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吴雪飛:金文“[爵廾]”字補證
在 2013/6/17 13:47:25 发布

 

金文“”字補證

(首发)

 

吴雪飛

北京師範大學歴史學院

金文中有字寫作“”(毛公鼎),作“”(逨鼎),像兩手奉一器物。這個字亦可省去下部“廾”,其剩餘部分,舊釋為爵。所以學者常將此字隸定作“”。這個字另有寫法作“”(師克盨)“”(逨鼎),上部從同,《何尊》寫作“”,下部不從廾,上部從同。這個字在金文中的辭例有“勤大命”(毛公鼎)“有於我家”(師簋)“有於周邦”(師克盨)“有於天”(何尊)等。學者們認為這個字有“勞”“勉”等義,並有很多種釋讀。自裘錫圭先生釋作“庸”以來,得到很多學者的贊同。尤其是郳公鎛公布以來,學者們對照其銘文的“愓勤大命”,進一步肯定了裘先生的觀點。筆者試結合《晋公盆》的材料,對此進行補證。

裘先生認為“‘’字繁體作‘’,疑亦從同聲,當是訓功訓勞的庸的本字。”[1]董珊先生曾認為字從“廾”(拱)聲,“勤大命”和“有於周邦”,分别應讀作“恭勤大命”和“有功於周邦”並指出與後者相同的文例見於《乖伯簋》“有(功)於周邦”和《叔夷鎛》“有共(功)於桓武靈公之所。”[2]後《柞伯鼎》銘文有“有共於周邦”,朱鳳瀚先生指出,“有共於周邦”,與金文中“有於周邦”辭例相同,因而他認為“”當讀為共。他認為“”字從凡,凡不是聲符。他認為“”字當從“廾”(拱)得音,與“共”通,他讀共為功。[3]張富海先生從裘錫圭先生,將釋作庸,並指出,《柞伯鼎》“有共於周邦”、《乖伯簋》“有共於大命”,與“有於周邦”“勤大命”辭例比較一致。他認為《柞伯鼎》“有共於周邦”的“共”不當從朱鳳瀚先生讀為“功”,而是反過來當讀為“庸”[4]

後《郳公鎛》有辭例作“愓戁大命”,董珊先生讀戁為勤[5]。海天先生認為“愓勤大命”即毛公鼎等的“勤大命”,他認為“”當從裘先生讀為“庸”,並指出“庸,喻紐東部,昜,喻紐陽部,音近可通。”[6]他引湯炳正先生和蕭旭先生文,認為《石鼓文》《楚辭》中的“康回”即《尚書·堯典》之“庸違”,又引蕭旭先生文,指出《書·康誥》“無康好逸豫”《史記·三王世家》作“毋侗好逸”,《漢書·武五子傳》作“毋桐好逸”,並謂“庸、昜通假絕無問題。”[7]孟蓬生先生進一步補充“唐,本从庚聲,或作啺。康亦从庚得聲。然則愓之於庸,猶康(回)之與庸(回)也。”[8]筆者認為以上兩位先生的觀點十分精辟。庸從同聲,已經裘先生論證。[9]從以同為聲符的侗、桐等字和以庚為聲符的唐、康等字相通來看,庸當為雙聲字,庚也為其聲符。唐從庚聲,可作啺,故庸與昜通,當没有問題。將郳公鎛的“愓”讀為“庸”,是可信的。

筆者從金文中找到了一條證據。《晋公盆》(集成10342)中有字作“”,《集成》將之隸定作“[10]。其左部所從,與“”字上部同,右部從昜從邑,《集成》將之隸定作,是比較貼近原字形的。這個字在銘文中的辭例為“公”,《銘文選》謂“公”即“唐公”,並謂此字從昜聲,文獻中唐、陽常通用。唐公即唐叔虞。[11]按,《銘文選》的解釋是可信的。字左部從“”省,右部從昜從邑,印證了海天先生指出的郳公鎛的“愓勤大命”即毛公鼎等的“勤大命”的結論。並且證明字的確是從昜聲,可通作唐的。那麼字讀作庸無疑。將讀為庸,從字音的角度來說,比讀為共、功等貼切。

從字義角度來說,裘錫圭先生認為讀為庸,訓為功,訓為勞。董珊先生釋作共,讀作恭、功。[12]朱鳳瀚釋為共。讀為功。[13]張富海先生將《柞伯鼎》“有共於周邦”和《乖伯簋》“有共於大命”的共反讀為庸。[14]張崇禮先生也認為讀為共。他考察相關辭例,認為、共均有敬義。他認為《郳公鎛》 “愓戁大命”的戁不當讀為勤,而是讀其本字,訓為敬也。而“有於我家”(師簋)“有於周邦”(師克盨)“有於天”(何尊)的讀為共,不能讀為功,而是用其供、獻義。將“有共於天”“有共於大命”理解為奉行了天命。[15]

孟蓬生先生認為:“在‘功勞’的意義上,功、庸同源,在‘恭敬’的意義上,恭、庸同詞。”[16]按孟先生指出功、恭、庸三字間的關系。筆者認為其意見是可取的。字從“廾”(即拱),顯然從“廾”會意。這說明字與共的意思有所關聯。而“ ”,裘先生指出其從同聲,是可信的。《說文》“共,同也。”共和同,字音和字義均有聯系。那麼“ ”字是從同會意,以同為聲的。 “有共於周邦”“有共於大命”的意思顯然和“有於周邦”“勤大命”意思接近。但是將直接讀為共,字音和字義上似乎還有差距。考察辭例,將“”讀為“庸”最為合適。《爾雅·釋詁》“勤、庸,勞也。”庸和勤意思相近。銘文中的“庸勤大命”,指勤勞、勉力於大命。“有庸於我家”,即有勞於我家,類似於《尚書·金滕》的“勤勞王家”。雖然讀為共、恭、功等有一定道理,但是將讀為庸,在辭例中意思最為貼切。

總之,筆者認為釋為庸,於字音和字義都是最好的。

 

 

 



[1]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裘錫圭學術文集》,复旦大學出版社,20126月第1版,第36頁。

[2] 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歴史文物》,2003年第4期。

[3] 朱鳳瀚:《柞伯鼎與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

[4] 張富海:《讀新出西周金文偶識》,《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9月第1版。第235236頁。

[5] 銘文的隸定和“戁”字的釋讀參見董珊先生《郳公父二器簡釋》,复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21

[6] 參見董珊先生文下海天先生評論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21

[7] 參見董珊先生文下海天先生評論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21

[8] 參見董珊先生文下孟蓬生先生評論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21

[9]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裘錫圭學術文集》,复旦大學出版社,20126月第1版,第36頁。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增訂本),中華書局,20074月第1版,第5577頁。

[11]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四册,文物出版社,19884月第1版,第588頁。

[12] 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歴史文物》,2003年第4期。

[13] 朱鳳瀚:《柞伯鼎與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

[14] 張富海:《讀新出西周金文偶識》,《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9月第1版,第235236頁。

[15] 張崇禮:《逑器銘文補釋》,复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59

[16] 參見董珊先生文下孟蓬生先生評論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21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6月1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6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1211吴雪飛:金文“[爵廾]”字補證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