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卉:清华简《说命上》“说于*伐失仲”考
在 2013/12/28 23:00:54 发布

 

清华简《说命上》“说于伐失仲”考

 

(首發)

 

张卉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清华简《说命上》记载了商王武丁任用傅说的经过,事分为三。(一)傅说为庸于傅岩,武丁画像求之;(二)失仲违卜,傅说征伐;(三)武丁命傅说为公。其中第一、第三项内容可与传世文献对应,唯第二项傅说伐失仲之事不见于典籍,现将相关文字摘录如下:

失仲是生子,生二牡豕。失仲卜曰: “我其杀之”,“我其已,勿杀”,勿杀是吉。失仲违卜,乃杀一豕。说于伐失仲,一豕乃保以逝,乃践,邑人皆从,一豕仲之自行,是为赤俘之戎。[1]

其中“说于伐失仲”句是解读此次征伐的关键,学者们对文字释读尚有争议,文意理解仍有分歧。笔者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句中的“”和“失仲”进行考察,进而揭示其所反映的上古史事。

简文曰“说于伐失仲”,对“”字的释读,学者看法不同,观点有二。(一)“”释作“围”。整理者释作“于围伐”[2]。杨蒙生同意此说,并进一步指出,对比简文的“于围伐”和鼎铭的“于征伐”,我们怀疑前者是一种与普通征伐有别的讨伐方式。[3]王宁认为,“说于围伐”的句式与《诗》“君子于役”、“之子于征”、“王于出征”略同,意思是傅说前往围伐。[4]廖名春、赵晶亦认为“围伐”是围攻之意。[5](二)“”释作“郼”,为地名。子居认为,此字当即“郼”字,“说于郼伐佚仲”即傅说自郼地出发征伐佚仲。[6]

上述观点中,将“”释为“围”不妥,楚简帛中“围”皆写作“回”,如清华简二《系年》曰秦晋“回商密” [7],《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作“围商密”[8];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章》曰“楚回雍氏”[9],《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作“楚围雍氏”[10];上博简六《庄王既成》曰“王子回”[11],《史记·楚世家》作“公子围”,《集解》引徐广曰:“《史记》多作回。”[12]可知“回”是初文,“围”是后起字,秦汉之前“围”皆写作“回”。将“”解释为地名是正确的,但把“于”训为“自”,“”同于“郼”则不确。首先,“说于伐失仲”是“说伐失仲于”的倒装,“伐某于某地”,文献习见,如《国语·晋语四》“献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13],《史记·赵世家》“伐齐于鄄”[14],清华简二《系年》“伐卫于楚丘”[15]等,上述语句中“于”作介词,训为“在”。“说于伐失仲”,即傅说在地伐失仲,“”是失仲之国,故傅说伐之。其次,“郼”是商汤龙兴之地,《吕氏春秋·慎势》曰:“汤其无郼,武其无岐,不能成功。”高诱注:“郼,汤之本国。”[16]又《吕氏春秋·慎大》曰:“汤为天子,夏民亲郼如夏。”高诱注:“郼,读如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17]可知“郼”即“殷”,后人把其作为商王朝代称。如将“”释为“郼”,“说于郼伐失仲”即傅说在“郼”讨伐失仲,失仲为何在郼地,令人费解,故此说不当。

笔者认为“”,从“宀”从“韦”,即“韦”,楚文字常常赘加“宀”作为繁饰。“韦”在简文中为地名,在文献中有迹可寻,《诗经•商颂•长发》:“韦顾既伐”,郑笺曰:“韦,豕韦。”[18]《汉书·古今人表》亦有“韦”,师古曰:“豕韦国。”[19]可知“韦”即“豕韦”。商代豕韦,势力显赫,《国语·郑语》曰:“大彭、豕韦为商伯。”[20]《汉书·韦贤传》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大商,迭彼大彭,勋绩惟光。”[21]但在武丁时期,豕韦被伐灭,《史记集解》引贾逵曰:“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22]此当是武丁为振兴商王朝所进行的诸多征伐之一。考之简文,“说于韦伐失仲”也在武丁时,具体来讲是在“得说于傅岩”[23]之后,“天乃命说伐失仲”[24], “天乃命”自然为武丁之命,人君假天命之事,古代习见。[25]这是武丁亲命,傅说亲伐的一次战争。结果是“乃践,邑人皆从”,“践”通“翦”,“从”训“服”,[26]即失仲被伐灭,国人皆降服。因此,简文“说于韦伐失仲”和文献“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所言当为一事,即武丁命傅说伐灭豕韦,“韦”是“豕韦”的简称。

