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敦煌寫卷《王梵志詩》校補(下)
在 2011/2/21 10:49:35 发布

敦煌寫卷《王梵志詩》校補(下)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局

《王梵志詩》在敦煌石室中被重新發現後,中外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近30年來,法國學者戴密微,大陸學者張錫厚、項楚,臺灣學者朱鳳玉都有專著行世[1],對《王梵志詩》進行輯錄、校釋,單篇論文更多,取得了極大成績。但有些語言問題還須繼續研究,本稿在前修時賢研究基礎上,誤者正之,是而未盡者申證之,未及者補之。信守“考本字、探語源、尋語流、破通假、徴方俗、系同源”的治學理念,勉力為之。博雅君子,是正為幸。

戴著未克獲睹,無從徵引。張著誤錄、誤校甚多,學者多有補正。項著書成最晚,後出轉精,本稿以項著為底本,標舉張著、朱著、項著頁碼,以便覆按。前人誤說,朱著、項著已訂正者,則不復論及。

 

1)愚人癡涳涳,錐刺不轉動(卷2《愚人癡涳涳》,項著P140

張錫厚曰:涳涳,同“空空”……這裏謂迷茫無知,一切皆空(P30)。

朱鳳玉曰:戴校改作“悾悾”。涳,水直流也。涳涳,形容人憨直,不知變通(P61--62)。

項楚曰:涳涳,愚昧無知貌。按寒山詩:“嗊嗊買魚肉,擔歸餧妻子。”《廣韻》:“愩,憒也。”則“涳涳”或即是“嗊嗊”、“愩愩”。《詩集》作“悾悾”(P141)。

按:郭在貽曰:“涳涳當讀為悾悾,乃慤實皃,而慤實之義與愚癡之義是相通的。”並指出字或作“空”、“矼”[2],並是也。字或作倥,《集韻》:“倥,倥侗,童蒙也。”童蒙,無知貌。劉瑞明曰:“‘涳’當為‘悾’之誤。”[3]實不必以誤字說之。

2)兩家既不合,角眼相蛆妒(卷2《家中漸漸貧》,項著P155

張錫厚曰:角眼,唐代俗語,猶謂瞪眼、怒目(P35)。

朱鳳玉曰:角,當為“𥆌”。《集韻》:“𥆌,目動也。”《廣韻》:“𥆌,動目。”猶謂瞪眼、怒目。王梵志詩:“角睛難共語。”“角眼”、“角睛”義同。“蛆”為“怚”之通假,均為嫉妒之義(P69)。

項楚曰:角眼,瞪眼怒目。亦作“角目”、“角睛”。“角”即斜義。“蛆”通“怚”,亦妒之義(例略,P158--159)。

按:謂“角”即斜義,說本張永言、郭在貽[4]。黃征亦謂當解作“斜眼”,而非“怒目而視”[5]。梁·僧祐《釋迦譜》卷1:“或角目切齒,或橫飛亂擲。”唐·道世《法苑珠林》卷80:“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唐·玄奘《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9:“或時忿怒最極憤懣,角眼相視經於多時。”唐·般若《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3:“見是相已,哽咽悲號悶絕躃地,角眼相視,尋即命終,隨業而生墮三惡趣。”“角”均張大眼睛之義,而非“斜”義。“角目”、“角睛”、“角眼”猶俗言反目、翻眼,朱說是也。周一良指出:“《廣韻》有‘𥆌’字,釋云‘動目’。‘角眼’、‘角睛’疑即此意。角字也有斜意,‘角視’、‘角睞’可以連文,但與怒目之意稍遠。”[6]王繼如指出:“‘角眼’之‘角’的語源,頗疑非取之於‘斜’,而是取之於作角狀……‘𥆌’字可以看作是它的專字。《廣韻》‘’實是它的異體,於《覺韻》中訓‘明也’,於《沃韻》中訓‘瞋目’,正是從此語源而來的兩個意義。”[7]二氏說是也,𥆌字或作,《玉篇》:“,目開也。”《廣韻》:“,大目。”《集韻》:“𥆌,目動也,或從谷。”蛆,讀為怚是也;郭在貽指出本字當為怚或[8]。《説文》:“怚,驕也。,嬌也。”[9]《廣韻》:“,憍也;怚,上同。”[10]字或作𢚆,《集韻》:“,驕也,或作怚。怚,《説文》:‘驕也。’或作𢚆。怚,妬也。”字亦或作姐,《廣韻》:“姐,一曰慢也。”《集韻》:“,《説文》:‘嬌也。’或作姐。”黃靈庚曰:“‘蛆’實借為,《一切經音義》卷1:‘佞,千餘反,謂妬也;下奴定反,諂媚也。’或借為疽。”[11]”、“蛆”為正俗字,見《玉篇》;“”、“疽”亦“怚()”借字。

