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陳偉武教授著《愈愚齋磨牙集》出版
在 2014/10/17 16:28:25 发布

陳偉武教授著《愈愚齋磨牙集》出版

鍾馨

 

中山大學陳偉武教授著《愈愚齋磨牙集》於20149月由中西書局出版。本書平裝32開,定價56元。

 

附書影、目錄、前言、後記:

 

 

《甲骨文字詁林》補遺 1

《古陶文字徵》訂補 17

及其相關諸字 38

兩件新見曾國銅器銘文考述 46

《曾國青銅器》讀後記 54

荊門左塚楚墓漆梮文字釋補 59

戰國楚簡考釋斠議  66

舊釋及从之字平議 

——兼論“慎德”和“悊終”問題 80

郭店楚簡識小錄 89

楚系簡帛釋讀掇瑣  95

上博藏簡識小錄 102

讀上博藏簡第三冊零劄 106

讀上博藏簡第四冊零劄 114

上博簡考釋掇瑣 122

上博簡第七冊釋讀拾遺 129

戰國竹簡與傳世子書字詞合證 138

睡虎地秦簡覈詁 148

秦漢簡牘考釋拾遺  163

西漢簡帛補釋 170

試論簡帛文獻中的格言資料 174

戰國秦漢同形字論綱 198

雙聲符字綜論 206

新出楚系竹簡中的專用字綜議 222

同符合體字探微 235

出土古文字資料與變體字  256

試論出土古文字資料之擬補 272

郭店楚簡中《漢語大字典》所無之字 287

古文字中形聲結構辨析的若干問題 295

試論晚清學者對傳鈔古文的研究  308

曾師經法先生學術成就述略 332

論先秦反義複合詞的產生及其偏義現象  347

甲骨文反義詞研究  359

出土戰國秦漢文獻中的縮略語 369

商代甲骨文中的縮略語 383

兩周金文中的縮略語 395

出土戰國秦漢文獻中的吉祥語 417

試論戰國簡帛文獻中的數量合稱  429

出土文獻之於古漢語研究十年回眸 447

義反音亦反辨議 466

先秦反義詞辨識 472

古漢語指代詞同義連文說略 478

漢語尤最副詞的對立來源 485

訓詁校勘劄記 493

古代稱謂行輩失序證例 501

駡詈行爲與漢語詈詞探論  506

附錄:本書所收論文出處  523

後記  526

 

 

前言

 

此次將本人舊作結集,選入論文四十餘篇,早者刊於1987年,遲者至於2013。內容大體有如下諸方面:

一是古文字考釋之作。涉及戰國簡帛者十篇,有關秦漢簡帛者三篇。主要是戰國至漢初簡帛釋讀實踐中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展開新的研討例如郭店簡有“”字,見《緇衣》篇,整理者隸作“偮”,裘錫圭先生按語認爲“似非人,《說文》有‘’字,疑即由此字訛變而成”。筆者指出此字當是、从入的雙聲符字,咠、入古音近。《說文》訛爲“”,依然是雙聲符字。郭店簡《唐虞之道》“四枳”,裘錫圭先生讀爲“四肢倦惰”,我認爲“”可釋爲“厓”之異構而讀作“解(懈)”。我曾將包山簡“”讀爲“解枸(拘)”、九店簡“凶”讀爲“解凶”。楚簡表示病癒用“”字即“疽”字,等於說“病往也”、“病止也”,可看作“瘥”的同源字而非異體字或通假字。上博二《從政》甲17敔”之“”釋爲“”讀作“樊”,指阻礙禁錮。上博三《彭祖》簡3“余朕孳”,李零先生以“朕孳”爲耈老之名,我認爲當以“余朕”爲第一人稱代詞同義連文,與耈老之名“孳”構成同位關係。《彭祖》簡6“述惕之心不可長”,“述惕”當讀爲“墜易”,本指墜失廢弛,轉指輕慢大意。上博五《三德》簡14“方縈勿伐”,或讀“縈”爲“營”,或如字讀,我改讀爲“榮”訓爲繁盛。上博七《武王踐阼》簡2“盍(乎)”和“武王三日”之“”、“”字,諸家考釋有歧見,我認爲當隸定作“”,析爲祈,聲,“”以爲基本聲符。上博七《凡物流形》簡甲14“夫雨之至,(孰) 之”,筆者認爲字當隸作雨,聲,當是“雩”之聲符替換字,“”字讀“薦”讀“津”均不可信,當讀爲“祭”,“雩祭”古書習見。

