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淮南子·俶真篇》校補
在 2011/1/19 10:42:24 发布

《淮南子·俶真篇》校補

 

蕭旭

 

靖江市廣電局

 

 

《淮南子》21卷,是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公元前 121年)招集門客,于漢景帝、武帝之交時撰寫的一部論文集。于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進獻於朝廷。

東漢許慎、高誘作注(今本許注、高注相雜)。有清以降,眾多學者整理此著,成就斐然。千慮一失,智者難免。析疑訂誤,固有俟乎方來者也。本稿在前修、時賢的基礎上作校補,誤者正之,是而不盡者申證之,諸家未及者補之。此為《淮南子》第二篇《俶真篇》的校劄,本稿以張雙棣先生《淮南子校釋》所依據的《道藏》本為底本。

 

 

1)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人謂之固矣;雖然,夜半有力者負而趨,寐者不知,猶有所遁

按:寐,《莊子·大宗師》作“昧”,馬敘倫曰:“昧借為寐,《說文》:‘寐,臥也。’”[1] 楊樹達說同[2]。《莊子》“遁”作“遯”,古字通。成疏: “遯,變化也。”此說是也。林希逸曰:“遯,失也。”鍾泰從之 [3] ,未得。俞樾曰:“山,疑當讀為汕,《爾雅》:‘罺謂之汕。’藏舟、藏汕,疑皆以漁者言。”[4] 武延緒說同[5],章太炎、馬敘倫並申俞說[6]。王叔岷曰:“(俞)說殊牽強。茅坤評《淮南子》:‘山疑作珠。’亦是臆說。古人設譬,多以舟、車對舉,《記纂淵海》 59引此文山正作車,最為可貴。惟《淵海》晚出,未知何據?或改山為車,亦未可知。”[7] “山”讀如字[8],不煩破讀改作,《文選·雜體詩》、《頭陀寺碑文》李善註二引《莊子》並作“山”,《書鈔》卷137、《類聚》卷 971、《御覧》卷67394768、《事類賦注》卷16、《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51、又續集卷27引亦並作“山”。《莊》書固以“山”、“澤 ”屬文,《天下篇》:“山與澤平”。趨,《莊子》作“走”,《文選·頭陀寺碑文》李善註、《白帖》卷29引《莊子》作 “趨”,義同。《說文》:“走,趨也。趨,走也。”互相為訓。《釋名》:“疾趨曰走。”

2)物豈可謂無大揚攉乎

高注:揚攉,無慮,大數名也。攉,讀鎬京之鎬。

陶方琦曰:《文選·蜀都賦》注、《江賦》注、《吳趨行》注、《莊子》《釋文》引許注:“揚搉,粗略也。”是許本攉作搉,與《說文》同。又《大藏音義》828487引許注:“揚搉,粗略也。”

按:《慧琳音義》卷8287引許注並作“楊榷”,卷84引許注作“楊槯”,徐時儀曰:“槯,據文意似當作‘榷’。”[9]陶氏失檢。《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許注: “搉,揚搉,略也。”《莊子·徐無鬼》:“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郭象注:“而揚之,有大限也。”《釋文》:“掦搉,《三蒼》云:‘ 搉, 敵也。’許慎云:‘掦搉,粗略法度。’王云:‘搉略而掦顯之。’”[10] 林希逸曰:“揚搉,提掇發揚而論之也。”宋·禇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引呂註:“揚謂發其幽,搉謂核其實。” 《廣雅》:“揚搉、無慮,都凡也。”《廣韻》:“搉,揚搉 ,大舉。”[11]“搉”、“攉”正俗字,《干祿字書》:“攉、搉,上俗下正。”[12]《六書故》:“搉,《說文》曰:‘敲擊也。’又作攉 ,《漢書》:‘揚攉古今。’”《漢書·敘傳》今本作“揚搉古今”,顏師古注:“揚,舉也。搉,引也。揚搉者,舉而引之,陳其趣也。”《弘明集》卷12譙王《論孔釋書》:“想二三子揚攉而陳。使劃然有證,祛其惑焉。”四庫本作“揚搉”。字又作“揚較”,《漢書·古今人表》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略舉揚較,以起失謬。”《宋書·謝靈運傳》《山居賦》:“凡厥意謂,揚較以揮。”自注:“班固亦云:‘揚較古今。’其義一也。左思曰:‘為左右揚較而陳之。 ’”左思《蜀都賦》作“揚搉”。 《玄應音義》卷4:“都較”條、卷7“較略”條、卷11“較之”條、卷12“大較”條、卷18“比較”條並云:“較,古文攉,同。”卷 20“辜較”條云:“較,又作搉。”朱起鳳曰: “搉、較同音通用。”[13]字又作“揚榷”、“揚確”,《宋書·謝靈運傳》:“於是抑懐蕩慮 ,揚榷易難。”《駢雅》卷2:“梗槩、商榷、大較、無慮、揚榷 ,大要也。”唐·玄嶷《甄正論》卷 1:“重為夫子揚攉而論之。”宋、元本作“揚確”,明本作“揚榷。唐·彥琮《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 2略陳遐邇,揚確後先者也。唐·唐臨《冥報記》卷 1言不飾文,事專揚確。字又作“揚礭”,唐·法琳《辯正論》卷 7:“今粗揚礭,奉報德音。”宋、元、明本作 “揚搉”。《唐廣宗潘君(伽)墓誌銘》:“煥乎千載,無俟揚礭。 ” [14] “搉”字義當取乎“敲擊”,《六書故》所說是也。字又作“确”[15] 。馬敘倫曰:“揚搉借為商覈。”[16]許匡一曰:“‘揚搉’是‘約’的分音形式。”[17] 並不足信。

3)其兄掩户而入覘之

高注:掩,讀曰奄也。覘,視也。

按:高注非是,《集韻》:“掩,撫也。”又“掩,打也。”掩戶 ,猶言叩門。朱駿聲則謂“掩”叚借為“閃”[18] ,《說文》:“閃,窺頭門中也。从人在門中。”《集韻》:“闚,《説文》:‘閃也。’謂傾頭門中視也。”是 “閃”、“闚”同義互訓。字或作睒,《玉篇》:“閃,闚頭門中也。或作睒。”《廣韻》:“睒,候視。”掩,《搜神記》卷 12、《文選·思玄賦》李善註、《御覧》卷888891、《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6、《記纂淵海》卷98、《事類賦注》卷20、《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卷77引並作“啟”,蓋許本。趙宗乙謂“掩”是“閉合”義,此文本作“啟戶”,明人誤作“掩戶”,並增補高注[19] 。趙說證據不足,不可輕改古書。

4)是故形傷於寒暑燥濕之虐者,形苑而神壯;神傷乎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餘

高注:苑,枯病也。壯,傷也。苑,讀南陽苑。

按:《本經篇》:“百節莫苑。”高注:“苑,病也。苑讀南陽之宛也。”苑,讀為葾。《廣雅》:“蔫、菸、𣨙,葾也。”《玉篇》:“葾,敗也,萎葾也。 ”《集韻》:“葾,《博雅》:‘𣨙葾,敗也。’”“萎”同“𣨙”,《說文》:“𣨙,病也。”也作“痿”。可知“葾”為蔫萎之病。陶鴻慶謂“壯當從本義釋為壯健”,吳承仕、金其源說並同,是也。《方言》卷3:“凡草木刺人,或謂之壯。”郭注:“今淮南人亦呼壯。壯,傷也。”錢繹《箋疏》引高注申郭說[20] ,失之。

5)含哺而遊,鼓腹而熙

高注:鼓,擊也。熙,戲也。

陶方琦曰:《一切經音義》引“遊”作“興”。按:許本作“興”,與高本作“遊”,亦異。又《大藏音義》引正文“遊”作“與”。

按:《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遊。”《玄應音義》卷 1引“遊”作“興 ”,又卷91314引作“與”。《慧琳音義》卷4659二引,並作“與”。《慧琳》卷18引作“遊”。《莊子·大宗師》:“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郭象注:“常遊於獨而非固守。”正釋“與”為“遊” 。李楨曰:“‘與’字或元是‘𧾚’字,抑或是‘’字,《說文》:‘𧾚,安行也。,趣步也。’並與‘遊’義合。”[21]胡遠濬亦謂“與”借為“𧾚[22] 。字或作懙、𩦡,《集韻》:“懙懙,行步安舒也。或作 ,亦書作𩦡,《說文》:‘馬行徐而疾。’”[23] 何寧曰:“‘興’與‘遊’義近,作‘與’於義無取。”何說失考。林希逸曰:“與乎,容與也。”馬敘倫曰:“ ‘與’疑借為奢,張也。觚借為𡗷𡗷大也。”[24] 鍾泰曰:“與,讀若舉。”[25]楊柳橋曰:“與,通‘豫’,樂也。”[26] 並失之。熙訓戲,朱駿聲謂叚借為嬉、娭 [27],是也。

6)抱德煬和

高注:煬,炙也。抱其志德而炙於和氣。煬,讀供養之養。

按:《莊子·徐無鬼》:“抱德煬和,以順天下。”陸西星曰:“煬和,養和。”[28] 林雲銘說同[29]。馬敘倫曰:“奚侗云:‘煬叚作養。’倫按:煬、養聲同陽類。”[30]鍾泰亦從奚說[31]。王叔岷曰:“奚說是也。《文子·九守篇· 守虛》亦有此文,《雲笈七籖》91引煬作養,即其塙證。《淮南子·俶真篇》亦有‘抱德煬和’一語,高注亦云:‘ 煬,讀供養之養。’”[32] 王利器曰:“《雲笈七籖》煬作養,唐寫本《莊子》亦作養。”[33]諸說並是也。《莊子》《釋文》:“煬,郭音羊,徐餘亮反。李云:‘煬,炙也。爲和氣所炙。’”成疏:“煬,溫也。”林希逸曰:“煬者,內自溫暖之意。”《精神篇》高注:“ 煬,炙也。向火中炙和氣,以順天道。”徐仁甫曰:“煬,讀為向。 ”[34] 諸說並誤。飬和,保飬和氣,猶言愛惜精神。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卷2:“是故絶聖棄智,除仁去義,發道之心,揚德之意,順神養和,任天事地。”正可移釋此文。《精神篇》:“養以和,持以適。”[35] 此煬讀為養之鐵證。《莊子·天運》:“(龍)乘乎雲氣而養乎隂陽。”“煬和”即“養乎隂陽”也。劉師培謂《莊子》“養”讀為翔[36] ,失之。《要略篇》:“處神養氣,宴煬至和。”煬亦讀為養。《路史》卷8:“抱德揚和。 ”揚亦借字。抱德,猶言懷德。《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懷道抱德。”又《夫差内傳》:“守仁抱德。”《家語·儒行解》:“ 戴仁而行,抱德而處。”“抱”與“懷”、“守”、“戴”同義對舉。彭裕商曰:“抱,讀‘保養’之‘保’。‘保’、‘養’義近。” [37] 失之。

7)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高注:解構,猶合會也。煩,辱也。

洪頤煊曰:《後漢書·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竇融傳》:“亂惑眞心,轉相解搆。”《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 ”《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綢繆》:“見此邂逅。”其音義並同。

朱駿聲曰:構,叚借為遘[38]

