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三餘讀書雜記
在 2010/6/1 17:59:18 发布

三餘讀書雜記

(首發)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局

Ⅰ、引言

戰國荀子以十駕勸學,三國董生以三餘讀書,余少慕之,因 仿錢大昕十駕齋”,號書 為“三餘齋”, 所作古籍讀書筆記為“三餘錄”。既積歲月,筆記逾數百萬字。這裏奉獻幾則筆記,多為常見古文中之名句,或方言俗語中之常見詞語的重新詮解。但欲求真,不敢求異。大雅君子,幸以賜教。

Ⅱ、雜記

一、《孟子》“ 挾太山以超北海”義疏

 

《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墨子·兼愛下》:“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

二例語義相同,蓋為先秦古成語。

《孟子音義》云:“超,或作趨。”蔣仁榮曰:“案超隸作,趨俗作趍,因形近,傳寫者或誤為趨。”[1]

對《孟子》“超 ”字的音義,《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並讀敕宵反,前者引《釋名》“超, 卓也,舉腳有所卓越也”訓卓,後者釋為“越過”[2]。對《墨子》“超”字的音義,《漢語大字典》亦讀敕宵反,釋為“越、跳過”[3]

《孟子》“超” 字,漢·趙歧《章句》、北宋·孫奭《注疏》都沒有音注 南宋·朱熹《集註》:“挾,以腋持物也。超,躍而過也。”南宋·蔡模《孟子集》、南宋·趙順孫《孟子纂疏》、元·胡炳文《孟子通》、元·詹道傳《孟子纂箋》並從朱子說。朱子超訓躍而過,得其正解。《說文》:“超,跳也。”《吕氏春秋·悔過》:“超乘者五百乘。”髙誘注:“超乘,巨踊車上也。”《國語·周語中》:“超乘者三百乘。”韋注:“ 超乘,跳躍上車。”《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遂超乘。”杜注:“跳上獻子車。”《史記·王翦傳》:“投石超距。”《索隱》:“超距,猶跳躍也。”又《蘇秦傳》:“韓卒超足而射。”《索隱》:“超足 謂超騰用勢 ,盖起足蹋之而射也 《正義》:“超足,齊足也。 《正義》說誤。《玉篇》:“超, 驕切,超越也,出前也。”《玄應音義》卷4:“超卓: 恥驕反 。跳上車也。超,越也,踰也。”《慧琳音義》卷12:“超挺:上 恥朝反。 《方言》:‘遠也。’《蒼頡篇》:‘踰也。’《廣雅》:‘度也。’王逸注《楚辭》云:‘超,越也。’《說文》:‘跳也。’” 《集韻》:“超 , 抽廟切,踰也。 ”並可印證《說文》之說。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正引《孟子》此文以證《說文》[4]

超, 同“”。朱駿聲曰:“超,按趒也。” [5]《說文》:“趒,雀行也。”段玉裁曰:“今人概用‘跳’字。”[6]王筠曰:“雀不能步,故曰雀躍。”[7]桂馥曰:“馥案雀行,雀躍也。”[8]徐灝曰:“‘趒 ’與‘跳’音義同。”[9]黃侃曰:“‘超 ’同‘跳’、‘趒’。”[10]《說文》:“跳,蹶也,一曰躍也。”又“蹶,一曰跳也。”互訓。

字或作踔、趠、逴、掉,《說文》:“趠,遠也。”段玉裁曰:“辵部曰:‘逴,遠也。’音義同。《上林賦》: ‘捷垂條,逴希間。’《玄應》引如是,《史記》作踔,郭璞曰:‘踔,懸擿也。’《吳都賦》: ‘狖鼯猓然,騰趠飛超。’按許云遠者,騰躑所到遠也。[11]所引《上林賦》,《玄 應音義》卷 5:“趠第:丑挍、他吊二反。《上林賦》:‘趠稀間。’郭璞曰:‘懸擲也。’”段氏失檢。 《慧琳音義》卷 34“趠足” 、 “ 趠第” 條引《上林賦》 亦並 作“趠”。《漢書》、《文選》作“掉”。《史記集解》引郭璞注作“踔,縣蹢也”,《文選》李善注引郭璞注作 “掉,懸擿也”。所引《吳都賦》,《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7引“趠”作“踔 ”。《玄應音義》卷9:“趒小:又作趠,同。他吊反。謂趒躑也。《韻集》云:‘趒,越也。’亦懸躑也。論文作踔,敕挌、敕角二反。”此條為《大智度論》卷4《音義》,檢經文作“譬如少力人跳小渠尚不能過,何況大河?”聖本“跳”作“趠”。《玄應音義》卷 12:“趒牆:他吊反。跳躑也。《韻集》:‘趒,越也。’經文作超,非體也。”又卷13:“踔擲:今宜借音他吊反,字體作趒。趒擲也。《韻集》:‘趒,越也。’”《慧琳音義》卷35:“趒驀:上祧嘯反,《韻英》云:‘趒,越也。’或作趠。經文從足作跳,音調,非經義。”又卷4063:“跳躑:上徒聊反。《蒼頡篇》云:‘踊也。’《廣雅》:‘跳,上也。’《說文》:‘蹶也。’經文從卓作踔,非也。”《廣韻》:“踔,知教切,猨跳。”《集韻》:“趠、趒、超、踔,他弔切,越也,或從兆,亦作超、踔。”又“踔,徒弔切,遠騰皃。” 明·方以智《通雅》卷5:“京山曰:挾泰山以超北海,超即掉字,聲轉有之。”[12]黃侃曰:“‘趠’同‘逴’。” 又“‘逴’同‘趠’。”[13]《別譯雜阿含經》卷15:“舉足一踔能渡大海。”宋、元、明本“踔”作“趠”。《成實論》卷14:“踔心中行精進。”宋、元、明、宮本“踔”作“掉”。《大智度論》卷39:“譬如人中力士,趠不過三四丈。”元、明本“趠”作“踔”,石本“趠”作“超”。中原官話謂邁、跨跳為超,粵語、中原官話謂跨越、跳躍為趠,閩語謂跳躍為踔[14],蓋古語之遺存,而音有轉移也。

字亦作“趙” ,《穆天子傳》卷2“天子北征,趙行囗舍。”郭璞註:“趙猶超騰。”《大智度論》卷 28:“自知心力大能舉其身譬如學趠。”石本“趠”作“趙”。

字亦作“”,《玉篇》:“踃,先聊切,跳踃。”《龍龕手鑑》:“踃,蘇凋反,跳也。”《文選·舞賦》:“簡惰跳踃,般紛挐兮。”李善註:“簡惰,疎簡怠惰也。《埤蒼》曰:‘踃,跳也。’”吕向註:“跳踃,動足貌。”

《墨子·兼愛中》“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泰山越河濟也。”與上引《墨子》、《孟子》二例語義亦相同,尤可證超為踰越、跳躍之義。《後漢書·馮衍傳》《遺田邑書》:“欲揺泰山而蕩北海。”李賢注:“言不可也。《孟子》曰:‘挾泰山而超北海也。’”蕩讀為逿,《玉篇》:“逿,過也。”《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8:“諸鹿羸弱不能浮趒。”宋、元、明、宮本“趒”作“越”。“趒”同“超”,此亦皆為超訓越過之佐證。