“失仲”是此次傅说征伐的对象,其身份如何,学者们或考之文献,或征于卜辞,观点有二。(一)“失仲”为“佚侯”。子居认为,其人盖为“佚”地的诸侯,如《逸周书·世俘》所称“佚侯”者。[27]廖名春,赵晶同意此说,认为“失仲”当读为“佚仲”,其人排行第二,故称“仲”。[28](二)“失仲”为“羌龙”。王宁认为,卜辞的“羌龙”或许和“失仲”有关,“失仲”即“羌龙”的音转或讹变,因为本篇“仲”的原字是从“宀”“中”声,有可能读若“宠”,而“龙”、“宠”音近通用,至于“羌”和“失”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察。[29]

上述观点中,将“失仲”比附于卜辞中的“羌龙”,缺乏证据,不足为信。将“失仲”之“失”解释为国名是正确的,《左传·隐公八年》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预注:“报之以土而命氏曰陈。”孔颖达正义:“报之以土,谓封之以国,名以为之氏,诸侯之氏则国名是也。”[30]故“失仲”之“失”为国名,并以国为氏。但将“失”等同于“佚侯”之“佚”则有可商之处。首先,《逸周书·世俘》之“佚”是否为国名,学者有不同意见,朱右曾曰“佚侯盖附近小国来助霍艾者”[31],把“佚”作为国名,但李学勤却认为“佚”通“逸”,训为“逃亡”。[32]其次,如果“佚”为国名,其为商末纣时之国,而简文“失仲”之“失”,则是武丁时国,二者能否等同,也还有待证明。

笔者认为,失仲之“失”国,即“豕韦”之“豕”。据简文记载,傅说伐失仲之战和“豕”紧密相关。此次征伐原因是,“失仲是生子,生二牡豕。失仲卜曰:‘我其杀之’,‘我其已,勿杀’。勿杀是吉。失仲违卜,乃杀一豕。说于韦伐失仲。”即失仲生二“牡豕”,以为不祥,故占卜询问是否要杀掉二豕子,结果为“勿杀是吉”;当失仲违卜杀掉一豕后,“说于韦伐失仲”,遂招致讨伐之祸。此次征伐结果是,“一豕乃保以逝,乃践,邑人皆从。一豕仲之自行,是为赤俘之戎。”即失仲战败,但是没有被杀掉的那一豕预见到了傅说来伐,因此保着佚仲逃走了[33],成为“赤俘之戎”[34],失仲的一支得以延续。因此,“豕”对于失仲之国有着重大意义,关乎“失”国兴衰,很可能是此国的图腾。我国古代部族常以动物为图腾,进而名国,如《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时“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35],其中“熊罴貔貅貙虎”就是以这几种动物为图腾的国族。又《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时“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36],少昊部落以鸟为图腾,其中又包括诸多以鸟为名的小国族,如“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五雉”、“九扈”等[37]。甲骨卜辞中也有不少方国以图腾物为名,如马方(《合集》6664正)、龙方(《合集》6583)、虎方(《合集》6667)等。故失仲之“失”国以“豕”为图腾,又以“豕”为国名。上古音中“豕”、“失”二字音近,“豕”属书母支部,“失”属书母脂部,可双声通假。故失仲之“失”即豕韦之“豕”,对此徐中舒先生早有论断:“豕韦在旧史中或作失韦,或作室韦,豕、失、室皆书母字,故得相通。”[38]因此“失仲”是“失”国首领,“失”国即“豕”国,是“豕韦”的简称。古代二字地名,所称可单可复,如“荆楚”,可称“荆”,或称“楚”。故“豕韦”之名,亦可称“豕”,或称“韦”。“说于伐失仲”,即武丁派傅说在豕韦征伐其首领失仲,此次征伐为我们研究豕韦古国的地望和迁徙提供了新线索。

豕韦地望,《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曰:“白马县南有韦城,故豕韦国也。”[39]《通典•州郡典》灵昌郡条下曰:“滑州,其地得豕韦氏之国。”“韦城,古豕韦国。”[40]可知豕韦在今河南滑县。但清华简《说命上》曰:“惟殷王赐说于天,用为失仲使人。王命厥百工像,以货徇求于邑人。惟弼人得说于傅岩。”[41]傅说曾是失仲的役使之人,武丁画像寻求,得于傅岩,可知傅岩为失仲之国即豕韦国内一地名。傅岩又称傅险,《史记·殷本纪》:“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索隐》曰:“旧本作‘险’,亦作‘岩’也。”《正义》引《括地志》曰:“傅险即傅说版筑之处,所隐之处窟名圣人窟,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即虞国虢国之界。”[42]《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平陆县条下曰:“傅岩,县东三十五里,即殷相傅说隐处,俗名圣人窟。”[43]可知傅岩在今山西平陆县,故豕韦也当在晋南平陆一带。传世文献称豕韦在今河南滑县,出土楚简却称其在晋南平陆,可知古代豕韦不止一处。