3)向前黑如柒,直掇入深坑(卷2《生住無常界》,項著P188

項楚曰:掇,與“踏”同聲通用。《燕子賦》:“問燕何山鳥,掇地作音聲。”(P189

按:伏俊璉說同項氏[12],並本蔣禮鴻[13],《漢語大字典》亦從之。伏氏又曰:“陳治文則謂掇或為字之訛,《廣韻》:‘,跳也。’劉士濤校掇為啄。”陳說本徐復[14]。黃征、張涌泉曰:“按:掇亦有點戳、碰擊義。至於‘直掇入深坑’,掇乃綴之變,通‘墜’,與‘踏’無關。”[15]掇訓擊讀為剟,《廣韻》:“剟,擊也。”郭在貽曰:“掇應讀為綴,綴字又墜之借。又:袁賓謂掇當讀為墮。”[16]黃征曰:“掇應是綴之通借或誤寫。”[17]竊謂《燕子賦》“掇”當從徐說訓跳,字或作[18],《集韻》:“,跳也,或從走。”此詩與之不同,“直掇入深坑”猶言“掇頭入苦海”、“掇頭入地獄”也(參上文引),猶言挪移、轉移。今吳語、江淮方言猶謂挪動為“掇”[19]

4)人去像還去,人來像以明(卷3《人去像還去》,項著P259

項楚曰:淨覺《楞伽師資記》:“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荷澤神會語錄》:“譬如明鏡,若不對鏡,鏡中終不現像。爾今言現像者,為對物故所以現像。”《大珠禪師語錄》卷上:“譬如明鏡,若對物像時即現像,若不對物像時終不現像。”即此二句之意(P259)。

按:道家亦有此譬。《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郭注:“來即應,去即止。物來乃鑒,鑒不以心,故雖天下之廣,而無勞神之累。”成疏:“夫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至人虛應,其義亦然。將,送也。夫物有去來而鏡無迎送,來者即照,必不隱藏。亦猶聖智虛凝,無幽不燭,物感斯應,應不以心,既無將迎,豈有情於隱匿哉!”

5)讒臣亂人國,妒婦破人家(卷3《讒臣亂人國》,項著P352

項楚曰:《焦氏易林》卷5《觀之隨》:“躓馬破車,惡婦破家。”《意林》卷2引《申子》:“妒妻不難破家,亂臣不難破國。”《金樓子·后妃篇》:“妬婦不憚破家。”《佛說孛經抄》:“邪友壞人,佞臣亂朝,孽婦破家,惡子危親。”[20]P353

按:《治要》卷36、《長短經》卷3引《申子》同。《易林·革之解》:“馬蹄躓車,婦惡破家。”[21]又《觀之隨》:“躓馬破車,惡婦破家。”又《賁之乾》:“八口九頭,長舌破家。”又《大過之大有》:“馬躓車傷,長舌破家。”S.1380《應機抄》:“古人云:‘妒婦不慮破家,佞臣不憂敗國。’”《逸周書·武稱解》:“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戰國策·秦策一》引《周書》:“美女破舌……美男破老。”鮑彪註:“破壞其事,舌指諫臣。老,老成人。”此說未得。吳師道補注:“《汲塜周書》:‘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毀也。’注云:‘所以毁敵也。’《修文御覽》引《周書》作:‘美男破産,美女破車。’”段玉裁、王念孫謂“舌”為“后”形誤,朱駿聲、孫詒讓、金正煒、何建章、范祥雍並從之[22]。劉師培曰:“舌、車音殊,奚克通叚?蓋‘舌’本作‘居’,《修文御覽》‘車’則同音借字……破居,猶云毀室。今本訛‘舌’,《雜誌》易‘后’,似非。”[23]劉說是也,四部叢刊本影印元至正年間刊刻的鮑注吳校本正作“美女破居”[24],四部叢刊本《御覽》卷379引《十二國史》亦作“美男破老,美女破居”。《易林·賁之隨》:“八口九頭,長舌破家。帝辛沉湎,商滅其墟。”“美女破居”即“長舌破家”、“妒婦破人家”也。《逸周書·史記解》:“美女破國。”“破居”、“破家”,與“破國”相類。此詩“妒婦破人家”,當上溯至《周書》;惟傳世本《周書》有訛誤,當校正。

