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孟繁璞:《漢書·地理志》“瓡”地考釋
在 2015/8/24 12:28:15 发布

 

《汉书·地理志》“瓡”地考释

(首发)

 

孟繁璞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瓡”地《汉书·地理志》“北海郡”下载寥寥七字:

瓡,侯国。莽曰“道德”。[1]

其地望叶圭绶指为“薛”,汪士铎言在“潍县东”[2],然皆无据证。周振鹤先生径案“今地无考”[3]。从训诂、校勘角度审视,韦昭审“瓡”音为“诸蛰反”,顾炎武另引新说,云“师古本表注谓,即‘瓠’字,又音‘孤’。而地志注谓即‘执’字,功臣表注谓与‘孤’同。”王念孙则判“‘瓡’为‘执’之讹”。全祖望引《东平王传》中有“瓠山”一例,晋灼引汉注作“瓡山”,据此认为“则‘瓠’音是也。若‘执’音则误耳。其又通而为‘狐’,亦一也。流俗本则且以‘瓡’为‘报’矣。”[4]各家计有“诸蛰反”、执、瓠、孤、狐数诸说,各家莫衷一是。

本文尝试通过文献梳理与器物铭文相对照的方式来推证“瓡”之地望。

 

一、殷商时代孤竹史迹梳理

《尔雅·释地》云:“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5],“觚竹”即孤竹,墨胎氏(又作明疑、墨台、目夷、明夷)。曹定云先生考孤竹国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殷文化时期”[6],其地望“在河北卢龙至辽宁朝阳一带,大体包括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沿渤海湾的范围内”。

孤竹国前期称“竹”,卜辞中有关竹氏的活动纪录“据不完全统计也有40余条,其他商代器物也有所记载”[7]。商代甲骨显示,在武丁晚期和祖庚时已有卜人“竹”,“竹”氏在王朝供职,并对殷王朝保持进贡、姻亲关系。大约在廪辛前后,“竹”国更名“㝬竹”,其职称是亚,其爵位是侯[8]。殷末周初之时,由于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二人的互让国君之位、避纣、扣马谏武王伐殷、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事迹,从而受到儒家称颂。

 

二、春秋以来孤竹南徙时代及“瓡”地望推求

入周以来,孤竹逐渐成为燕、山戎的“与国”。《国语》、《管子》、《史记》等屡言山戎“伐燕”、“越燕而伐齐”。基于傍临强国的实然环境,受到山戎裹挟的孤竹极有可能参与了山戎、燕国的一系列军事活动。

春秋时期,典籍中数见齐国同狄人作战的记载,以致齐厘公时曾与山戎“战于齐郊”。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9]、“斩孤竹”[10]。约四年后,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11]。一向以存邢救卫、救燕作为标志霸业成就的齐桓公,依据“斩孤竹”、“北举事于孤竹”措辞所透露出的意涵推测,桓公此举恐非空手无获,史籍中极有可能抹去了“齐人获孤竹民南徙”的情节。另外,考虑到桓公时齐之东境尚有纪、莱等强国,在很大程度上,此举可谓是削弱山戎与充实东陲防务的两得之举。据此推测,瓡地名称最早出现于齐桓公在位中期(约公元前663年)[12]

据统计,涉及夷齐事迹之首阳山全国至少有11处,其广泛分布于今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各省[13]。《孟子》有“伯夷……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句。楚成王言于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14],《孟子》、《墨子》皆有“挟泰山以超北海”语。此“北海”当即渤海无疑,故“北海之滨”所指应在辽宁、河北、山东三省范围之内。其中,辽宁涉兴城市1处,河北涉卢龙县、滦县、迁安市3处,山东涉昌乐县1处。而辽宁、河北所涉及诸地皆括于原孤竹国疆域之内,且居于孤竹政治中心地区,实不存在“避居”的情况。