”有四音:(1chāo敕宵反、恥朝反、恥驕反;(2chào,抽廟反 3tiào,他弔反;(4diào,徒弔反

 ”音tiào他吊反 祧嘯反

”有二音:(1tiào他吊反 ;(2chāo丑挍反

”有四音:(1tiào他吊反 2zhào,知教反3chuò,敕角反;(4chè,敕挌

“超”的上古音在透(徹)母、宵部他吊反、祧嘯反,中古音在透母嘯韻;上古音在透母、宵部,音同。與“超”同。丑挍反,中古音在徹母效韻。知教反,中古音在知母效韻。挍為後起字,無上古音,知教反的上古音在宵部。古無舌上音,可知徹、透同紐。亦與“超”同。敕角反(屋部),中古音在徹母覺韻。敕挌反(鐸部),中古音在徹母陌韻、鐸韻。中古音轉。聲同,韻可旁轉[15]

 

 

二、《報任 書》 “茸以蠶室 ”新解

 

司馬遷《報任 書》,收錄於《漢書·司馬遷傳》;又收錄於《文選》 ,题《報任少卿書》。

《報任 書》: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茸以蠶室,重為天下觀笑。茸以蠶室, 《文選》作 “佴之蠶室 ”。對句中的“ 茸(佴)”字,舊有二種解釋:

1)《漢書》顏師古注:“蘇林曰:‘茸,次也,若人相俾次。’師古曰:‘此說非也。茸,音人勇反,推也。謂推致蠶室之中也。’”劉奉世曰:“讀如‘闒茸’之茸。”[16]

2《文選》李善注:“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人志切。’今諸本作‘茸’字。顏監云:‘茸,推也,人勇切。推置蠶室之中。’”張銑注:“佴,次也。”[17]

對這二種解釋,宋代學者王觀國有過裁斷,《學林》卷 10:“觀國案:班固作《司馬遷傳》,去司馬遷未遠,必據司馬遷文用‘茸’字,其義如顔師古注,文意通也。《字書》曰:‘搑,人勇切,推也。’當用‘搑’字,班固省其偏旁,故用‘茸’字耳。自班固作漢史,後又歷四百餘年,梁昭明太子始集《文選》,既不依《司馬遷傳》作‘茸’字,而變為‘佴’字,是必得於它書也。它書所傳司馬遷文,歷年既久,豈無訛謬?然則‘茸’、‘佴’二字,義雖均通,猶當以《漢書》為正,況‘佴’之義偏乎?[18] 王觀國 從顏說,並進而指出本字為“搑”,朱珔、楊樹達、高步瀛並從之[19]

後代學者,多或從顏注,或從如淳、蘇林 說。 章太炎從顏說,謂“”同“軵”,訓“推”[20]。我舊作亦從顏說[21]。段玉裁、王念孫、錢大昭、桂馥、王筠、郭嵩燾、梁章钜、黃侃並從如淳、蘇林說,釋為“次”、“隨”“副貳” [22]朱駿聲、胡紹煐 則二說並存 [23]。《辭源》“佴”字訓“隨後、居次”,取如淳、蘇林說;“茸”字訓“推入”,取顏說。《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採取同樣的做法[24]

晚清以來,學者又提出幾種新說:

3胡紹煐引如、顏兩說,又曰:“茸,許作‘’。 搑亦訓收。《廣雅》曰:‘搑,收也。’此謂收之蠶室也。高步瀛謂“其說亦通”[25]

4章太炎引《墨經》“佴,自作也”,謂茸、佴訓自作[26]

5裘錫圭、李解民、楊琳謂茸讀為恥[27]

6)熊飛謂作“佴 ”字則從如淳、蘇林說;作“茸”則取其本義“草茸茸貌”,“指填塞蠶室所用的細草或獸毛之屬,這裏名詞用如動詞”[28]

7)方有國謂熊飛說不可信,“佴”為“居次”義,猶今言“判處”[29]

舊說訓“次”、 “推”確為不當,熊說毫無理據,尤不足信;章氏引《墨經》,難以理解[30];裘說可備一通。我認為“茸” 、“佴”當借為“咡”,指蠶吐絲。茸以蠶室、佴之蠶室,即 “咡于 蠶室”,司馬遷把自己比喻成蠶室中吐絲的老蠶,猶言吐絲於 蠶室。“以”、 “之”用為介詞,猶于也[31]

咡,蠶吐絲,把絲含弄於口中,或借“珥”、“餌”字為之。《淮南子·覽冥篇 》:“蠶咡絲而商絕。”髙注:“ 老蠶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咡或作珥,蠶老時,絲在身中正黃,逹見於外如珥也。”《淮南子·天文篇》:“蠶珥絲而商絕。”髙注:“ 蠶老絲成,自中徹外,然視之如金精珥,表裏見,故曰珥絲。一曰:弄絲於口。商音清, 細而急,故先絕也。”高注後說“弄絲於口”即《覽冥篇 》高注之前說“ 上下絲於口”,此說是也,另一說拘於“珥”字本義望文生義。《董子·郊語》:“蠶珥絲於室,而絕於堂。”同《天文篇》作“珥”字。《博物志》卷4:“蠶咡絲而商絃絕。”同《覽冥篇 》作“咡”字。《爾雅翼》卷24:“珥絲,或為 ‘餌絲’。或曰: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正采高注。《御覽》卷814引《淮南子》“ 蠶餌絲而商絕”,作“餌” 字,引注作“商絃,金聲也。春蚕吐絲金死,故絕”。《路史》卷6、卷 38並作“餌”。 《事類賦注》卷 10引作“”,引注同《御覽》

《廣雅》:“咡謂之吻。”《玉篇》:“口旁曰咡。”《廣韻》:“咡,口吻。”用為動詞,猶言含於口中 而吐也。《意林》卷 3引《論衡》: “蚕合丝而商易。”[32]“合”为“含”形误, 《御覽》卷 814引《論衡》 “蠶合絲而商 絕。”《御覽》卷825引《春秋文耀鈎》:“商絕,蠶合絲。” 注:“將絕,蠶含絲,以待用也。”“合”亦為“含”形誤,注可證[33]。《劉子·類感》:“蠶含絲而商絃絕。”正作“含”字。《易·乾》唐·孔穎逹疏:“蠶吐絲而商絕。”宋·魏了翁《周易要義》卷1同,並作“吐” 字。《御覽》卷923引《春秋考異郵》:“蠶珥絲在四月。”宋均注:“珥,吐也。”[34]

蠶室 ,養蠶之室,後世謂之蠶宮、蠶館、蠶房。蠶房溫度高,密不通風,受過腐刑的人必須避風,居於密室,漢代便稱行腐刑之室為蠶室。《文選》張銑注:“蠶室,漢行割刑之室,使其避風養創者。”《漢書·張安世傳》:“得下蠶室。”顏師古注:“謂腐刑也。凡養蠶者,欲其溫而早成,故爲密室,蓄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爲蠶室耳。”《三輔黃圖》卷6:“蠶室,行腐刑之所也。司馬遷下蠶室。”司馬遷受了腐刑,居於蠶室 ,便以 吐絲於 蠶室自喻 ,甚為切當。

胡紹煐曰: “蠶室猶暴室,蠶之言憯也,憯與暴同義……‘蠶室’取憯毒之義。[35]魏德勝引《漢官舊儀》“置蠶官令、丞,諸天下官下法,皆詣蠶室,與婦人從事”,謂“受 宮刑的就去 蠶室工作一段時間,所以‘下蠶室’就成了受宮刑的另一種說法”[36]。二氏另立新說,並不可信。

 

三、“不護細行 ”正詁

 

《文選》魏文帝《與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三國志·吳質傳》亦收錄此文。其後“不護細行”諸書多有引用,如《晉書·閻纘傳》:“纘不護細行,而慷慨好大節。” 《宋書·顏延之傳 》: “飲酒,不護細行。”《南史·梁宗室列傳》:“倜儻不護細行。”《北史》卷30:“雖曰窮通,抑亦不護細行之所致乎?”

