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侯乃峰:《論語·八佾》詞語札記二則
在 2013/11/25 14:14:58 发布

 

《論語·八佾》詞語札記二則

(首發)

 

侯乃峰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爲諸生授課之需,重新溫燖《論語》一書,頗得程頤所謂“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之效驗。今將讀《八佾》篇時所做詞語札記兩條,敷衍成稿,以就教於諸位同好及博雅方家。

一、翕如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其中“翕如”之解,綜括起來大致有三種主要說法1

(一)、盛也。何晏《論語集解》:“翕如,盛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從之。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始作,翕如也”譯文爲“開始演奏,翕翕地熱烈”2,當是源自於此解。

(二)、變動之貌。鄭玄注主此說。錢穆《論語新解》云:“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是爲樂之始。”方驥齡《論語新詮》引前人之說,亦主“(聞者)變動”之義。

(三)、合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翕,合也。”而對“合也”的具體解釋,似乎又分成兩途:(1)、取“(樂聲)和合”之義。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引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爲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又如蔣沛昌《論語今釋》:“翕如也——和合一致的意思。”(2)、將“合也”之義與《說文》“翕,起也”之義貫通,解釋爲“合起、收斂”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於“翕,起也”下云:“《釋詁》、毛傳皆云:‘翕,合也。’許云‘起也’者,但言‘合’則不見‘起’,言‘起’而‘合’在其中矣。‘翕’从‘合’者,鳥將起必斂翼也。”如清黃式三《論語後案》:“……是‘翕’乃合起之貌。《說文》:‘翕,起也。’《玉篇》:‘翕,合也。’字從羽,謂鳥初飛而羽合舉也。”何新《論語新解——思與行》:“翕如,……收斂曰‘翕然’。”

此外,錢穆《論語新解》於“翕如,謂鐘聲既起,聞者皆翕然振奮”之前云:“古者樂始作,先奏金,鼓鐘。翕,合義。”似乎錢氏亦同意“翕,合也”之解釋,然不知其緣何從中推衍出後文“聞者皆翕然振奮”之意。

仔細體味上述諸說,第一種“盛也”之說似有不通。——作爲“始作”之樂音,以“盛”來形容,即相當於說樂音剛開始演奏就進入高潮,恐於理難安。第二種說法“變動之貌”,贊同此解者皆謂樂音使得聽聞者如何如何,恐怕也不符合原文本義。——因爲原文中孔子談論的明顯是樂曲的演奏進程,故“翕如”所形容的對象自然應當是樂音,而非聽聞樂音之人。

由此看來,三種說法中祇有第三種“合也”最爲可取。而對“合也”的兩種具體解釋,第一種取“(樂聲)和合”之義恐亦不可信。——蓋演奏樂曲無不欲其和合諧調,和諧原則應該是貫穿於整個演奏過程之中的,孔子之語似乎無由專門强調“始作”階段需要和合諧調。

綜上,筆者以爲“翕”解釋成“合起、收斂”之義最爲允當。孔子之意當是謂樂曲剛開始演奏的階段,樂音尚未完全鋪張擴展開來,給人的感覺似乎是聚合斂縮在一起,故以“翕如”形容之。

二、木鐸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其中“木鐸”具體是指何物?細究起來,頗爲耐人尋味。觀古人注釋,可考見其相因沿襲之迹。

何晏《論語集解》引孔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製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由此僅可知“木鐸”爲施政教時所敲擊的響器。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鐸用銅鐵爲之,若行武教,則用銅鐵爲舌,若行文教,則用木爲舌,謂之木鐸。將行號令,則執鐸振奮之使鳴,而言所教之事也。故《檀弓》云:‘宰夫執木鐸以命於宮曰:捨故而諱新。’又《月令》云:‘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是其事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木鐸,金鈴木舌,施政教之所振也。”