秦漢簡帛字詞考釋也有一些愚見,如將睡虎地秦簡《田律》“毋敢夜草爲灰”之“夜”讀爲“畬”指燒草治田;《法律答問》“乏(徭)”之“乏”訓爲“廢”;《封診式》“自”、“自宵”之“自”訓爲“在”;《日書》“頭”訓爲禿頂,“常行”讀爲“當行”指路中央,“大常(當)行”指道路之神。《爲吏之道》“民將姚去”之“姚”讀爲“逃”。銀雀山漢簡《尉繚子》一“甲不出睪”和“睪甲而勝”之“睪”當讀爲“橐”,分別指裝兵甲的袋子和收藏兵甲;《孫臏兵法•官一》“武退”訓爲輕率撤退,與“武進”相對;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亡”訓爲同義連文指逃亡(銀雀山漢簡《兵令》作“述亡”);孔家坡漢簡《日書》“利以祠祀外”和“外除”兩個“外”字均當訓爲室外、野外。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甘沮”讀爲“含咀”猶言咀。

在秦簡中表達“顧”這個詞,或寫作頁,雇聲;或頁,爻聲。有學者認爲此爲匣母宵部字,我指出此非卦爻之“爻”,而是音同“疋”或“雅”,即“”字(屬雙聲符字)所從聲符之一。   

出土楚系簡牘與傳世戰國諸子書時代最爲接近,內容也多可相互證發。《戰國楚簡與傳世子書字詞合證》一文,選取郭店簡和上博簡字詞若干例,與傳世子書比照參覈,旁及其他文獻資料加以考釋。

《試論簡帛文獻中的格言資料》一文,對簡帛格言資料作了一些概述和疏釋,並探討了它們的性質、形式特徵和現實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睡虎地秦簡核詁》有劄記廿二則,先由《中國語文》選刊六則,後來全文由《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發表。《西漢簡帛補釋》一短文,原題爲《秦漢簡帛補釋》,曾刊於某雜誌,編輯刪去原稿開首有關睡虎地秦簡的幾則劄記(後併入《秦漢簡牘考釋拾遺》),造成文不對題、注不對文的情形,本人也“被調入”中山大學出版社。

有幾篇小文涉及甲骨文、金文、陶文和漆書的考釋。于省吾先生主編、姚孝遂先生副主編的甲骨文字詁林》是甲骨文發現之後九十年間考釋成果的集大成之作,《〈甲骨文字詁林〉補遺》一文列舉了其中一些疏漏,分爲“未錄先有之說”、“未錄較爲重要之說”、“未錄編者自家成果”等幾方面加以述,或可供使用《詁林》者參考。

甲骨文“”字舊多釋爲“狼”或“狐”,《說“貘”及其相關諸字》一文認爲,“”字疑爲“貘”的早期寫法,見於武丁,在商代金文和周原甲骨中出現“獏”字較爲後起,春秋金文“”字陳漢平先生疑爲“獏”字異體當是,至戰國楚簡又寫作“”、“”、“莫”等。文中指出商代甲骨文“”字所指很有可能就是早已在中國絕跡而至今仍生存於熱帶地區的動物“獏”。如今看來,上博一《性情論》簡38和荊門左塚楚墓棋梮漆書也有“”字,均用爲“猛”,整理者的讀法可從。甲骨文“”字至戰國仍有沿用,殷墟也有獏的骨骼出土。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有中國商代晚期的獏尊一件。釋“狐”之說不可信。另有學者批評拙說並維護前輩釋“狼”之說,但“良”“亡”聲也是遲至小篆才由回廊之形聲化而成,故釋“狼”之說尚不足以讓我放棄釋“貘”的觀點。