按:洪說是也,而猶未盡。《淮南子·詮言篇》:“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字或作“解搆”,《淮南子·人間篇》:“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搆妄言而反當。”“解構(搆)”為兩漢前成語,猶言合會、遇合、交構,《淮南子》 3例是也;引申為 “紛亂” 、“离间”、“捏造”,《後漢書》 2例是也。《後漢書·隗囂傳》李賢注:“解構,猶間構也。”此解與高注並是也。《後漢書·竇融傳》李賢注:“ 解搆,相解說而結搆。”以“解”為“解說”,此說失之。“邂逅” 字或作“解覯”、“解遘”、“邂遘”,《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適我願兮。”毛傳:“邂逅,不期而會,適其時願。”《釋文》:“遘,本亦作逅。”陳奐曰:“案傳文‘邂逅’下奪‘相遇適我願兮’六字……是‘不期而會’謂之‘遇’,非‘不期而會’謂之‘ 邂逅’也。‘邂逅’有‘適願’之義,《穀梁傳》云:‘遇者志相得也。’‘志相得’即《詩》所謂‘適我願’也。《綢繆》傳云:‘邂逅,解說也。’‘解說’猶說懌,亦是適我願之意……此徑(經)轉寫者刪去複句未盡,遂誤以傳文‘不期而會’四字專釋‘邂逅’二字,沿譌至今,直以‘邂逅’為塗遇之通稱,學者失其義久矣。‘邂逅 ’當依《綢繆》《釋文》作‘解覯’,《淮南子·俶真篇》:‘孰肯解構人間之事。’高注云:‘解構,猶合會也。’構與覯通。”《詩 ·綢繆》:“見此邂逅。”毛傳:“邂逅,解說之貌。”陳奐曰:“ 《韓詩》云:‘(邂覯),不固之貎。’固,蔽也。不固,不蔽見也 ……解說者,志相得也。”[39] 胡承珙曰:“‘邂逅’字只當作‘解構’,但為‘會合’之意……蓋凡君臣、朋友、男女之遇合,皆可言之。《魏志·崔季珪傳》注:‘大丈夫為有邂逅耳。’亦是遇合之意。《傳》云‘解說之貌’,即因會合而心解意說耳。”[40] 二氏說甚確,足以發千載之覆。馬瑞辰曰:“ 逅與姤同,古文作遘……‘邂逅’通作‘解覯’,《綢繆》《釋文》云‘本作“解覯”’,是也。又作‘解構’……古‘邂逅’字正作‘解遘’,‘邂逅’為後作字,‘覯’與 ‘構’皆假借字也。《爾雅》:‘薢茩,芵光。’郭注引或曰: ‘也。關西謂之薢茩。’則‘薢茩’又菱角之別名。”又曰:“《傳》云‘解說之貌’者,《釋文》:‘邂,本亦作解。逅,本又作覯。說,音悅。’《廣雅》:‘解,悅也。’……其實此詩‘邂逅’亦為遇合。”[41] 姜亮夫曰:“艸木之梭然角者亦曰‘薢茩’。 ”[42]蓋以命名交構成角之植物為“薢茩”。 宋·馬永卿《嬾真子》卷 4:“蓋謂可以解去垢穢,或恐以此得名。”馬說未得。王先謙曰:“陳說是,‘解說 ’乃相悅以解之意,思見其人,求而忽得,則志意開豁,歡然相迎,即所謂‘邂逅’矣。”[43] “邂逅”,指志相合,亦即“適願”、“悅懌 ”之義;《韓詩》云:“邂逅,不固之貎。”“不蔽見”即“會合” 也。諸義並相會。高本漢謂“《莊子》‘解垢’、《淮南子》‘解遘(構)’,意義都是‘假造’,他們和《詩經》裏的‘邂逅’沒有關係”[44] ,則誤矣,“假造”亦引申義。字或作“迦逅 ”,《集韻》:“邂,邂逅,解説皃,或作迦。”《太玄·迎》:“迎父迦逅。”晉 ·范望注:“迦逅,邂逅,解脫之貌也。”“解脫”即“解說”、“悅懌 ”之義。《別雅》卷4:“迦逅、邂遘,邂逅也。”姜亮夫曰:“‘邂逅’聲轉為‘解構’,字亦作‘迦逅’。”[45]字或作“解后”,《六書故》:“邂逅,行適相直也。古借用‘ 解后’。”後世誤為“不期而會”義,宋·釋道潛《慕容居士雙楠軒》:“故人解后相逢遇,指點婆娑索新句。”宋· 范成大《送江朝宗歸括蒼》:“半生三解后,相看成老翁。” 字或作“解垢”、“解詬”,《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 ”S.796作“解詬” 。《釋文》:“解垢,或云:‘詭曲之辭。’”成玄英疏:“解垢,詐僞也。”《集韻》:“解垢,詭曲也。”洪颐煊曰:“《天地篇》:‘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釋文》:‘司馬云:“喫詬,多力也。”’”[46] 武延緒謂“解垢”即《淮南子》、《後漢書》之“解構”[47],馬其昶曰:“‘解垢’即‘喫詬’,《集韻》:‘喫詬,力諍也。’”[48]馬敘倫曰:“解借为謑,垢借为詬。《說文》:‘謑詬,恥也。’”[49]鍾泰曰:“‘解垢’猶‘邂逅’,不期而遇合曰邂逅,引申之,無因而造說亦曰邂逅。逅一作遘……邂逅、解垢、解構、解搆,用字雖殊,取義則一也。”[50] 用為名詞,指捏造之辭、交構之言,故舊解為 “詐僞”、“詭曲之辭”。《釋文》:“司馬、崔云:‘解垢,隔角也。’”林希逸說同。《駢雅》卷1:“解垢,違忤也。”陳壽昌曰:“解,辯之晰也。垢,語之汙也。”羅勉道曰:“ 解,散也。垢,身後之塵也。”[51] 楊柳橋曰:“解,疑借為乖。垢,疑借為隔。 ”[52]並非也。字或作“解構”,《淮南子·俶真篇》:“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高注:“解構,猶合會也。煩,辱也。”洪頤煊曰:“《後漢書·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竇融傳》:‘亂惑眞心,轉相解搆。’《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綢繆》:‘見此邂逅。’其音義並同。”[53] 朱駿聲曰:“構,叚借為遘。”[54]鈕樹玉曰:“邂逅,通作‘解覯’,亦作‘解構’。” [55] 鄭珍曰:“邂逅,又借作‘解構’。” [56]《淮南子·詮言篇》:“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字或作“解搆”,《淮南子·人間篇》:“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搆妄言而反當。”“解構(搆)”為兩漢前成語,猶言合會、遇合、交構,《淮南子》 3例是也;引申為 “紛亂” 、“離間”、“捏造”,《後漢書》 2例是也。《後漢書·隗囂傳》李賢注:“解構,猶間構也。”此解與高注並是也。桂馥引此例以證《說文》“講,和解也”[57] ,失之。《後漢書·竇融傳》李賢注:“解搆,相解說而結搆。”以“解”為“解說”,此說失之。字或作“解果 ”、“蟹螺”、“蟹堁”、“堁”,《荀子·儒效篇》:“是俗人者,逢衣淺帶,解果其冠。”楊倞註:“解果,未詳。或曰:解果,狹隘也。左思《魏都賦》曰:‘風俗以韰惈為嫿。’韰下界反,倮音果,嫿音獲,靜好也。或曰:《説苑》:‘淳于髠謂齊王曰:“臣笑鄰圃之祠田,以一壺酒、三鮒魚,祝曰:蟹螺者宜禾,汙邪者百車。”’蟹螺,蓋髙地也。今冠蓋亦比之,謂彊為儒服而無其實。”“韰惈”與“解果”、“蟹螺”義不同[58] 。楊氏所引《説苑》見《尊賢篇》,今本作“ 蟹堁者宜禾,洿邪者百車”,又《説苑·復思篇》:“下田洿邪,得谷百車,蟹堁者宜禾。”《御覽》卷837引作 “堁”。姜亮夫曰:“解果其冠,言間構其冠也。‘間構’ 即‘結構’、‘交構’,蓋又‘糾纏紛援’之引申也。”[59] “蟹螺”、“蟹堁”、“堁”即“解果”,交構也,故以喻高。《御覽》卷391引《説苑》作“雞堁”,有注:“雞堁,雞肝黑土。”“雞”當作“謑”,“謑堁”即“謑詬”、“詬”,參下文。彼注“雞肝”,望文生訓。楊倞註引或說解為“狹隘”,《駢雅》卷1:“解果,狹小也。”孫詒讓曰:“堁,塵塺也。此蟹即解之借字。解堁,言土散解如灰塵者。《荀子》注作‘蟹螺’,乃聲之誤;《御覽》作‘雞堁’ ,尤繆,不足據。”[60] 又曰: “蟹卽解之叚字,蟹堁卽粉解也。”[61] 朱駿聲曰:“果者累之誤字。”[62]俞樾曰:“解果,古語也……《[荀子·]富國篇》:‘和調累解。’又《韓非子·揚搉篇》:‘若天若地,是謂累解。’‘累解 ’亦即‘蟹螺’也……語有倒順耳。《説苑》以‘蟹螺’、‘汙邪’ 對文,則‘蟹螺’猶平正也。”[63] 劉師培曰:“案‘蟹螺’,今《説苑》作‘蟹堁’,《史記·滑稽傳》則作‘甌窶’,《正義》以為高地狹小之區。蓋‘蟹螺’倒文為‘螺蟹’,與‘甌窶’一聲之轉……‘甌窶’即 ‘岣嶁’、‘痀僂’,山巔為岣嶁,曲脊為岣嶁。凡物之中高而旁下者,其音皆近於‘甌窶’。”[64] 王天海曰:“解果,當讀作‘懈墮’。懈墮其冠,猶言冠纓不繫,其冠鬆懈欲脫之狀。”[65] 日本學者桃氏曰:“蟹甲中隆,比地不平。堁當作螺,與蠃通,蜯屬。”[66]或曰:“蟹螺,音傴僂。”[67]並失之。字或作“奊詬”、“譙詬”、“謑詬”、“謑訽”、 “謑呴”,《漢書·賈誼傳》:“奊詬無節。”顏師古注:“奊詬,無志分。”《呂氏春秋·誣徒》:“草木雞狗牛馬不可譙詬遇之,譙詬遇之則亦譙詬報人。”《原本玉篇殘卷》“謑”字條引作“謑詬” ,又引《說文》:“謑詬,恥辱也。”高誘注:“譙詬,猶禍惡也。 ”畢沅曰:“‘譙詬’疑即‘奊詬’,謂遇之不如其分也。彼顏注‘ 無志分’,此注云‘禍惡’,亦各以意解耳。”[68] 《說文》:“謑,恥也;,謑或從奊。詬,謑詬,恥也。”《楚辞·九思·遭厄》:“起奮迅兮奔走,違羣小兮謑訽。”王注:“謑,耻辱垢陋之言也。訽,一作呴。”姜亮夫曰:“‘奊詬’、‘解垢’亦聲轉也……‘謑詬’、‘奊詬’義亦相同。”[69] 諸詞中心詞義皆為“交構”,引申為“辱駡” 、“羞辱”。高氏、顏氏順文為解,義亦相會。字或作“謑髁”,《莊子·天下》:“謑髁無任。”《釋文》:“謑髁,訛倪不正貎。王云:‘謂謹刻也。’”成玄英疏:“謑髁,不定貌。”林希逸曰:“謑髁,不正不定之貌。 ”《駢雅》卷2:“謑髁、訛倪 ,欹邪也。”宣穎曰:“謑髁,不正貌。蓋圓轉不任職事也。”[70]譚戒甫曰:“謑髁,《說文》、《呂覽·誣徒》作‘詬’,《荀子·非十二子篇》作‘謑訽’,《漢書·賈誼傳》又省作‘奊詬 ’,與下文‘縱脫’義同,均謂委曲隨順也。”[71] 高步瀛曰:“《說文》:‘謑詬,恥也。’重文作‘’,《漢書·賈誼傳》:‘奊詬無節。’以奊為之。詬、髁一聲之轉。” [72] “謑髁”亦詭曲、不正之義。郭嵩燾曰:“《說文》:‘謑詬,恥也。’《釋名》:‘踝,[确也],居足[兩]旁磽确[然也]。’謑髁,謂堅确能忍恥辱。”[73] 阮毓崧說同[74]。羅勉道曰:“謑,忍恥。髁,獨行。” [75]馬敘倫曰:“謑髁,即‘懈惰’之借。” [76]楊柳橋曰:“朱駿聲:謑,借為奊,《說文》:‘奊,頭衺骫奊態也。’髁,當借為竵,《說文》:‘竵,不正也。’即今之‘歪’字。”[77] 並失之。字或作“𧩶詬”、“喫詬”、“契溝”、“𠎿詬”,《莊子·天地》:“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類聚》卷84引作“契溝”,《初學記》卷27引作“𠎿詬”,王叔岷曰:“並聲近相通。” [78]《釋文》:“喫,口懈反。詬,口豆反。司馬云:‘喫詬,多力也。’”《胠篋篇》《釋文》:“解,苦懈反。垢,苦豆反。”讀音正同,是“喫詬”即“解垢”也。成玄英疏:“喫詬,言辨(辯)也。”郭嵩燾曰:“《集韻》云‘喫詬,力諍’者是也。司馬云:‘ 喫詬,多力也。’誤。”[79] 洪頤煊曰:“‘喫詬’當作‘奊詬’。” [80]馬敘倫曰:“喫為之譌也。”[81]皆不必認為字誤。《廣雅》:“詬,恥也。”王念孙曰:“‘謑詬’、‘謑訽 ’、‘詬’、 ‘奊詬’,竝字異而義同。”錢大昭說略同。[82] 姜亮夫曰:“司馬云‘多力也’,義亦可相成。”[83]鍾泰曰:“‘喫詬’即《胠篋篇》之‘解垢’ ,故《初學記》引此即作‘𠎿詬’,謂巧辯也。”[84] 劉文典曰:“喫詬,疑即‘詬’,即謑字。《荀子·非十二子篇》:‘無廉恥而任謑詬。’謂詈罵也。亦即本書《天下篇》之‘謑髁’。”[85] 《廣韻》:“𧩶詬,巧言才也。”《文苑英華》卷 100賈餗《百歩穿楊葉賦》:“克中之時, 𧩶詬不能以施力;造微之處,離婁不得以争明。 ”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卷1:“《莊子》本作‘喫詬’。喫,口懈反。喫詬,多力也。”姜亮夫曰:“巧言才,言有善為間構之言之才也。聲義皆相近。”[86] 諸說並得之。羅勉道曰:“喫詬,喫人詬罵,無能者也,是巧者之反。”[87]《淮南子·人間篇》:“使離朱捷剟索之。” 許注:“捷剟,疾利。”又《修務篇》:“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劉文典曰:“‘喫詬’疑是‘捷剟’、‘攫掇’之聲轉,皆疾利、捷疾之義。司馬注非。”[88] “捷剟”即“攫掇之捷”,與“喫詬”判然不同。楊柳橋曰:“喫,當借為挈。詬,當借為鉤,實借為捉。” [89] 並未確。

8)夫挾依於跂躍之術,提挈人間之際

高注:跂躍,猶齟齬,不正之道也。

陶方琦曰:《大藏音義》45引許注:“跂,跳也。”許義以跂與躍連文,故訓為跳。

馬宗霍曰:《說文》:“跂,足多指也。躍,迅也。”然則“跂躍”連文,蓋矜趮之貌。高以齟齬釋之,聲義去之皆遠。又按:《莊子·馬蹄篇》:“踶跂為義。”成疏:“踶跂,矜持之容。”跂躍猶踶跂矣。

