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田勝男:論林義光的“互體”理論
在 2011/11/2 15:34:58 发布

 

论林义光的“互体”理论

(首发)

 

田胜男

新疆教育学院人文科学分院

摘 要:本文旨在阐述林义光《文源》在古文字构形研究中的“互体”思想,并试图从其生平及研究成果中探究其思想来源。

关键词:林义光;文源;互体;互体字;

林义光,字药园,福建闽县人[1]。生年未详。据《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记载:林义光卒业于当时的外交部译学馆,1927年在清华学校国文系(即今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讲师,同时任教的还有杨树达、朱自清等学者[2]。亦曾在北平中国大学[3]、师范大学任教[4]。林义光一生从事古文字学的研究,是清末民初从事古籀研究的名家,亦是当时最早开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之一,与罗振玉、王国维、商承祚、容庚等学者同时,主要有《文源》、《诗经通解》两部著作。廖平在《本世纪初的<诗经>学研究》就提到:“林义光则于晚近出土的三代器物铭文多有留意,又合之以清儒音声通假之法,尝着《文源》一书,以擅长文字训诂之学名于世”[5]。徐文镜在《古籀汇编序》中亦称,闽侯林药园是清末民初从事古籀研究的名家。林义光在甲骨文上的造诣主要体现在四篇文章中,均发表在北平中国大学的《国学丛编》上,即《鬼方黎国并见卜辞说》、《释栽葘》、《卜辞即荧惑说》分别刊登在1931年第二、三、四期上,《论殷人祖妣之称》刊登在193210月第一期上[6]。后因其病逝,再无新作。

《文源》成书于民国九年,即1920年。全书十二卷,前附《自序》、《六书通义》、《古音略说》及《凡例》,后附《通检》、《引用彝器异名笺》。关于《文源》一书的写作目的,林义光在《文源·叙》中曰:“掇采遗文,以定文字之本形;审六书,窥制作之源,以定文字之本义。然后古文可复,先圣述作之意晓然可知,文化之盛庶以不泯也。”所谓“遗文”,乃为《说文》所遗者,即金文。《文源》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以金文系统地印证《说文》,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关古文字构型演变的规律。例如,在六书理论方面,他首列“二重形声”及“形变指事”二名,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肯定,在六书研究上具有难能可贵的创新之处,为传统六书无法解释的字找到了理论上的归属。此外,从研究方法上看,林义光能综合运用二重证据法、历史比较法、辞例推勘法、偏旁分析法等科学方法,不仅正确考释出不少文字的本形、本义,还在动态文字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中梳理总结出不少关于古文字构形演变的规律,如省形、讹变等,并将其运用在考释古文字当中,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所探讨的“互体”也是其发现的文字发展演变的诸多规律中的一条。下文将着重加以阐述。

二、林义光的“互体”理论

林义光在《文源》“亳”字条中首次提出了“互体”这一概念。

《说文》:“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林按:亳与乇不同音,亳字当为殷汤所居邑名而制,其本义不当为亭名也。从京宅省,京宅互体而省。罢熊合为罴;宫合为营也。

“亳”甲骨文作:粹二.一。其上部旧释为“高之省”。从古文字形来看,“京()”、“高()”乃一字分化,故许慎、林义光谓“从高省从京省都是可通的。而且从音韵上讲,“亳”、“乇”同属铎部,“亳”以“乇”作为声符也是极有可能的。许慎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因此,林义光仅仅据音并不能判定《说文》有误。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林义光的说法看作是对“亳”字构形的进一步地分解,而且这种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所谓“京、乇互体而省”,是指“京、“乇”二字互相借用各自的构形成分,在省变的基础上组合成的复合形体。即将“(京)”与“(宅)”相结合,“宅”之“宀”借“”而省,故有“”。如图所示:

于省吾《释林》中亦谓:“甲骨文亳字所从之乇,与宅字从之乇形同。”[7]所以,这个字的正确解释应当是“从京(高)宅省,乇亦声”。林义光只看到了形的层面,没有意识到二字间还存在着声的关系。

