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志鵬:“鍾離氏”族姓考
在 2011/2/27 22:24:33 发布

钟离氏族姓考

(首发)

 

张志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钟离国为嬴姓,以国为氏称钟离氏,于是有赢姓钟离氏。伯州犁奔楚后,楚以钟离邑为其采邑。伯州犁之后以其采邑为氏亦称钟离氏,于是有子姓钟离氏。子姓钟离氏与嬴姓钟离氏迥异,断不可混为一谈。

关键词:钟离器;钟离国;嬴姓钟离氏;钟离邑;子姓钟离氏

 

近年来,在安徽凤阳钟离国故城遗址附近及其临近的蚌埠市一带发现一批古墓葬,从墓葬出土的铜器铭文来看,这批墓葬及铜器应为钟离国所有,因而对研究钟离国及其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界于此已有初步的研究,其中,《考古与文物》20093期发表有胡长春先生《钟离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暨“鷔鷔雝雝”释义的再探讨》一文。胡先生依据文献有钟离氏为子姓的记述,在释出九里墩墓铜鼓座铭文和卞庄一号墓镈钟铭文中“敖厥于”三字中的“敖”字之后,以为铜器铭文中的“敖”字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子姓钟离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且读“厥于”为“厥士”,并以其为“敖”的身份称谓。[1]对于“敖厥于”的释读及钟离国的姓氏,我们与胡先生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笔者根据对钟离诸器铭文的分析,结合文献记述撰成此文,就钟离国的姓氏及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看相关器铭。安徽蚌埠淮上区双墩一号墓出有同铭镈钟九件,铭文为:“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柏作其行钟。童麗之金。”同铭簠两件,铭文为:“唯正月初吉丁亥,童麗君柏择其吉金作其飤。”有铭戟一件,铭文为:“童鹿公柏之用戟。”[2]

又安徽凤阳卞庄一号墓出土同铭镈钟五件,铭文为:“惟王正月初吉丁亥,余敖厥于之孙、童麗君柏之季子康,择其吉金,自作和钟之皝,穆穆和和,柏之季康是良,以从我师行,以乐我父兄,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是尚。”[3]

童麗(鹿)即钟离,以上两墓及其出土铜器均属钟离国,学者无异议。此前的19809月,安徽舒城九女墩墓出土有一件有铭铜鼓座,铭文位于鼓座的外围,“由于字迹浮浅,锈蚀严重,大部分模糊不清,缺笔太多,全铭难以通读”。[4]对该铭进行释读的学者先后有殷涤非[5]、曹锦炎[6]、何琳仪[7]、单育辰[8]等诸位先生,经过多位学者的研究,铭文大致可读为:“唯正月初吉庚午,余敖厥于之玄孙童鹿公,择其吉金,玄镠纯吕,自作□鼓。命从若敳,远淑闻于王东吴谷,迎[]徐人、陈[],去蔡于寺,其神其臭,……以攴野于陈□□山之下,余持可参□□,其□鼔茯茯,乃于之雩,永祀是抈,俳公获飞龙曰夜白,……余以共旈示□嫡庶子,余以会同姓九礼,以飤大夫、朋友,余以□□□于东土,至于淮之上。世万子孙永保。”与近年所出童丽诸器对照,知此铜鼓座也为钟离国之物。

胡先生对卞庄镈钟和铜鼓座铭文中的“敖厥于”中的“敖”字之释,或切近实际。但以“敖”字为人名、以“于”为‘士’字误倒”,进而读“厥于”为“厥士”,且以之为敖之身份称谓,则很难令人信服。详察九里墩墓铜鼓座铭文和卞庄一号墓镈钟铭文,“于”字末笔明显向一侧撇出,而非直画,说其为“士”之倒书显然缺乏字形方面的依据。再者,此二器的铸造,既非一时一地,又非一人,何以会在关系到先祖名分的字眼上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是无法解释的。因此,胡先生读“敖厥于”为“敖厥士”并由此推演出铜器铭文中的“敖”字是宋襄公母弟敖、为子姓钟离氏始祖的结论不能成立。