李善注引《尚書》:“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所引見《尚書·旅獒》,孔穎達疏:“矜是憐惜之意,故以不惜細行為輕忽小物。”《小爾雅·廣言》:“矜,惜也。”《釋名》:“廩,矜也,寶物可矜惜者,投之其中也。”“矜惜”同義連文。《玄應音義》卷13“冰矜”條引《詩傳》:“矜,慎也。” 矜、憐同義,《爾雅 》:“矜、憐,撫掩之也。 ”《尚書·多士》:“予惟率肆矜爾。”《論語·子張》:“則哀矜而勿喜。”二例《論衡·雷虛》引“矜”並作“憐”。《六書故》解《尚書》“矜 ”為“矜莊”,未確。錢大昕謂“矜”、“憐”古今字[37],亦未得。

不護細行”之“”,即“謹”、“愛惜”之義。 呂向注:“護,拘。”高步瀛曰:“案:護,謂愛護。”[38]《漢語大詞典》釋為“救助,保護……引申為謹飭”[39]。《漢語大字典》釋為“護,袒護、包庇”[40]。皆未確。字或作嬳,《玉篇》:“嬳,乙縛、於故二切,惜也。”《集韻》嬳、護同音胡故切:“嬳,惜也。”本字疑為婟,《說文》:“婟,嫪也。嫪,婟也。”《玄應音義》卷 13:“戀嫪:《說文》:‘嫪,婟也。’ 《聲類》:‘嫪,惜也。’ 謂戀不能去也。婟音胡故反。”《玉篇》:“婟,戀也。” 《廣韻》:“婟,侯古切婟惜,又音互。”《爾雅》:“鶭,澤虞。”郭注:“今婟澤鳥,似水鴞,蒼黑色,常在澤中,見人輒鳴喚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為護田鳥。”《釋文》引《聲類》:“婟嫪,戀惜也。”“護田”即“婟澤”,言戀惜田澤也。此“護”、“婟”同音相通之證。“愛惜”之義與“重視”、“注重”相因,《史記·陳餘傳》、《刺客傳》《索隱》並云:“重,惜也。”又《刺客傳》《正義》:“重,猶愛惜也。”不護細行,猶言不 注重細節也。後秦·弗若多羅譯《十誦律》卷13:“是一比丘破戒缺漏 ,無有慚愧,不護細戒。”言不重視小戒也。

 

 

四、《孔雀東南飛》“恐此事非奇”補證

 

《孔雀東南飛》: “阿女含淚答:‘ 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關於“非奇”,有五說:

1)紀容舒曰:“奇”字義不可通,疑為“宜”字之訛[41]

2)陳胤倩曰:言誓遣復迎,人家多有此,不足為奇也[42]

3)聞一多曰:古音奇、佳相近。奇事猶佳事也……古書言“奇遇”、“奇計”、“奇樹”,義皆即佳耳[43]

4)某氏曰:“非 二字當同為形容詞,是非 奇正 ,非理而奇邪,所以是違情義 的。前人已有這樣的解釋,宜從[44]

5)某氏曰:“奇 ”有反常、違道、怪異、詭詐的意思……即不反常,不違道,不背信;如果棄焦另嫁,就“奇”了 …… 也不應視為否定副詞,而應理解為動詞否定 非議 ,或者視為 的通假字,義為 譏議 誹謗 [45]

按:“奇”無“宜”訓,中學課本訓宜[46],無據。紀氏疑“宜”字之訛,無版本依據,臆測耳。《玉臺新詠》卷1、《樂府詩集》卷 73、《古樂府》卷 10、《古詩紀》卷 17、《古樂苑》卷 32並作“奇”字。陳胤倩解為 “不足為奇”,亦非。二某氏所解,直異想天開,尤乖訓故之旨,斷不可信。聞一多氏訓佳,甚確。《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並據聞氏立說[47]黃岳洲、張帆影、 韓肖亦從聞說 [48]余冠英曰:“奇猶嘉。‘非奇’等於說‘不妙’。”[49]余氏所說,亦從聞氏。但聞氏謂“古書言‘奇遇’ 、‘奇計’、‘奇樹’,義皆即佳耳”則非是,“奇遇”、“奇計”、“奇樹”之“奇”當作“奇異”解。張永言曰:“奇,在漢末魏晉有‘美’、‘美好’義,如陶潛《感士不遇賦》:‘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又《讀史述九章·管鮑》:‘奇情雙亮,令名俱完。’”[50]張氏所舉陶詩2例,其義不顯,茲補“奇” 訓“佳”之確證,《後漢書·孔融傳》:“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51]《世說新語·言語》作“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五、杜詩 “惡臥 ”正詁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關於“惡臥”,宋·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宋·黃希、黃鶴《補注杜詩》、佚名《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 清·錢謙益《錢注杜詩》並無說。

清·仇兆鼇曰:惡,如字,蔡讀烏臥切[52]

滌非曰:小孩子 睡相不好,兩腳亂蹬,故被裏破裂[53]

傅庚生曰: 嬌兒惡臥,一定是不高興睡[54]

孫士信曰:“惡 ”的正確讀音應為è,即“惡習”之“惡”,“惡臥 ”一詞作為秦州(今甘肅天水市)的方言俗語,最早見於北齊劉晝的《新論·崇學》篇[55]

曰:楊倫《杜詩鏡詮》亦烏臥切。復按:惡臥,辭書謂睡相不好,用仇注第一義。蔡音烏臥切,無有用之者,亦不見於通用韻書,積疑有年矣。考古籍惡與亞通,字亦作俹。玄應《眾經音義》卷10: “俹: 猶依也。俹,烏訝切。《字書》:‘俹,也。’今言俹息、俹臥,是也。”俹臥,謂兩人相倚而臥。杜詩“惡臥”,疑當用此。蔡音烏臥切,與烏訝切為一聲之轉。辭書未收“俹臥”條目,知此義不行於世久矣[56]

湯江浩曰: 杜甫在此為何又稱之為“惡(è)”呢?主要是含有責怪之意[57]

按:孫士信謂“ 惡臥”為天水方言,舉《新論》為證,是為臆說。考《新論·崇學篇》:“有子惡臥,自焠其掌;蘇生患睡,親錐其股。”《新論》用的是《荀子》的典故。《荀子·解蔽篇》:“有子惡臥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唐·楊倞注:“有子,蓋有若也。焠,灼也。惡寢臥而焠其掌,若刺股然也。”“惡臥”、“患睡”對舉同義,是指擔心睡著了,根本不是天水方言。《荀子》、《新論》“惡臥”與杜詩無涉。