邢昺《論語注疏》:“云‘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者,禮有金鐸、木鐸,鐸是鈴也,其體以金爲之,明舌有金、木之異,知木鐸是木舌也。《周禮》教鼓人‘以金鐸通鼓’,《大司馬》‘教振旅’、 ‘兩司馬執鐸’,《明堂位》云‘振木鐸於朝’。是武事振金鐸,文事振木鐸。此云‘木鐸,施政教時所振’者,所以振文教是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以警眾者也。”

也即,傳統上解釋“木鐸”幾乎都不出“金口木舌”之說。

求此說之源起,劉寶楠《論語正義》云:“‘木鐸’者,《周官·小宰、小司徒、小司寇、士師、宮正、司烜氏、鄉師》皆有‘木鐸’之徇。鄭注《小宰》云:‘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疏云:‘以木爲舌,則曰木鐸;以金爲舌,則曰金鐸。’案:《鼓人》:‘以金鐸通鼓。’注:‘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司馬職》曰:‘司馬振鐸。’是武用金鐸也。《說文》:‘鐸,大鈴也。’與鄭同。《法言·學行篇》以木鐸爲金口木舌,其字從金,則木鐸亦是金口,惟舌用木,與金鐸全用金不同。”

觀劉寶楠之引文,似乎最早以“木鐸”爲“金口木舌”者當是西漢揚雄《法言·學行篇》。而查《學行篇》原文作:“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揚雄並沒有明確說“金口而木舌”是指“木鐸”。至唐代柳宗元注文才明確指出:“金口木舌,鐸也。使諸儒駕孔子之說如木鐸也。”(參《全唐文》卷五八三)由此可知,此說實不始於揚雄。《學行篇》“使諸儒金口而木舌”如果理解成使諸儒口舌堅固,能說會道,同樣也可以講通原文。

可見,對“木鐸”最早作出解釋的當屬東漢鄭玄“木鐸,木舌也”。後來諸家多承襲其說並加以發揮,將“木鐸”形制解釋成“金口木舌”。現當代注釋《論語》者亦大多採用此說。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注釋“木鐸”云:“銅質木舌的鈴子。古代公家有什麽事要宣佈,便摇這鈴,召集大家來聽。”3錢穆《論語新解》“鐸,大鈴。金口木舌,故稱木鐸。古者天子發佈政教,先振木鐸以警眾。”4李零先生:“木鐸,是帶木舌的金屬鈴鐺。”5

結合考古發現的青銅鐸形制,將“木鐸”解釋爲“金口木舌”之物殊不可信。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戰國時期“外卒鐸”(參下圖),方柄中空,柄內有橫樑,內舌已不可見,究竟是木製還是金製今已不可考。

外卒鐸

然而,即使此鐸之“舌”確實是用木製作,也並不妨礙將其稱作“金鐸”的。——因爲鐸的主體部分是用青銅製作的,其中木製的“舌”哪怕非常關鍵,因在整個器物中佔居很小的一部分,古人在命名此器時恐也不可能捨大而取小將其稱作“木鐸”的。

或許是由於這個原因,有學者已經對《論語》此處的“木鐸”提出新的解釋。如蔣沛昌《論語今釋》:“古注:以木爲舌的大銅鈴。我認爲也可能是將木頭內部掏空製成的木梆。”黃懷信先生《論語新校釋》:“‘木鐸’,徇行時手中所持,用以宣教的梆子。”6據上所說,將“木鐸”解釋爲“木梆子”顯然要優於舊注以“木鐸”爲“金口木舌”之器物。

筆者認爲,將“木鐸”解釋爲“木梆子”是正確的,然如此說解仍未能使人明瞭“木梆子”在古代爲何被稱作“木鐸”。

今案:循此思路,筆者以爲“鐸”當讀爲“柝”。古音“鐸”屬定母鐸部,“柝”屬透母鐸部,音近可通。“柝”或作“”。《說文》:“柝,判也。《易》曰:‘重門擊柝。’”“,夜行所擊者。《易》曰:‘重門擊。’”段玉裁注此二字以爲“”爲本字,“柝”爲借字,又云“()從橐者,葢虚其中則易響,今之敲梆是也。”說皆可信。——青銅鐸的形制,很可能最初就是起源於木製的“柝()”,是對木柝形狀的仿製。