按:《慧琳音義》卷45:“足跂,郭注《山海經》云:‘行腳跟不著地也。’許叔重云:‘跳也。’《考聲》:‘翹足也。’”許注是也。跂訓跳,即由“行腳跟不著地”、 “翹足”義引申。跂當讀為企,《廣韻》:“跂,行皃,又音企。” 《說文》:“企,舉踵也。”馬宗霍引《說文》“跂”訓足多指,非其誼。朱駿聲申高注,謂跂借為𢺵[90],《說文》:“𢺵,頃也。”失之。

9)撢掞挺挏世之風俗,以摸蘇牽連物之微妙

高注:撢,引。掞,利也。挺挏,猶上下也,以求利便也。摸蘇,猶摸索。微妙,猶細小也。

按:挺,別本作“挻”,誤。《集韻》:“撢,《説文》:‘探也。’ 或作探。”《六書故》:“撢,陸氏他南切,與‘探’同。徐本《說文》曰:‘探也。’唐本曰:‘掬也。’孫氏他紺切,《淮南子》曰:‘撢掞挺挏世之風俗。’”《通雅》卷5:“撢掞挺挏,以手狀之。言求利便之狀也……掞音閃,可上可去。此用‘撢掞’,當讀‘探毯’。挺、挏,皆上聲。”[91] 中間所云,全本《六書故》。《説文》:“挏,𢹬引也。”《廣韻》:“挏,引也。挏,推引也。”《集韻》:“ 挏,推復引也。”《六書故》:“挏,𢹬引來去也。《淮南子》曰:‘撢掞挺挏世之風俗。’”是“挏”為來回牽引搖動之義。“挺”亦搖動之義。《龍龕手鑑》:“掞,動也。”“撢掞挺挏”四字同義連文,吳承仕謂不可分訓,未確。《淮南子·俶真篇》:“挺挏萬物。”《漢書·百官公卿表》:“更名家馬為挏馬。”晉灼注:“挏,音‘挺挏’之挏。” 《方言》卷12:“侗、胴,狀也。”郭璞注:“侗,[音]‘挺挏’[之挏]。”[92] 《顔氏家訓·勉學篇》:“揰挏,此謂撞擣挺挏之。”可知“挺挏”為漢、晉成語。或作“侹侗”,《方言》卷 6:“眮,轉目也。”郭璞注:“眮,[音]‘侹侗’[之侗]。”[93] 亦倒言“恫娗”,《方言》卷10:“𡜶,娗也。”郭璞注:“言恫娗也。”《辭通續編》卷3謂“挺挏”即“撞挏”[94],未確。牽連,或倒言“連牽”,《晉書·五行志》:“阿堅連牽三十年。”字或作“僆𠋵”,《集韻》:“𠋵,僆𠋵,相从也。”又“僆,僆𠋵,行相及也。”今吳語、西南官話猶謂相連為 “連牽”[95] 。摸蘇,音轉為“摸索”,猶言撫摩。《慧琳音義》卷22:“捫摸:《方言》曰:‘摸,撫也。’郭璞注曰:‘謂指摸索之也。”宋·釋覺範《三月二十八日棗柏大士生辰》:“摸蘇緣妄心俱盡,揩拭鮮陳念已圜。”引申為試探、尋求,《摩訶僧祇律》卷23:“昨夜眠時有人來,處處摸索,乃至非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 1:“衆摸索不獲。”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許敬宗性輕傲,見人多忘之。或謂其不聰。曰:‘卿自難記。若遇何、劉、沈、謝,暗中摸索著,亦可識之。’”字或作“摸𢱢”,《玉篇》:“𢱢,摸𢱢也。”《集韻》:“𢱢,摸也。”《可洪音義》卷7:“摸索,下正作𢱢。”《善見律毘婆沙》卷11:“此比丘闇中摸索,疑是怨家。”“索” 宋、元、明、宮本作“𢱢”。字或作“模索”,《錦繡萬花谷》前集卷 23引《國史纂》:“暗中模索。”《朱子語類》卷15:“曰:‘心字卒難模索。’”又音轉為“捫搎”,《慧琳音義》卷65“摸𢱢 ”条引《埤蒼》:‘摸𢱢,捫搎也。’”《玉篇》:“搎,捫搎,猶摸 𢱢也。”《廣韻》:“搎,捫搎,摸索。”《通雅》卷 5 :“摸 𢱢,捫搎也。此解見《唐韻》、《韻會》。今俗實有‘捫搎’之語。《南史》:‘暗中摸索。’始有此二字,戴氏譏為俗字,余以為即摹字。”[96] 高誘注已有“摸索”之語,方氏謂《南史》始有,失考。朱駿聲曰:“捫孫卽摸索之轉音。”[97]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 “手之捉物曰‘捫搎’、‘摸𢱢’。”[98] 《江南志書·江寧縣》同[99] 。“摸蘇”即“摸𢱢”、“摸索”、“捫搎”,並同義連文。引申為作事不果斷,清·范寅《越諺》卷上:“捫搎,(音)‘悗孫’。《集韻》:‘摸𢱢,捫搎也。’越罵優柔寡斷者。”[100] 又音轉為“貉縮”,《爾雅》:“貉縮,綸也。”郭璞注:“綸者,繩也。謂牽縛縮貉之,今俗語亦然。”又音轉為“落索”,《顏氏家訓·治家篇》引諺云:“落索阿姑餐。”《江南志書·江寧縣》:“作事之不果決曰‘摸𢱢’……曰‘落索’。”[101] 郝懿行曰:“貉縮,聲轉為‘莫縮’,又轉為 ‘摸蘇’,又變為‘落索’,又變為‘莫落’。”[102] 《六書故》:“俗又有‘摸索’之語,謂以手循索如搓繩索狀也。別作𢱢。”戴氏附會為“繩索”,不可信。又音轉為 “摩挱”、“摩挲”、“抺𢶞”,《慧琳音義》卷4354“摩挱”條並引《聲類》:“摩挱猶捫摸也,亦抺𢶞也。”《希麟音義》卷3:“捫摸:案捫搎、摸𢱢猶摩挲也。”又音轉為“摸挲”、“摹挲”,《金瓶梅》第52回:“桂姐道:‘花子過去,誰理你!你大拳打了人,這回拏手來摸挲。’”清· 田雯《古釵歎》:“將釵入懐袖,一日三摹挲。”又音轉為“沒娑” ,敦煌寫卷P.3211《王梵志詩·家中漸漸貧》:“長頭愛床坐,飽吃沒娑肚。”項楚曰:“沒娑,同‘摩娑’,撫摩。”[103]

10)不與物相弊摋

高注:弊摋,猶雜揉也。弊,讀跋涉之跋也。摋,讀楚人言殺也。

楊樹達曰:《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踶跂爲義。”《釋文》: “躠,向、崔本作殺。”“弊摋”與“蹩躠”同。《釋名》:“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言之也。”“末殺”與“弊摋”亦同。

譚獻曰:弊摋猶末殺。

向宗魯曰:《莊子·駢拇篇》:“敝跬譽無用之言。”《釋文》:“分外用力之貌。”此“弊摋”當與“敝跬”同(跬,郭音屑)。字又作 “蹩躠”,《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釋文》:“李云: ‘用心為仁義之貌。’”案:用心用力,義並得通。向、崔本作“弊殺”,蓋與《淮南》所據本同。

按:諸說並是也,而猶未盡。《精神篇》:“審乎無瑕而不與物糅。” 高注:“瑕,猶釁也。其見利欲之来也,能審順之,故不與物相雜糅。”故弊摋猶雜揉也。字或作“弊𨭝”,《路史》卷3:“揣丸變化,而與物相弊𨭝。”《通雅》卷7:“‘撇屑’一作‘徶’、‘𨇨’。又脣送之為‘𨇨’之聲,相如《賦》:‘便姍撇屑。’《史記》:‘媥姺徶。’《南都賦》:‘𨇨蹁躚。’或作重脣為‘勃屑’。郝公收《莊子》‘敝跬’為‘撇屑’,非也。”[104] 《别雅》卷5:“弊殺、徶、嫳屑,蹩躠也。《莊子·馬蹄篇》:‘蹩躠為仁。’崔譔、向秀二本皆作‘弊殺’。按《釋文》‘躠’本悉結反,又素葛反,與‘殺’音相近,故古本或通作‘殺’字,以音同也,今皆讀‘屑’。《廣韻·葛韻》載‘躠’字,《屑韻》載 ‘𨇨’字,‘躠’為‘跋躠,行貌’。 ‘𨇨’為‘蹩𨇨,旋行’。音義各分,其實‘蹩𨇨’即‘蹩躠’,‘行貌’即‘旋行’,一字而二音耳,足字在旁在下無異也。觀《莊子》‘蹩躠’一作‘弊殺’,《釋文》具兩音,可知《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媥姺徶 。’《漢書》、《文選》俱作‘嫳屑’,音義皆與‘蹩躠 ’通。”二氏所系同源并是也,“撇屑”《漢書》、《文選》作“嫳屑”,未知方氏何據?又方氏謂郝公以《莊子》“敝跬”為“撇屑” 非也,則失考。《莊子·駢拇》:“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釋文》:“敝,本亦作蹩,跬,郭音屑,一云:敝跬,分外用力之貌。”郭氏跬音屑,則郭氏以“敝跬”即“嫳屑”、“徶”、“撇屑”,亦即“弊摋”、“蹩躠”矣。《集韻》跬音先結切,與“屑”同音 ,正本郭說。孫詒讓曰:“《說文》:‘蹩,踶也。’‘敝’、‘弊’皆叚借字。窪,郭本當作‘薛’,‘薛’俗書或作‘𦵮’,與‘跬’形近。”則拘矣;孫氏又曰:“ ‘敝薛’、‘蹩薛’、‘弊摋’、‘勃屑’聲義並相近。”[105] 則得之。《釋文》:“敝,司馬云:‘罷也’ 。跬,向、崔本作,向丘氏反,云:‘近也。’司馬同。”林希逸曰:“敝,勞也。跬音企,蹻跂也。”並未確。“勃屑”字又作“勃窣”、“ 勃猝”、“勃𡨧”、“勃崒”、“勃倅”,P.3694V《箋注本切韻》:“窣,勃窣。”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窣,勃窣。亦作𨄮。”《廣韻》:“窣,勃窣 ,穴中出也。”《古今通韻》:“窣 ,勃窣,動進也。”《文選·子虛賦》:“媻姍 窣上金堤。”《史記》作“勃猝”,《漢書》作“勃窣”,《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6引作“勃 𡨧”。顏師古注:“媻姍勃窣,謂行於叢薄之間也。”沈欽韓曰:“‘窣’亦‘蹩躄’之狀也。”[106] 胡紹煐曰:“‘窣’即‘勃屑’,並緩行之狀。”[107]段玉裁曰:“媻姍,謂徐行。窣,謂急行。”[108]孫傳瑗曰:“勃𡨧,謂急行……今淮南北,以‘急行’象氣喘貌,亦謂急行也。”[109] 胡文英曰:“案:勃窣,女子無力登堤,步步頓休之貌。吳中謂搬移重物、隨地轉掇曰勃窣。”[110] 沈氏、二胡氏說並是也,段孫二氏謂“急行” ,蓋古今語有改易。《世説新語·文學》:“張憑勃窣為理窟。”《御覽》卷229引《郭子》作 “勃倅”[111] ,胡文英曰:“案:勃窣,散塵也。吳中謂散塵為勃窣。”[112]徐震堮曰:“勃窣即婆娑之聲轉。” [113]楊勇曰:“勃窣,與‘勃屑’通。《太倉州志》:‘吳語:體短步澀曰勃窣。’”[114] 《江南志書·嘉定縣》:“俗呼人體笨行步不輕脫者曰勃窣。”[115] 洪惠疇曰:“勃窣,匍匐徐行也……今嘉定呼人體笨行步不輕脫曰勃窣。”[116] 吳方言謂折騰、糾纏不清為“勃殺” [117],當即“勃窣”之引申義。黄庭堅《秋冬之間 ……戲成小詩三首》:“勃𡨧媻跚烝涉波,草泥出没尚横戈。”《錦繡萬花谷》前集卷36、宋·髙似孫《蟹略》卷4引作“勃崒”。宋·陳鵠《耆舊續聞》卷2:“誰言水北無人到,亦有槃珊勃崒行。”《子虛賦》:“便姍嫳屑,與世殊服。” 《漢書》同,顏師古注:“言其行歩安詳。”《史記》作“媥姺徶 ”,《集解》:“郭璞曰:‘衣服婆娑貎。’”朱珔曰: “《南都賦》:‘𨇨蹁躚。’‘蹁躚’與‘媥姺’同, ‘𨇨’與‘徶’同。”[118] 《楚辭·怨世》:“嫫母勃屑而日侍。”王注:“勃屑,猶媻跚,膝行貌。”洪興祖注:“勃屑,行貌。”姜亮夫指出“勃屑”即“勃窣”、“撲朔”、“僕遫”、“侼僁”、“蹩屑 ”、“蹩躠”、“𨇨”、“跋躠”、“拔摋”、“弊摋” [119]。《駢雅》卷2:“勃屑、徶、嫳屑、勃窣,婆娑也。”“蹩躠”字或作“ 蹩𨇨”、“跋躠”、“跋𨇨”,《玉篇》:“跋,跋𨇨,行皃。”《廣韻》:“躠,跋躠,行皃也。 ”《説文繫傳》:“臣鍇曰:《莊子》曰:‘蹩𨇨為仁。’小行也。”林希逸曰:“蹩躠,勉强而行之貌。”《龍龕手鑑》:“躠,音薛,跋躠,行不正貌。”《集韻》:“躃,跋躃,行不正。或作躠,通作殺。”“徶”字又作“𠍯𠋱”、“撇”,《集韻》:“徶,徶,衣服婆娑皃,或从人。,撇,衣服婆娑皃。”字又作“擺摋”、“抺摋” 、“抹殺”、“末殺”、“末𥻦”、“摩挱”、“摩莎”、“摩娑”、“摩沙 ”、“抺𢶞”、“攠抄”、“捼莎”、“捼莏”、“挼莎 ”、“挼莏”,《集韻》:“摋,擺摋,抖搜也。”《類篇》:“摋,擺摋,斗捒也。”《五音集韻》:“摋,擺摋,抖捒也。”《六書故》卷14指出:“擺摋,俗語。”《玉篇》:“抹,抹摋,滅也。”《廣韻》:“抹,抹殺,摩也。”《集韻》:“摋,一曰抺摋,掃滅也。”《龍龕手鑑》: “抺,音末,抹摋,麋也。摋,抹摋也。”《釋名》:“摩娑,猶末殺也,手上下之言也。”《慧琳音義》卷75:“《聲類》:‘摩挱,猶捫摸也。’《釋名》:‘摩挱,抹𢶞也。’”葉德炯曰:“凡物以手摩之,則消滅。”[120] 《漢書·谷永傳》:“欲末殺災異,滿讕誣天。”顏師古注:“末殺,掃滅也。”《左傳·昭公十四年》《正義》引服虔曰:“不為末者,不為末𥻦,隐蔽之也。”《玉篇》:“挱,《禮記》注:‘煮鬰和以盎齊,摩挱泲之,出其香汁。’亦作莎。”《周禮·春官·司尊彝》鄭注作“摩莎”。《慧琳音義》卷4354:“《聲類》:‘摩挱,猶捫摸也。’亦抺 𢶞也。”《希麟音義》卷3:“捫摸:案捫搎、摸𢱢猶摩挲也。”《儀禮·大射儀》鄭注:“獻讀為沙,沙酒濁,特泲之,必摩沙者也。”《六書故》:“沙,摩沙也。”《廣韻》:“挱,摩挱。捼,捼莎,一曰兩手相切摩也,俗作挼。莏,手挼莏也。”《龍龕手鑑》:“攠,音靡,攠抄也。”《集韻》:“莎,捼莎,以手切摩也。莏,捼莏,澤手也,或作莎。莏,捼莏,手相切摩也,通作莎、沙。”字又作“瀎泧”、“瀎 ”,《說文》:“瀎,拭滅貌。泧,瀎泧也。”段玉裁曰:“‘末殺’、‘末𥻦’皆即《水部》之‘瀎泧’,拭滅貌也。今京师有此语。”又“拭滅者,拂拭滅去其痕也。瀎泧,今京師人語如此,音如麻沙。末殺,《字林》作‘抹摋’,即‘瀎泧’也,異字而同音義。”[121] 朱駿聲曰:“按:(‘弊摋’)即‘瀎泧’即 ‘抹摋’即‘摩挲’也,疊韻連語。”[122] 黃侃曰:“今北京語謂衣既褻縐,復整理之,為‘瀎泧’,音如麻沙。古語有‘摩挱’、‘挼莎’,皆此一語之轉爾。”[123] 《集韻》:“、泧,,水皃。或从屑从戍。”或倒作“泧瀎”,《集韻》:“泧,泧瀎,拭滅。”字又作“拔摋”、“拔榝”,漢·《文選·洞簫賦》:“或雜遝以聚歛兮,或拔摋以奮棄。”李善註:“ 拔摋,分散也。”姜亮夫曰:“‘拔摋’即《淮南子》之‘弊摋’,轉為‘撇曳’。”[124] 揚雄《蜀都賦》:“偃衍撇曳,絺索恍惚。” 字又作“蹩曳”,元·袁桷《天鹅曲》:“蘆根啑啑水蒲滑,翅足蹩曳難輕飛。”字又作“侼僁”,《集韻》:“僁,侼僁,不安也。” 僁同𠋱,見《玉篇》。姜亮夫曰:“凡短小者多不安,故聲亦相通。”[125]此說未允,“不安”義當由“抖搜”、“抖動 ”引申。姜亮夫又曰:“蹩躠,字或作‘弊薜’、‘弊殺’、 ‘𨇨’、‘蹩屑’……變為‘勃屑’,即‘勃窣’ ,聲轉為‘侼僁’。”[126]字又作“沒娑”,P.3211《王梵志詩·家中漸漸貧》:“長頭愛床坐,飽吃沒娑肚。”項楚曰:“沒娑,同‘摩娑’,撫摩。”[127] 字又作“𣭷”、“稡”、“𥞳稡”、“鵓𪁽”,皆以命名或形容顫動之小物。《廣韻》: “,𣭷,毛皃。 𪅄,𪅄鳥。”“𪅄”同“𪁽”。《集韻》:“稡,𥞳,莠也。 ,《字林》:‘,禾秀。’或作𥞳。稡,,禾秀不成聚向上貌。𣭷,𣭷,毛短。鵓 ,𪁽,鳥名,或從率。 ”諸詞皆與“撲朔”同源[128] ,亦與“觳觫”同源,中心詞義為“抖動”、 “搖動”、“顫抖”[129],各詞義皆中心詞義之衍伸。