先生讀“惡”為 “亞”、“俹”,釋為“依”至當,但當解為“身體斜”、“倚身而臥 ”,不是“兩人相倚而臥”。

《集韻·禡韻》 “惡”、“俹”同音衣駕切,正與“烏訝切”同。

古字“惡”、“ 亞”相通用,例證甚多[58]。《易·系辭上》:“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晉·韓康伯注:“惡也,音亞。”《釋文》:“惡,於嫁反,荀作亞。亞,次也。”清·惠棟《九經古義》卷2《周易古義》: “棟案:古亞字皆作惡。《尚書大傳》 曰:‘王升舟,入水,鼓鐘惡,觀台惡,將舟惡,宗廟惡。’[59]鄭康成注云:‘ 惡讀為亞。’《秦惠王詛楚文》云:‘告於丕大神亞駞。’《禮記·禮器》作‘惡駞’[60]。宋時有玉印曰周惡父印,劉原甫以為即條侯亞父。《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侯。’《漢書》作‘亞谷’。荀氏以惡為亞,故訓為次。[61]又卷 7《周禮古義》: “施宿《石鼓文》釋云: ‘亞,汗簡作亞,云古《孝經》作惡。’詳《易古義》。[62]宋·吳仁傑《兩漢刊誤補遺》卷3:“亞谷,簡侯,《盧綰傳》作‘惡谷’。《避暑録》云:‘有獲周惡夫印者,劉原父曰:“此漢條侯印也。古亞、惡二字通用。”《史記》亞谷侯,《漢書》作惡谷。葉左丞因疑條侯名作亞夫之亞,音未必然。春秋衛有醜夫,蓋古人命名,亦多以惡名者,安知亞夫不為惡夫也。’仁傑按:《書大傳》:‘武王升舟,入水,鐘鼔惡,觀台惡,將舟惡,宗廟惡。’鄭康成謂惡為亞。則‘惡夫’正應與‘亞夫 ’之亞一音耳。然《水經》櫟陽縣漢丞相周勃冡北有弱夫冡。惡,弱名,復相類,所未詳也。” [63]《爾雅》:“兩壻相謂為亞。”《釋名·釋親屬》:“兩壻相謂曰亞。言一人取姊,一人取妹,相亞次也。又並來至女氏門,姊夫在前,妹夫在後,亦相亞而相倚,共成其禮也。”“亞”字訓次,與“相倚”之義相因,故《釋名》云“相亞而相倚”也[64]。《玉篇》:“ 亞,於訝切,次也,就也。”《廣韻》:“亞,衣嫁切,次也,就也。”即挨近、靠近之義,此義至唐宋時猶然[65]

《慧琳音義》卷 49同《玄應》卷 10,所列 “俹”詞條為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卷2《音義》,檢經文作“執杖倚亞者,其影則修長”。《玄應音義》卷19:“偃俹:《字書》:‘俹,倚也。’偃,息也。”(《慧琳音義》卷56同)所列“偃俹 ”詞條為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24《音義》,檢經文作“偃亞而坐。”聖本“亞”作“俹”。《慧琳音義》卷40“俹身”條、卷 74“傾俹”條引《字書》並同。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卷 22:“晝夜恒坐,曾不偃亞。”“亞”同“俹”。《玉篇》:“俹,烏訝切,俹倚也。”《廣韻》:“俹,倚俹。” 可知“亞”、“俹”為“倚靠”義。“惡臥”、“俹臥”即“俹息”,亦即“倚臥”,釋典中“倚臥”用例甚多,並此義[66]

“惡臥”或作“ 惡睡”。唐·鄭谷《贈劉神童》:“燈前猶惡睡,寤語讀書聲。”《太平廣記》卷 175引《鄭谷詩集》作“惡”,此例正言 倚臥於 燈前 也。宋·蘇軾 《紙帳》: “但恐嬌兒還惡睡,夜深踏裂不成眠。”《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1引作 “惡 ”。 詩演化自杜詩。

《玄應音義》卷 14:“俹臥,《韻集》曰:‘倚,俹也。’今言‘俹息’、‘卻俹’並是也。”(《慧琳音義》卷59同)[67]唐· 釋道世《法苑珠林》卷 12《菩薩處胎經》:“時身疲極,方欲俹臥,頭未至枕,頃於其中間。”《音釋》:“俹,衣嫁切,倚俹也。”

“俹臥”或作“ 臥”。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卷11:“若亞臥,隨脅著地波逸提。”宋、元、明、宮本作“敧臥”。“敧”即“倚”,義同“俹”、“亞”。 宋·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2:“言亞臥者,謂身斜倚,但令著處即同臥相。律作敧臥,去寄切,不正也。”《四分律》卷52:“時六群比丘亞臥,枕於案上食。”唐·釋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2:“若亞臥,隨脅轉側一一波逸提。”宋·《祖庭事苑》卷6:“身體疲極,亞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阿羅漢果。”尋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摩訶僧祇律》卷32:“心不舍定,傾身欲臥,頭未至枕,得盡有漏。”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卷 1:“欲少時消息,倚身欲臥,腳已離地,頭未至枕。”可知“亞臥”即“傾身欲臥”、“倚身欲臥”也。宋·陳淳《和丁祖舜綠筍之韻》:“鑽泥苯伸蟄龍,軋石朧腫亞臥獅。”也可分言,唐·釋道宣《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卷2:“若亞若臥,隨脅著地隨轉側並犯也。”

字或作“瘂臥” ,《四分律》卷54:“坐已,方欲亞臥。”宋、元、明、宮本作“俹臥”,聖、聖乙本作“瘂臥”。

“俹臥”當為晉、唐間俗語詞,《玄應音義》、《慧琳音義》皆“今言俹息、俹臥”,即據時俗言之也。

附記:清· 吳景旭《歴代詩話》卷68:“《滇南志》載梁王《郡主阿𧜡詩》:‘蘋花曆亂蒼山秋,悞我一生踏裏彩。’踏裏彩,錦被名也。杜子美詩:‘布衾多年冷如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當亦指此。謝世修注以為‘嬌兒踏破其裏,全不暖也’,恐非。東坡《紙帳詩》:‘但恐嬌兒還惡睡,夜深踏裏不成眠。’洪武中髙季迪《兜羅被歌》云:‘今朝得此何奇絶,展覆不憂兒踏裂。’亦皆承此訛耳。”吳說可存。宋·釋道潛《次韻黃子理宣德田居四時》:“布被擁嬌兒,從渠踏裏裂。”宋·劉學箕《賀新郎》:“布衾歲久寒如鐡,兒惡臥,踏裏裂。”金·李俊民《再和秦彥容韻》:“布衾多年踏裏裂。夜半寒 𥦗灑風雪。”皆可印證謝注。

 

            六、“活潑”小考

 

1.“活潑”一詞,指富有生氣和活力、氣氛活躍熱烈、充滿生機,我們都理解,尤習見于近現代的著作、口語中。但 “活潑”何以有此義呢?還是需要考察一番,才能回答的。

1.1“活潑”最早始見於宋代文獻,寫作“活潑潑”,如:

1)參禪學詩無兩法,死蛇解弄活潑潑(宋·葛天民《寄楊誠齋》)

