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曹建敦:上博簡(九)《陳公治兵》研讀劄記(二)
在 2013/4/23 13:30:55 发布

上博簡(九)《陳公治兵》研讀劄記(二)

(首發)

 

曹建敦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簡文:不智(知)亓(其)啓卒夌行述(遂)入王卒而毋(止)帀(師)【簡七】徒虖?

“啟”,故書多訓為開,此處有表示在前之意。[1]《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啟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孔疏:“凡言左右,以左為先,知啟是左也。名之曰啟,或使之先行。《詩》云:‘以先啟行。’服虔引《司馬法·謀帥篇》曰:‘大前驅啟,乘車大晨,倅車屬焉’。《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啓行。”鄭箋:“二者及元戎,皆可以先前啓突敵陳之前行。”《後漢書·岑彭傳》:“彭殿為後拒。”李賢注:“凡軍在前曰啟,在後曰殿。”《逸周書·武順》:“五五二十五,曰元卒。一卒居前曰開,一卒居後曰敦。左右一卒曰閭,四卒成衛曰伯。三伯一長曰佐,三佐一長曰右。三右一長曰正,三正一長曰卿。三卿一長曰辟。”《商君書·境內》:“其先入者,舉為最啟;其後入者,舉為最殿。”啓卒,陣行中先啟行之卒(非單個兵卒,指單元步卒),也即前卒。下文云入王卒然後止師徒,當是在居前之卒犯行而進入王卒之行列(中軍)時。

“夌”,原考釋者釋作“”,讀為“垂,誤。此從程燕釋,[2]讀作陵,字或作凌。《楚辭·國殤》:“淩餘陣兮躐餘行。”王逸注:“淩,犯也。”《文選·司馬彪〈贈山濤〉》上淩青雲霓,李善引《蒼頡篇》曰:淩,侵也《國語·吳語》:“大夫國子興其眾庶,以犯獵吳國之師徒。”先秦治兵或戰鬥中,爲了保證陣行的整體戰力,要求部卒行列整齊,不得亂行。《孫子兵法·地形篇》:“陳兵縱橫曰亂。”《墨子·兼愛中》:“士問鼓音,破碎亂行。”陵行,指侵犯其他行列,即文獻之“干行”。[3]

簡文:安得其(猨)旗?

先秦旗幟,縿是旗面的主體,上繪有與其等級相稱的畫章(物象)。《儀禮·鄉射禮》:“旌各以其物。”《國語·吳語》:“審物可以戰乎?”韋昭注:“物,旌旗物色、徽幟之屬。”《周禮·春官·司常》記載有所謂“九旗”,其畫章有 “日月、交龍、熊虎、鳥隼、龜蛇”等。河南淮陽馬鞍塚戰國晚期車馬坑出土的紅色貝旗,是以貝殼綴成的花瓣紋為畫章,旗一面每組用八枚海貝,旗另一面每組用四枚海貝,用線綴成四瓣的花紋,排列整齊。[4]先秦時,亦或以旗幟上面所繪的物章命名旗幟,如《左傳》記載有“鄭伯之旗蝥弧”(隱公十一年),“趙簡子之蜂旗”(哀公二年),是以蝥和蜂為畫章。

先秦田獵以及軍事行動,皆建旗。《周禮·春官·司常》:“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侯建旗,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裏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旞,斿車載旌。”鄭玄注:“皆畫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裏各象其名,家各象其號。凡祭祀,各建其旗。會同、賓客亦如之,置旌門。大喪,共銘旌,建廞車之旌,及葬亦如之。凡軍事,建旌旗;及致民,置旗,弊之。甸亦如之。”

先秦戰爭中,多有得對方戰旗之舉。《尉繚子·兵教上》有“戰勝得旗”之說。《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斃于車中,獲其蜂旗”,“及鐵之戰,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獻,曰:請報主德”。簡文之“猨旗”,應指繪畫有猨作為物章的旗幟。簡文意指,因楚師不繼,怎麼能獲得敵人的旗幟呢?即未能取勝。