《汉书·古今人表》记载豕韦共三处:夏代孔甲时的“韦”,师古注曰:“豕韦国,彭姓。”[44]商代南庚、阳甲时的“豕韦”[45]。商代武丁时的“刘姓豕韦”[46]。上述豕韦,姓氏不同,或为“彭姓”,或为“刘姓”,或未言其姓,现分别述之。(一)彭姓豕韦。[47]《国语·郑语》曰:“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韦昭注:“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大彭、豕韦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复兴而灭之。”[48]可知彭姓豕韦是祝融之后,为夏代方国,又曾为商伯,至“殷复兴而灭之”,即武丁中兴时被伐灭。因此不仅夏代孔甲时的豕韦为彭姓,商代南庚、阳甲时的豕韦,及清华简《说命上》中武丁命傅说讨伐的豕韦皆为彭姓。(二)刘姓豕韦。《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杜预注曰:“陶唐,尧所治地。更,代也。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49]可知刘姓豕韦是陶唐氏尧之后,夏孔甲时刘累取代彭姓豕韦,后刘累逃至鲁山,“彭姓豕韦”复国,直至商王武丁灭彭姓豕韦,“刘姓豕韦” 复承其国。因此,夏商时期豕韦有二,一曰“彭姓豕韦”,一曰“刘姓豕韦”,二者屡有兴衰更替,地望亦有迁徙,现梳理如下。

 “彭姓豕韦”的兴衰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夏孔甲时失国与复国。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述,彭姓豕韦在夏孔甲时失国,被刘累所代,不久又复国。此时彭姓豕韦地望所在,《左传·昭公元年》曰:“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侍夏、商。”《疏》引服虔曰:“唐人即是刘累。”[50]《史记集解》引贾逵曰:“唐人,谓陶唐氏之胤刘累,事孔甲,封于大夏。”[51]可知大夏本为彭氏豕韦所居,后来孔甲封刘累于此以代之。大夏所在,《史记索隐》曰:“且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大夏是也。”[52]又《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夏虚在今河东大阳县。”[53]大夏即夏墟,在河东大阳,即今山西平陆县,夏代彭姓豕韦居于此地。(二)商武丁时被伐灭。武丁命傅说伐彭姓豕韦首领失仲,事详见清华简三《说命上》,且从简文可知此时“傅岩”为豕韦国内地名,豕韦仍在晋南平陆一带。此次征伐的结果是失仲一子逃脱,发展为“赤俘之戎”,为彭姓豕韦余脉。(三)周赧王时迁至彭城。《汉书·韦贤传》曰:“王赧听谮,寔绝我邦……我祖斯微,迁于彭城。”注引应劭曰:“王赧,周末王,听谗受谮,绝豕韦氏也。”[54] 可知周赧王时,听信谗言,绝彭姓豕韦,其族衰微,迁往彭城。

“刘姓豕韦”的兴衰迁徙,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夏孔甲时建国及东迁。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述,刘累为陶唐之后,夏孔甲时代替晋南彭姓豕韦,建立刘姓豕韦,不久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刘姓豕韦从晋南迁至鲁县。鲁县地望,《史记正义》曰:“鲁县,汝州鲁山县是。”[55]《水经·滍水》曰:“滍水岀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郦道元注曰:“滍水又东迳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56]东迁之后的刘姓豕韦居于今河南鲁山县。(二)夏末商汤伐豕韦。《诗经•商颂•长发》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清人马瑞辰曰:“彭姓豕韦,至武丁时始灭,是知汤所伐者,非即彭姓豕韦。”[57]故这次商汤征的是“刘姓豕韦”。此时刘姓豕韦的地望,《诗地理考》曰:“《左传》‘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 [58]可知孔甲之后刘姓豕韦不断迁徙,至夏朝末年,居于河南滑县,被商汤伐灭。(三)商武丁时复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杜宇注曰:“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59]《国语·晋语八》韦昭注:“初,祝融之后彭姓为大彭,大彭、豕韦二国为商伯,其后商灭豕韦,刘氏自御龙代豕韦。”吴曾祺曰:“灭豕韦以刘氏代之,在武丁之世。”[60]可知武丁时彭姓豕韦被灭,刘姓豕韦复国。(四)商末改国于唐。《国语·晋语八》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韦昭注:“周,武王之世,唐、杜二国名,豕韦自商之末改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而封弟唐叔虞,迁唐于杜谓之杜伯。” [61]可知商朝末年,刘姓豕韦又从滑县迁于唐地,并改国号为唐。《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集解》引《世本》曰:“‘居鄂’。宋忠曰‘鄂地今在大夏。’”[62]唐在晋南。周初唐被成王所灭,其族迁于原杜国,其地封给唐叔虞。