11)偃其聰明而抱其太素

按:《淮南子·原道篇》:“是故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才智。”《文子·道原篇》作“厲其精神,偃其知見。” “偃”字並同義。《國語·吳語》:“偃兵接好。”韋注:“偃,匿也。”偃讀為匽,《說文》:“匽,匿也。”《漢語大字典》引此例釋為“隱藏”,甚確。《淮南子·原道篇》:“掩其聰明,滅其文章。”[130] 《淮南子·主術篇》:“不如掩聰明而反修其道也。”“掩”亦讀為匽,訓隱匿。《左傳·文公十八年》:“掩賊為臧。”杜注:“掩,匿也。”朱駿聲謂掩借為[131],恐未確。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卷3:“故能塞其聰明,閉其天門。”《易林·蹇之巽》:“聰明閉塞,與死為伍。”“ 閉塞”、“隱匿”義相會。

12)譬若鍾山之玉,炊以罏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則至德天地之精也

按:炊,《類聚》卷83、《御覽》卷 805、《記纂淵海》卷4960、《事類賦注》卷9、《楚辭·哀時命》洪興祖補注引並同;《呂氏春秋·重己》、《士容》髙誘注作“燔”;《白帖》卷 7、《御覽》卷 38、《説文繫傳》“瑾”字注引並作“灼”。王念孫謂“炊”為“灼”之誤,則亦拘矣。《說文》:“炊,爨也。” 《玄應音義》卷74引《三蒼》: “爨,灼也。”《慧琳音義》卷90引《左傳》: “爨,灼也,炊也。”作“炊”是《淮南》舊本,諸書以同義易作“ 灼”、“燔”耳。燔,焚燒也。《劉子·大質》:“譬如鍾山之玉、寒嶺之松,此瓀瑉梓柳無殊也。及其燒以爐炭,三日而色潤不改;處於積冰,終嵗而枝葉不凋,然後知其異於他玉衆木也。”正作“燒” 字。“則至德天地之精也”,《楚辭·哀時命》洪興祖補注引同,《說文繫傳》:“玉者,君子所比德也,天地之精也,王者所服用也。 ”可參證。則,猶以也[132] 。言所以色澤不變者,以玉之至德,天地之精也。《類聚》卷83、《白帖》卷7、《御覽》卷805、《事類賦注》卷9引並誤作“得天地之精”。何寧曰:“德、得古通,疑後人不知‘德’即‘得’字,故加‘則至’二字以足句耳。 ”恐未得。

13)是故目觀玉輅琬象之狀,耳聽白雪清角之聲,不能以亂其神;登千仞之谿,臨蝯眩之岸,不足以滑其和

高注:滑,亂。和,適也。

按:此文本《慎子·君人》。能,亦足也[133] 。《淮南子·精神篇》:“何足以滑和。”髙誘注同此。滑、亂同義對舉。滑訓亂,讀為汨、淈[134] ,《玉篇》:“淈,《説文》曰:‘濁也。’亦汨字。”《慎子》一本“滑”誤作“淆”。《莊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文子·九守》:“不便於生者,不以滑和。”《文子·道原》、《子華子·北宮意問》:“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 滑、亂亦同義對舉。《淮南子·齊俗篇》:“然而羞以物滑和 ,故弗受也。”“ 滑和”為漢代以前成語。

14)是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於死生之分,達於利害之變

按:此文本《慎子·君人》。向宗魯引《吕氏春秋·知分》:“夏后啟曰:‘生不足以使之,則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則害曷足以禁之矣。’”足以參證。《孔叢子·抗志》:“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注:“禁或作懼,怨或作忌。”《子思子外篇·任賢》:“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懼之。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皇王大紀》卷 70 作“君子生不足以係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變之。”《資治通鑑外紀》卷10作“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怨” 為“恐”字形誤,與“懼”同義。

15)雖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無所槩於志也

高注:骭,自膝以下脛以上也。骭,讀閈收之閈也。

馬宗霍曰:無所槩於志,猶言無所感於志。本書《精神篇》:“勢位爵祿何足以槩志。”義與此同。

張雙棣曰:《莊子·至樂》:“我獨何能無槩然。”《釋文》引司馬注:“槩,感貌。”

按:骭,《孔叢子·抗志》、《子思子外篇·任賢》作“脛”。向宗魯從宋本校“閈收”為“閈牧”,何寧從之,是也。馬說亦是也,字或作概。《史記·范雎傳》:“意者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集解》引徐廣曰:“概,一作‘溉’,音同。”《索隱》:“《戰國策》‘ 概’作‘關’,謂關涉于王心也。徐注‘音同’,非也。”[135] 朱駿聲曰:“按:(概),平也。”作“溉” 未是。《淮南子·詮言篇》:“故利不動心,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義亦同。《莊子·至樂》“槩”訓“感貌”,蓋讀為嘅、慨,歎也;與此不同。

16)夫貴賤之於身也,猶條風之時麗也;毀譽之於己,猶蚊之一過

高注:條風,鳴條,言其迅也。麗,過也。

按:麗,《文選·褚淵碑文》李善注、《御覽》卷945引並同;《文選·答何劭》“穆如灑清風”、《演連珠》“時風夕灑”李善注引並作“灑”,《演連珠》李善注引許慎曰:“灑,猶汛也。”蓋許本作 “灑”,高本作“麗”。高本“麗”、“過”同義對舉,《文選·褚淵碑文》劉良注引“麗”作“過”。麗訓過,當讀為歷,《說文》: “歷,過也。”《論衡·薄葬》:“徑庭麗級而諫。”黃暉曰:“《呂氏春秋·安死篇》:‘孔子徑庭而趨,歷級而上。’麗亦歷也。” [136] 是其例。字或作邐,亦作離。《廣雅》:“邐、歷,過也。”王念孫《疏證》引《淮南》此文,曰:“麗與邐通。《大射儀》:‘中離維網。’鄭注云:‘離,猶過也、獵也。’離與邐古亦同聲。”[137] 字或作𨇗,《集韻》:“𨇗,足所經踐。”《御覽》卷945引注作“時麗,猶一過也。”“時”、“一”對舉同義 [138],猶偶也。

17)休於天鈞而不偽

高注:偽,敗也。天鈞,北極之地,積寒之野,休之輒敗,唯體道者為能不敗也。

俞樾曰:此說“天鈞”之義,殊為無據。《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釋文》引崔譔曰:“鈞,陶鈞也。 ”《淮南》之文即本《莊子》。

按:偽,當從他本作“”。俞說是也,《莊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林希逸曰:“天鈞,即造化也。”向宗魯謂高注偽()訓敗,即用《莊子》,是也。張雙棣謂“”同“毀”,亦是也。《通雅》卷10: “,古毀字也。”[139] 𤎶”同“燬”,亦是其比。朱駿聲謂 “”即“破”字[140],未確。《集韻》:“,敗也。《列子》:‘事之破。’”“”顯非“破”字。

18)湍瀨、旋淵、吕梁之深不能留也

高注:湍瀨,急流也。旋淵,深淵也。吕梁,水名也,在彭城。皆水險。留,滯也。

張雙棣曰:《文選·遊天臺山賦》注引高注:“旋流,深淵也。”《江賦》注引許注:“九旋之淵至深。”

按:旋淵,即“九旋之淵”,喻其深也。《楚辭·哀時命》:“蛟龍潛於旋淵兮。”洪興祖注:“《淮南》云:‘藏志乎九旋之淵。’注云:‘九廻之淵至深也。’”《淮南》見《兵略篇》:“建心乎窈冥之野,而藏志乎九旋之淵。”許慎注:“九旋,言深淵也。”也省作“ 九淵”,《漢書·賈誼傳·弔屈原賦》:“襲九淵之神龍兮。”顏師古注:“九淵,九旋之川,言至深也。”《江賦》注所引許注,當為《兵略篇》許慎注,並非此篇。