2)此頌人人分上活潑潑地皆有作用(宋·本嵩《註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卷2

3)向活潑潑處,更向爾道(宋·重顯頌古《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3

4)恁地便活潑潑地(宋·朱熹《朱子語類》卷6

5)但覺一字疑情於心中活潑潑地,如珠走盤縱橫無礙(元·智徹《禪宗決疑集》卷1

1.2也寫作“活潑剌 ”、“”,如

6)則見錦鱗魚活潑剌波心跳,銀腳蟹亂扒沙在岸上藏(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3折)

7活潑 鮮魚米換來,則除了茶都是買(元· 曹德 沉醉東風

8磣可查荊棘排, 蛇蠍挨(明·馮惟敏《正宮端正好》)

清·翟灝《通俗編》卷34:“《歸潛志》李屏山晚愛楊萬裏詩曰:‘活潑剌底人難及也。’‘潑剌’猶言潑潑。”[68]

1.3在早些及同期的文獻中,也寫作“活撥撥”,如

9)爾若欲得生死去住脫著自由,即今識取聽法底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撥撥地,應是萬種施設用處,秖是無處(唐·慧然《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卷1

按:明刊本“撥撥” 作“潑潑”。

10)活撥撥地,祇是沒根株。擁不聚,撥不散。求著即轉遠,不求還在目前(宋·怡明《聯燈會要》卷9

11魚也,你也難回淵浪,自損你那殘生。你若是做小伏低,我著你活撥撥的遠趁江湖;你若是弄巧呈乖,我著你須臾間除鱗切尾(元·朱凱《黃鶴樓》第3折)

1.4也重言作“活活潑潑 ”,如:

12撒開網去,打出三尺錦鱗,還活活潑潑的亂跳(元· 關漢卿《望江亭中秋切鱠》)

13嵯嵯峨峨的山勢,突突兀兀的峰巒,活活潑潑的青龍,端端正正的白虎,圓圓凈凈的護沙,灣灣環環的朝水(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卷 40

14)恨不得囫圇吞行者,活活潑潑擒住小沙僧(明·吳承恩《西遊記》第90回)

1.5也寫作“活鱍鱍 ”,如

15不流不注,不沉不浮,活鱍鱍S.0516《歷代法寶記》

16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宋·釋普濟《五燈會》卷 2

17)深處有嘉魚,活鱍鱍,跳不脫(宋·釋普濟《五燈會》卷 20

1.6考察以上文獻,我們知道,“活潑”同“活撥”、“活鱍”。撥,指魚尾轉動、擺動,《字彙》:“撥,轉也。” 字或作《荀子·榮辱》:“儵 者浮陽之魚也。”楊注:“字蓋當為鮁,儵魚一名儵鮁。”[69]專字作“鱍”,《廣韻》:“鱍,魚掉尾,又音撥。”《龍龕手鑑》:“鱍,魚掉尾也。”“掉”即搖動之義,《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說文》:“掉,揺也。《春秋傳》曰:‘尾大不掉。’”《廣韻》:“掉,揺尾,又動也。”考《六書故》:“掉,縣捭也。捭,左右揮捭也,又作擺。”《集韻》:“擺,撥也。”“撥”、“擺(捭)”、“掉”同義互訓。清·翟灝《通俗編》卷34:“活潑潑,《中庸章句》引程子語……按釋家語云‘活鱍鱍’,皆從魚,與程子亦小別。”[70]翟氏猶未明“潑”、“鱍” 二字之關係。

18)買肉血 𣽅𣽅買魚跳鱍鱍(唐《寒山詩》)

按:此例 “鱍鱍 ”正狀魚跳動之貌。

2.撥剌”狀魚跳動之聲,助詞。

2.1或作 “拔剌”、 “潑剌”、 “跋剌”、 “蹳剌”,如:

19)彎威弧之撥剌兮,射嶓塚之封狼。(《後漢書》張衡《思玄賦》)

按: 李賢注:“撥剌,張弓貌也。”《文選》作“拔剌”,舊注:“拔剌,彎弓貌。”當指張弓之聲 [71]。明·方以智 《通雅》卷7:“跋剌即撥剌,皆言其聲,何必分箭與魚邪?”[72]清·吳玉搢《别雅》 5說同。

20池塘魚拔剌,竹逕鳥綿蠻(唐·劉禹錫《奉和裴令公新成緑野堂即書》)

21雪羽 褷立倒影,金鱗撥剌跳晴空(唐·溫庭筠《谿上行》)

按:撥,一作“ 拔”。

22)沙頭宿鷺聨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唐·杜甫《漫成》)

按:撥,一作,一作”。宋·黃希《補注杜詩》卷 27引王洙曰:“撥剌,躍而有聲也。”清·胡文英吳下方言考11: “王起《漢武帝遊昆明池見魚銜珠賦》:‘先是潑剌巨鱗。’案:潑剌,魚戲水聲,吳中謂魚戲水聲曰潑剌。 [73]

23)雙鰓呀呷鰭鬛張,跋 剌銀盤欲飛去(唐·李白《詶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

按:跋,一作”一作“。宋·王楙《野客叢書》卷 16:“李以‘撥’為‘跋’,所謂‘撥剌’者,劃烈震激之聲。”[74]正字通》: “剌、 剌, 聲也。

24)海鱗方潑剌,雲翼暫徘徊(唐·盧綸《書情上大尹十兄》)

25怒濤奔放,驚鱗跋剌(元· 吳師道《西園記》)

2.2又音轉為“”,作象聲詞,由 魚跳動之聲而引申,如:

26)宿鳥,村犬殷聲(明·王世貞《汎太湖遊洞庭兩山記》)

27)王道思如驚弋宿鳥, 遒迅,殊愧幽閒之狀(明· 王世貞《藝苑巵言五》)

2.3重言則為“剌剌 ,如:

28卻元來是 剌刺風動轅門這一幅繡旗的影元·尚仲賢《漢高皇濯足氣英布》第2折)

29)原來是 剌剌宿鳥飛騰,顫巍巍花梢弄影 元·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第3折)

30)忙煞垂楊啼杜鵑,剌剌兩翅扇 元·無名氏《金水橋陳琳抱妝盒》第1折)

31)不許你 剌剌驚破他一枕晨雞,只要你四人呵,美甘甘迷著他南柯夢兒裏元·吳昌齡《花間四友東坡夢》)

2.4也寫作“潑剌剌”、“潑喇喇”、如:

32)潑剌剌透網金鱗(明·徐渭《翠鄉夢》第1出)

33)楊志在馬上把腰只一縱,略將腳一拍,那馬潑喇喇的便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3回)

按:明·沈榜《宛暑雜記· 民風二·方言》:“錯亂曰撲剌。”[75]“錯亂”義當由魚尾擺動義引申而來。

2.5“潑潑”也作 象聲詞,如:

34)小雨初收風潑潑,亂飛叢竹送歡聲(明·文徵明《畫鵲》)

2.6在早期的文獻中,“鱍鱍 ”、“潑潑”、 “撥撥”寫作“發發”、“鮁鮁”

35施罛濊濊, 鱣鮪發發(《詩·碩人》)

