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孫銀瓊、楊懷源:金文“”新釋
在 2013/11/1 17:30:42 发布

 

金文“”新释

(首發)

 

孙银琼  杨怀源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

 

”是金文中的一个常用字,究竟相当于后世何字,记录何词,学界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笔者仔细考察各家说法,根据新见柞伯鼎铭文将此字释为“供”的表意初文,在金文中借作“功”,今证其说。

金文“”字,或言“堇(勤)大命”,或言“有”,见于下列铭文:

1.《彔伯簋蓋》:“彔白(伯)自乃且(祖)考又(有)于周邦。”(西周中期,《集成》04302

2.《單伯生鐘》:“不(丕)顯皇且(祖)、剌(烈)考,逨匹之王,堇(勤)大令(命)。”(西周中期,《集成》00082

3.《毛公鼎》:“亦唯先正辥氒(厥)辟,堇(勤)大命。”(西周晚期,《集成》02841

4.《四十二年逨鼎》:“(則)隹(唯)乃先聖且(祖)考,夾(紹)先王,堇(勤)大令(命),奠周邦。余弗叚(遐)(忘)聖人孫子,余隹(唯)閉乃先且(祖)考,又(有)于周邦。”(西周晚期,《商周》0250102502

5.《四十三年逨鼎》:“(則)隹(唯)乃先聖且(祖)考,夾(紹)先王,堇(勤)大令(命),奠周邦。余弗(忘)聖人孫子,昔余既令(命)女(汝)疋榮)兌(司)亖(四)方吳(虞)(林),用宮御。今余隹(唯)坙(經)乃先且(祖)考,又(有)于周邦。”(西周晚期,《商周》02503-02511

6.《師簋》:“師,乃且(祖)考又(有)于我家。”(西周晚期,《集成》04311

金文又有“”字。

1.《師克盨》:“(則)隹(唯)乃先且(祖)考又(有)于周邦,干(捍)害(禦)王身,乍(作)爪牙。”(西周晚期,《集成》04467

金文又有“”字。

1.《何尊》:“爾有唯(雖)小子亡戠(識),(視)(于)公氏,有(于)天。”(西周早期,《集成》06014

”、“”、“”为一字异体,“”为“”加注声符“”而成,“”为“”之省,对此学界并无异辞。“”后世字书不存,究为何字,在语言中是何词,旧释颇多岐说:徐同柏释“登”;吴式芬、吴大澄释“劳”;王国维释“劳”,並谓其字“象两手奉爵形,单伯钟‘劳堇大命’,录伯敦盖‘有劳於周邦’,字皆如此,古之有劳者,奉爵以劳之,故从两手奉爵”;郭沫若从王释,並申论说其字“盖从两手奉爵,爵亦声也。仅言两手奉爵,可以为饮,可以为献,不知便是劳,唯以爵为声,始能定其音读”,后来他在《师克盨铭考释》中又认为“”从凡声,释为“奉”字[1];周法高亦释“劳”,唯以此字为会意字,非形声字;唐兰亦释“劳”,认为“爵”、“劳”音近;刘心源释“烝”;孙诒让释“捪”,张之纲从之;林泰辅释“;强运开释“”,读为“卷”;高鸿缙释“爵”,为动词,又可与“恪”通假;杨树达释“勋”;李孝定从高鸿缙释“爵”,破读为“恪”[2];白川静释为“昏”之初文[3];于省吾释“爵”,认为“”为“爵”之繁文[4]李学勤先生释“毖”[5];董珊先生释“恭”或“功”;[6]裘锡圭先生释“庸”,认为即训为“功”、“劳”的“庸”的本字[7],张富海先生从之[8];吴雪飞先生亦从之。[9]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先来看各家所释的得失。

1.释“登”、“烝”、“”,与“”、“”、“”字形不合,其误至明。

2.释“捪”、“”、“昏”、“勋”,李孝定已指出盖混同“闻”与“爵”二字形体所致[10];李学勤先生《何遵新释》亦指出释“勋”于形体不合。

3.李孝定又指出释“劳”之误在于“劳”、“爵”古音並不相近[11];李学勤《何遵新释》亦指出“‘释劳’只把握了字义,没有形、音的根据”。

4.周法高又指出释“爵”,破读为“恪”于古音不合[12]

5.释“奉”之说,于省吾已经指出“”所从之”并非“凡”字[13],裘锡圭先生论证“”所从之”实为“同”字[14]

6.释“爵”之说,其误在于无法解释“”何以从“(同)”。

7.释“毖”,盖以“”所从之“”为“冖”,为“”字声符,从字形的角度看,“”当为“同”。

8.从语音的角度看,释“庸”,是比较合理的这种释读认为“”即“同”字,为“”字声符,“同”、“庸”上古音同部,同为定母,庸为喻四,上古声母“喻四隶定”,二字古音极近。

9.释“恭”或“功”之说,是认为“”从“廾”声,此说无碍于语音,于义亦合,但于字形不合,盖文字以爵为形符之的形声字罕见,且无法说明训为有“功”和“恭”义之字为何以“爵”为形符,盖形声字形符提示字义类别,“爵”为酒器,则以“爵”为形符的形声字其字义当与酒相关,这是“”从“廾”声说无法解释的。

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购藏,2006年《文物》第五期公布的柞伯鼎铭文(西周晚期,《商周》02488),铭文中有“乃聖且周公于周邦”一语。这句话中与“”相当之词为“共(功)”[15]。董珊先生又已指出乖伯簋和叔尸镈亦有相似文例。[16]这提示我们“”字的释读有两种可能:一、“”应读为“功”;二、”仍释“庸”,与“功”为同义词。至于哪一说为真,我们可以从词义、字形、音韵三方面来综合审察。