19)使王公簡其富貴而樂卑賤

按:下文“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高注:“簡,賤也。”此當同義。馬宗霍謂簡訓略,即“輕之”之意,是也。《漢書·谷永傳》顏師古注:“簡,略也,謂輕慢也。”可助證馬說。王海根謂《淮南》二例簡讀為賤[141] ,未允。

20)耳目不燿,思慮不營

按:營,讀為,惑也。《淮南子·修務篇》:“察於辭者不可燿以名。 ”高注:“燿,眩也。”

21)非有為於物也,物以有為於己也

高注:非有為於物者,不為之也。物以有為於己者,物已為也。

按:《文子·微明》下“物”作“不”,宋·杜道堅《纘義》:“外不有於物,内不有於己。”“物”字是。

22)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六合所包,隂陽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

高注:呴,读以口相吁之吁。

蔣超伯曰:古包、孚通。

按:《淮南子·泰族篇》:“天地所包,隂陽所嘔,雨露所濡。”《文子·微明》:“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隂陽之所煦,雨露之所潤,道德之所扶。”《類聚》卷88、《御覽》卷 954引《淮南子》亦作“煦”。呴、嘔並讀為煦。 “濡”、“潤”義同。扶,祐助。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卷 3:“夫道德之所不祐助,天地之所不覆載。”《淮南子·齊俗篇》:“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照誋。”《周書·異域列傳》:“天地之所覆載,至大矣;日月之所照臨,至廣矣。”包,讀為抱。

23)此皆生一父母而閱一和也

高注:閱,總也。

按:《類聚》卷88引作“此皆父母所關於一和也”,《文子·微明》作“皆說一和也”。一本“說” 作“同”。閱、說讀為脫,出也[142] 。“關”字誤。

24)譬若周雲之蘢蓯、遼巢、彭而為雨

高注:譬周雲,密雲雨也。蘢蓯,聚合也。遼巢彭,藴積貌也。

按:上文“缤紛蘢蓯”,高注:“蘢蓯,聚會也。”與此同。“蘢蓯”即“巃嵸”,《廣韻》:“嵸,巃嵸,山皃。”《御覽》卷8引《淮南子》: “周雲之巃嵸,尞摷彭薄而為雨。”正作“巃嵸”。“遼巢”、“尞摷”同“嶚𡻝”,《玉篇》:“嶚,嶚𡻝,山髙。”《集韻》:“嶚,《廣雅》:‘嶚 𡻝,髙也。’或作嵺,亦書作嶛、𡻪。”,別本作“濞”,王念孫曰: “‘’即‘薄’之誤,後人不知而改為‘濞’,莊本從之,斯為謬矣。彭,古讀若旁,‘旁薄’、‘旁魄’義並與此同。”王說是也,吳承仕、張雙棣並申之。《通雅》卷8:“澎湃,一作 ‘滂’、‘滂沛’、‘澎濞’。”[143] 《別雅》卷4:“滂、澎濞,澎湃也。濞亦與湃通。”以為通假,則誤矣。字又作“蓬勃”、“𡋯”、“滂薄”等數十形[144]。字或作“霶霈”、“滂霈”,《玉篇》:“霈,霶霈,大雨貌。”《後漢書·袁安傳》:“甘雨滂霈。”字或作“噴勃”、“噴薄”、“噴礴”[145] ,《文選·長笛賦》:“氣噴勃以布覆兮,乍跱蹠以狼戾。”李善注:“勃,盛貌。”呂向注:“氣噴勃 ,謂氣結於笛中而聲不散也。”曹植《卞太后誄》:“率土噴薄,三光改度。”唐明皇《喜雨賦》:“或噴薄而攢聚,或淋漓而灌注。 ”宋·魏了翁《鶴山集》卷108《師友雅言上》:“陽在內,陰不得而入 ,則噴薄而為雨;陰在內,陽不得而入,則發散而為風。”此例正可與《淮南子》相證發。宋·袁燮《桂花上侯使君》:“誰知一粟中,十里香噴礴。” “巃嵸”、“嶚𡻝”、“彭”並為積聚、蘊積之義。

25)而莫之要御夭遏者

楊樹達曰:《莊子·逍遙遊》:“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司馬彪云:“夭,折也。閼,止也。”“夭遏”與“夭閼”同。下文“宇宙之内莫能夭遏。”

按:林希逸曰:“莫之夭閼,無障礙也。”楊說是也,朱起鳳說同,朱氏曰:“夭閼,阻塞之義。閼、遏同音通用。”[146] 此以假借說之。《六書故》:“閼,衡版於門以遏行也……猶縣門也,引之為閼絶、夭閼。”此以引申說之。二說並通。《左傳·宣公十二年》疏:“‘夭遏’是雍塞之義。”朱駿聲謂夭叚借為遏、堨[147] ,則“夭遏”不辭,朱說非也。莫之,猶言莫能[148]

26)揣丸變化

楊樹達曰:下文云:“提挈陰陽,嫥捖剛柔。”注云:“嫥捖,和調也。”“揣丸”與“嫥捖”同。

按:《路史》卷3:“揣丸變化,而與物相弊𨭝。”亦有“揣丸”一詞。《路史》卷 12:“提挈形氣,而嫥捖乎剛朒。”亦與《淮南子》同。楊說是也,朱起鳳說同 [149] ,而猶未盡。朱氏又謂與《淮南子·要略》“ 若轉丸掌中,足以自樂也”之“轉丸”同,則恐未確矣,“轉丸”即轉弄丸子。朱駿聲謂嫥叚借為摶[150] ,楊樹達說同,是也。《周禮·考工記序》: “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鄭玄注:“摶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故書刮作捖,鄭司農云:‘捖,摩之。’捖讀為刮。”《釋文》: “捖,劉音刮,戚音完,李侯管反。”《玉篇》:“捖,呼官切,摶圓也。《周禮》注云:‘捖摩之工,謂玉工也。’”“嫥捖”即“摶刮”、“摶捖”,猶言陶冶、塑造。周邦彥《汴都賦》:“乃使力士提挈乎隂陽,摶捖乎剛柔。”此文本《淮南子》,字正作“摶捖”。字或作“摶換”、“摶丸”,又音轉為“脫活”,元·虞集《道園學古録》卷7《劉正奉塑記》:“凡兩都名刹,有塑土範金,摶換為佛者,一出正奉之手,天下無與比者。”元·陶宗儀《輟耕錄》卷24記同,陶氏又解釋“摶換”云:“所謂摶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然像也。昔人嘗爲之,至元尤妙。‘摶丸’又曰‘脫活’,京師語如此。”字或作“摶垸”,清·龔自珍《縱難送曹生》:“天下笵金、摶垸、削楮、揉革、造機,必有伍。”作“垸”為本字,下文 “提挈陰陽,嫥捖剛柔。”楊樹達曰:“嫥假為摶,捖與垸同,《說文》:‘垸,以黍和灰丸而髹也。’”《廣韻》:“垸,漆加骨灰上也。”字或作、丸,《集韻》:“垸,《説文》:‘以桼和灰而 也。’或从骨,亦作丸。”字或作浣,《周禮·巾車》鄭玄注:“𨋰讀爲桼垸之桼。”《輪人》注:“丸漆之。” 《角人》注:“骨入漆浣者。”“漆浣”即“桼垸”,借音字。馬宗霍謂“揣”與“摶”通,是也;而馬氏謂“揣丸者,蓋謂以手圜之使成丸”,則未得。馬氏又謂摶訓聚、累,以“揣丸”牽附於《莊子· 達生》“痀僂丈人累丸”之“累丸”,則失之彌遠矣。

27)夫疾風木,而不能拔毛髮

高注:亦拔也。

按:楊樹達謂借為勃,《說文》:“勃,排也。”朱駿聲曰:“今蘇俗以力旋轉物曰勃。”[151] 吳語謂扭轉、旋轉為勃[152]。“勃”謂旋轉而拔之。字或作挬,《廣雅》:“挬,拔也。 ”王念孫《疏證》引此文及《淮南子·覽冥篇》“挬拔其根”為證,謂“挬與勃通”[153] ;于省吾說同,諸說並是也。字或作悖,《文子·上禮》:“悖拔其根。”又音轉為拂,《廣雅》:“拂,拔也。 ”王念孫《疏證》:“拂猶挬也,方俗語有輕重耳。”

28)地不定,草木無所植

高注:植,立也。

按:《文子·精誠》“植”作“立”。

29)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歟

按:《莊子·齊物論》:“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釋文》李云:“庸,用也。詎,何也。猶言何用也。服虔云:‘詎猶未也。’ ”庸亦詎也、何也[154] 。《文子·精誠》“庸詎”作“何”字。

30)今夫積惠重厚,累愛襲恩,以聲華嘔符嫗掩萬民百姓,使之訢訢然,人樂其性者,仁也

按:符,別本作“苻”,並讀為孚,俗作孵。《說文》:“孚,卵孚也。”又音轉為抱、菢、部、剖,互詳《原道篇》“羽者嫗伏”條、《本經篇》“嘔咐醖釀”條校補。《集韻》:“掩,撫也。”讀為奄,《說文》:“奄,覆也。”《詩·韓奕》毛傳:“奄,撫也。”《文子·精誠》“厚”作“貨”,“訢訢”作“欣欣”,“性”作“生” 。《御覽》卷419引《文子》作 “厚”、“忻忻”、“性”。“貨”為“厚”字音誤,“生”讀為“ 性”。楊樹達、向宗魯謂“嘔符”即《莊子·人間世》之“傴拊”、本書《本經篇》之“嘔咐”,並是。“咐”、“拊”亦借字;嘔、傴並讀為嫗,指以體相溫。

31)立顯名,體君臣

按:《文子·精誠》《纘義》本作“顯令名,禮君臣”。體,讀為禮。

32)閉九竅,藏心志,棄聰明,反無識

按:藏,《文子》同,《御覽》卷403引《文子》誤作“滅”。《淮南子·精神篇》:“鉗口而不以言,委心而不以慮,棄聰明而反太素,休精神而棄知故。”“鉗口不言”即“閉九竅”, “委心不慮”即“藏心志”,“反無識”即“反太素”。

33)芒然仿佯于塵埃之外

按:埃,《文子·精誠》作“垢”。

34)所斷差跌者,而内以濁其清明

按:向宗魯校為“所斷者差跌”,楊樹達謂“斷”字疑因“所”字形近而誤。《廣韻》:“差,跌也。”《六書故》:“跌,失足差跌也。 ”差、跌同義連文。朱起鳳謂差為蹉省[155] ,“蹉”為後出分別字,“差跌”為两漢人成語。

35)夫人之事其神而嬈其精,營慧然而有求於外,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宅也

高注:事,治也。嬈,煩也。營慧,求索名利者也,故曰“有求於外” 。離宅,離精神之宅也。

李明哲曰:“營慧”義難通曉,注似強為之辭。竊疑“營慧”當即“營營”疊字,《莊子·庚桑楚篇》:“無使汝思慮營營。”即與此文同意。

向宗魯曰:營慧猶儇慧。儇,慧也。劉申叔以“精營”連讀,謂即《老子》“載營魄”之“營”,于文義不合,非是。

按:朱駿聲亦以“精營”連讀,謂高注失之[156] ,劉說本朱氏。朱起鳳謂“營慧”即“營衛” ,以“然”字為衍文,謂高注“于古未聞”[157] 。“嬈其精”、“事其神”相對,“營”字當下屬,向說為長。

36)是故凍者假兼衣于春,而暍者望冷風于秋

按:《莊子·則陽》:“夫凍者假衣於春,暍者反冬乎冷風。”《釋文》:“暍音謁,《字林》云:‘傷暑也。’”《玉篇》:“暍,中熱也,溫也。”字或作𤸎,《廣韻》:“暍,傷熱。亦作𤸎。”今言“中暑”。馬敘倫曰:“兼為縑省,《說文》:‘縑,并絲繒也。’”[158]

37)聖人之所以駭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之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

高注:駭,動也。

按:《莊子·外物》:“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釋文》:“駴,户楷反。王云: ‘謂改百姓之視聽也。’徐音戒,謂上不問下也。”此《淮南》所本。林希逸曰:“駴與駭同。”馬敘倫曰:“成玄英曰:‘駭,驚也。 ’是成本駴作駭,《淮南·俶真訓》亦作駭。王云:‘改百姓之視聽也。’則讀駴為革。倫案:駴借為誡,《說文》:‘誡,敕也。’” [159] 成說、林說是,馬說非。駭當訓驚動,《文子 ·精誠》、《微明》並作“動”字。

38)此其為山淵之勢亦遠矣

按:裴學海曰:“為,猶去也。”[160] 《晏子·內篇襍上》:“其去俗亦遠矣。” [161]文例相同。《說苑·政理》:“聖人將治,可以不先自為刑罰乎?”《家語·子路初見》“為”作“遠”,遠亦去也。

