·刑法志》高皇帝七年下詔禦史的內容有:“廷尉所不能决,謹具爲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

此,整理者釋“易”,變易。屬上讀。張峰(2013)、何有祖(2013)釋“此”,屬下讀。寫法與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8的“此”形同(參見陳劍《<上博(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7-178頁)。

,整理者:簡文“失”作此形。

[35] 害,整理者:用作“曷”。《尚書·泰誓》“予曷敢有越厥志”,敦皇本“曷”作“害”。

鹿,整理者:讀爲“蔍”、“粗”、“粗”。本句之“麤”,引申爲不中禮,失于鄙野,有粗意。張峰(2013):整理者已經指出鹿可讀為,《說文》:行超遠也。段注解釋引申之爲魯莽之稱,即今之字。這個含義正適合簡文,《呂氏春秋·仲冬紀第十一·至忠》:何其暴而不敬也?可以比觀。何有祖(2013):楚文字中鹿形體接近,這裏也有可能是字,此種寫法也見於上博《容成氏》48號簡、《天子建州》甲8字。,讀作曷薦而不敬?,可參看《禮記祭義》有其薦之也,敬以欲季旭昇(2015)讀爲“從”。

按:通觀楚簡,鹿形體,上部相似,區別主要在下部。《說文》鹿、廌二部,分別分析二字:“鹿,獸也。象頭角四足之形。鳥、鹿足相似,從匕”。“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象形,從豸省”。楚簡“鹿”字下部似正反二“匕”形;“廌”字下部似“豸”省,二字下部區別明顯,驗之本簡文,當釋“鹿”。讀爲“從”。

[36] 亦,簡文字形作,整理者釋亦。鳲鳩*201327樓):應為 Youren *201329樓):這種寫法,新蔡簡甚多見,當時就有學者認為這種從兩斜筆的寫法就是“月”减省而來,但有學者列出這種寫法又再從“月”的證據,來論證這個字就是“亦”而不“夜”。(見程鵬萬《釋朱家集鑄客大鼎銘文中的鳴腋》,簡帛網·古文字,20051126日)yushiawjen瑜小楨*201333樓):蔔辭中某些:“亦”亦讀為“夜”,可參考李宗焜《論卜辭讀爲“夜”的“亦”──兼論商代的夜間活動》(中研院史語所《史語所集刊》824分册,201112月第577-599頁)。

氒,簡文字形作,整理者釋“氏”。海天遊蹤*201321樓)釋“厇﹝宅﹞”。

按:以釋“氏”爲當,參見注26

惻,整理者:爲悲然、痛切、怛恨之義。海天遊蹤*201321樓)讀爲“賊”。季旭昇(2015)讀爲“側”。

[37],原字形作,整理者釋爲“疆”,讀爲“彊”。《說文》“畺,界也。從畕三其介畫也。”簡文以曲綫示界,後世《說文》簡之以三橫畫示界。即今“疆”字。“疆”通“彊”。孔子認爲“君子莊敬日强”(《禮記·表記》)。張峰(2013)、xiaosong*201377樓)釋爲“彊”。鳲鳩*201340樓)釋爲“申(?)”。Youren*201378樓):所謂的“彊”或“申”的這個字,其實見於《璽彙》6186120,為地名,到底是什麼字,還很值得研究。高榮鴻(2014)釋爲“雷”字,駱珍伊(2015)以爲“申”字之訛。季旭昇(2015):高榮鴻和駱珍伊之說可從。楚簡 “申”字作 “”,本簡此字“口”形訛成“田”形。“申”讀爲“信”,《孟子·告子上》:“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能信”,句中“信”字即假借爲“伸”。《史蒥》書手水準不高,類似訛誤,不足爲奇。雖楚簡“信”字常見,但偶然假借“申”字爲之,也不是不可能。楚簡類似情况如“農”作“(《上博五·三德》簡15)[6]字形承自甲金文,但又假借“戎”(《上博二·容成氏》簡1)[7]