综上所述,清华简《说命上》曰“说于伐失仲”,即武丁命傅说在豕韦讨伐失仲,“”即“韦”,“失仲”之“失”即“豕”,都是“豕韦”的简称。简文为我们研究三代时期“彭姓豕韦”、“刘姓豕韦”的迁徙及地望提供了新线索。“彭姓豕韦”为祝融之后,居于晋南,夏代孔甲时一度失国;商代曾为商伯,武丁时命傅说伐豕韦首领失仲,失仲一子逃脱,成为“赤俘之戎”;周赧王灭之,迁居彭城。“刘姓豕韦”为陶唐之后,夏孔甲时刘累代彭姓豕韦而建国,不久失国,先迁于鲁山,后移至滑县,夏末被商汤所灭;武丁时,彭姓豕韦灭亡,刘姓豕韦复国,并在商末迁回晋南唐地,并改国号为唐;周初被成王所灭。

 

 



[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2页。

[2]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2页。

[3] 杨蒙生:《清华简〈说命上〉校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13 1 7 日。

[4] 王宁:《读清华三〈说命〉散札》,武汉大学简帛网,2013 1 8 日。

[5] 廖名春、赵晶:《清华简<说命>(上)考释》,《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6]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16日。

[7]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二),中西书局,2011年,第658150页。

[8]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21页。

[9]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98页。

[10]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896页。

[1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2247-248页。

[1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703页。

[13]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346页。

[1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799页。

[15]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二),中西书局,2011年,第449144页。

[16] 吕不韦:《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第211页。

[17] 吕不韦:《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第160页。

[18]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627页。

[19]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83页。

[20]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67页。

[21]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1页。

[2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86页。

[23]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3页。

[24]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3页。

[25]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16日。

[26]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4页。

[27]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16日。

[28] 廖名春、赵晶:《清华简<说命>(上)考释》,《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29] 王宁:《读清华三〈说命〉散札》,武汉大学简帛网,2013 1 8 日。

[30]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3页。

[31] 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月,第431页。

[32] 李学勤:《<世俘篇>研究》,《史学月刊》1988年第2期。

[33] 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16日。

[34] 整理者读为“赦俘之戎”,“戎”指兵事。(参见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2124页。)对此后来学者多有纠正,如子居就指出“赤俘之戎是戎狄名。”(参见子居:《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201316日。)“某某之戎”文献习见,皆为戎狄之名,故当以后说为是。

[3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5页。

[36]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83页。

[37]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83页。

[38] 徐中舒:《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第50页。

[39]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025页。

[40]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4756-4757页。

[4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三),中西书局,2012年,第122页。

[4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02页。

[4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第1912页。

[44]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83页。

[45]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87页。

[46]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888页。

[47] 彭姓豕韦又作防姓豕韦,《史记索隐》引《世本》曰:“豕韦,防姓。”马瑞辰曰“防、彭古声近,以旁、 彭互通类之,防姓即彭姓”。(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182页。)

[48]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67页。

[49]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3页。

[50]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23页。

[5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772页。

[5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35页。

[53]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446页。

[54]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1页。

[55]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35页。

[56]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722-723页。

[57]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181-1182页。

[58] 王应麟:《诗地理考》,收入《诗考·诗地理考》,中华书局,2011年,第340页。

[59] 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3页。

[60]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23页。

[61]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23页。

[6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635页。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2月2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2月28日。



点击下载附件:1287張卉:清华简《说命上》“说于伐失仲”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一上示三王 在 2013/12/28 23:45:45 评价道:第1楼

    王志平先生也有文章討論“宀/韋”的問題。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3/20131225162356787270182/20131225162356787270182_.html

  • ee 在 2013/12/29 16:10:37 评价道:第2楼

  • ee 在 2013/12/29 16:16:20 评价道:第3楼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6&fpage=3&page=4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