《〈古陶文字徵〉訂補》一文指出,高明和葛英會二位先生編纂的《古陶文字徵》一書在內容和體例上遠較《古匋文孴錄》和《陶文編》美備,在引用其他品類的古文字材料、引用傳鈔古文和引用通人之說三方面,也與《古璽文編》互有短長。對於《文字徵》的疏失,筆者據他家言訂正28, 以己見補正12, 另有技術性偶疏28例,文中亦一一指陳。

2007年張光裕教授惠贈筆者兩件新見曾國銅器照片,於是撰成《兩件新見曾國銅器銘文考述》一文,考釋舊未著錄的曾子伯皮鼎曾太保銘文,指出兩器均屬西周晚期或兩周之際器物,爲曾國歷史研究提供了新資料。以考古材料印證朱芳圃先生之說,辨析“曾”字上兩筆爲甑器兩耳之狀而非蒸汽上出之形。《曾國青銅器》所著錄的兩件曾太保簋,甲簋亦見於《殷周金文集成》4054號,我們可用新見曾太保簋銘文訂補《曾器》和《集成》二書釋文的缺失。

《荊門左塚楚墓棋梮文字補釋》首先對左塚楚墓所出棋梮的漆書文字補釋十餘事,然後對棋梮性質也有所補說,指出棋梮中有一欄所謂“專講民之性情和行爲的文字”,其實也是從爲政者的角度著眼;而漆書文字中有“寧”、“成”、“坪”、“利”、“安”“衰”等單音詞,與戰國秦漢墓葬所出日書中的日名多有吻合,當如整理者所言,與占測宜忌吉凶有關。徐在國先生曾有大文《楚漆梮劄記》(《文物研究》第14輯,黃山書社2005年),筆者失誤而疏於援引。有關棋梮漆書文字,還有蘇建洲先生的《荊門左塚楚墓漆梮字詞考釋五則》(《中國文字》新三十五期,藝文印書館2010年),朱曉雪女士作過匯釋(《左塚漆梮文字匯釋》,《中國文字》新三十六期,藝文印書館2011年),讀者當可參看。

《曾國青銅器》一書是著錄曾國青銅器的總結性著作,《曾國青銅器讀後記》一文對書中銘文釋讀及技術性偶疏作了一些辨析,可供使用此書者參考。

《舊釋“折”及“折”之字平議》一文,考釋楚簡中讀爲“慎”之字,兼及金文、古璽、帶鉤過去釋爲“折”或“誓”之字。陳劍先生《說“慎”》遠較拙文全面而深入。後來陳秉新、陳美蘭、周寶宏等學者對“慎”和相關諸字均有研討,近時曹錦炎先生有大作考釋蔡公子戈“縝”字,指出楚簡所謂“慎”字實爲“縝”字(將刊於《古文字研究》第30輯)。

學者對拙說多有指正,本人衷心感謝。而相關問題難以一一回應,或疏於援引,至以爲歉。如釋郭店簡《窮達以時》6“管夷吾拘囚gd001qd0006+06弃01縛”之gd001qd0006+06弃01爲“”,讀爲梏。王志平先生亦釋“梏”(參王氏《郭店楚簡〈窮達以時〉校釋》,《簡牘學研究》第三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二是兼有理論或古文字學史意味之作。包括探討雙聲符字、同符合體字、專用字、同形字、變體字、古文字資料擬補等問題,此外還有幾篇論文,討論郭店楚簡中《漢語大字典》所無之字,考述晚清學者對傳抄古文的研究,評介曾師經法先生學術成就。

一個字含有兩個表示音讀的構件,就是雙聲符字,過去學者們稱爲“皆聲”、“二重形聲”、“二聲字”、“兩聲字”、“雙重標音”、“雙體同音複合字”、“純雙聲符字”等,筆者《雙聲符字綜論》一文折諸家學說,對雙聲符字的定義、性質及類別均有所辨析,對學者以前利用雙聲符字結構原理考釋古文字的實績作了梳理,並補充了一些新的例證。 