按:,既不是“雷”字,也不是“疆”字或“彊”字。“”,以“申(倒S)”爲聲符。在甲骨文(出組卜辭)中爲“雷”字,在戰國文字中應是“申”字訛體字,或异體字,不可簡單地以從“口”、從“田”論字形。“雷”在金文及戰國文字中(含偏旁)大都從三“田”或四“田”,或從“雨”從二“田”。本簡字形與戰國文字“雷”字有明顯的區別。在楚簡中應直接釋爲“申”。保守一點,直接作爲“申”字的訛字。讀爲“信”。“疆”、“彊”均爲“畺”的孳乳字。“畺”最初在甲骨文中從二“田”。西周金文大都在二“田”上下增橫畫(一至四畫),或在其左增“弓”旁,爲“彊”字,或在“彊”下增“土”旁爲“疆”。但從不見“畺”字將三橫畫變作倒S的。“畺”字的三橫畫與字的倒S,是“申”字旁與三橫示界的區別。不可簡單地以橫畫與曲綫轉換來解讀。、畺區別明顯,字釋爲“疆”字或“彊”字,也是錯誤的。

[38]整理者:本簡下文殘缺。王凱博(2013),簡9應該接綴簡8,接口綴為

[39] 敬也者,詹()人之=(顔色),而爲之爲(僞)。整理者斷讀爲:“敬也者,(信)。人之=(交,見)亓(其)爲之,爲”。無語*20131樓):“敬也者”下數字當釋作“詹(瞻)人之顏色”。

詹,整理者釋定爲,字從身,從言,亦“信”字,從身從人義符同類,古或通用。金文信亦從身從言,如《中山王方壺》“余智(知)其忠(信)施(也)”的“”字。簡文“敬也者,信”是孔子對“敬”最直接明確的詮釋。季旭昇(2015):楚簡“信”字從言身,但都作左右排列;且本句讀“信”也無法通讀;視爲“詹”字的訛體,放在簡文中讀爲“瞻人之顔色而爲之”,文從句順。

=,整理者隸定爲,合文,分讀爲“交,見”,“見”字略有形變。無語*20131樓)釋爲“顏色”。蘇建洲(2013):當是“顏色”的合文。整理者釋為“”,不確。程燕(2013):簡文“顏色”,指面容、臉色。《論語·泰伯》:“正顏色,斯近信矣。”《楚辭·漁夫》:“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稿。”季旭昇(2015):“瞻人之顔色而爲之”怎麽會是敬呢?我們認爲本簡下殘,此處夫子應是先從反面抨擊“瞻人之顔色”不是“敬”。“瞻人之顔色而爲之、爲視亓()所穀()而……”之下,夫子接著說的應該是“則非敬”之類的話,全段文義才合理。孔子類似的表述,不爲罕見,如 《論語·爲政》孔子回答子游問孝,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按:=改釋爲“顔色”的合文可從。“顔色”作爲合文還見于郭店簡《五行》第32簡、上博簡五《鬼神之明》第8簡,其形體與本簡文基本相同,但其“彥(顔)”字所從的“廠”,本簡文作“乂”,從“乂”,罕見,容易導致誤解。不過,“彥(顔)”字從“乂”的寫法,見于上博簡八《顏淵問於孔子》“(顏)淵”的“(顏)”字,當可釋疑。

而,整理者釋爲“亓”,讀爲“其”。高佑仁(2013):“其為之”的“其”當是“而”,當改釋。

[40] 視,整理者釋爲“見”。穀,整理者:古或用作“欲”。“見其所欲”,詞亦見于《韓非子·主道》“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

按:整理者所釋的“見”,應改釋爲“視”。

整理者:本簡下文殘缺。季旭昇(2015)認爲殘缺7字。

[41] 整理者:本簡上殘。季旭昇(2015)認爲殘缺27字。

,整理者:“古文聞”。《說文》:“聞,知聲也。從耳,門聲。,古文從昏。”