39)甘暝於溷澖之域,而徙倚於汗漫之宇

高注:澖,讀閑放之閑。言無垠虛之貌。徙倚,猶汗漫。

李哲明曰:“澖”疑“瀾”之壞文。溷瀾猶言瀾漫也,與下句“汗漫” 字義相類。

按:暝,当从別本作“瞑”。《精神篇》:“甘瞑太宵之宅。”楊樹達謂“瞑”即“眠”,朱起鳳謂“甘瞑”即“酣眠”,並是也。李說非也,《方言》卷3:“苙,圂也。 ”郭璞注:“謂蘭圂也”戴震曰:“案《孟子》:‘既入其苙。’趙岐注云:‘苙,蘭也。’蘭、闌古通用,《漢書·王莽傳》:‘與牛馬同蘭。’顔師古注云:‘蘭,謂遮蘭之,若牛馬蘭圈也。’” [162] 俗作“欄”字。“澖”當作“瀾”,“溷瀾” 即“蘭圂”,指牛馬欄圈。《廣韻》:“圂,一云豕所居也。”《御覽》卷77作“其暝乎混淆之域,而徙倚乎瀾漫之宇。”臆改“溷瀾”為“混淆”,“其暝” 為“甘瞑”之誤。

40)羣生莫不顒顒然仰其德以和順

按:顒顒,《御覽》卷77引作“羣生莫不喁喁然仰其德和順止”,楊樹達謂此文“顒顒”用借字,《御覽》 “止”当作“也”,是也。《慧琳音義》卷2855779698引亦並作“喁喁”。《慧琳音義》諸卷引無“ 以和順”三字,何寜曰:“衍‘以’字,‘和順’二字乃注文誤入正文。”何說不可信,《慧琳音義》為節引,不可據刪。《文子·上禮》有“以和順”三字,《御覽》引亦有。

41)當此之時,莫之領理決離,隠密而自成

按:隠密,《文子·上禮》同。《御覽》卷77作“隱愍”,何寜曰:“密、愍聲近,字又作閔。”莫之,《御覽》引誤作“莫不 ”。

42)吟德懐和,被施頗烈

高注:吟詠其德,含懐其和氣,未大宣佈也。被其德澤,頗烈施於民。

王念孫曰:吟乃含字也。《原道篇》:“含德之所致也。”高注:“含,懐也。”《本經篇》云:“含德懐道。”含、懷一聲之轉。

按:王說是也,《繆稱篇》亦有“含德履道”語。《文子·精誠》:“ 含德抱道,推誠樂施。”即此文之誼。和,指中和之道。

43)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視於天地之間,其德煩而不一

高注:煩,多也。一,齊也。

按:視,《文子·上禮》作“悟”。《精神篇》:“甘瞑太宵之宅,而覺視於昭昭之宇。”亦“覺視”連文。煩,《文子》同,《莊子·繕性篇》誤作“順”。郭注:“故釋而不推,順之而已。”失之。說《莊》諸家並未及。

44)剖判大宗,竅領天地

高注:竅,通也。領,理也。

按:竅,《書鈔》卷4、《路史》卷 12引同,《文子·上禮》作“覈”。朱起鳳曰: “竅訛作覈,形相涉也。或曰‘竅領’當作‘曉領’,亦為‘曉泠’ 。”[163] 又曰:“曉泠,猶今言明瞭也。”[164]後說誤。覈,讀為竅,疏通、貫通。高氏領訓理,探上文“莫之領理”為說。《覽冥篇》:“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竅領”即“竅理”。王利器曰:“《文子·上禮篇》:‘覈領天下。’‘覈理’、‘覈領’義同。《上禮篇》又云‘領理隱密’、‘領理百事’,‘領理’連文,義同,與此可互證。” [165] 劉家立改《覽冥》“竅”為“覈”,傎矣。

45)襲九窽,重九愸

高注:窽,法也。愸,形也。

按:重,《路史》卷12引誤作“種” ,又引注為許叔仲。

46)嗜欲連於物,聰明誘於外,而性命失其得

按:連,《文子·上禮》誤作“達”,《纘義》本不誤。《鶡冠子·天權》:“連萬物,領天地。”《劉子·清神》:“嗜慾連綿於外。” 得,吳承仕讀為德,是也。《文子》“得”作“真”,“真”為“惪 ”形訛;“惪”為“德”古字,見《說文》。劉績謂當從《文子》作 “真”,失之。

47)雜道以偽,儉德以行

高注:雜,粈。

王念孫曰:雜當為離,字之誤也。儉,讀為險。《莊子·繕性篇》:“ 離道以善,險德以行。”《文子·上禮》:“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高注訓雜為粈,則所見本已誤作“雜”。偽,古“為”字。為亦行也。

按:王說是也。成疏:“險,危阻也。”“險”讀如字。又疑儉、險讀為檢,《釋名》:“檢,禁也,禁閉諸物使不得開露也。”《新語· 無為》:“楚平王……檢民以德。”檢德以行,言檢其德而行之也。《莊子》“偽”作“善”者,王叔岷曰:“善猶為也,善與繕通。” [166] 可參。郭慶藩曰:“‘善’字疑是‘為’字之誤。”[167]劉文典從之[168]。馬其昶曰:“險,讀為掩。”[169]奚侗曰:“險,傷也。善,當作‘偽’。”馬敘倫曰:“偽,借為善。險,借為憸。險德猶頗德。或借為譀,《說文》:‘譀,誕也。’”[170] 沙少海曰:“善猶言,言與行對文。” [171]疑皆未得。

48)博學以疑聖,華誣以脅衆

高注:設虛華之言,以誣聖人,劫脅徒衆也。

按:《繆稱篇》:“華誣生於矜。”《莊子·天地》:“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衆。”《文子·上禮》:“狙學以擬聖,華誣以脇衆。”《纘義》本作“華誕”。華讀為誇,古從華從誇之字多通。司馬彪曰: “於于,誇誕貌。”章太炎、劉師培並申之,《淮南子》、《文子》釋“於于”為“華誣”[172] 。馬敘倫曰:“於于,借為誇譌,故《淮南》作‘華誣’。”可參證;馬氏又曰:“‘蓋’或‘蠱’之訛。” [173] 則失之。《釋文》:“於于,行仁恩之貌。” 成疏:“於于,佞媚之謂也。”李勉謂“於于”同“于喁”,乃“隨和之意”[174] ,並未得。奚侗、朱起鳳謂《莊子》作“於于 ”誤[175],亦失之未考。《説文》:“誣,加言也。” 誇、誣同義連文,猶言浮誇。張雙棣謂“誣”訓欺,未允。王利器曰:“狙學,謂狙詐之學。”[176] 可參。李定生、徐慧君曰:“狙,窺伺、小察。狙學,一曲之學,如猿猴學人的動作一樣。”[177] 彭裕商曰:“‘狙’蓋‘博’字之借。” [178]未確。疑,王引之读为拟,是也。

49)緣飾詩書,以買名譽於天下

按:買,《御覽》卷509引嵇康《髙士傳》同,《文子·上禮》作“賈”,義同。《莊子·天地》、皇甫謐《髙士傳》卷中並作“賣”,誤。緣,《文子》誤作“琢”,王利器曰:“‘琢’疑‘緣’形近之誤。”[179] “緣飾”為兩漢成語,《史記·平津侯傳》: “緣飾以儒術。”《索隱》:“謂以儒術飾文法,如衣服之有領緣以為飾也。”《漢書·公孫弘傳》顏師古注:“緣飾者,譬之於衣,加純緣者。”《漢書·楚元王傳》:“緣飾文字。”李定生、徐慧君曰:“琢飾,雕琢文飾。” [180]失之。

50)於是萬民乃始慲觟離跂

高注:慲,讀簫簫無逢際之慲。觟,徯徑之徯也。

蔣超伯曰:“慲觟”或別為“滿稽”。“滿稽”疑當時方言,滿、莫一音,莫可稽考之意。

李哲明曰:“簫簫無逢際”難曉,疑當作“簫簫無逢際之邊”。

于省吾曰:《説文》:“慲,忘也。”“忘徯”與“離跂”對文。

按:何寧指出:“于氏謂‘慲觟’為‘忘徯’,非也。”慲,同“懣” ,憤恨也。觟,讀為恚、,《説文》:“恚,恨也。,不悅也。”字或作,見《正字通》。高氏讀“徯”者,記其音也,當讀為慀,《廣韻》:“慀,恨足。”《集韻》:“慀,𢠼慀,心不平。慀,恨也。”此字蓋有二音。《玉篇》:“眭,目深惡皃。”《集韻》:“𥉖、眭,目小怒皃,或省。𠹤,恚聲。”並同源。慲,《辭源》釋為“糊塗不明事理”,《漢語大字典》釋為“欺瞞”,並未確。觟,朱駿聲讀為𢤮,則釋為“有二心”,《漢語大字典》從之,亦未確。《莊子·天地》:“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又《在宥》:“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林希逸曰:“離跂,支離翹跂也。攘臂,奮手言談也。乃自許自髙之貌。”“離跂”与“攘臂”對舉,並動賓結構,當從林說。羅勉道曰:“離跂,足底半離地。”[181] 楊柳橋曰:“離跂,即舉足之意。” [182]並是也。離跂攘臂,言翹足舉手,形容“自以為得”之狀。成疏:“離跂,用力貌也。”未洽。王念孫曰:“離跂,疊韻字,自異於眾之意。”釋義雖近是,而以為疊韻詞則非。馬敘倫曰:“離,為‘攡’省,《說文》:‘攡,舒也。’”[183] 實不煩破字。離跂,亦作“利跂”,《荀子· 非十二子》:“綦谿利跂。”楊倞註:“綦谿,未詳,蓋與跂義同也。利,與‘離’同。離跂,違俗自絜之貌,謂離於物而跂足也。”高注當作:“慲,讀㒼㒼無逢際之。”朱駿聲曰:“下‘慲’字即‘’也……按今以皮冒鼓曰,言平帖無縫也。”[184] 何寧申朱氏曰:“蔣、李說非也……‘蕭蕭’ 蓋‘㒼㒼’之誤。《説文》:‘,平也。’‘逢’即‘縫’。”二氏說是也,《廣韻》: “,無穿孔狀。”“無穿孔”即“無縫際”。王叔岷曰:“ 慲疑𢛎之誤,注疑本作‘𢛎無逢際之𢛎’。‘𢛎觟’、‘離跂’並用力之貌。‘𢛎觟’與‘敝跬’同。”[185]未得。

51)擢德𢶊

高注:擢,取也。𢶊,縮也。

楊樹達曰:高訓𢶊為縮,非也。𢶊當為,《說文》:“,拔取也。”、擢皆取也。

于省吾曰:《漢書·司馬相如傳》:“襞積褰縐。”集注引張揖:“褰,縮也。”𢶊、褰字通,故注訓為縮。然下文“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是𢶊不應訓縮。攓同𢶊,拔取。擢與𢶊義同,互文耳。《莊子·駢拇》:“擢德塞性。”塞亦寋之譌,應讀為𢶊

按:《莊子·駢拇》《釋文》:“擢德,音濯,司馬云:‘拔也。’” 林希逸曰:“擢,抽也。塞,猶言茅塞也。”擢當訓拔取、抽取。 𢶊訓縮者,字或作攓,《文子·上禮》正作“攓 ”,《玉篇》:“攓,縮也。”與高注正同。字或作𦂇,《廣韻》:“𦂇𦂇縮。”《國語·周語中》:“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韋注:“縮,引也。”按:韋注訓引,汪遠孫謂縮讀為摍。《說文》:“摍,蹴引也。”[186] 《小爾雅》:“縮,抽也。”《廣韻》:“摍,抽也。”可證縮、摍通用。又《楚語上》:“縮於財用則匱。”韋注:“縮,言取也。”亦當讀為摍,有“引取”、“抽取”之義 [187] 。楊、于二氏以高注為非,王利器曰:“高訓為縮,未之聞也。”[188]則皆失考矣。楊氏謂本字為,訓拔取,亦是。“”為古楚語,字或作攓、搴、𢷘。《方言》卷1:“攓,取也。南楚曰攓。”《說文》:“拔,拔取也,南楚語。《楚詞》曰:‘朝批之木蘭。’”《史記·孫叔通傳》:“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索隱》引《方言》云:“南方取物爲搴。”《廣韻》:“ 搴,取也;𢷘,上同。”《集韻》:“,《說文》:‘拔取也,南楚語。’或從蹇,亦作搴。” 于氏謂“塞亦寋之譌”,王利器曰:“塞當為搴之誤。”[189] 說并本王念孫;王氏曰:“塞當為搴。”王叔岷申證之[190]

52)乃始招蟯振繾物之毫芒

楊樹達曰:《說文》:“挑,撓也。”“招蟯”疑即“挑撓”之假。《莊子·大宗師》:“撓挑無極。”“撓挑”則“挑撓”之倒文也。

按:楊說疑是。《集韻》:“撓,撓挑,宛轉也。”《禮記·中庸》“ 振河海而不洩。”鄭注:“振,猶收也。”《玉篇》:“繾,繾綣,不離散也。”《廣韻》:“繾,繾綣,不相離皃。”振繾,猶言收束。

53)搖消掉捎仁義禮樂

高注:搖消掉捎仁義禮樂,言未之能行也。

何寧曰:《大藏音義》64:“掉捎:掉,搖也、振也。捎,動也。”