按:毛傳:“發發,盛貌。”《釋文》:“馬云:‘魚著網,尾發發然。’《韓詩》作‘鱍’。”《説文》引《詩》作“鮁鮁”,《呂氏春秋·季春紀》漢·髙誘注引《詩》作“潑潑”,《唐石經》元刻作 “潑潑”,後改作“發發”。宋·嚴粲《詩緝》卷6:“《説文》曰:‘魚著網,尾撥撥然。’”當即《釋文》所引馬融語, 嚴氏誤記 《集韻》:“鮁、發、鱍,《説文》:‘鱣鮪鮁鮁。’或作發,亦從魚。”又“鱍、𩸿、鮁,魚貎。或省,亦作鮁。清·馬瑞辰曰:“‘發發’蓋‘鱍鱍’之省……‘鮁鮁’即《韓詩》 ‘鱍鱍’之異文。 [76]清·王先謙曰:“鱍、鮁字同,以‘鮁’為正。 馬融云‘魚著網,尾發發然 ’,讀‘發’為‘’也。[77]

2.7據《説文 》, “”為本字, “”、 “”、“”、“”、 “蹳”、“跋”、”、“”皆借音字。“活潑”一詞,正取譬於魚之擺尾跳動。

今東北官話謂起勁、有精神為“潑潑”,湘語謂形容開水沸騰翻滾為“潑潑裏”[78],亦由魚尾擺動義引申而來。

今吳語所“活卜”、“活剝剝”、“活剝鮮跳”、“活鮮跳”,晉語所 “活拍子”、“活卜爛爛兒 ”,冀魯官話所“活不拉”、“活 剌”[79],所記皆為借音字,皆當作“活潑”或“活”。

3.近代漢語形容兇悍、有魄力為“潑辣”,當即“潑剌”,亦由魚尾擺動義引申而來。如:

36)昨日説了他幾句,就待告訴他爹娘去,恁般心性潑剌(明·馮夢龍《初刻拍案驚奇》卷2

37)如夏金桂這種人,偏叫他有錢,嬌養得這般潑辣(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0回)

“潑辣”也單稱“潑”,不用助詞“辣(剌)”,如“潑貨”、“潑皮”、“潑婦”、“潑賊”、“潑婆娘”等。蔣禮鴻曰: “今謂處事迅敏勁截為潑辣,又蕩悍無檢亦曰潑辣。其蕩悍義即憊賴也,處事敏勁曰潑辣,則即比霹靂之音轉耳。”[80]恐未確。

4.有幾處舊說需要辨正。

4.1清·黃生《字詁》曰:“杜詩:‘船尾跳魚潑剌鳴。’此狀魚尾左右擲掉之意,則‘潑剌’亦‘拂戾’之轉。”[81]黃生釋為“狀魚尾左右擲掉”近是,但以為“潑剌”是“拂戾 ”之聲轉,則錯了。

4.2元劇中 活支剌 ”、“活支沙 ”可能是“”之誤。

38活支剌娘兒雙拆散,生各夫婦兩分離 元·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第2

39閃的他活支沙三不歸,強教俺生各扎兩分張元·關漢卿 閨怨佳人拜月亭 》第2

按:二例中“活支剌 ”、“活支沙 ”之“支”當作“攴”,形近而誤。“攴”同“”,《廣韻》二字同音普木切。“”、“”即“”,亦即“活潑剌 ”。

4.3又有“薄支辣” 一詞,形容薄,當即“薄不剌”之誤。

40瘦伶仃腿似蛛絲,薄支辣翅如葦煤,快棱憎嘴似鋼錐元·宋方壺《一枝花》

按:支辣 ”亦當作“攴”,今北京官話有“薄不剌 ”之語[82],“攴”即“不剌”音轉,作助詞[83]。此例雖與象聲詞“扑剌”無涉,但致誤原因相同,可以例比。 

   七、《〈何典〉‘易’字考》補正

 

《何典》第 1回:“幾乎連階沿磚都踏烊易了。”陳源源《〈何典〉‘易’字考》一文謂“烊易”中“易”為方言記音字,磨損、消磨義[84]

關於“磨損”、 “消磨”義讀如“易”的本字,陳君摘錄了明清學者的二種說法:

a“勩”字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今人謂物消磨曰勩是也。2571-3160/2800蘇州謂衣久箸曰勩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今蘇俗語謂物消磨曰勩,謂衣可耐久曰著。”

  b)“”字說。焦竑《俗書刊誤》卷11《俗用雜字》曰:“金石久用無楞曰鋊(音

),《漢書》:‘磨錢取鋊。’”李實《蜀語》:“磨之漸銷曰 鋊。”翟灝《通俗編·雜字》“ ”字條引《五音譜》:“磨 12\41礱漸銷曰鋊。”《越諺》卷下:“鋊,異。堅硬器物磨礱漸消。銅錢、牙牌磨鋊。《宋書》,又《丹鉛錄》”乾隆15年《寶山縣誌》:“磨鋊,物漸磨去曰磨鋊。鋊,音裕,今俗呼如異。”1918年《上海縣續志》:“鋊,俗呼如異,物漸磨去也。”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皆據(a)立說,陳君說:“勩為勤勞、勞苦義……勩何以會有‘磨損’之義呢?我們仍不得其解。”然後據《越諺》及兩種舊《縣誌》認為“‘’、‘易’都是 方言記音字,其本字應為‘”。

君的結論,翩其反而。

首先我們要補充, “”字說還有以下材料:楊慎《丹鉛總錄》卷7:“鋊音裕,《五音譜》:‘磨礲漸銷曰鋊。’今俗謂磨光曰磨鋊是也。往年中官問於外庭曰:‘牙牌磨鋊字何如寫?’予舉此答之。” [85]楊慎《古音餘》卷 4:“今俗物朽酒云摩鋊。”[86]《正字通》亦采楊慎說。《通雅》卷49:“磨鋊:音裕,今人有此語。《五音譜》:‘磨漸消曰鋊。’”[87] 岳元聲《方言據》卷下:“ 物磨損謂之 鋊。鋊,音裕。 [88]《越諺》卷上:“百行百弊, 頭無有弊,頂𡍲要修鋊。”[89]《江南志書·嘉定縣》與《寶山縣誌》同[90]。《遵義府志》:“磨之漸消曰鋊,俗讀作遇。”[91]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磨鋊,下音如裕。昭人謂磨物使光潔曰裕,又磨損亦曰裕。”[92]

”字說本於《五音譜》,“勩”字說的鼻祖為段玉裁。段說是。何以“勩”有“磨損”、“消磨”義呢?段玉裁是有解釋的,陳君引段注不完整。段玉裁《說文注》原文為“按凡物久用而勞敝曰勩。明楊愼答中官問,謂牙牌摩損,當用字。今按非也。當用勩字。今人謂物消磨曰勩是也,2571-3160/2800蘇州謂衣久箸曰勩箸。”[93]“勩”有“磨損”、“消磨”義,是由本義“勞敝”引申而得。朱駿聲即採用了段玉裁的說法。章太炎《新方言·釋言》: “《說文》:‘勩,勞也。’凡物勞劇則損,故今謂器物磨損為勩。段玉裁說。[94]”當音“裕”,諸書“”字說,實為《五音譜》所惑,《五音譜》不可據以為典要。《俗書刊誤》所引《漢書》“磨錢取鋊”之鋊當訓銅屑,臣瓚曰:“許愼云:‘鋊,銅屑也。’摩錢漫面,以取其屑,更以鑄錢。《西京黃圖敘》曰‘民摩錢取屑’是也。”顏師古曰:“鋊音浴,瓚說是也。” 《史記·平准書》“”作“鎔”,字同。《俗書刊誤》 引征不恰當 。《說文》:“ 鋊,可以句鼎耳及爐炭。一曰銅屑也。讀若浴。”《玉篇》、《廣韻》、《集韻》並承其說。由此二義引申,“鋊”字斷無“磨損”、“消磨”之義。