同符合體字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部件構成的字,如“”字等。從商代甲骨文到現行漢字,這類字一直存在。《同符合體字探微》一文著重討論了同符合體字的形音義關係,分析了它們繁簡無別、同符異構、同源及其他各種意義條例。同符合體字大體屬於會意字,具有見形知義的優點,也有表音不明確的缺點,最終走向衰落,大多爲形聲字所取代。

同形字是指音義不同而形體相同的字,與音義相同而形體有別的異體字相對應。顏師古、鄭樵、段玉裁、朱駿聲、王力、李榮、陳煒湛、裘錫圭等古今學者都曾經論及同形字問題,筆者《戰國秦漢同形字論綱》一文著重收集共時的同形字,分別討論戰國秦漢同形字的表現、成因、性質以及同形字研究對古文字考釋的意義。

郭店楚墓竹簡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在字書編纂方面的價值,亦足資論列。“全部簡文字數共12072文,計分字頭1344個,合文22個。”筆者取與《漢語大字典》相比較,形體結構不見於《大字典》楷體字頭者約有300餘字,對這些字的結構特點及性質作了粗淺的討論,就成了《郭店楚簡中〈漢語大字典〉所無之字》一文。

專爲某一意義而造的字就是“專用字”,或稱專字、分別文、分化字、區別字、專造字, 現代古文字學家在考釋古文字或疏解出土文獻時經常會指明某字爲專用字。《新出楚系竹簡中的專用字綜議》一文,取材于曾侯乙墓簡、包山簡、郭店簡、九店簡、上博簡等,旁及其他古文字資料,對專用字的性質、特點均有所揭示。

變體字是指增、改變筆方向或部件位置而構成與原字不同的字。楊樹達先生首倡“變體”之說,于省吾、李新魁、裘錫圭和張亞初等先生都有諸多論述,筆者在《出土古文字資料與變體字》中主要對前輩學者已有成果進行梳理,分爲“《說文》所見變體字辨證”、“出土古文字資料中的變體字”、“其他資料所見變體字”幾方面加以闡述。變體字是聯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加以分析的結果,前輩學者的相關研究,有利於補正“六書說”的缺失。變體字可以是同源分化字,也可以是來源各別、在漢字使用過程中因避免重複而產生的新字。 

古文字資料對古代社會歷史文化及語言文字研究意義重大,而在書寫鑄刻傳過程中,訛奪時有發生,出土時往往殘損嚴重。對出土古文字資料殘缺部分加以構擬補足,簡稱擬補。擬補是出土古文字資料復原的有機組成部分,古文字學家所作擬補,時有出入,可從古文字學、語言學、文獻學等角度加以考察,驗證其是否合理。《試論出土古文字資料之擬補》一文,正是對擬補的原理、類例及存在問題所作的探索。

在古文字考釋的實踐中,形聲字的結構分析仍然會出現種種偏差。古文字中形聲結構辨析的若干問題》一文,對相關實例稍事整理,大致歸納爲誤以聲符爲形符;誤以形符爲聲符;誤以聲符甲爲聲符乙;誤以形符甲爲形符乙;誤以初文爲省體誤以聲符構件爲羨符;並對致誤原因也有所討論。

許瀚、王筠、鄭珍、陳介祺、吳大澂、孫詒讓等一大批晚清學者從多層面、多角度研究傳鈔古文,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積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值得認真總結。試論晚清學者對傳鈔古文的研究》一文,檢討晚清學者在七十餘年間研究傳鈔古文的得失,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其一,對傳鈔古文本身的研究;其二,利用傳鈔古文考釋金文;其三,利用傳鈔古文考釋甲骨文。

《曾師經法先生學術成就述略》一文,介紹業師曾憲通先生的問學治學歷程,闡述曾師在古文字學、語言學、文化史、學術史研究諸方面的學術成就,將其治學特點歸納爲:其一、古文奇字,祛妄釋疑;其二、文化研究,以爲標的;其三、宏觀微觀,互爲表裏。   