按:後漢·安世高譯《大比丘三千威儀》卷2:“三者不得卻踞兩手掉捎兩足。”則“掉捎”猶言搖動,為兩漢成語。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3:“卻踞謂反向後。掉捎謂搖動。”《廣雅》:“掉捎,動也。”王念孫曰:“《釋訓》云:‘掉撨,振訊也。’‘掉撨’與‘掉捎’同……《釋訓》云:‘揣抁,搖捎也。’‘搖捎’猶‘掉捎’也。一作‘搖消’……‘ 掉捎’、‘跳踃’、‘搖捎’竝聲近而義同。”[191] 朱起鳳謂“掉捎”又作“跳踃”、“掉撨”、 “撟捎”、“糾譑”,動貌[192]。《玉篇》:“踃,跳踃。”《集韻》:“踃,跳踃,動也。”“搖消”一作“搖捎”、“搖銷”、“搖稍”、“ 揺逍”,《摩訶僧祇律》卷34:“欲懸鉢時,當先搖捎橛堅不。”宋、元、明本作“搖銷”。葛洪《神仙傳》卷 10:“以三丸藥內死人口中,令人舉死人頭揺而消之。”《三國志·士爕傳》裴松之注引作“搖稍”,宋·陳舜俞《廬山記》卷1、《冊府元龜》卷876並作“搖捎” ,《御覧》卷724引作“揺逍” ,又卷827引作“搖消” [193] 。或倒作“捎摇”,《廣韻》:“捎,搖捎,動也。”《原本廣韻》作“捎摇”。亦作“消搖”、“逍遥”,《莊子·逍遥遊》《釋文》:“逍一作消,遥一作摇。”《禮記·檀弓上》:“負手曳杖,消搖於門。”《釋文》:“消搖,本又作‘逍遙’ 。”

54)以招號名聲於世

按:招,《文子·上禮》作“譊”。“號”字衍,《文子》無。譊,讀為僥,《龍龕手鑑》:“僥,僥遇也,冀求也。”字或作儌、徼、邀,《漢書·揚雄傳》:“不修亷隅以徼名當世。”顏師古注:“徼,要也。”《論衡·自然篇》:“不作功邀名。”《文子》舊注:“譊,喧呼也。”失之。

55)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榮辱之理

按:《莊子·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辨乎榮辱之竟。”“竟”同 “境”,指心境,《皇王大紀》卷72正作“境”。《金樓子·立言篇》:“定外内之分,夷平榮辱之心。”《文子·上禮》“境”誤作“意”。

56)肌膚之於寒燠也

按:燠,《御覽》卷720引作“煖”,《文子·九守》作“溫”。

57)是故虛室生白,吉祥止也

按:止,《劉子·清神》作“至”。

58)夫鑑明者,塵垢弗能薶;神清者,嗜欲弗能亂

高注:薶,污也。薶,讀倭語之倭也。

按:薶,疑“猓”之誤,故高注云“讀倭語之倭”。猓,讀為涹,《廣韻》:“涹,濁也。”引申訓污染,《詮言篇》:“崑山之玉瑱,而塵垢弗能污也。”《文子·九守》:“夫鑒明者,則塵垢不汙也;神清者,嗜欲不誤也。”《劉子·防慾》:“是以珠瑩則塵埃不能附,性明則情慾不能染也。”《雲笈七籖》卷91:“夫鑒明者,塵垢弗汙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躭著也。”薶,朱駿聲讀為霾 [194] ,《說文》:“霾,風而雨土也。”然無“倭 ”音。

59)精神以越於外而事復返之,是失之於本而求之於末也

高注:越,散也。事,治也。

按:事,務也,猶言勉力。高注非是。《泰族篇》:“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務治其末,是釋其根而灌其枝也。”《主術篇》:“不務反道矯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兵略篇》:“今夫天下皆知事治其末,而莫知務修其本,釋其根而樹其枝也。”皆事、務同義對舉。《泰族篇》“事修”、“務治”,《兵略篇》易作“務修”、“事治”,尤為顯豁。朱起鳳曰:“事者持也。持與事音近義通。”[195] 未確。于省吾謂“事”、“使”同字,亦未安。

60)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

按:喟然,《文子·九守》誤作“慨然”,《雲笈七籖》卷 91 誤作“既然” 。《韓詩外傳》卷8:“天喟然而風。”喟然,風興起貌。《漢書·鮑宣傳》:“喟然動眾心。”又《儒林傳》:“然後喟然興於學。”“喟然”之興起義甚顯。顏注:“喟然,歎息貌。”失之[196] 。喟,讀為,《說文》:“,大風也。”然,大風興起貌。《史記·司馬相如傳》:“ 喟然興道而遷義。”《漢書》“喟然”作“芔然”,芔,讀為 𠦪𡴨,《說文》:“𠦪,疾也。”《廣韻》:“𦱧,疾也。”[197] 于省吾曰:“謂通嘳,應讀作快。”馬宗霍曰:“喟疑當作謂,‘謂然’猶‘謂謂然’,蓋即勤勤之貌。”並未確。

61)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

高注:翣,扇也。簡,賤也。

按:《呂氏春秋·有度》:“冬不用𥵳,非愛𥵳也,清有餘也。”高注:“𥵳,扇也。清,寒也。” 為本書所本。楊樹達、范耕研、王叔岷並謂“清當為凊”[198],拘矣。《意林》卷2、《書鈔》卷37、《文選·秋興賦》、《游南亭》、《答靈運》李善注、《御覽》卷429引《呂氏》作“清”,《類聚》卷 69、《白帖》卷14、《御覽》卷702引本書亦作“清”,可知作“清”不誤。楊昭儁曰:“清讀為凊。”[199]是也,字或作,《說文》:“凊,寒也。,冷寒也。”字或作渹,吳語讀音與“鄭”相近[200]。《劉子·文武》:“冬不臥簟,非怨讐之,涼自足也。”涼亦寒也。簡,《類聚》卷69引作“儉”。

62)誠達于性命之情而仁義固附矣

按:固,當從《文子·九守》作“因”,《雲笈七籖》卷91 作“自”,自、因猶乃也。于大成曰:“因,依也。‘固’是‘因’字之誤。” [201] 于氏校“固”為“因”,是也;而所釋則非。

63)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

按:掩,《雲笈七籖》卷91 作“奄”。

64)辯者不能説也,聲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濫也,知者不能動也,勇者不能恐也

高注:濫,覦也,或作監。不能使之過濫。

按:《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説,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為本書所本。《呂氏春秋·權勳》:“ 虞公濫於寶與馬。”高誘注:“濫,欲得也。”《韓子·十過》濫作貪。朱駿聲謂濫讀為欿[202] ,《說文》:“欿,貪。”朱說是也。字又或作嚂、懢、[203],《玉篇》:“嚂,貪也。懢,貪懢也。”《廣韻》:“懢,貪也。,貪也。”顧廣圻曰:“正文濫疑當作監,監即闞也,《說文》:‘闞,望也。’”于鬯曰:“美蓋讀為媚。”並失之。

65)目數千羊之群,耳分八風之調

按:“分”為“合”字形誤,已詳《原道篇》校補。

66)手會緑水之趨

高注:趨,投節也。

按:會,合也。趨,楊樹達讀為奏,指節奏。高注“投節”,即探“會 ”字為說。胡懷琛謂“曲、趨一聲之轉”,失之。

67)智終天地,明照日月

劉文典曰:“終”當為“絡”字之誤也。《莊子·天道篇》:“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即此文所本。“落”與“絡” 同……《御覽》卷464引此文,正作 “智絡天地”,尤其明證矣。

按:劉說是也,《御覽》卷464引《莊子》作 “智雖絡天地”,《書鈔》卷 7引《莊子》:“智落天地。”林希逸曰:“落天地,言籠絡也。絡與落同。”《莊子·秋水篇》郭象注:“知雖落天地,事雖接萬物,而常不失其要極,故天人之道全也。”亦有此語。《文子·精誠》:“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後世,智絡天地,察分秋毫。”此從《纘義》本,明刊本“絡”作“略”,借字。《宋書·顧琛傳》《定命論》:“智絡天地,猶罹沈牖之災;明照日月,必嬰深匡之難。”正本此文。唐·李翰《難進論》:“辨雖博萬物,不能釋其疑辭;智雖絡天地,不能效其長策。 ”正本《莊子》“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彫萬物,不自説也。”並作“絡”或“落”字。可知《淮南》古本作“絡”字。《廣弘明集》卷19御講波若經序一》:“皇帝真智,自己大慈應物。送迎日月,緯絡天地。”可為旁證。《文子·九守》誤作“統”。馬宗霍謂“終”猶“周”,王利器說同[204] ,未必是。

68)靜漠恬澹,所以養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德也

按:《文子·九守》作“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此文與下文“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相應。生,讀為性。據,《雲笈七籖》卷91 引作“處”。

69)性不動和,則德安其位

按:性,當從《文子·九守》作“靜”,此涉上文而誤。

70)血脉無鬱滯,五藏無蔚氣

高注:蔚,病也。

按:蔚,《文子·九守》作“積”,蔣超伯、金其源並謂蔚讀為鬱,即 “滯積”之義,是也。字又音轉作蕰(蘊)、宛。朱駿聲謂蔚讀為 𣨙[205],《說文》:“𣨙,病也。”朱氏申高注,非也。

71)禍福弗能撓滑,非譽弗能塵垢

按:撓,《文子·九守》作“矯”,借字。從垚從喬之字古多通 [206] 。《雲笈七籖》卷91引《文子》作“撓”。

72)手足之𧒃、辟寒暑

按:《集韻》:“,擊仆也。、拂,楚謂擊搏曰,或省。”《龍龕手鑑》:“,《川韻》云:‘南人呼相撲也。’”《晉書·張協傳》《七命》:“馮豕。”唐·何超《晉書音義》:“李善注《文選》作僨,僨謂僵也,應得其實。善云:‘僨或作,非也。’”李善作僨訓僵非也,徐文靖曰:“按《字彙》引《晉書》‘馬豕’,則是批擊之義,未始為非。”[207] 《類聚》卷34周·庾信《哀江南賦》:“硎穽摺拉,鷹鸇批 。” 、批同義連文。李哲明曰:“當是拂之異文……《廣韻》:‘拂,去也,除也。’”楊樹達說同,並未確。

73)今夫樹木者,灌以瀿水,疇以肥壤(《俶真篇》)

高注:瀿,波也,暴溢也。

按:“瀿”為古楚語,《文選·江賦》:“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閭。 ”李善注:“《淮南子》曰:‘莫鑒於流瀿,而鑒于澄水。’許慎曰:‘楚人謂水暴溢為瀿。’”[208] 《集韻》、《類篇》並采許注。瀿,讀為氾,《說文》:“氾,濫也。”字或作汎、泛,《玉篇》:“汎,今為汎濫字。”《慧琳音義》卷48:“汎成:又作泛,同。泛濫也。”

74)蜂蠆螫指而神不能憺

高注:憺,定也。

按:憺,《御覽》卷945引作“掞”,有注:“音淡。”“掞”當作“倓”,《説文》:“倓,安也。”《廣韻》:“倓,安也,靜也,恬也。或作澹。”與“憺”同。字或作惔, 《廣韻》:“憺 ,安緩。惔 ,上同。”

75)夫憂患之來攖人心也,非直蜂蠆之螫毒而蚉蝱之慘怛也

高注:攖,迫也。

按:高注未安。攖,《御覽》卷945引作“嬰”, “慘”作“憯”,有注:“音慘。”《莊子·在宥》:“汝慎無攖人心。”又“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釋文》:“攖,司馬云:‘引也。’崔云:‘羈落也。’”“落”同“絡”。馬敘倫曰:“ 攖當作嬰,《說文》:‘嬰,繞也。’纏束之義。”[209] 《玉篇》:“攖,結也。”《集韻》:“攖,有所繫著也。”攖當讀為嬰。又可訓“撓亂”,林希逸曰:“無攖者,無撓亂攖拂之也。”《廣雅》:“攖、撓,亂也。”義亦相因。

76)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玉石之聲,目不見太山之髙

按:《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為此文所本。

77)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攓取吾情

按:攓取吾情,《御覽》卷720引作 “𢷘取吾精”,《雲笈七籖》卷91作“倦苦吾情 ”。《劉子·清神》:“况萬物之衆,而能拔擢以清心神哉?”“來 ”似當據校為“衆”。

78)雖欲勿稟,其可得邪

高注:稟,猶動用也。

按:王利器曰:“注‘動’疑‘賜’字之誤。”[210] 《御覽》卷720引作“雖欲勿廪,庸可得乎?” 稟、廩古通,俞樾訓“受”,是也。庸,豈也。《雲笈七籖》卷91“稟”作“衰 ”,臆改。

79)今盆水在庭,清之終日,未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而不察方員

高注:察,見。

按:未能,《御覽》卷365758、《記纂淵海》卷55並同,言雖清之終日,猶未能見眉睫也。于大成謂當從《文子·九守》作“乃能”[211] ,未確。終,《文子》誤作“經”;《意林》卷1引《文子》作“終”,不誤。察,《文子》作 “見”。

80)古者至德之世,賈便其肆,農樂其業,大夫安其職,而處士脩其道,當此之時,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

按:S.1810《勵忠節抄》引作“賈人歡於肆,農人樂于田,大夫安其職,處士脩其道,風雨以時,草木不殘。”脩,《文選·西都賦》李善註引、《御覽》卷 77作“循”。王念孫、劉文典據校改作“循”,未確。唐抄本亦作“脩”,《文選· 長笛賦》李善註、《後漢書·班彪列傳》李賢注引並作“修”,《文子·道德》亦作“修”,正字。下文“故許由、方回、善卷、披衣得達其道”,即與此文“處士脩其道”對應,唯脩其道,才能達其道。