同理,林义光认为“罴”、“营”也是互体相省而成。罴,《说文》云:“从熊,罢省声。”《文源》谓:“古熊不从能、火,此后出字,疑无本字,借罢字为之,后因加火耳。”所以,林氏所说的“罢熊合为罴”,并不仅是指“罢”与“熊”字下部之“灬”相结合而构成“罴”字。“罴”字中间的“能”既可看作“熊”的上部,也可看作“罢”的下部。再说营,《说文》云:“从宫,荧省声”。“荧”的初文当作“”,加“火”为“荧”乃后起之字,故“营”字并非从“荧”省,而是从“”为声。因此,林义光谓“宫合为营”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他同样也是没有意识到“”也是可以作为声符的。

三、“互体”与“互体字”的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对林义光的“互体”理论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互体”与现在文字学上的“互体字”是两种概念,不可等同。“互体字”是形声字的一种,这些字的声符和义符完全相同,由于偏旁位置不同,造成音或义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例如:怠和怡;怒和怓。这类字我们称之为“互体字”,类似于“异体字”。而“互体”则是关于形声字来源的一种途径、规律,是古文字构形演变中常见的“简省”现象,类似于“省体”、“合体”。一般来说,“简省”是“省形”和“省声”两种方式的统称。所谓“省声”、“省形”就是“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的字形省去了一部分,”[8]是许慎分析汉字形体的专用术语,在《说文》中其基本训释术语为“从某省,某声”或“从某,从某省”。例如:星,从省,声。由此看来,林义光的“互体”或可归入“省形”一类。虽然经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林义光忽略了“亳”、“荧”中声符的存在,但他的“互体”思想还是卓有见识的,特别是对于探讨形声字的造字途径及构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林氏“互体”思想的来源探究

 “互体”这一名称,并不是由林义光在《文源》中首次使用。关于“互体”这一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其它领域还有不同的涵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旧体诗的修辞手法之一,即诗中一联的上下两句文意互相映衬补充。例如:杜甫《狂夫》诗有云: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上句说风的句里也含有雨意,在细雨中绿竹更显得洁净美好,所以说“娟娟净”;下句说雨的句里含有风意,所以闻到红荷花的“冉冉香”。二是出自《易经》,是观察卦象的另一种方式,传统易学界对“互卦”的定义是:《易》卦一个六爻的卦体中,二、三、四爻与三、四、五爻又构成的连体卦形,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取象而成之新卦,又叫“互卦”、“互象”。正如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二至四、三至五、两体文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譬如观()为坤下巽上,取其二至四爻则为艮,三至五爻则为坤;再如习坎,九二、六三、六四三爻,呈现震象,为下互震,六三、六四、九五三爻,呈现艮象,叫做上互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前人多有解释。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云:“辞生互体有似变爻。”(清)王鸣盛《蛾术编·说录二·南北学尚不同》亦云:“若无互体,六十四卦只说六十四事,何以弥纶天地、经纬万端乎?”也就是说,宇宙万事万物,仅仅用六十四卦来代表,恐难涵盖所有。而《易经》的核心就在于一个“变化”,若每一个卦都只由一种卦象,那么只能是表示一种固定的状态,这样也就违背了其精神,因此卦中有卦,一卦变万象,象外生象,才能涵盖无穷的宇宙万物,这正是《易经》至今仍能够引起大家研究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据张政烺的考证,“互卦”的出现可追诉到商高宗武丁时代。在巴黎归默博物馆的馆藏甲骨中,一片殷虚第一期的卜甲上,反面刻有“六一一六”。(《甲骨续存》一九八〇)、《甲骨文合集》二九〇七四的上面刻有“六七七六”,这些甲文中的四宇一体图样,张政烺认为都是四爻卦,这些四爻卦就是互体卦。[9]

通过与《文源》中林氏对“互体”的解释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林氏的“互体”理论与《易经》的“互体”有相似之处。《文源》中的“互体”是指二字互相借用各自的构形成分,生成一个新字,而这一构形成分是二字所共有的,只是加以了某种省形变化。如“京、乇互体而省”产生的“亳”字,其中的“冖”即是“京”的构形成分“”的简省,也是“宅”的构形成分“宀”的简省。而《易经》中所谓的“互体卦”,上下两体相互交错形成新的卦象,如习坎的上互艮和下互震,其中的六三、六四二爻就是二者所共有的。