凤阳卞庄一号墓即钟离君柏之季子康墓虽然被盗,破坏严重,但仍可以看出随葬品十分丰富,除墓葬规模较小外,与蚌埠一号墓即其父钟离君柏墓相比毫不逊色,墓主康很有可能是一代钟离国君。将卞庄一号墓钟铭与九里墩铜鼓座铭文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复原钟离国的部分世系,即:

……→敖厥于→(子)柏→(孙)康→(曾孙)□→(玄孙)……。

关于安徽蚌埠双墩一号墓和凤阳卞庄一号墓的的年代,简报和发掘报告定为春秋中晚期,后者晚于前者。徐少华先生认为过于宽泛,指出“蚌埠双墩一号墓的器物特征与下寺一、四号墓相当,时代应该相近,下葬时间约在公元前560年前后,即春秋晚期的前段。”“卞庄一号墓的器物特征既与下寺三号墓相近,其下葬时间亦当相去不远,应在春秋晚期前段,约晚于双墩一号墓二三十年。”[9]按前560年前后钟离君柏去世,康去世大概在前530年左右,隔一代传到钟离公时大概在前500年左右。

关于钟离国的灭亡时间,我们可从文献中找到线索。据《春秋》经传记载,从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开始,越连续攻吴,最终于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灭吴。《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又《楚世家》载,楚惠王“四十二年,楚灭蔡。四十四年,楚灭杞。与秦平。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根据这些记载来分析,战国初年,楚国很快就控制了淮河中上游地区,并沿泗水向北推进。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灭下蔡[10],四十四年(前445年)灭杞。九里墩铜鼓座明言钟离国在“淮之上”,而从文献记载来看,此时期又未见钟离国之史迹。因此,地处淮河中游位于下蔡之东、泗水之西的今安徽凤阳、蚌埠市一带钟离国的灭国时间应在楚灭蔡、杞之间,即前447年至前445年间。《水经·淮水》说“(淮水)又东过钟离县北”,郦道元注引东汉末年应劭曰:“县,古钟离子国也。楚灭之以为县。”可知,楚灭钟离国后,以其地置钟离县。

位于今安徽凤阳、蚌埠市一带的钟离国,即是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晋国以北方诸侯会吴之地。《春秋·成公十五年》记载:“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鯂、邾人会吴于钟离。”《左传·成公十五年》记载:“十一月,会吴于钟离,始通吴也。”杜预注:“钟离,楚邑,淮南县。”此年(前576年)以晋国为首的北方诸侯会吴于钟离是有原因的。在此之前,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年)秋九月,楚围宋。第二年春,宋入晋告急无果,夏五月,宋被迫臣服于楚。到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十一月,楚与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盟于蜀,楚的霸主地位得到部分诸侯的承认。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晋国接受楚国亡臣申公巫臣的建议,联吴抗楚。吴接受晋国的军事援助,通过对楚国的战争,到鲁成公七年(前584年)出现了《左传·成公七年》所说的“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晋国为首的北方诸侯会吴,无非是为进一步加强彼此的关系,共同对付以楚国为首的南方诸侯集团。因此,这次会盟之地不可能在楚地,杜预注以“钟离”为楚邑显然是错误的。不过,杜氏以“钟离”在晋淮南郡钟离县值得注意。晋以北方诸侯会吴之事,还见于《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周公世家》载,鲁成公“十五年,始与吴王寿梦会钟离。”唐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钟离国故城在濠州钟离县东五里。”唐濠州钟离县即晋淮南郡钟离县,在今安徽凤阳。而今安徽凤阳及与其邻近的蚌埠市有钟离国故城遗址和铜器墓葬,地望正合。可知,《春秋》经传成公十五年之“钟离”应是位于今安徽凤阳、蚌埠市一带的钟离国。值得注意的是,在鲁成公七年(前584年)发生的规模宏大的吴伐楚及其属国的战争中,吴伐徐、伐巢、入州来,却惟独没有攻伐比以上各地更近于吴的钟离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钟离国在此之前已经成为吴的属国。