6)天下惡風俗,臨喪命犢車(卷3《天下惡風俗》,項著P357

項楚曰:犢,原作“獨”,乃音譌字。《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越王服犢鼻,著樵頭。”《御覽》卷688引作“獨”,即“犢”譌為“獨”之例(P357)。

按:獨,讀為𤛯,同“犢”。《集韻》:“犢,《説文》:‘牛子也。’或從蜀。”又《集韻》“韣”、“襡”、“𥖠”、“”四字或從賣,亦其比。

7)脫帽安懷中,坐兒膝頭著(卷3《鴻鵠晝遊颺》,項著P404

按:著,置也。《世說·規箴》:“索美酒,得,便自起,瀉著樑柱間地。”《晉書》卷77、《白帖》卷71、《建康實錄》卷7“著”並作“置”。《世說·紕漏》:“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太平廣記》卷236引“著”作“置”[25]。皆其例。劉瑞明曰:“‘著’為‘顯露’義。”[26]未確。

8)出門抝頭戾跨,自道行步趨蹌(卷3《出門抝頭戾跨》,項著P438

朱鳳玉曰:抝頭戾跨,撇著頭猛向前跨步行走(P187)。

項楚曰:抝頭戾跨,形容扭捏作態貌。跨,通“胯”。戾,讀為捩。《燕子賦》:“抝捩不相用語。”校記:“捩,原作‘戾’,戊卷作‘列’,據甲卷改。”即“捩”、“戾”通用之例(P439)。

按:項說是,朱說非也。抝,同“拗”,與“戾”同義對舉。“戾”專字作“捩”。《集韻》:“拗,戾也。”“拗捩”為中古俗語詞,《玉篇》:“捩,拗捩也。”字或作綟,《六書故》:“綟,絞之急也,與‘捩’通。”

9)尊人嗔約束,共語莫江降(卷4《尊人嗔約束》,項著P463

項楚曰:江降,丁七、丁十同。丁三作“肛降”,丁四作“江絳”,丁五、《校輯》作“”,《詩集》作“訌佭”。江降,唐人俗語,形容撅嘴之貌。別本或作“肛降”、“江絳”、“”,蓋俗語記音之字,本無定形。其倒文則作“胮肛”,本義為腫貌。《廣雅》:“胮肛,腫也。”而努唇撅嘴亦如腫之凸出,故亦云“胮肛”,亦即“江降”也(P463--464)。

朱鳳玉曰:《切韻》殘卷:“胮,胮肛,脹也。”《廣韻》:“肛,胮肛,脹大也。”《類篇》:“胮,胮肛,腫也,或作。”是“肛胮”即“胮肛”。(P277--278)。

按:二氏說是也,而猶未盡。胮,或作“”、“”、“𤵸”、“胖”、“肨”、“”,中古俗語多作“胮肛”,《玉篇》:“肛,腫也,胮肛也。肨,肨脹也。”《集韻》:“肛,《埤倉》:‘胮肛,腹脹也。’胮,胮肛,腫也,或作𤵸、胖。”《六書故》:“胮,胮肛,虛張也。”[27]亦作“肛”,《廣雅》:“肛,腫也。”《廣韻》:“肛,脹大貌。”《慧琳音義》卷31:“《埤蒼》:‘肛,腸脹也。’”又卷60:“《古今正字》云:‘肛,脹也。’”字或作“肛”,《慧琳音義》卷66:“《集訓》云:‘肛,滿脹大皃也。’《古今正字》作肨,亦作,‘肛,膓脹也。’”字或作“肨肛”,宋·范成大《愛雪歌》:“氊衫肨肛束渾脱,絮帽匼匝蒙兜鍪。”故脹大之物亦名為“胮肛”,疊韻字,“肛”又音變為“雙”。《廣雅》:“艂舡,舟也。胡豆,䜶䝄也。”《廣韻》:“舽,舽舡,船名。舡,舽舡,船皃。”《集韻》:“舽,舽艭,船也。舡,艂舡,舟名。䇨䉶,酒篘也。栙,《説文》:‘栙雙也。’跭,跭𨇯,竦立也。”《五音集韻》:“栙,栙,帆未張。跭,跭𨇯,堅立也。”各加偏旁以立名,其中心詞義則相同。又音轉為“𦠎𦞵”、“炰烋”、“彭亨”,《廣雅》: 肛、𦠎𦞵,腫也。”王念孫《疏證》:“《玉篇》:‘𦠎𦞵,腫欲潰也。’𦠎𦞵,語之轉耳。《大雅·蕩篇》:‘女炰烋於中國。’毛傳云:‘炰烋,猶彭亨也。’鄭箋云:‘自矜氣徤之貌。’彭亨之轉為炰烋,猶肛之轉為𦠎𦞵矣。𦠎各本訛作,今訂正。”[28]王氏所訂是也,《玉篇》、《廣韻》正作“𦠎”字。

