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俊成:《說文》“服”字校議
在 2010/7/9 20:18:52 发布

 

《说文》“”字校议

(首发)

 

张俊成

四川大学 

《说文·又部》:“,治也。从又从卪。卪,事之节。”[1]段注:“手持节以治之。”[2]《说文通训定声》:“,从又从卪,会意。”[3]《说文》“”字形、字义说解皆不确。

甲骨文字形作“”、“、“诸形。《甲骨文字典》:“,从又从,象以手按压跪伏之人,会降伏、制服之意,当为制服之服初文。”[4]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文字考释》:“即服之本字,为顺从,故从手而抚其背,所谓中心悦而诚服也。”[5]本义为制服、顺从之意,《说文》训“治”,当为引申义。甲骨卜辞中“”用作俘,为战争或田猎中擒获之人。如:“癸酉卜贞,方其征,今二月。不执,余曰不其征允否?;“庚戌卜,今日狩不?其禽,十一月”。《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用为本义。

《说文》言“”字从又从卪,误。据卜辞字形,应为从又从象人跪跽之形,严格隶定当为卩,非为卪。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卩)亦人字,象跽形,命、令等字从之。”[6]卜辞“”字为殷人祭祀时跪拜之形,故为礼拜之义。《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注重祭仪,祭则跪拜,表对于神祗敬畏之意,以取信于神,或乞求福祐,或禳祓祸祟。许慎认为字从“卪”当依小篆字形,卩字小篆字形为“”,楷化为卪,小篆字形楷化孳乳而来,为后起字。二者在战国时代已雄雌莫辨,字书也将卩、卪视为一字异体而论之,《字彙·卩部》:卪,同卩。

《说文》此处释卪为“事之节”,为略说。又《说文·卩部》:卪,瑞信也。守邦国者用玉卪,守都鄙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土邦者用人卪,泽邦者用龙卪,门关者用符卪,货贿用玺卪,道路用旌卪。象相合之形。[7]许慎训瑞信也,卪本身无瑞信之义,此当为假借之义。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卪篆当作,下象人股胫形,所谓卑躬折节也。初义当为骨卪、筋卪字,引申为符卪。[8]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卩》:“卩者,胫头节也,引申为节止、节制之义。”[9]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卪字因有祭祀时礼拜之义,敬神取信,引伸则为符节之义。”[10]故卪训“瑞信”当为假借之义。

 

 

 

 



附注: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年。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

[4]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

[5]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文字考释》,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丛刊甲种,1933年。

[6]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台湾)艺文印书馆,1981年。

[7](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年。

[8]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9]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卩》,中华书局,1983年。

[10]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0年7月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0年7月9日



点击下载word版:0704说文服字校议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續逸 在 2010/7/10 1:38:19 评价道:第1楼

    抑、服(右半)不分,且虛詞誤作實詞解。文中引用《合》2041120757時錯誤不少。

  • 潜水 在 2010/7/11 9:40:16 评价道:第2楼

    “卪,瑞信也。守邦国者用玉卪”

    ==============================

    商代妇好墓所出如“形之玉,即此“守邦国者用玉卪”,许慎所解就是本义,何来假借之说。

    汉字象形,是依靠其事物类别概念,而不是具象图画来产生字义。

    同样是甲骨文的“及”字,如按照具象图画理论,岂不是会想象成“单手举人之形”,此杂技般动作又怎么会产生“逮”义哪?

  • sunjw04 在 2010/7/11 16:39:51 评价道:第3楼

    【卪训“瑞信”当为假借之义】愚以为此说颇有再议之处。【卪本身无瑞信之义,此当为假借之义】纵然“卪”无瑞信之义,何以确言其瑞信之义即为假借?引申也不是没有可能。同时,既然君铿然断为假借,但下文之分析似并无解释其假借指源流,故令吾辈口出异言。

  • 秋雨梧桐 在 2010/7/17 23:55:49 评价道:第4楼

    “卪训“瑞信”当为假借之义”確為不妥,按吳大徵的意思當為引申之義。謝謝各位先生的意見。另外,古文字的釋讀的確不是看圖識字,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有些古文字的釋讀又往往離不開所謂的“看圖”,因為早期古文字的確存在“畫成其物,隨體诘诎”的特性而具有很強的象形意味,因此又離不開對單純形體的關照。甲骨文中的“棄”、“毓”、金文中的“寇”等字。

    張俊成

  • 巴山秀才 在 2010/11/12 8:24:16 评价道:第5楼

    ;“庚戌卜,今日狩不?其禽 ,十一月”。,此断句可能有误。“不”在古文献中鲜有作句尾的,一般作副词修饰动词。故愚以为此句当断为“庚戌卜,今日狩?不其禽 ,十一月”

    《论语·为政》:“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愚以为此处“服”当为引申而非本义,其本义当为压服,如果释为心悦诚服,从字形上来说,人后那只手又有何用?

  • 巴山秀才 在 2010/11/12 8:29:50 评价道:第6楼

    另:“小篆字形楷化孳乳而来,愚以为当为讹化而非孳乳。“卩”由跪伏人形,转为气节,是否是引申似可讨论,但文中所引也的确是在往“引申”上靠的。愚夫之言,智者择之。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