三是古文字與漢語史研究相結合的論文。有數篇都與先秦反義詞研究有關,可算一個系列。《論先秦反義複合詞的產生及其偏義現象》一文指出,甲骨文中反義詞對舉非常頻繁,而連用對舉則是反義複合詞的直接過渡形式,殷代產生反義複合詞“旦湄”、“上下(下上)”、“往來”和“文武”絕非偶然。在甲骨文中對舉而用的“小”與“大”、“左”與“右”、“出”與“入”,至西周已變成反義複合詞。反義複合詞的偏義現象至遲在西周也已經出現了。《甲骨文反義詞研究》列舉大量例子證明,同見一辭或對舉是甲骨文反義詞的一種分布規律。文中還論述了甲骨文反義詞的形體標誌的問題,指出甲骨文的形象性較強,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對某些單音節反義詞的相同義素和對立義素能起圖解作用。

有學者認爲“‘義反音亦反’是上古漢語單音節反義詞產生的一條重要規律”。筆者在“義反音亦反”辨議》一文批評了這種觀點,指出這是由“音同義也同,音近義也近”的規律演繹出來的產物。

商周秦漢縮略語的探討,曾是自己頗爲用力的專題,共有三篇論文,討論商代甲骨文、兩周金文和戰國秦漢文獻中的縮略語,分別參加中國語言學會第九、十一、十三年會,先後刊於《中國語言學報》。《出土戰國秦漢文獻中的縮略語》一文,先爲出土戰國秦漢文獻中的縮略語作了界定,再按其來源劃分爲三種類型,指出這些縮略語的結構特徵是:縮略具有任意性;注重保留原詞語的首字;省去原詞語的次要成分。文章還辨析了若干縮略語實例,最後簡要探討了縮略語的性質。《商代甲骨文中的縮略語》一文,著重描寫了商代甲骨文中三種類型的縮略語,包括:記時詞語的縮略、國族名和地名的縮略、先公先王及舊臣將領名號的縮略等。文中指出一個原詞語對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縮略語,這種詞彙現象早在商代甲骨文就已存在;同時,商代的詞語縮略,已經注意保留原詞語的重要語素而省略其次要語素。在《兩周金文中的縮略語》一文中,著力描寫兩周金文中的縮略語,粗分爲人物名號縮略、國族名號縮略、地名縮略,這些都屬於專名的縮略;此外還有一般詞語的縮略。在記時詞語縮略方面,兩周金文所見不及商代甲骨文普遍,而在一個原詞語存在多種縮略形式對應方面,兩周金文更爲常見,職官分類更趨細密,官稱縮略也更活躍。

吉祥語又稱吉語、嘏辭等,或施於祈禱,或施於問候,或施于祝頌。20世紀30年代,徐中舒先生撰有名文《金文嘏辭釋例》,堪稱垂範之作,其取材大體限於西周和春秋金文,而金文之外,古文字資料尚有多種品類(如璽文、陶文、玉石文、貨幣文、簡帛文等),吉祥語的內容、形式及性質亦各有不同特點,《出土戰國秦漢文獻中的吉祥語》一文,專門討論戰國秦漢時代多種古文字材料所見的吉祥語。

出土文獻之于古漢語研究十年回眸》一文應《古漢語研究》雜之約,對1997年之前十年間利用出土文獻古漢語音韻、語法和詞彙的情況作了綜述。

數量合稱是指“三公”、“四海”、“五行”、“六德”之類詞語。《試論戰國簡帛文獻中的數量合稱》一文,先對戰國簡帛文獻所見數量合稱作了一些輯證工作,分爲兩大類:分稱見於上下文的數量合稱、分稱不見於上下文的數量合稱。論文接著對相關問題加以討論:數量合稱的內容尚可研議;數量合稱的名實關係;數量合稱的字詞關係。筆者認爲,由於語言變遷和文字釋讀障礙等原因,使得戰國簡帛文獻所見數量合稱的考釋仍然存在不少爭議;許多數量合稱出現頻率頗高,而且流傳久遠,視爲合稱詞當無不可,有的合稱有成爲泛稱的趨勢。