 簡文:澫(烈)【簡13】以戕士,乔(高)山以退之。

整理者將“戕士”與“喬(高)山”連讀,可商。茲據文意改讀為“澫(烈)以戕士,喬(高)山以退之”,並與簡13 拼接。

“以”,承接連詞,與“而”同。如《易·豫卦·象傳》:“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經義述聞》王引之按云:“下‘以’字,而也。”[5]之,語助詞,古書常見。[6]如《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興之矣。”上幾例“之”用於不及物動詞後,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古代兵家要求退卻時要像山一般穩重,沉著冷靜。如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十陣》云:“山而退。”《吳子·應變》:“守以強弩,退如山移,進如風雨。”退卻之時最易導致陣行混亂從而遭到敵人攻擊,所以要求退兵時要井然有序,《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晉楚邲之戰,士會“殿其卒而退”,即其例。今日習語“兵敗如山倒”,可與簡文反觀。另,古人亦多以山立來形容人的穩重行為或狀態。如《禮記·玉藻》:“山立。”鄭玄注:“不動搖也。”《禮記·樂記》:“揔干而山立。”簡文意思是說退兵時如高山般穩重。

   簡文:檐(擔)[7]徒,州(周)其徒衛。

   “州”,讀為周,二字通假例證較多,[8]不舉。周,周匝,繞也。簡文用為動詞,指徒衛環繞一周。《國語·吳語》:“周軍飭壘。”韋昭注:“周,繞也。”《山海經·海外西經》:“兩女子居水周之”郭璞注:“周,猶繞也。”徒衛,護衛步卒。《左傳·文公七年》:“乃多與之徒衛。”先秦時期的軍事防衛,往往佈置兵卒環繞所要保護的對象,形成一个密集的防御圈,如此則防守會更為嚴密。古有“周衛”之說,《周禮·天官·掌舍》:“設梐枑再重。”鄭玄注:“玄謂:行馬再重者,以周衛有外內列。”孫詒讓《周禮正義》云:“周衛,周帀王舍為藩衛。”[9]此雖然是環繞王舍,但可見先秦護衛之佈置情況。按:由於簡文殘缺,文義不明,“擔徒周其徒衛”目的不明;簡文或“擔徒”與下連讀,均存疑。

 



[1] 于省吾先生對“啟”字論述尤詳,參《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287291頁。

[2] 程燕:《讀<上博九>劄記》,簡帛網,201316日。

[3] 《國語·晉語五》:“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干行,獻子執而戮之。”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陽馬鞍塚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0期,第13頁。

[5]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9頁。

[6]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31732頁。

[7] 簷字考釋參于省吾先生《鄂君啟節考釋》一文,載於《考古》1963年第6期,第445446頁。

[8] 宗邦福等《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43頁。

[9] 孫詒讓:《周禮正義》卷11,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425頁。

an>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4月2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4月23日。



点击下载附件:1190曹建敦:上博簡(九)《陳公治兵》研讀劄記(二)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小燕子2013 在 2013/4/23 20:00:24 评价道:第1楼

    古代旗帜上有画上猿猴的吗?我不太相信!

  • 日读一卷 在 2013/4/23 20:20:46 评价道:第2楼

    先秦時期的毳冕,上衣以五彩繪繡宗彝、藻、粉米三章;裳上繡黼、黻二章。鄭玄注:“毳,謂畫虎、蜼,謂宗彝也。”則毳冕服章以畫有老虎和蜼的宗廟彝器為首章。蜼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長尾猴,黃黑色,尾長數尺《爾雅·釋獸》:“蜼,仰鼻而長毛。”郭璞注:“蜼,似獼猴而大。”因虎、蜼兩獸的身上有貼體的毳毛,故合稱為毳。據鄭玄等解釋,以畫有老虎和蜼的宗廟彝器為首章,取虎象徵威猛,猴象徵智慧之義。當然,經學家說法也不一定正確,但畫猴子是不用懷疑的。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6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