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寧:釋《楚帛書》中的“傾”
在 2013/9/6 12:14:34 发布

 

釋《楚帛書》中的“傾”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长沙《楚帛書》甲篇中有“”字,凡二見:

第四-五行:千又百歲,日月允生。九州不坪(平),山陵備~

第六行:曰非九天則大~,則毋敢天霝。

到目前為止,出土的楚文獻甚夥,這個字卻僅見於此,別無所見。對于這個字,劉波先生在《〈楚帛書·甲篇〉集釋》中比較齊備地收錄了諸家的說法,可以使我們看到此前學者的一些考證成果,茲略陳如下:

陳盤先生釋“”;李學勤先生初釋“”,後釋“”;商承祚先生隸定為“”,認為同“侐”;饒宗頤先生同商釋;嚴一萍釋“盛”;李零先生隸定為“”,認為從“夨”聲,初以讀法不詳,後受朱德熙先生說啓發,讀為“徙”;高明先生釋為“脈”;朱德熙先生隸為“”,認為可能是“弛”字的假借;何琳儀先生認為乃“侐”之異文;陳秉新先生認為此字左邊是從“夫”,讀為“敷”;連劭名先生認為此字從“夨”聲,讀為“側”;湯余惠先生認為通夨、仄,傾仄義;劉信芳先生認為此字應讀夨聲,依《說文》之例釋之,謂傾夨而血出也。何新先生認為即侐,寧也;馮時先生認為讀為夨,傾斜也;董楚平先生認為即“侐”之異文;陳斯鵬先生亦如陳秉新先生認為右從“夫”,即“肤”之異體,讀為“逼”。劉波先生在按語中云更傾向於“”為聲符,但認為此字的釋讀還需進一步加以證實。[1]

諸家考證可謂見仁見智,勝義紛紜,但是裏面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是都把該字當成一個形聲字來分析,牽涉于對所從的“”字形和讀音的糾葛;同時,沒有考慮到《甲篇》的用韻情況,釋讀似乎都有可商。

首先,此字左邊從“血”,這方面諸家均為異議。“血”字本象皿中盛血形。

其次是“”,諸家所釋有三:一是釋“夭”,二是釋“夨”,三是釋“夫”。對於釋“夭”一說,楚簡文字“夭”均作“”形,二者迥異,已不足置辯;對於陳斯鵬先生的“夫”字之說,劉波先生已經指出“陳斯鵬先生的例子雖合理,惜只有一例”,這一例很可能是“夫”字的殘泐,不足證明這個字就是“夫”。三是釋為“夨”,這個目前大家都傾向于這個解釋,筆者也認為這個字釋為“夨”是正確的。《說文》:“夨,傾頭也。从大,象形。”段注:“《人部》曰:‘傾者,夨也。’夨象頭傾,因以爲凡傾之偁。”

筆者認為“”這個字不是個形聲字,而是個會意字。在上引諸家釋讀中,劉信芳先生所言“此字應讀夨聲,依《說文》之例釋之,謂傾夨而血出也”最具啓發性,但說“讀夨聲”則非。這個字應是“血”旁加“夨”會傾側義,表示盛血的器皿傾側、傾倒,它應是楚文字中傾倒、傾側、倾覆之“傾”的一種獨特寫法,所以這個字當釋“傾”。

把“傾”放在帛書文句中來試讀一下,文意是圓通的。第五行說“山陵備傾”,“備”字在楚簡中多用為“服”,[2]“服”、“復”古可通假;[3]同時“備”與“復”、“復”與“覆”亦可通假,[4]故“備傾”可讀為“復傾”或“覆傾”,後世多用“覆傾”,如:《漢書·永傳》:“至覆傾國家,或亂陰陽。”陸賈《新語·資質》:“上不明於下,是故天下所以覆傾也。”也就是“傾覆”義。“山陵備傾”即山陵覆傾,言其崩壞倒覆也。當然,在這裡可讀為“𨻺”,《說文》:“𨻺,仄也”,段注:“‘仄’下曰:‘側傾也。’頃者,頭不正也,故从頁;傾者,人之仄也,故从人;𨻺者,山阜之仄也。故从𨸏。”“𨻺”是山陵傾覆之“傾”的後起專字。

第六行“曰非九天則大傾”,“大傾”一詞也常見於傳世典籍,如:

《管子·七臣七主》:四鄰不計,司聲不聽,則臣下恣行,國權大傾。

《六韜·龍韜》:“將不明,則三軍大傾。”

《荀子·堯問》:“行全剌之,諸侯大傾。”

《道德指歸論》卷五《為無為篇》:“是非覆逆,天下大傾”。

《楚帛書》甲篇的“大傾”與此諸書的“大傾”同。《國語•晉語三》“大命其傾”、《越語下》“有定傾”韋昭注並訓“危也”,這裡也當是危殆意。“非九天則大傾”謂違背九天則會大危殆。

再來看看用韻情況,茲錄《楚帛書》甲篇的第四行-第七行的釋文并標注其韻腳如下(釋文用寬式):

千又百歲,

日月允生。(耕部)

九州不坪,(耕部)

山陵備傾。(耕部)

四神乃作,

至于復天旁動,(東部,耕東旁轉合韻)。

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棈。(耕部)

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真部,真耕通轉合韻)

降奠三天。(真部)

絲(茲)[5]思(使)奠四亟,

曰:非九天則大傾,(耕部)

則毋敢天霝。(耕部)

帝允,

乃為日月之行。(陽部,耕陽旁轉合韻)

根據上面的韻部看,此段主要是用耕部韻,又以東、真、陽三部與之合韻,其中東、陽二部與耕部韻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是旁轉疊韻關係;真部與耕部主要元音相同,又同是鼻音收尾的陽聲韻,為通轉疊韻關係。而“傾”為耕部字,兩次出現的位置都屬於主要韻腳。故無論是從文意上和還是從用韻上看,“”字釋為“傾”都是適當的。

 



[1] 劉波《〈楚帛書•甲篇〉集釋》,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94月。112-118頁。

[2] 參白於藍編著《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81頁“備與服”條。

[3] 參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440頁【服與復】條。

[4] 《古字通假會典》440頁【備與復】條,768頁【復與覆】條。

[5] “絲”字諸家釋文作“囗”而未釋,此字原帛書殘存“”,此當是楚簡文中的“絲”字,作“”(望山2.6)或“”(望山2.49),因為帛書字裝裱時拉抻造成了字的變形和上部的漫漶。過去釋者都將此字之空囗屬上句讀,非是,“絲”在這裡當讀為“茲”,此也,屬下句讀,“茲思(使)捊奠四亟(極)”即從此讓祝融和四神捊奠四極。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9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9月6日。



点击下载附件:1233王寧:釋楚帛書中的“傾”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ameiqq 在 2013/9/8 23:06:42 评价道:第1楼

    从音位学角度看,或当释䰉(𡘃)。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