四是純屬漢語史研究的論文。

《古漢語指代詞同義連文說略》一文列舉了古漢語指代詞同義連文的六組例子:1、朕吾、朕、朕;2、爾汝;3、渠伊;4、此若、若此、夫若;5、彼其(之)、夫其、此其、其此;6、誰何、何誰、孰誰、何孰;並對這一具有漢語特色的語法現象的成因及性質有所說釋。

《先秦反義詞辨識》一文,辨識的反義詞分爲三種:“本爲反義詞而誤解例”、“本爲反義複合詞而誤解例”、“反義語素並列而誤倒例”。

訓詁校勘劄記》一文是有關傳世文獻字詞訓釋或校勘的一些劄記。

《漢語“尤最”副詞的對立來源》一文,追溯漢語“尤最”副詞的來源,羅列大量實例證明,漢語以積極和消極的性質對立的事物表“尤最”,殊途同致,效果無差。

稱謂有其長幼尊卑之序,若不依序而用,即是行輩失序。《古代稱謂行輩失序證例》一文列舉了古代稱謂行輩失序的若干實證,並從語義學和修辭學的角度予以解釋。

詈行爲與漢語詈詞探論》一文,首先分析作爲言語習俗的詈行爲的心理機制,然後指出,漢語詈詞相當發達,且具有種種認知價值,充分表現了中國文化中的人本觀念、種族意識和倫理道德觀念,反面證明瞭中國人的生活理想,正好爲研究俗文化、整體把握中國文化精神提供了大量真實生動的材料,值得研究者重視。

原來有一些單篇論文,《銀雀山漢簡通假字辨議》、《銀雀山漢簡考釋十則》等,已見於拙著《簡帛兵學文獻探論》,暫不錄入此集。另有三兩篇小文論及清華簡,亦不錄入。

以上略述本文集內容梗概,卑之無甚高論,漫無友紀,真誠期待同行師友指正。

 

 

 

後記

 

我的第一個論文集叫做《愈愚齋磨牙集》。

沚齋陳永正先生曾說過,讀不好的書就會越讀越蠢。於是我將寒齋名爲“愈愚齋”,本想藉讀書治治愚蠢的毛病,誰知馬齒日增,書多讀了幾本,平生上當受騙不少,真的愈來愈愚了。

人生有涯,經歷了從無牙到有牙,又從有牙到無牙的轮回。學海無涯,人們總是以有涯去磨無涯,既不聰明,也很無奈。我睡覺時總愛磨牙,中醫病名叫做“齒介齒”,病因有胃熱、食積、蛔蟲、氣血虛等多種,自己諱疾忌醫,竟多年而未愈。研究語言文字學,咬文嚼字,與磨牙一般,故將此集命曰“磨牙集”。

高中畢業在鄉下流浪兩年後,1979年我考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本科二年級時開始對語言文字學感興趣。陳煥良先生當時給我們年級講授“古代漢語”課,給我開列了一些入門書。此後我較多地選修語言學方面的課程,如李星橋(新魁)先生主講的“音韻學研究”、陳韋戈(煒湛)先生的“古文字學”、孫稚雛先生的“《說文解字》研究”、黃家教先生的“漢語方言調查”、高華年先生的“普通語音學”、張維耿先生的“漢語修辭學”等。三年級時曾專程拜訪李星橋先生,明確了求學的方向,讀書針對性更強一些。在李先生指導下完成了本科畢業論文《古漢語詞義轉移界說及其類型》。1983年考上了漢語史專業研究生,從潘弢庵(允中)師攻讀碩士學位,1986年畢業,留本校中國古文獻研究所工作。1991年考上曾經法(憲通)先生的在職博士生,研究方向爲戰國秦漢文字,1994年獲博士學位。1998年起調任中文系教職至今。內部刊物《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6年第1期發表了習作《〈詩經〉同義動詞說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同年第10期轉載,這或可說是自己入道之始。本科階段即從經法、韋戈、孫稚雛、黃光武諸位先生問學或受課,星橋和弢庵兩位先生一直教導我們要高度重視古文字資料在漢語史研究中的作用。碩士生階段,潘老堅持讓我們同古文字方向的研究生一起修課,我修習過韋戈先生主講的“甲骨文字研究”、經法先生的“古文字學導論”、孫稚雛先生的“青銅器銘文選讀”。古文字學研究室資料員黃光武先生是我的同鄉父執,從我入學伊始即關心我的生活和學習,在借閱古文字專業書方面提供了諸多便利。入行迄今垂三十年,寫過算是論文的東西約有八十餘篇,這次編選結集,對五十歲以前的學習和研究作一個盤點,或可有利於自己今後的學習和工作。從年輕的時候起,自己節衣縮食,積攢路費,汲汲以求,追隨弢庵、經法、星橋、韋戈諸位先生外出參加學術會議,開眼界,結善緣,得到學界許多前輩的指導。現在集中的許多論文,正是以前赴會的舊“門票”。