10)諸人未下筯,不得在前椅(卷4《親家會賓客》,項著P473

張錫厚曰:“椅”為借字記音,義同“敧”(P114)。

項楚曰:椅,丁九同,丁三、丁四作“”,丁三傍注“倚”,丁五作“据”,丁七、丁十三作“掎”,《詩集》作“倚”。椅,以筯夾物。《世說·黜免》:“桓公坐有參軍椅烝薤,不時解。”字本作“敧”,《俗務要名林》:“敧,以筋(筯)取物也。”《御覽》卷760引《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敧,音羈。”《廣韻》:“敧,箸取物也。”字亦作“”,《字寶碎金》:“筯夾:音飢。又。”(P473--474)。

朱鳳玉曰:《集韻》:“敧,以箸取物,或作。”《切韻》殘卷:“掎,掎取物。”是知此當作“”或“掎”為是,作“槣”作“倚”作“椅”均未諦(P282)。

按:潘重規曰:“,同‘敧’。”[29]張、項說是,朱說拘矣。項氏所引《碎金》見P.2717P.3906作“筯倚物:音飢。又剞:同上。”P.2058作“筯掎物:音飢。又剞:同上。”S.6204作“筯掎物:音飢。”S.619作“筯掎夾:音飢。又剞。”《御覽》卷977引《世說》“椅”作“猗”,注云:“音羈,筯取物也。”余嘉錫曰:“猗與敧,通用字也。今本誤作椅,遂不可解。”[30]亦拘矣。《五音集韻》:“敧,以箸取物,或作槣。槣,同上。”實則椅、猗、敧、剞、倚、掎、、槣、並同音通借,本字為敧[31]。徐復曰:“箸,即筯字。吳語稱以筯夾物曰檢,即此敧字。字通作掎,亦作欹,皆當以敧為正字。”[32]先生所云“檢”,字書作搛,《集韻》:“搛,夾持也。”1930年《嘉定縣續志》:“俗謂以箸取物曰搛,應作敧。”[33]

11)鄉里人儜惡,差科必破家(卷4《有錢莫掣攉》,項著P518

項楚曰:儜惡,兇惡(P518)。

按:儜,讀為獰,《廣韻》:“儜,困也,弱也。獰,惡也。”《集韻》:“獰,一曰惡也。”朱炯遠曰:“儜,弱劣。”[34]失之。

12)貧人莫簡棄,有食最須呼(卷4《貧人莫簡棄》,項著P522

項楚曰:簡,選擇、區別(P522)。

按:《淮南子·俶真篇》:“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高注:“簡,賤也。”《漢書·谷永傳》顏師古注:“簡,略也,謂輕慢也。”張生漢謂“簡”訓“棄除”、“捐棄”[35],朱炯遠曰:“簡,倨傲。”[36]皆與“輕賤”義相因。王海根謂《淮南》簡讀為賤[37],未允。

13)些些微取利,可可苦他家(卷4《經紀須平直》,項著P552

張錫厚曰:可可,猶云恰恰、剛巧(P138)。

項楚曰:可可,極甚之辭(P553)。

按:張說是也,朱炯遠說同[38]。另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39]。今膠遼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猶謂“恰恰”為“可可”,晉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謂“恰恰的”為“可可的”[40]