关于钟离国的姓氏,唐司马贞《索隐》注《史记·伍子胥列传》引《世本》以为“嬴姓之国”,《世本》的说法见引于多处,应该可信。《史记·秦本纪》载太史公语:“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终黎”即钟离。据此,钟离国为嬴姓可知。以国为氏,于是有嬴姓钟离氏。

至于胡先生所说的子姓钟离氏,与伯州犁所属谱系相关。有关伯州犁所属谱系的文献记载可整理如下:

《左传·成公十五年》:“晋三郤害伯宗,谮而杀之,及栾弗忌。伯州犁奔楚。”杜预注:“伯宗子。”

《国语·晋语五》:“及栾弗忌之难,诸大夫害伯宗,将谋而杀之。毕阳实送州犁于荆。”韦昭注曰:“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

《元和姓纂》卷一“钟氏”:“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晋,孙伯宗为三卿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钟离。”

《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上》:“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

据以上文献记载,伯州犁所属谱系如下:……宋桓公→(宋襄公弟)敖→孙伯纠→伯宗→伯州犁→……。

宋桓公为宋襄公之父,《元和姓纂》以伯宗为宋桓公曾孙与《新唐书》以伯宗为宋襄公母弟敖之孙相合,且两者均言晋大夫伯宗之子伯州犁奔楚,食采于钟离。晋大夫伯宗被杀,其子伯州犁奔楚,见于《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其中虽然没有伯州犁奔楚后“食采于钟离”的记载,但是根据对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先秦时期州来西部确有钟离邑存在,并曾为楚国所有。

此钟离邑即《左传》昭公四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所见之“钟离”。《昭公四年》云:“冬,……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咸尹宜咎城钟离,薳启强城巢,然丹城州来。”从传文来看,此“钟离”应与“夏汭”、“巢”、“州来”相邻近。“夏汭”地望经何浩先生考证,以清代学者俞正燮之说最为可信,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北夏肥水之汭。[11]此处之“巢”在今安徽六安市东北、寿县南约一百里。州来在今安徽凤台、寿县一带。因而,此“钟离”应在以上三地附近求之,不可能为远在州来之东一二百里处的钟离国。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云:“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吴在州来之东,楚在州来之西,吴伐州来,楚救州来,吴人应该御楚人于州来之西。由此亦可知,此“钟离”当位于州来之西,而非州来之东的钟离国。

又《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云:“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王及圉阳而还。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吴灭巢及钟离后,楚沈尹戌曰:“亡郢之始,于此在矣。王一动而亡二姓之帅,几如是而不及郢?”杜预注:“二姓之帅,守巢、钟离大夫。”据《左传》文及杜注,此“钟离”为楚邑可知。吴灭钟离之事也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楚世家》、《伍子胥列传》,司马迁均以楚边邑视“钟离”,可见其处于吴、楚间。《吴太伯世家》载,王僚“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南朝宋裴骃《集解》引东汉末年服虔曰:“钟离,州来西邑也。”唐修《晋书》卷十五《地理志下》“扬州”条注“钟离”为“州来邑”。合于服虔之语及《晋书·地理志下》注,也可以断定古州来国之西确有邑名钟离。

以上三处《左传》所见“钟离”均应是指位于州来之西并紧邻州来国的钟离邑,绝非州来之东百余里处的位于今安徽凤阳、蚌埠一带之钟离国。

既然楚国确有钟离邑,《元和姓纂》、《新唐书》谓伯州犁奔楚后食采于楚钟离邑当有所本,伯州犁之后以钟离邑为氏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以邑为氏的钟离氏为子姓之说应该也可信。不过,子姓钟离氏的始祖并不是胡先生所说的宋襄公母弟敖,而应是伯州犁。