吳語謂耐磨為耐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紬”條:“(紬)蓋絲麤帛厚而耐者。”[95]今猶有此語。今溧陽話謂腐蝕、損壞為烊易,正可與《何典》相印證

或曰: “‘烊易’為方言,意為塊狀條狀東西未放穩,一邊高、一邊低。象石條、磚塊鋪地,中間有突出硬物支撐,不平穩即喚作‘烊易’。觀《何典》原文,意為連階沿磚都踏活了。”[96]臆測無據。

 

Ⅲ、結語

《詩》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不諳古音,每一小文成,輒以示龐光華博士,承龐君不棄,總與往返。感激之情,無以言宣。

讀書之樂,一在疑義相析,二在有所發明。我所作文字既多,苟有一、二幸中,或於綴學之士,不無小補焉。

 



[1]蔣仁榮《孟子音義考證》卷1,收入王先謙《清經解續編》,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743頁。

[2]《中文大辭典》,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3965頁。《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778頁。

[3]《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2頁。

[4]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 1987年版,第138頁。

[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21頁。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頁。

[7]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 1988年版,第55頁。

[8]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 1987年版,第143頁。

[9]轉引自《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2頁。

[10]黃侃《說文同文》,收入黃侃《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頁。

[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頁。

[12]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0頁。

[13]黃侃《說文同文》,收入黃侃《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10頁。

[14]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96570067081頁。

[15]承苗昱博士指導中、上古音,謹致謝忱。

[16]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1頁。

[17]《六臣注文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49頁。

[18]王觀國《學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3頁。

[19]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65頁。楊樹達《漢書窺管》,收入《楊樹達文集(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80頁。高步瀛《兩漢文舉要》,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9頁。

[20]章太炎曰:“佴當作茸。《淮南·氾論訓》:‘大祖軵其肘。’注:‘軵,擠也。讀近茸。’然則茸之蠶室者,軵之蠶室也。擠與推同誼。謂推之蠶室,其誼塙矣。”章太炎《膏蘭室札記》,收入《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6頁。此條材料承友人龐光華博士檢示,謹致謝忱。

[21]蕭旭《敦煌賦校補(下)》《〈燕子賦(一)〉校補》“左推右聳”條,《敦煌學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5輯;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年版。

[2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2頁。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頁。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690頁。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97頁。郭說轉引自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1頁。梁章钜《文選旁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44頁。黃侃《文選平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80頁。

[2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185頁。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753頁。

[24]《辭源》(縮印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121437頁。《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611333頁。《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595456頁。王力等《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61054頁。

[25]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753頁。高步瀛《兩漢文舉要》,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9頁。

[26]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頁。

[27]李解民《讀〈墨經〉一則》,《文史》第12輯。此條材料亦承友人龐光華博士檢示,謹致謝忱。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5期,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頁;又收入《中國出土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頁。楊琳《古漢語詞語雜考》,《古漢語研究》19933期。

[28]熊飛《司馬遷〈報任安書〉校讀札記》,《語文研究》2002年第1期。

[29]方有國《司馬遷〈報任安書〉詞語訓注補正》,《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30]關於《墨經》之“佴”字,俞樾曰:“作,疑‘佐’字之誤,佴,貳也。佐與貳義相近。”俞樾《諸子平議》,上海書店 1988年版,第201頁。孫詒讓曰:“‘作’疑當作‘仳’,即‘比’之借字。佴、比並訓次。”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83頁。張純一曰:“佴之為名,猶俌也、助也。作,興起也。”張純一《墨子集解》,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7頁。吳毓江曰:“佴,佽也。佽,助也。”吳毓江《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492頁。譚戒甫曰:“疑‘佴’當作‘狂’。”譚戒甫《墨辯發微》,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95頁。高亨曰:“佴者即今語所謂退縮無勇氣也……作疑借為怍。”高亨《墨經校詮》,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40頁。李解民謂“佴”讀為恥,李解民《讀〈墨經〉一則》,《文史》第12輯。裘錫圭從李解民說,裘錫圭《〈墨經〉、“”、等四條校釋》,《國學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頁。諸說紛紜,李說為長。

[31]“以”猶“於”,參見吳昌瑩《經詞衍釋》,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9--10頁;又參見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52頁。“之”猶“於”,參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45--746頁。熊飛謂“之”訓“ 入”,方有國謂“之”後省略了“以”,此均不取。

[32]今本《論衡》無此文。

[33]《爾雅翼》卷24:“《春秋文耀鈎》:‘商弦絕,蠶含絲。’言弦將絕,蠶含絲,以待用也。”正作“含”字。

[34]《玉燭寶典》卷4引《春秋說題辭》:“蠶珥絲在四月。”宋均注亦曰:“珥,吐也。”

[35]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753頁。

[36]魏德勝《讀書札記三則》,《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

[37]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矜”字條,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14頁。

[38]高步瀛《魏晉文舉要》,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頁。

[39]《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6691頁。

[40]《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4頁。

[41]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卷1,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56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47頁。

[42]轉引自黃節《漢魏樂府風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73頁。

[43]聞一多《樂府詩箋》,收入《聞一多全集》第4卷,三聯書店1982年版,133頁。

[44]煙雨孤樹《古典文學疑義散釋筆記》,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a8ebe 0100a7cb.html

[45]北大中文論壇《名作探幽 ·古代作品》,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 tid=30027

[46]高中《語文》第3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月第1版。

[47]《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頁。《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2頁。

[48]黃岳洲《關於〈孔雀東南飛〉的幾條注釋》,《中學語文教學》199012期。張帆影《<孔雀東南飛>注釋商榷》,《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 4期。韓肖《〈孔雀東南飛〉注釋商補六例》,《中學語文·教師版》2007年第9期。

[49]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2版,第45頁。余氏《樂府詩選》說同,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第2版,第69頁。

[50]張永言《訓詁學簡論》,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頁。

[51]《後漢紀》卷30作“小時了了者,至大亦未能奇也。”《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注引《續漢書》作“人小時了了者,長大未必能奇。”《魏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引《續漢書》作“人小時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

[52]仇兆鼇《杜詩詳注》卷 10,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832頁。

[53]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81頁。

[54]傅庚生《杜詩析疑》,陝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頁。。

[55]孫士信《“惡臥”,杜詩中所引的天水方言》,《天水師專學報》1992年第1

[56]徐復《唐人詩文偶箋》,收入《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266頁。

[57]湯江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異說集解》,《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

[58]參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856頁。

[59]《周禮·肆師》鄭注引《尚書傳》並作“亞”。

[60]《禮記·禮器》作“惡池 ”。

[61]惠棟《九經古義》卷2,收入阮元《皇清經解》,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1頁。惠棟《周易述》卷14說同,收入阮元《皇清經解》,第2651頁。