14)身體骨崖崖,面皮千道皺(卷5《心恒更願取》,項著P640

朱鳳玉曰:骨崖崖,形容體瘦而骨露的樣子。《古文苑》卷6王延壽《王孫賦》:“齒崖崖以齴齴。”注:“崖本作𪗹,五街反,露齒貌。”[41]P224

項楚曰:骨崖崖,瘦骨嶙峋貌。P.2555《燭》:“羅衣被剝骨崖崖,直為甘泉相逼催。”(P642

按:朱說非也。崖訓露齒,當同“嘊”,或作“啀”、“𪗹”、“”,《集韻》:“啀,犬欲齧,或作嘊、。”非此文之誼。項說是也,字或作“厓厓”,元·喬吉《兩世姻緣》第4折:“恰便似一個印盒兒脫將來,因春瘦骨厓厓。”字或作“崕崕”,《雍熙樂府》卷6《粉蝶兒·憶情》:“看看的骨崕崕命歸泉路。”《全元散曲》作“骨捱捱”,形誤。字或作“睚睚”,明·徐𤱻《殺狗記》第15出:“穿一領百衲破衣,睚睚瘦得不中覷。”

15)行時頭即低,策杖共人語(卷5《心恒更願取》,項著P640

按:策,攙扶。陶潛《歸去來兮辭》:“策扶老以流憇,時矯首而遐觀。”“扶老”指手杖,策扶老即扶著手杖[42]。字或作、拺,《玉篇》:“,扶也。”《廣韻》:“拺,扶拺也。”《集韻》:“,扶也,或省。”今吳語、閩語、中原官話猶謂“扶”為“策()”[43]

16)復能生出諸法,不遲不疾融融(卷7《心本無雙無隻》,項著P823

項楚曰:融融,原作“容容”。按“容”與“融”同音通用。融融,和洽舒緩貌(P824--825)。

朱鳳玉曰:容容,飛揚、變動貌。(P389

按:容容,隨眾進退貌,俗言“隨大流”。不當輒改。《史記·張丞相傳》:“容容隨世俗浮沉。”《漢書·翟方進傳》:“君何持容容之計?”顏師古注:“容容,隨衆上下也。”《後漢書·左雄傳》:“容容多後福。”李賢注:“容容,猶和同也。”《説苑·臣術》:“容容乎與世沉浮上下。”

17)學問莫倚聰明,打卻我慢貢高(卷7《學問莫倚聰明》,項著P880

項楚曰:“我慢”與“貢高”皆是驕傲自大之義(P881)。

按: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引徐復曰:“貢高,佛學術語,就是驕傲自高。貢亦作愩,《集韻》:‘愩,心動也。一曰:自高。’”又引《慧琳音義》卷25:“憍慢貢高,今依《玉篇》,自恣為憍,淩他曰慢,慢前為貢,心舉曰高也。”[44]蔣謂“慢前為貢”不甚可解;又引《慧琳音義》卷22:“貢高,《廣雅》曰:‘貢,上也。’謂受貢上之國自恃尊高,則輕易附庸之國,今有自高陵物,欲人賓服者,則亦謂之貢高。”蔣謂“這個解釋未知確否,附錄存參”。[45]閻崇琚曰:“貢高,妄自尊大,高心。”[46]今按徐、閻說是,《慧琳音義》卷9:“虜扈,自大也,謂縱橫行也。《漢書音義》曰:‘扈,跋扈也,謂自縱恣也。’經文作‘怙恃’也,‘怙’非此義,經中言‘憍慢’,或作‘貢高’,是也。”可知“貢高”與“憍慢”、“跋扈”義同。《慧琳音義》卷22“受貢”云云,望文生訓。字或作,《玉篇》:“,心急也。”《集韻》:“,急意。”字或作傋、𢞡,《玉篇》:“𠈵,傋𠈵。傋,傋𠈵,不媚也。”《集韻》:“慃,慃𢞡,佷戾。”本字為戇(),呼貢切。《說文》:“戇,愚也。”《正字通》:“戇,急直也。,與戇同。”“愚鈍”、“戇急”與“傲慢”義相因。吳方言音gàng,猶有“戇頭戇腦”一語[47]

 



[1]戴密微《王梵志詩與太公家教》,高等中國研究所叢書第26卷,巴黎1982年法文版。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朱鳳玉《王梵志詩研究(上)》,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初版;朱鳳玉《王梵志詩研究(下)》,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初版。

[2]郭在貽《唐代白話詩釋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6期;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99頁。

[3]劉瑞明《王梵志詩校注置辯》,《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劉瑞明《項楚〈王梵志詩校注〉商兌和補遺》,《敦煌學輯刊》1991年第1期。