”在语境中有“劳”义,这一点学界并无异辞。从词义来看,“庸”、“功”均有“劳”义,为同义词。《尔雅·释诂》:“庸,劳也。”邢昺疏:“庸者,民功曰庸。”[17] “庸”的这个“劳”义是“功绩,功劳”之义。“功”亦有此义。《说文解字·力部》:“功,以劳定国也。”[18]《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19]《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杜预注:“庸,功也。”[20]《周礼·夏官·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21]《六书故·卷十六》以“庸”释“功”,[22]适证二词同义。而“劳”亦有“功勋”义。《诗经·大雅·民劳》:“无弃尔劳,以为王休。”郑笺:“劳,犹功也。无弃尔始时勤政事之功,以为女王之美。”[23]据此,”释为“庸”或“功”,从词义的角度看都是合适的。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庸”从庚,同声;金文《天亡簋》(西周早期,《集成》04261)、《訇簋》(西周中期,《集成》04321)、《逆鐘丙》(西周晚期,《集成》00062)“庸”字同,金文其他“庸”字多借“墉”之象形初文“”,独此几例借“”,又有”、“的异体,殊为可疑。“”似不可释“庸”。况且,若是“”本身意义与其所处语境贴切,自然不需要读“”为“庸”。

”为双手奉爵之形,可释为“供”,为其表意初文。“供”字先秦文献、古文字材料里罕见,《说文解字》始有收录,盖古文字中或作“”、”、“”,或如同传世文献借“共”。在文字竞争性演变中,“”、”、“以其形繁,被借字“共”淘汰,后又有后起本字“供”。《广雅·释诂》:“供,进也。”[24]《广韵·锺韵》:“供,奉也”。[25]双手封爵,正可会奉、献之意。金文中“供”字多借“共”,此”正为其本字。”(供)与“功”同音,在金文中破读为“功”。

王国维说“古之有劳者,奉爵以劳之,故从两手奉爵”有一定的道理,郭沫若所说“仅言两手奉爵,可以为饮,可以为献”亦有合理性,因而仅从字形来看,该字释读难以遽断。但是我们验诸音韵,”释为“供”是合理的。

”、“”、“”为一字异体,“”、“”均从“同”声。“同”上古音定母东部,“供”见母东部。定为舌音,见为喉音,似不可通,实则不然,一部分中古端(知)组字上古汉语中是与见组字相同的。杨剑桥先生《论端知照三系声母的上古来源》论证了一部分中古端(知)组字的上古见组来源,他的证据有七条:谐声、汉越语、越南字喃、亲属语言、对音、声训、异文[26]。杨怀源《西周金文中的“”》列举64条谐声材料,2条方言材料,1条历史音变规律,证明上古端(知)组与见组相通,並统计出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所收古端(知)组字与喉牙音字相通的材料2082[27]

从古文字材料来看,亦有端(知)组与见组相通的例证。

1.唐,《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口,庚声。唐,定母,庚,见母;[28]

2.甲骨文有“壴”字,学界以为即“鼓”的象形初文。[29]“壴”《广韵》中句切,知母,鼓,见母。

3.清华简《保训》:“至于成康(),() 備不解(懈),甬(用)受大命。[30]成康,即文献所见成汤。康,溪母,汤,透母。

4.金文中的“贮”借作“贾”。贮,知母,贾,见母。[31]

综上,”当释为“供”,这从词义、字形、音韵的不同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在金文中当破读为“功”。

 

                         

 

 



[1] 郭沫若,《师克盨铭考释》,《文物》,19626期。

[2] 各家考释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1977年,1456-1471页。

[3] 参见周法高,《金文诂林补·第七册·附录、补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七十七,1982年,4590-4593页;

[4] 于省吾,《〈师克盨铭考释〉书后》,《文物》,196211期。

[5] 李学勤,《何遵新释》,《中原文物》,19811期。

[6] 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国历史文物》,20034期。

[7]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鞀”》注②,《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1980年。

[8] 张富海,《读新出西周金文偶识》,《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9] 吴雪飞,《金文“”字補證》,复旦网2013.06.17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74)。

[10] 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1468-1469页。

[11] 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1468-1469页。

[12] 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1470-1471页。

[13] 于省吾,《〈师克盨铭考释〉书后》。

[14]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鞀”》。

[15] 朱凤瀚《柞伯鼎與周公南征》《文物》20065)读“共”为功。张富海《读新出西周金文偶识》认为《柞伯鼎》之“共”亦读为“庸”,並认为“共”与“同”为同源词。

[16] 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

[17]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2574页。

[18]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清)陈昌智校刻一字一行本,1963年,292页。

[19] 《十三经注疏·周礼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841页。

[20]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1822页。

[21] 《十三经注疏·周礼正义》, 841页。

[22] (宋)戴侗,《六书故》,《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305页。

[23]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548页。

[24] (三国魏)张揖撰,(清)王念孙疏证,《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嘉庆王氏家刻本,2000年,45页。

[25] (宋)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页。

[26] 杨剑桥,《论端知照三系声母的上古来源》,《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

[27] 杨怀源,《西周金文中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4期。

[28]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3页。

[29] 参见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5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8-82页。

[30]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143页。

[31] 参见杨怀源,《西周金文中的“”》。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0月3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1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1266孫銀瓊、楊懷源:金文“”新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