[62]惠棟《九經古義》卷7,收入阮元《皇清經解》,第2839頁。

[63]吳仁傑《兩漢刊誤補遺》,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3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 71--72頁。

[64]專字作“婭”,《廣韻》:“婭,《爾雅》曰:‘兩壻相謂為婭。’或作亞。”《後漢書·酷吏列傳》李賢注、《禦覽》卷 519引《爾雅》亦作“婭”。

[65]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5:“亞,猶並也、傍也、挨也。”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53--654頁。又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有補證,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95--196頁。

[66]“倚臥”也作“猗臥”,《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7:“倚臥台側。”宋本作“猗臥”。

[67]卻,止息也。

[68]翟灝《通俗編》,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18頁。

[69]朱駿聲曰:“按儵字疑皆鯈之誤。”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683頁。

[70]翟灝《通俗編》,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18頁。

[71]胡文英曰:“撥剌:《淮南子》:‘琴戒撥剌。’案:撥剌,琴弦壓軫迮不成聲也,今吳諺謂琴瑟不成聲曰撥剌。”考《淮南子·脩務篇》:“琴或撥剌枉橈。”高誘注:“撥剌,不正也。”此“撥剌”別為一詞。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11,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2頁。

[72]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頁。

[73]胡文英《吳下方言考》卷 11,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第13頁。

[74]王楙《野客叢書》,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41頁。

[75]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1104頁。

[76]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09頁。

[77]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89頁。

[78]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668--3669頁。

[79]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397--4402頁。

[80]蔣禮鴻《義府續貂》,收入《蔣禮鴻集》卷2,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頁。

[81]黃生、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38頁。

[82]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205頁。

[83]明·閔遇五《五劇箋疑》:“不剌,北方語語助詞,不音餔,剌音辣,去聲。”轉引自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66頁。

[84]陳源源《〈何典〉‘易’ 字考》,《中國語文》2009年第5期。

[85]《丹鉛摘録》卷2說同,並《四庫全書》本。

[86]楊慎《古音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40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57頁。

[87]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8頁。

[88]岳元聲《方言據》,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木活字印學海類編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06頁。

[89]范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頁。

[90]《江南志書·嘉定縣》,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卷145,中華書局民國影本。

[91]轉引自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166頁。

[92]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6,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頁。

[9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00頁。

[94]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頁。

[9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236頁。

[96]意猜《烊易試解》,《甘肅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

 

 

 

主要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1988年版

3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

4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

5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

6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錢大昭《廣雅疏義》,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中文大辭典》,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

9《辭源》(縮印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10《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

11《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7年版

12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

13王力等《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14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 1989年版

15吳昌瑩《經詞衍釋》,中華書局1956年版

16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54年版

17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

18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

19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20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華書局 2001年版

21王觀國《學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22王楙《野客叢書》,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 12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23吳仁傑《兩漢刊誤補遺》,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3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24楊慎《古音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40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25方以智《通雅》,收入《方以智全書》笫 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26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27惠棟《九經古義》,收入阮元《皇清經解》,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

28惠棟《周易述》,收入阮元《皇清經解》,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

29胡文英《吳下方言考》,乾隆四十八年留芝堂刻本

30黃生、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

31翟灝《通俗編》影印清乾隆十六年翟氏無不宜齋刻本,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9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32俞樾《諸子平議》,上海書店1988年版

33寅《越諺》(侯友蘭等點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章太炎《膏蘭室札記》,收入《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5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6黃侃《說文同文》,收入黃侃《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

37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 亮夫全集》卷16,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張永言《訓詁學簡論》,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1985年版

39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

40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 1987年版

41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1986年版

42吳毓江《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版

43譚戒甫《墨辯發微》,中華書局1964年版

44高亨《墨經校詮》,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45趙岐《孟子章句》,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中華書局1998年版

46孫奭《孟子注疏》,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中華書局1998年版

47朱熹《孟子集注》,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中華書局1998年版

48焦循《孟子正義》,收入《四部要籍注疏叢刊》,中華書局1998年版

49蔣仁榮《孟子音義考證》,收入王先謙《清經解續編》,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

50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5年版

51楊樹達《漢書窺管》,收入《楊樹達文集(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2《六臣注文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3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

54梁章钜《文選旁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5黃侃《文選平點》,中華書局2006年版

56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收入《 书集成新编》第56册, 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

57聞一多《樂府詩箋》,收入《聞一多全集》第 4卷,三聯書店1982年版

58黃節《漢魏樂府風箋》中華書局2008年版

59余冠英《樂府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第2

60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第2

61高步瀛《兩漢文舉要》,中華書局 1990年版

62高步瀛《魏晉文舉要》,中華書局1989年版

63仇兆鼇《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

64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65傅庚生《杜詩析疑》,陝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6《唐人詩文偶箋》,收入《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7李解民《讀〈墨經〉一則》,《文史》12

68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5期,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又收入《中國出土文獻十講》,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9裘錫圭《〈墨經〉、“”、等四條校釋》,《國學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版

70意猜烊易試解》,《甘肅社会科学》1992年第4

71楊琳《古漢語詞語雜考》,《古漢語研究》 19933

72熊飛《司馬遷〈報任安書〉校讀札記》,《語文研究2002年第1

73方有國《司馬遷〈報任安書〉詞語訓注補正》,《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

74魏德勝《讀書記三則》,《中國文化研究》20062

75黃嶽洲《關於〈孔雀東南飛〉的幾條注釋》,《中學語文教學》199012

76張帆影《<孔雀東南飛 >注釋商榷》,《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 4

77韓肖 《〈孔雀東南飛〉注釋商補六例》,《中學語文 ·教師版》 2007年第 9

78孫士信《“惡臥”,杜詩中所引的天水方言》,《天水師專學報》 1992年第1

79湯江浩《〈屋為秋風所破歌〉異說集解》,《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

80煙雨孤樹《古典文學疑義散釋筆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a8ebe0100a7cb.html

81北大中文論壇《名作探幽·古代作品》,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30027

82蕭旭《敦煌賦校補(下)》,《敦煌學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5輯;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0

83陳源源《〈何典〉‘易’字考》,《中國語文》2009年第5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5月2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6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0677三餘讀書雜記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zqc4124 在 2010/10/22 18:25:00 评价道:第1楼

    哈哈

     

      

    先生好:

           關於“佴”、“茸”字,當以裘錫圭、李解民、楊琳先生解謂茸讀為恥爲正

        王觀國之說不可從!

        因爲此解有:定州漢簡“左丘明佴之丘亦佴之”、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後佚書《經法 君正》中亦有此“佴”字爲證!知“佴”是太史公時正字,“茸”乃假借之字!當以現時“恥辱”之義爲正也!

           這個班固氏《漢書》現還存有北宋景祐本呢!假借字“假古文”夥矣!!!

           又:馬王堆墓主,出土器物與太史公書同作“軑矦利倉”!是正字!!!那個班固氏偏用“黎朱矦利蒼”才是“假古文”!

           

  • zqc4124 在 2010/10/22 21:17:53 评价道:第2楼

    對不起:筆誤!

       “黎朱矦利蒼”當寫成:“軑矦黎朱蒼”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