事实上,从对林义光的生平研究来看,他也是完全有可能从《易经》中借鉴某些思想的。首先,林义光在易学的研究上有颇深的造诣。他是当时著名的易学大家,写有《周易卦名释义》一文发表在1928年的《清华学报》上[10]。我国当代的“易学宗师”黄寿祺先生就曾师从于他[11]。再者,林义光一生治学广泛,涉及经史、诸子、文字等领域。将不同领域相结合进行研究也是其治学的一大特色,这一点在其对《诗经》的研究上体现的尤为充分。林义光认为要想读懂《诗经》,就必先要扫清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语音上,林义光则利用古文字材料来研究《诗经》,著有《诗经通解》一书,该书主要特色在于通过征引钟鼎铭文,考证“文学孳生通假之故,古书传写改易之迹”,以探求诗义。譬如说《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威”字古通作“畏”,并引毛公鼎“疾威”、盂鼎“天威”,“威”皆作“畏”为证。[1]季旭升先生在其《析林义光<诗经通解>中的古文字运用》一文中,对《国风》部分中林义光利用金文的考释加以分析后发现,除两则有待商榷外,其余均言之成理[12]。另有《三事大夫说》一文于1931年发表在《国学从编》第一期上。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林氏在对古文字的研究上借鉴《易经》的某些思想或术语,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林义光.《文源》,福州:福建师范大大学图书馆藏依写本石印.线装本三册,民国九年(1920年)。

侨川时雄(日).《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M].北京:中华法令编译馆,1940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 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邓球柏.<>卦“互体”浅说》[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陈伟武.《双声符字综论》[J].《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999年版。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叶玉英.<文源>的文字学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3年版。

 

注释:



[1]  民国二年(1913年)闽县、候官县两县合并,取两县原名首字为闽候,即今之“闽侯”此处笔者忠于原书作者所署“民国九年九月闽县林义光”。亦可说明,此书成时闽县虽早已更名,然林义光仍署旧名,可知其原籍当确为福建闽县人。

[2]来自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网站: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ll/2075/index.html

[3] 北平中国大学,民国时期在北京的一所私立大学,由孙中山创办于1912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19493月,中国大学因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所遗校舍成为国家教育部的办公场所。

[4] 侨川时雄(日)《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中华法令编译馆,1940年。

[5] 转引自廖平《本世纪的<诗经>学研究》http://www.guoxue.com/master/liaoping/lp06.htm

[6] 叶玉英《<文源>的文字学理论研究》中提到这四篇文章“分别刊登在北京中国大学《国学从编》第一、二期上”。经本人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民国专栏上查证,其说不确。

[7]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8页。

[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60页。

[9] 邓球柏:《<>卦“互体”浅說》[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

[10] 叶玉英:《<文源>的文字学理论研究》中认为是《周易封史释义》,经查证当为《周易卦名释义》。参见《《清华学报》,1928年第五卷第1期,第1501页。

[11] 张善文《易学宗师之风范-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易诠释中的儒道互动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台湾大学》,200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111340100ceql.html

[12] 叶玉英:《论林义光对古文字学的贡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本文为作者参与的全国高校古籍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文源>的疏证与研究》(批准编号为0914)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1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1月2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71田胜男:论林义光的“互体”理论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佑仁 在 2011/11/2 20:17:39 评价道:第1楼

    盂鼎“天威”,“威”皆作“畏”为证。[1]季旭升先生在其《林义光<诗经通解>中的古文字运用》一文中,对《国风》部分中林义光利用金文的考释加以分析后发现,除两则有待商榷外,其余均言之成理[12]

    [12] 叶玉英:《论林义光对古文字学的贡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

    注[1]有問題。

    注[12]的篇名與出處可以再改。季旭昇先生:〈林義光《詩經通解》中的古文字運用〉,「第五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中文系 88.3.19-20

  • 小狐 在 2011/11/3 10:21:26 评价道:第2楼

    再据张政烺的考证,“互卦”的出现可追诉到商高宗武丁时代。在巴黎归默博物馆的馆藏甲骨中,一片殷虚第一期的卜甲上,反面刻有“六一一六”。(《甲骨续存》一九八〇)、《甲骨文合集》二九〇七四的上面刻有“六七七六”,这些甲文中的四宇一体图样,张政烺认为都是四爻卦,这些四爻卦就是互体卦。[9]