至于《通志·氏族略三》“钟离”条的钟离氏“姬姓说”,应是因伯州犁曾祖父敖、祖父伯纠、父伯宗三代仕晋而误以伯州犁为晋之同姓所致,可勿论。

胡先生认为“钟氏(钟离氏)出自子姓”,有其依据。然而,他将钟离诸器铭文中的“敖”字与文献记载中的宋襄公母弟敖对应,以嬴姓钟离国为子姓,进而将嬴姓钟离氏与子姓钟离氏混为一谈,是明显错误的。因为,即便如胡先生所言,以铜器铭文中的“敖”字为人名,此“敖”也绝不会是宋襄公母弟敖。关于这一点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钟离诸器表现的钟离国世系人名与宋襄公母弟敖的谱系人名不符。据器铭复原的钟离国部分世系为:……→敖厥于→(子)柏→(孙)康→(曾孙)□→(玄孙)……。而宋襄公母弟敖的谱系为:……宋襄公弟敖→孙伯纠→伯宗→伯州犁→……。将两者相对应的人名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除胡先生所认为的铜器铭文中的“敖”字与宋襄公母弟敖似乎对应之外,其余人名,无论是从字形、字意还是其它方面考虑,都毫无关联。

二、卞庄一号墓镈钟铭文中“以从我师行”之语,说明钟离君柏时期钟离拥有自己的军队; 钟离君柏与季子康两人的墓葬分处淮河两岸,直线距离35公里,说明在康去世(前530年左右)时,钟离国还拥有相当大范围的领土;钟离公铜鼓座铭文显示,钟离曾与徐、陈、蔡等国发生过关系。这一切都说明铭文中的“钟离”是嬴姓钟离国,并非子姓钟离邑。那么,铭文中的“敖厥于”当然就不是宋襄公母弟敖了。

三、卞庄镈钟铭文明确的说敖厥于子柏为钟离君;九里墩铜鼓座铭文明确的说敖厥于之玄孙为钟离公。而宋襄公母弟敖及其子孙伯纠、孙伯宗仕晋,曾孙伯州犁奔楚任太宰。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从所在地望来说,敖厥于之子孙与宋襄公母弟敖之子孙两者之间都截然有别。那么,铭文中的“敖”字非宋襄公母弟敖,是不言而喻的。

综合这三方面的考虑,我们完全可以断定铭文中的“敖厥于”绝非宋襄公母弟敖。

综上,钟离国为嬴姓,以国为氏称钟离氏,于是有赢姓钟离氏。州来之西有钟离邑,楚服州来后,钟离邑属楚。伯州犁奔楚后,楚以钟离邑为其采邑。伯州犁之后以其采邑为氏亦称钟离氏,于是又有子姓钟离氏。子姓钟离氏与嬴姓钟离氏迥异,断不可混为一谈。

 



[1]胡长春.钟离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证暨“鷔鷔雝雝”释义的再探讨[J].考古与文物,20093.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03.

[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凤阳大东关与卞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4-83.

[4]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J].考古学报,19822.

[5]a.殷涤非.舒城九里墩墓的青铜鼓座[C]//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等出版,1983.b.殷涤非.九里墩的青铜鼓座[C]//古文字研究(14.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曹锦炎.舒城九里墩鼓座铭文补释[C]//中国文字(17.台湾:中国文字社,1993.

[7]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C]//出土文献研究(3.北京:中华书局,1998.

[8]单育辰.谈战国文字中的“凫”[C]//简帛(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徐少华.蚌埠双墩与凤阳卞庄两座墓葬年代析论[J].文物,20108.

[10]鲁昭公十三年(前529年),吴灭州来(见《春秋》经传昭公十三年);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蔡迁州来,称下蔡(见《春秋》经传哀公二年)

[11]何浩.<左传>“夏汭”考[J].江汉论坛》,1987(8).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1年2月2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1年2月27日



点击下载word版:0807“钟离氏”族姓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重耳 在 2011/2/28 2:02:18 评价道:第1楼

    “余”下之字非敖。

  • tianmaxingkong 在 2011/2/28 14:26:29 评价道:第2楼

    重耳:
    “余”下之字非敖。
    此字的釋讀待定。

  • elevatar 在 2011/4/26 20:17:17 评价道:第3楼

    楚国伯氏源于晋国郤氏,元和与新唐书所谓敖,恐为杜撰

  • tianmaxingkong 在 2011/4/26 22:39:25 评价道:第4楼

    哦,愿闻其详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1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