友生王輝博士畢業前曾掘地三尺,掇拾我的舊作新篇,勒成一卷,顏曰“陳某某語言文字論集”,複印四冊,一冊自存,二冊遺我,一冊贈陳送文。據說後來又嘗複製貽郭永秉、程少軒、石小力诸位。去年初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參加馬王堆簡帛新整理本閱稿活動,少軒兄出其所藏拙撰文集邀我題簽,我欣然應命,題曰:“供批判用。”王輝君赤誠可鑒,只是拙稿謬種流傳,我深誤人不淺。

去年元宵節赴上海參加北大簡《老子》首發式,臨返穗前,中西书局总编秦志華先生枉駕來我下榻的旅館相訪,晤敘甚歡。於是我有出版論文集之請,蒙秦兄慨然應允,秋天同赴美國達慕思大學參加清華簡研討會時,復就拙集選目及編輯事宜向秦兄請益,獲教良多。工夫茶喝多了,只是功夫未到家,夜不成眠,九月一日有打油詩爲證:“皤然回首歎蹉跎,亦有傷悲亦可歌。訪友尋師非放浪,咬文嚼字費摩挲。楚縑秦參同異,吉語詈詞探少多。一葦飄搖餘短楫,茫茫學海欲如何?”

1996年我承擔過一個教育部項目,叫做“戰國秦漢簡帛詞語通釋”,一直拖到2008年才結項,集中不少論文大概可算這個項目的成果。我還曾經完成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叫做“特殊漢字的歷史考察”,把具有某一方面特殊性的漢字加以專門討論,主要有同形字、雙聲符字、專用字、變體字、同符合體字等。桂園張桂光先生青眼有加,其大著《漢字學簡論》參考文獻中祇列一篇論文,就是拙撰的《同符合體字探微》。參加港澳臺學術會議的一些論文在大陸流布不廣,趁這次結集的機會,也算可以向更多的內地讀者請教。

自己當了漢語史研究的逃兵,於古文字學而言,又是半路出家,兩方面都是半桶水,做學問,寫文章,時常黔驢技窮之感,徒歎奈何。

業師弢庵先生和經法先生對我悉心教誨和培養,星橋先生、韋戈先生、沚齋先生、陳煥良先生、黃光武先生都對我熱情指導和幫助,隆恩大德,令我沒齒難忘。沚齋先生賜題寒齋匾額,又爲文集題耑,讓我受寵若驚。此次論文結集出版,秦志華先生和東莞市中山大學校友會副會長陳衛民先生鼎力支持,曾師一再敦促指導,范常喜、陳送文、蔡一峰諸君時有相助,王輝、石小力二君助力尤多,責任編輯田穎女士盡心盡力,匡謬補闕,我都感念在心,怎一個謝字了得。

此集所錄論文,除了個別明顯錯誤予以訂正外,其餘多仍舊貫,過而不改,惡莫辭焉。文非成於一時,亦非刊於一地,或各類學術會議要求各別,格式殊難一律。萬望讀者鑒諒。

2014年3月

 

 

感謝陳偉武先生允准發佈書訊!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