81)飛鳥鎩翼,走獸擠脚

高注:言紂田獵禽荒,無休止時,故飛鳥折翼,走獸毀腳,無不被害也。

按:《覽冥篇》:“飛鳥鎩翼,走獸廢腳。”高注:“鎩冀,縱翼也。廢腳,跛蹇也。”《御覽》卷82引彼文作“飛鳥鎩翼,走獸決蹄。”注作:“鎩翼,殘翼。決致蹇也。”《文選· 蜀都賦》:“鳥鎩翮,獸廢足。”李善註:“《淮南子》曰:‘飛鳥鎩羽,走獸廢足。’許慎曰:‘鎩,殘也。’”又《於安城答靈運》、《雜體詩》李善註:“《淮南子》曰:‘飛鳥鎩羽。’許慎曰:‘ 鎩,殘羽也。’”又按《玄應音義》卷5: “𨭝翮:謂張翼也。《淮南子》云:‘飛鳥 𨭝翼。’許叔重曰:‘𨭝羽而飛也。’”“張翼”與“縱翼”相合,然非正詁。惠士奇《禮說》卷13:“擠脚,蓋設柞鄂以擠其脚而獲之,一名係蹄。《戰國策》云:‘人有置係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下文“夫鳥飛千仞之上,獸走叢薄之中,禍猶及之。”以“擠腳”坐實為捕獸器具,失之。

 

 



[1]馬敘倫《莊子義證》卷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2]楊樹達《莊子拾遺》,收入《積微居讀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頁。

[3]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42頁。

[4]俞樾《諸子平議》,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338頁。

[5]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52頁。

[6]章太炎《莊子解故》,收入《章太炎全集(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頁。馬敘倫《莊子義證》卷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7]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25頁。又見王叔岷《淮南子斠證》,收入《諸子斠證》,中華

書局2007年版,第334頁。

[8]《文選·雜體詩》李善注引司馬彪曰:“山,陸居者。”

[9]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4頁。

[10]《三蒼》:“搉, 敵也。”“敵”當作“敲”,形之訛也。

[11]《五音集韻》作“搉,揚搉,大舉”。

[12]《龍龕手鑑》:“搉,俗;正作‘攉’。”傎矣。

[13]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2299頁。

[14]《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卷》,文物出版社 2008年版,第7頁。

[15]另參蕭旭《〈世說新語〉吳方言例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16]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4,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7]許匡一《〈淮南子〉分音詞三例》,《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4期。

[18]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29頁。

[19]趙宗乙《〈淮南子·俶真訓〉語辭札記》,《集美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20]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第197頁。

[21]轉引自劉文典《莊子補正》,收入《劉文典全集(2)》,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第187頁。

[22]胡遠濬《莊子詮詁》,中國書店1988年版,第51頁。

[23]另參蕭旭《國語校補(二)》,韓國《東亞文獻研究》200812月,總第3輯。

[24]馬敘倫《莊子義證》卷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25]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137頁。

[26]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6頁。

[2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70頁。

[28]轉引自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巴蜀書社 1998年版,第689頁。

[29]轉引自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1983年版,第658頁。

[30]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4,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31]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587頁。

[32]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978-- 979頁。

[33]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30頁。

[34]徐仁甫《諸子辨正》,成都出版社 1993年版,第621頁。

[35]《文子·九守》同。

[36]劉師培《莊子斠補》,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88頁。

[37]彭裕商《文子校注》,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57頁。

[38]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352頁。

[39]陳奐《詩毛氏傳疏》,中國書店1984年據漱芳齋1851年版影印。

[40]胡承珙《毛詩後箋》,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528— 529頁。

[41]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1989年版,第287346頁。

[42]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43]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 1987年版,第371頁。

[44]高本漢《詩經注釋》(董同龢譯),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版,第250頁。

[45]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頁。

[46]轉引自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364頁。

[47]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81頁。

[48]馬其昶《莊子故》,黃山書社1989年版,第70頁。

[49]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0,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50]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216-- 217頁。鍾說“不期而遇合曰邂逅”稍失之。

[51]二說並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頁。

[52]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83頁。

[53]洪頤煊《讀書叢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5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頁。

[5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352頁。

[55]鈕樹玉《說文新附考》,鈕氏非石居本。

[56]鄭珍《說文新附考》,咫進齋叢書本。

[57]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 1987年版,第203頁。

[58]方以智《通雅》卷17:“解果,猶蟹螺也。韰惈,言狹而果也,音義全與‘解果’、‘蟹螺’不同。”收入《方以智全書》笫 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 614頁。

[59]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60]孫詒讓《札迻》,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56頁。

[61]孫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184頁。

[6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529頁。

[63]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收入《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138頁。

[64]劉師培《荀子補釋》,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52頁。

[65]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第316頁。

[66]轉引自左松超《說苑集證》,(台)國立編譯館2001年版,第360頁。

[67]《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36《音義部彙考》二十六《釋適之金壺字考·諸字音釋》,中華書局影本。

[68]轉引自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 2002年版,第454頁。

[69]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70]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856頁。

[71]轉引自沙少海《莊子集注》,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353頁。

[72]高步瀛《先秦文舉要》,中華書局 1991年版,第140頁。

[73]轉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1961年版,第1089頁。缺字據今本《釋名》補。

[74]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856頁。

[75]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280頁。

[76]轉引自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巴蜀書社 1998年版,第895頁。馬氏後修訂為:“謑者,《說文》與 ‘’為一字,此借為奊。踝借為骫。”馬敘倫《莊子義證》卷33,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另參見馬敘倫《讀書續記》卷 4,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23頁。馬氏自訂舊說“懈惰”之誤。

[77]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9頁。

[78]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23頁。

[79]轉引自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1961年版,第415頁。郭氏謂司馬說誤,可謂知二五而不知一十,失之一間。又引郭嵩燾曰:“《廣韻》‘喫,同‘𠿊’。’𠿊,聲也。詬,怒也。怒亦聲也。”失之。

[80]轉引自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423頁。

[81]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2,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82]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 309頁。《廣雅》“詬”誤作“話”,從王念孫、錢大昭說訂正。

[83]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84]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第254頁。

[85]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94頁。然劉氏《莊子補正》、《三餘札記》並無此語,疑錢氏誤錄,待檢。

[86]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頁。

[87]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372頁。

[88]劉文典《莊子補正》,收入《劉文典全集(2)》,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第334頁。

[89]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217頁。

[9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509頁。

[91]方以智《通雅》卷5,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頁。

[92]缺字據戴震說補。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4頁。

[93]缺字據戴震說補。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6頁。

[94]吳文祺主編《辭通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65頁。

[95]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600頁。

[96]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 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頁。

[9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417頁。

[98]顧起元《客座贅語》卷1《方言》,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99]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 145,中華書局影本。

[100]范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97頁。

[101]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 145,中華書局影本。

[102]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第340頁。朱起鳳說同。朱起鳳《辭通》卷 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38頁。清·張照《爾雅注疏考證》亦指出:“‘ 貉縮’二字亦應連讀,北魏顔之推《家訓》引時諺有‘絡索阿姑餐’ 之語,則‘貉縮’誠古諺,字轉為‘絡索’耳,不應音陌。”《顏氏家訓·治家篇》作“落索”。朱駿聲指出《爾雅》“貉”叚借為“絡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 454頁。

[103]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6頁。

[104]方以智《通雅》卷7,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頁。

[105]孫詒讓《札迻》,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52頁。

[106]轉引自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中華書局 1985年版,第1686頁。

[107]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247頁。

[10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窣”字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6頁。

[109]孫傳瑗《今雅》,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 5270頁。

[110]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2,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4頁。

[111]《類聚》卷46引《郭子》作“勃窣”。《御覽》卷 617引《郭子》誤作“勁粹”。

[112]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2,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4頁。

[113]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 1984年版,第129頁。

[114]楊勇《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 2006年版,第217頁。

[115]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卷145,中華書局影本。

[116]洪惠疇《明代以前之中國方言考略》,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 3870頁。

[117]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869頁。筆者母語北地吳語中正有此詞。

[118]轉引自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中華書局 1985年版,第1863頁。

[119]姜亮夫《楚辞通故》(第4辑),收入《姜亮夫全集》第4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 548頁。

[120]轉引自畢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7頁。

[12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帴”、“瀎”字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560頁。

[12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獘”字條,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89頁。

[123]黃侃《蘄春语》,收入《黃侃國學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306頁。

[124]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頁。

[125]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頁。

[126]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頁。

[127]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6頁。

[128]參見姜亮夫《詩騷聯綿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第17卷,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 308328-- 329頁。

[129]另參趙鑫曄、蕭旭《〈孟子〉“觳觫”正詁》,《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130]《文子·道原篇》“掩”作“棄”。

[131]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28頁。

[132]訓見吳昌瑩《經詞衍釋》,中華書局 1956年版,第158頁;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 1954年版,第600頁。

[133]參見孫經世《經傳釋詞補》,中華書局 1956年版《經傳釋詞》附錄,第292頁。

[13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629頁。

[135]今本《戰國策·秦策三》作“闔”,鮑彪註: “闔、合同。”金正煒曰:“‘闔’當作‘開’,《史》作‘概’,一聲之轉也。《索隱》引《策》作‘關’,‘開’、‘關’古字多互譌。”范祥雍曰:“唐本或作‘關’,與今本異。‘闔’字義亦通,不必改字。”並見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第 309--310頁。范説是。

[136]黃暉《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63頁。

[137]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頁。

[138]時猶偶,訓見徐仁甫《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0頁;另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 2007年版,第375頁。一猶偶,訓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第 87頁。

[139]方以智《通雅》卷10,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1頁。

[14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499頁。

[141]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53頁。《後漢書·梁鴻傳》:“簡斥數婦。”朱起鳳曰:“簡、賤聲轉義通。《韓子·顯學篇》:‘此人所以簡巫祝也。’即賤巫祝也。”朱起鳳《辭通》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 2615頁。朱說亦未允。

[142]參見蕭旭《〈淮南子·原道篇〉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143]方以智《通雅》卷8,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24頁。

[144]另詳蕭旭、趙鑫曄《伍子胥變文校補》“飛沙蓬勃”條,《東亞文獻研究》200812月,總第3輯。

[145]朱起鳳《辭通》卷22云:“噴、蓬雙聲字,故通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90頁。

[146]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2417頁。

[147]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306頁。

[148]參見王叔岷《古書虛字新義》,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6年版,第111頁。又參見蕭旭《古漢語中兩個特殊的“莫之 V”句式》,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 2010年版。

[149]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579頁。

[15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758頁。

[151]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682頁。

[152]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869頁。

[153]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頁。下同。

[154]參見王引之《經傳釋詞》,岳麓書社 1984年版,第76頁。

[155]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2470頁。

[156]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857頁。

[157]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1816頁。

[158]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5,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59]馬敘倫《莊子義證》卷2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60]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 1954年版,第116頁。

[161]《呂氏春秋·觀世》、《新序·節士》並同。

[162]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4頁。

[163]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1545頁。

[164]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976頁。

[165]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76頁。

[166]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69-- 570頁。

[167]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553頁。

[168]劉文典《莊子補正》,收入《劉文典全集(2)》,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第445頁。

[169]馬其昶《莊子故》,黃山書社1989年版,第110頁。

[170]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6,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71]沙少海《莊子集注》,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176頁。

[172]參見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446頁。

[173]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2,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74]轉引自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 1983年版,第320頁。

[175]奚說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5版,第100頁。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354頁。

[176]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08頁。

[177]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頁。

[178]彭裕商《文子校注》,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29頁。

[179]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08頁。

[180]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頁。

[181]轉引自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346頁。

[182]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95頁。

[183]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1,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18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745頁。

[185]王叔岷《淮南子斠證補遺》,收入《諸子斠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71頁。

[186]蹴讀為蹙,收縮之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改作“就引”,失之。

[187]參見蕭旭《國語校補(一)》,韓國《東亞文獻研究》20086月,總第2輯。

[188]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09頁。

[189]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10頁。

[190]王叔岷《莊子校詮》,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09頁。

[191]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頁。

[192]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706714頁。

[193]唐·白居易《蘇州重玄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水火不能燒漂,風日不能揺消。”言風揺風消,與此形同實異。趙宗乙混而為一,誤。趙宗乙《〈淮南子·俶真訓〉語辭札記》,《集美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19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87頁。

[195]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488頁。

[196]參見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第636頁。

[197]參見蕭旭《〈漢書〉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198]范說轉引自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2975頁。王叔岷《劉子集證》,中華書局 2007年版,第134頁。

[199]轉引自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巴蜀書社 2002年版,第2975頁。

[200]參見蕭旭《〈世說新語〉吳方言例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201]轉引自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 2000年版,第145頁。

[20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134頁。

[203]參見蕭旭《〈戰國縱橫家書〉校補》,《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6辑,2009年刊,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 2010年版。

[204]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47頁。

[20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第559頁。

[206]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 239頁。

[207]徐文靖《管城碩記》卷30,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58頁。

[208]今本《淮南子·俶真篇》“流瀿”作“流沫” ,《説山篇》“流瀿”作“沫雨”,蓋高本。

[209]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1,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210]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51頁。

[211]轉引自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 2000年版,第151-- 152頁。

 

 

 

 

 



此文刊于《書目季刊》,第44卷第 2期,2010年9月16日出版。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月19日。



点击下载附件:0795《淮南子·俶真篇》校補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2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