考諸家對《周易·繫辭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一句中“柝”字的注解,皆將其釋作木梆之屬。先秦典籍中,“柝”字用此義項者常見。如《周禮•天官•宮正》:“夕擊柝而比之。”《左傳•哀公七年》:“魯擊柝聞於邾。”《孟子•萬章下》:“抱關擊柝。”《荀子•榮辱》:“抱關擊柝,而不以爲寡。”

至於《左傳·襄公十四年》引《夏書》“遒人以木鐸徇於路”,《禮記》中的“木鐸”(如“宰夫執木鐸以命於宮”、“奮木鐸以令兆民”、“振木鐸於朝”),以及《周禮》一書中多見的“木鐸”(如“徇以木鐸”、“春秋以木鐸脩火禁”、“以木鐸徇於市朝”、“令以木鐸”、“皆以木鐸徇之于朝”、“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等),其中的“木鐸”皆當讀爲“木柝”,指木梆而言。而《左傳》、《禮記》、《周禮》中單言“鐸”、“金鐸”或與“鐲鐃”字並列的“鐸”字,才應當是指青銅鐸。

前人在注釋《論語》中“木鐸”時,當是拘泥於“鐸”字從“金”則必是金屬製器的偏見,因而將“木鐸”理解爲“金口木舌”之物。實則先秦古籍中的“木鐸”皆當讀爲“木柝”,都應該是指木梆而言。——先秦時期宣布政令要用響器,若將這些響器都製作成金屬質地的“鐸”,恐無此必要;而用木材製作成的“柝”,不惟可以就地取材,而且簡單易成,只需將一段木頭鑿挖成中空即可,自然應當較金屬質地的“鐸”使用更爲普遍。故《論語》中儀封人用當時人極爲常見的“木鐸(柝)”來喻指四處布道的孔子。

最後附帶提及,若以上論述不誤,我們再回顧“木鐸”的注釋史,就可以發現,將“木鐸”理解爲“金口木舌”之物這種說法,很可能是源自對鄭注的誤解。鄭注《小宰》云:“木鐸,木舌也。”其中的“舌”字,原本當作從口、乇聲的形聲字,字形可寫作7、吒。“乇”字古音在透母鐸部,與“柝”字古音全同,故鄭注云“木鐸,木舌也”,其意原本或當是說“舌()”應讀爲“柝”,指木梆而言。賈疏因不明鄭注之意,疏解云:“以木爲舌,則曰木鐸;以金爲舌,則曰金鐸。”則似是將“舌”字就字爲訓理解成“口舌”之“舌”,誤解爲鐸腔體內的舌(錘),從而産生將“木鐸”理解成“金口木舌”之物這種說法。其中相因而誤的軌迹大致還可以考見。

 



1 以下所引前人說法,除單獨注明出處者外,皆轉引自: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第28729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月第1版;高尚榘《論語歧解輯錄》,第133138頁,中華書局,20116月第1版。

2 楊伯峻:《論語譯注》,第32頁,中華書局,198012月第2版。

3 楊伯峻:《論語譯注》,第33頁,中華書局,198012月第2版。

4 錢穆:《論語新解》,第81頁,三聯書店,20053月第2版。

5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修訂版)》,第101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5月第1版。

6 黃懷信:《論語新校釋》,第68頁,三秦出版社,20069月第1版。

7 趙平安:《續釋甲骨文中的“乇”、“”、“”——兼釋舌()的結構、流變以及其他古文字資料中從舌諸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第3741頁,商務印書館,200912月第1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1月2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1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1275侯乃峰:《論語·八佾》詞語札記二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曰古氏 在 2013/11/25 17:21:26 评价道:第1楼

    賈疏也許並不爲誤——“以木爲舌(柝),則曰木鐸(柝);以金爲舌(柝),則曰金鐸。”意即,用木頭製成的柝,就叫作“木柝(木梆子)”;用金屬製成的柝,就叫作金鐸。亦可通。

  • 曰古氏 在 2013/11/25 17:24:05 评价道:第2楼

    (開個玩笑,莫介意)《封神榜》里的金吒、木吒,可能就是金鐸、木鐸;哪咤,就是不知道是啥鐸?