反观昌乐首阳山,其所辖范围西汉时即属“北海郡”。元代《齐乘》记界内“孤山……潍州西四十里(案:今昌乐境内)。有穴‘龙洞’,祷焉,云出即雨。宋封山神曰广灵侯,又以孟子言:‘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因立庙,封伯夷清惠侯、叔齐仁惠侯。崇宁、大观碑刻存焉。国朝至元十八年,加封山神曰孚泽广灵侯、伯夷昭义清惠公、叔齐崇让仁惠公。”[15]《肇域志》载“孤山,在县东十里。伯夷避纣隐此”[16],民国《昌乐县续志》亦有“城东南十里外孤山……其上有夷齐庙”,“唐延载元年王羲和造桥记云:‘右乃孤竹、伟长之陵庙’……孤竹庙在城东孤竹山上。”[17]至今,孤山于当地尚有“寿阳山”之称。可知,昌乐夷齐庙、孤山事迹自唐以来屡有记述。

考古方面,1976年山东临沂出土一件战国齐系戈,胡部铭文有“羍阝”字。何琳仪先生隶为“执”或“瓡”[18],认为即西汉北海郡瓡地。另有学者以此推测“齐置瓡县”[19]。联系《汉书•地理志》中“莽曰‘道德’”一语,实即印证了迟至新莽之时“伯夷……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事迹北海郡瓡地时人尚为晓知。如此,器物铭文所揭示的瓡地存续时限从战国以至新莽,绵延长达三四百年之久。

 

三、基于《汉书•地理志》“北海郡”条对“瓡”的考察

《汉书·地理志》载:北海郡“县二十六”,计九县、十七侯国。据周振鹤先生考证,各地望序列如下:

营陵(昌乐东南)、安丘(安丘西南)、淳于(安丘东北)、益(寿光南)、平寿(昌乐东南。案:考古证实,当在潍坊市区西[20])、都昌(昌邑西北)、寿光(寿光东北)、斟(潍坊市区东南)、桑犊(潍坊市区南);剧魁(昌乐西北)、瓡(失考)、剧(昌乐西)、平望(寿光东北)、平的(失考)、柳泉(失考)、乐望(寿光东)、饶(失考)、平城(昌邑东南)、密乡(昌邑东南)、羊石(失考)、乐都(失考。案:当在潍坊市坊子区[21])、石乡(失考)、上乡(失考)、新成(失考)、成乡(安丘北)、胶阳(高密西北)。

北海郡所辖县与侯国皆不出今潍坊市境西起寿光、昌乐,东至昌邑、高密,北滨莱州湾,南至安丘的范围。其中,昌乐“孤山”所在地正在昌乐东北部,括除“失考”诸地后,并未出现地域重叠现象。

今案“瓡”即“孤”字,西汉侯国“瓡”地实为春秋以来孤竹族人所居之“孤”地。其名称产生于齐桓公在位中期(约公元前663年)至战国时代。

 

 



[1] 王先谦.地理志上.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740.

[2]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97.

[3]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28.

[4] 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第五卷).粤雅堂丛书.道光光绪间南海伍氏刊本.112-113.

[5] 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45.

[6] 曹定云.殷代的“竹”和“孤竹”.华夏考古.1988年第3.81.

[7] 王守信 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80.

[8] 曹定云.殷代的“竹”和“孤竹”.华夏考古.1988年第3.78.

[9] 司马迁.齐太公世家.史记(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1489.

[10] 黎翔凤.大匡.管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4.364.

[11] 黎翔凤.轻重甲.管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4.1416.

[12] 《孟子》云伯夷隐居“北海之滨”只能证明商末时今鲁北、鲁中一带为殷人控制,且此语也可以理解成系伯夷个人行为。

[13] 宋坤编.天下首阳知多少.中国孤竹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233.

[14] 杨伯峻编.僖公四年.左传.北京:中华书局.1981.289.

[15] 于钦.齐乘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29.

[16] 顾炎武.肇域志().顾炎武全集.顾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09.

[17] 王金岳等修.赵文琴等纂.昌乐县续志(卷三).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42-143.

[18] 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齐鲁书社.20068月版.191.

[19]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97.

[20] 本书编写组.潍坊市潍城区地名志.潍坊: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2.140.

[21] 本书编写组.潍坊市潍城区地名志.潍坊: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2.140.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5年8月24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5年8月24日。



点击下载附件: 1511孟繁璞:《漢書·地理志》“瓡”地考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回去再看看>>>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2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