[4]張永言《詞義瑣記》,《中國語文》1982年第1期;收入《語文學論集》,語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頁。郭在貽《王梵志詩校釋拾補》,《中國語文》1987年第1期;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11頁。

[5]黃征《王梵志詩校釋補議》,收入《敦煌語文叢說》,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7年版,第250頁。

[6]周一良《王梵志詩的幾條補注》,《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

[7]王繼如《王梵志詩語詞札記》,《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8]郭在貽《唐代白話詩釋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6期;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98頁。

[9]“嬌”即“驕”,徐鍇本作“驕”。

[10]“憍”亦即“驕”。

[11]黃靈庚《王梵志詩校勘零拾》,《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12]伏俊璉《敦煌賦校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0頁。

[13]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收入《蔣禮鴻集》卷1,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頁。

[14]徐復《評〈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訂本)》,《中國語文》1961年第1011期合刊,收入《徐復語言文字學叢稿》,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48頁。

[15]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16頁。

[16]郭在貽《敦煌寫本王梵志詩匯校》,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44頁。又《敦煌變文釋詞》說同,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第261頁。

[17]黃征《王梵志詩校釋商補》,收入《敦煌語文叢說》,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7年版,第170頁。

[18]參見蕭旭《〈敦煌賦〉校補(下)》,《敦煌學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5輯,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

2010年版。

[19]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392頁。

[20]項氏原引“孛”誤作“索”,“佞臣”誤作“佞人”,徑正。

[21]尚秉和曰:“蹄音弟,與踶同,蹋也。馬踶,故車躓。”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頁。

[22]段、王、朱、孫四說並轉引自黃懷信主編《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7—88

頁。金說轉引自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頁。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

書局1990年版,第110頁。

[23]劉師培《周書補正》,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29頁。

[24]《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頁。

[25]上二例,拙著《古書虛詞旁釋》誤釋為“在”,亟當訂正;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213頁。

[26]劉瑞明《王梵志詩三首原貌探求》,《敦煌研究》1986年第2期。

[27]“張”同“脹”。

[28]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149頁。

[29]潘重規《〈王梵志詩校輯〉讀後記》,《敦煌學》第9輯,1985年版。

[30]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66頁。

[31]參見郭在貽《〈世說新語〉詞語考釋》,《字詞天地》第4輯,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3頁。又參見郭在貽《唐代白話詩釋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6期,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第103頁。

[32]徐復《〈廣韻〉音義箋記》,收入《徐復語言文字學晚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頁。

[33]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第5978頁。另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韓國《東

亞文獻研究》,總第4輯,20096月出版,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34]朱炯遠《〈王梵志詩校注〉商補(續)》,《上海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5]張生漢《〈王梵志詩校注〉拾遺》,《河南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36]朱炯遠《〈王梵志詩校注〉商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37]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3頁。《後漢書·梁鴻傳》:“簡斥數婦。”朱起鳳曰:“簡、賤聲轉義通。《韓子·顯學篇》:‘此人所以簡巫祝也。’即賤巫祝也。”朱起鳳《辭通》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615頁。朱說亦未允。

[38]朱炯遠《〈王梵志詩校注〉商補(續)》,《上海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9]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53頁。

[40]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1741176頁。另參見陳慶延《山西稷山話所見宋元明白話詞語選釋》,《語文研究》1984年第4期。

[41]朱氏引“𪗹”誤作“𪘮”,徑正。

[42]《漢語大字典》(縮印本)釋“策”為“拄”,是;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6頁。高步瀛《魏晉文舉要》引《莊子·齊物論》《釋文》引司馬彪曰:“策,杖也。”失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6頁。

[43]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996頁云:“拺,扶托;拖走。吳語。”第6189頁云:“策,攙扶。中原官話、官話、吳語。”第7040頁云:“,攙扶。閩語。”另參見蕭旭《敦煌寫本〈黃仕強傳〉札記》“二人策腋”條,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44]今本《玉篇》無。

[45]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收入《蔣禮鴻集》卷1,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321頁。

[46]閻崇琚《敦煌變文詞語匯釋》,[日]大東文化大學中國語大辭典編纂室資料單刊VI,昭和58年發行,第119頁。

[47]另參見蕭旭《〈敦煌願文集〉校補》“貢高我慢,輕夷善囗”條,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本文刊于《敦煌學研究》總第7輯,此次有所增補。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2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0806敦煌寫卷《王梵志詩》校補(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