子,整理者:指“孔子”。

矍,整理者釋“矍”,讀爲“戄”。《集韵》:“戄,驚戄,又曰遽視。”

[42] 志,整理者或讀“知”。季旭昇(2015)讀爲“識”。

[43] 希,簡文字形作,整理者隸定爲“”。待考。溜達溜達*20130樓):不就是字嗎?天涯倦客*201368樓):看上去應該是,只不過下面所從的巿的竪筆寫得短了一點。youren*201368樓):如果這個字真的是從“巿”,那麼或許可用同篇簡1從“巿”的“”字為旁證。陳茜(2014189頁):然細審該字下部所從與“巿”字還是有差別,且下文殘缺,語意不詳,此處存疑。

按:希字下部所從“市”,確與常見的“(幣)”所從的“巿”有明顯的差別。但若考慮到書手的習慣因素,同篇簡1”所從的“巿”,中間的竪畫也沒有寫下來,證明本簡希字下部從“巿”。“巿”是“巾”的分化字,偏旁中從“巾”的字常常從“巿”,這既說明“巿”和“巾”的密切關係,也證明,本簡“希”字釋讀正確。

整理者:本簡下文殘缺。季旭昇(2015)認爲殘缺8字。

 

 

【引文】

李松儒 《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以上博簡爲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月。(李松儒2015

  峰 《〈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楚簡,201316日。(張峰2013

蘇建洲 《初讀〈上博九〉劄記(一)》,簡帛網·楚簡,201316日。(蘇建洲2013

季旭昇 《〈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4期。(季旭昇2015

高佑仁 《〈上博九〉初讀》,簡帛網·楚簡,201318日。(高佑仁2013

  劍 《說慎》,《簡帛研究二00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月。(陳劍2001

王凱博 《〈史蒥問于夫子〉綴合三例》,簡帛網·楚簡,2013110日。(王凱博2013

何有祖 《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札記》,簡帛網·楚簡,201316日。(何有祖2013

  偉 《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楚簡,200779日。(陳偉2007

  劍 《〈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戰國文字與簡帛,2008322日。又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戰國竹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83317頁。(陳劍2008

  靜 《〈孔子見季桓子〉校讀》,簡帛網·楚簡,200834日。(梁靜2008

  銳 《〈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簡帛網·楚簡,2007822日。(李銳2007

  燕 《讀〈上博九〉》劄記(二)》,簡帛網·楚簡,201317日。(程燕2013

  茜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文字編·歸字說明》,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張世超,20145月。(陳茜2014

單育辰 《佔畢隨錄之十六》,簡帛網·楚簡,201319日。(單育辰2013

高榮鴻 《〈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校讀》,《第二十五届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 年。轉引自季旭昇《〈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4期。(高榮鴻2014

駱珍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字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157月。轉引自季旭升《〈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4期。(駱珍伊2015

[美]顧史考《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序追補》,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月。(顧史考2015

 

網絡論壇討論或文後評議

易泉*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易泉*2013

youren*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youren*2013

無語*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無語*2013

Mpsyx*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Mpsyx*2013

鳲鳩*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鳲鳩*2013

mpsyx*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mpsyx*2013

苦行僧*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苦行僧*2013

溜達溜達* 《俺也凑熱鬧,整個簡單的,把很表面的清理完,接著就看大佬們的了》,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日。(溜達溜達*2013

天涯倦客*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天涯倦客*2013

yushiawjen瑜小楨*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yushiawjen瑜小楨*2013

海天遊蹤*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海天遊蹤*2013

松鼠* youren等《〈史蒥問于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松鼠*2013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12月。

[2] youren等:《〈史蒥問於夫子〉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610日。

[3] 松鼠《有關上博九的字跡情況》,簡帛網·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315日,第0樓。

[4]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61頁。

[5] 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戰國文字與簡帛,2008322日。又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戰國竹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83317頁。

[6]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135頁。

[7]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568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7月3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7月31日。



点击下载附件:1685羅運環:上博九《史蒥問于夫子》研讀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