  • 和光同尘 在 2013/11/25 20:05:04 评价道:第3楼

    记得几年前参观过绍兴印山越国王陵,此陵好像出土过一件木柄木舌的青铜铎,楼主可以查查(简报好像在文物1999年11期)。因为此物可以与文献相印证,所以当时印象极其深刻。

  • 曰古氏 在 2013/11/25 22:03:32 评价道:第4楼

    ……出土青铜铎一件和木质夯具二件,青铜铎木柄和木舌也均完整地保存下来,实为难得。……
    http://www.itravelqq.com/2009/0522/3636.html

    不過,3樓的似乎沒有理解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
    越國王陵出土的這件青銅鐸有木柄和木舌,這如何“與文獻相印證”呢?——有王陵中出土的遣策說出土的木柄木舌青銅鐸名叫“木鐸”呢?還是《越絕書》或《吳越春秋》或者其它典籍說過越國把青銅製成的木柄木舌“(金)鐸”稱作“木鐸”呢?
    【原文】:
    然而,即使此鐸(指外卒鐸,然用在越國王陵出土的青銅鐸上也同樣)之“舌”確實是用木製作,也並不妨礙將其稱作“金鐸”的。——因爲鐸的主體部分是用青銅製作的,其中木製的“舌”哪怕非常關鍵,因在整個器物中佔居很小的一部分,古人在命名此器時恐也不可能捨大而取小將其稱作“木鐸”的。

  • 曰古氏 在 2013/11/25 22:20:15 评价道:第5楼

    就像青銅器銘文中有“金車”(比如毛公鼎),恐怕沒有一個人敢說當時的車子整個都是青銅鑄造的吧?
    既然只是車子上某些部件用青銅鑄造,車子就可以稱作“金車”,那青銅鐸安裝了木柄木舌爲何就不能叫“金鐸”而非要叫“木鐸”呢?——原文恐怕是這個意思。
    當然,要是非抬杠,不是還有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全部用青銅鑄造的“金車”嚒?

  • 曰古氏 在 2013/11/27 16:15:05 评价道:第6楼

    其實,“木柝”除了取材方便、製作簡易外,對於“金鐸”與“木柝”的使用範圍還可以這樣理解:
    【1】、“金鐸”主要用於軍事上傳達軍令,求其堅固——假如用木柝來傳達軍令,萬一木柝被敲坏,致使軍令無法及時傳達,那絕對是要三軍將士生命的大事;而“木柝”多屬民用,敲壞了不妨再悠哉悠哉地換一個,不要求其異常堅固。
    《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金柝夜击,和门(按:指軍門)昼扃。”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後世所謂的“金柝”,其實就相當於是先秦時期軍事上傳令的“金鐸”,白天行軍打仗用來傳令,晚上用來打更。後來的“刁斗”也可以用作打更。
    【2】、從科學道理上說,“金鐸”作爲金屬製品,其頻率(音調)相對於“木柝”來說較高,如果用於夜晚打更,频率(音调)太高,敲擊的聲音對於夜晚休息者來說就成了噪音,容易吵得人睡不着覺,造成擾民。
    《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李善注:“金,谓刁斗也。 衞宏 《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按:皇宫周围所设警卫庐舍)击木柝。”。
    由此可知,即便到了漢代,皇宮周圍打更依然用“木柝”。——這自然不是說皇宮中用不起金屬製造的“金鐸”,而當是出於木柝的聲音不容易驚擾夜晚休息之人的考慮。

  • 你再不同意我就要打人了 在 2013/12/7 19:22:05 评价道:第7楼

    受教了。

    以前看哪位先生研究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就比较仔细地说了古书中的木“铎”都是木“柝”。

  • 东山铎 在 2013/12/8 10:08:13 评价道:第8楼

    看来俺要改个名喽,叫山东梆子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