    此條材料有誤,據風儀誠的照片及摹本,乃“戈六百”。參《張政烺論易叢稿》p63李零附記。

  • lzfsiping 在 2011/11/4 6:11:00 评价道:第3楼

    小狐正解

  • lzfsiping 在 2011/11/4 6:18:09 评价道:第4楼

  • yihai 在 2011/11/4 9:26:12 评价道:第5楼

    明明是“戈入二百”好不好。

  • 金滕 在 2011/11/4 9:45:35 评价道:第6楼

    好!一亥正解!

  • lzfsiping 在 2011/11/4 17:23:05 评价道:第7楼

    yihai:
    明明是“戈入二百”好不好。

                您的释读是对的。

  • 小狐 在 2011/11/4 20:01:28 评价道:第8楼

    太迷信了~太輕信了~

    當時掃了一眼,覺得張先生肯定是受到錯誤摹本的誤導了,就沒過腦袋~

    一般認爲,易卦的形成是:三爻卦——六爻卦。這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既然這樣,所謂的“互體”之說也可以肯定是在六爻卦產生之後才有的。

    所謂的“文王演易”(即重卦),從張先生所舉之出土材料來看,說商末周初才有似乎可以成立的。

          由此,認爲“商高宗武丁时代”即有“互卦”之說,也就相當於說:

          在商朝的武丁之前就有六爻卦存在了。——這恐怕是不可能的吧~

  • 老汉 在 2012/6/3 21:28:13 评价道:第9楼

     

    您的 羆、罷;熒、營, 不能打成繁體字嗎?

     

    同理,林义光认为“”、“”也是互体相省而成。罴《说文》云:“从熊,罢省声。”

    文源》谓:“古熊不从能、火,此后出字,疑无本字,借罢字为之,后因加火耳。”所以,林氏所说的“罢熊合为罴”,并不仅是指“罢”与“熊”字下部之“灬”相结合而构成“罴”字。“罴”字中间的“能”既可看作“熊”的上部,也可看作“罢”的下部。

    微软打字

    pi1

    羆——罴

    ba4

     

     

    再说营,《说文》云:“从宫,荧省声”。“荧”的初文当作“”,加“火”为“荧”乃后起之字,故“营”字并非从“荧”省,而是从“”为声。因此,林义光谓“宫合为营”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他同样也是没有意识到“”也是可以作为声符的。

    微软打字

    ying2

    熒——荧

    營——

    瑩——莹

    螢——萤

    塋——茔

    縈——萦

    囗——蓥

    瀅——滢

     

     

     

     

  • 老汉 在 2012/6/3 21:39:49 评价道:第10楼

     

    林義光不可能不懂“省形”、“省聲”,他只是沒像你那樣表達。

    老汉:

     

    您的 羆、罷;熒、營, 不能打成繁體字嗎?

     

    同理,林义光认为“”、“”也是互体相省而成。罴《说文》云:“从熊,罢省声。”

    文源》谓:“古熊不从能、火,此后出字,疑无本字,借罢字为之,后因加火耳。”所以,林氏所说的“罢熊合为罴”,并不仅是指“罢”与“熊”字下部之“灬”相结合而构成“罴”字。“罴”字中间的“能”既可看作“熊”的上部,也可看作“罢”的下部。

    微软打字

    pi1

    羆——罴

    ba4

     

     

    再说营,《说文》云:“从宫,荧省声”。“荧”的初文当作“”,加“火”为“荧”乃后起之字,故“营”字并非从“荧”省,而是从“”为声。因此,林义光谓“宫合为营”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他同样也是没有意识到“”也是可以作为声符的。

    微软打字

    ying2

    熒——荧

    營——

    瑩——莹

    螢——萤

    塋——茔

    縈——萦

    囗——蓥

    瀅——滢

     

    林義光不可能不懂“省形”、“省聲”,他只是沒像你那樣表達。

     

     

  • 老汉 在 2012/6/3 22:31:12 评价道:第11楼

     

     

    羆——微軟打字聲調俺誤打為pi1,應是pi2————

    pi1————————pi2

    羆——罴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