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轒輼”考
在 2010/3/23 10:23:35 发布

“轒輼”考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電局

 

“轒輼”為古兵車名,見於早期典籍的記載有:

1)《墨子·備城門》:“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湮、水、穴、突、空洞、蟻傅、轒輼、軒車。”

2)《六韜·虎韜·軍略》:“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若攻城圍邑,則有轒輼臨衝。”

3)《孫子·謀攻篇》:“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脩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4)《漢書·揚雄傳》《長楊賦》:“砰轒輼,破穹廬。”

或寫作“轒”,《廣雅》:“轒䡝,車也。”《玉篇》:“轒,轒䡝,兵車。”《廣韻》同集韻“轒,轒䡝,大車。”《六書故》:“輼,轒輼,車名,又作畢沅曰:“輼音相近。”[1]朱駿聲曰:“,叚借為輼。[2]《慧琳音義》卷94“轒衝”條引《長楊賦》“轒碎破,取穹廬也”,慧琳指出“音氳”。此亦叚借為輼之佐證。

或寫作“橨榅”、“枌榅”、“橨輼”,上所引《孫子》,《三國志·魏志·陳泰傳》、《通志》卷116引並作“橨榅”,《類聚》卷63、《御覽》卷193引並作“枌榅”,《御覽》卷317引作“橨輼”。所引《六韜》,《御覽》卷336引作“橨榅”。

關於其形制和作用,《孫子》曹操注:“轒輼者,轒牀也。轒牀,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李筌注:“轒輼者,四輪車也。其下藏兵數十人,填隍推之,直就其城,木石所不能壞也。”李說又見《太白隂經》卷4。唐·杜佑《通典》卷160云:“攻城戰具,作四輪車,上以為脊,生牛皮之,下可藏十人,塡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敗,謂之轒輼車。 ”《御覽》卷337引作“橨榅”。杜佑說本李筌《太白隂經》。《御覽》卷 336引周遷《輿服雜事》:“橨榅,今之橦車也,其下四輪,從中榷(推)之,至敵城下。”宋·陳祥道《禮書》卷138云:“轒輼,四輪車,蓋衝車之類也。”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10有圖。

《漢書》顔師古注引應劭曰:“轒輼,匈奴車也。”《集韻》承應劭說。《通鑑》卷 76胡三省註謂應劭說非也。胡三省《通鑑釋文辯誤》卷 10:“轒輼不特匈奴有之,中國亦有此車。”《文選》“砰 ”作“碎”,李善註引服虔曰:“轒輼,百二十步兵車,或可寢處。”“轒輼”車當為中國所發明,揚雄《長楊賦》描寫破匈奴事,故應劭隨文注為匈奴車。胡三省所辨,謂 “中國亦有此車”,猶不明晰。李零謂“漢族善於城守,攻城器械不一定是漢族的發明……這種車(轒輼)跟匈奴有關,不是沒有可能”[3],則失考《六韜》與《墨子》,未為確論。

“轒輼”車命名之由來,古代訓詁家未言其詳。黃侃先生曰:“名物須求訓詁,訓詁須求其根。”又云:“蓋萬物得名,各有其故,雖由約定俗成,要非適然偶會,推求其故,即求語根之謂也。”[4]“轒輼”之語源,當即“氛(雰)[5]。《說文》:“氛,祥氣也。雰,氛或从雨”段注:“謂吉凶先見之氣……統言則祥、氛二字皆兼吉凶,析言則祥吉氛凶耳。” [6]《說文》:“也。從凶從壺。不得泄凶也。《易》曰:‘天地壹。’於云切。”今本《易·繋辭下》作“天地絪緼,萬物化醇”。段注:“不得泄也者,謂元氣渾然,吉凶未分,故其字從凶在壺中,會意。[7]《廣韻》:“鬱也。”字或作煴《說文》:“煴鬱煙也。”黃侃曰:“煙,煙煴,與‘’同義。[8]《廣雅》:“烟烟煴煴,元氣也。”“煴”即“絪緼”,與“”一聲之轉[9]

”字典籍未見用例,用其同音借字。

或作“紛緼”、“氲”,楚辭·九章·橘頌》:“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王逸注:“紛緼,盛貌也。”《文選·雪賦》:“氛蕭索。”李善注引王逸《楚辭注》:“氛,盛貌。”《後漢書·班固傳》《寳鼎詩》:“寳鼎見兮色紛緼,煥其炳兮被龍文。”《初學記》卷1、《白帖》卷13引作“氛氲”。《集韻》:“紛,紛緼,亂皃。”

或作“𣱦氲”,高麗本《玄應音義》5:“𣱦氲:宜作葐。《字書》作𥠺,同。葐蒀,盛也,亦香也。”《龍龕手鑑》:𣱦,𣱦氲,祥氣也。”唐·王劭《舍利感應記》:“又有香氣𣱦氲異常。”

或作蒶藴”、“蒶蕰”、“紛藴”, 《集韻》:“蒶,蒶蕰,藴積也。”《楚辭》漢·王褒《九懷》:“蒶藴兮黴黧。”王逸注:“蒶,一作紛。”洪興祖《補注》:“蒶藴,藴積也。”《古文苑》卷9齊·王融《和王友德元古意》:“千里不相聞,寸心鬱紛藴。”

或作“葐蒀”、“芬蕰”、葐蕰《玉篇》:“葐,葐蒀,盛皃。”又“蒀,葐蒀,盛皃。”《龍龕手鑑》:“葐蒀,香氣盛貌也。”高麗本《玄應音義》卷7:“葐蒀:葐蒀,香氣也,亦盛也。經文作芬蕰,非也。”海山仙館叢書本、磧砂大藏經本、永樂南藏本“芬蕰”作“葐蕰”。為《正法華經》卷3《音義》,檢經文作栴檀叢林芬蘊而香”,元本作“葐”,明本作“氛”。慧琳音義》卷21:“氛,又作葐蒀也。”《廣弘明集》卷19沈約《齊竟陵王發講疏》:“葐蒀緒法。”宋本作“氛”,元、明本誤作“氣”。《文選·蜀都賦》:“鬱葐蒀以翠微。”

或作“芬蒀”、“芬𥠺”、“葐𥠺”,廣韻》:“蒕,芬蒀,盛皃。𥠺,上同。”《集韻》:“𥠺、馧、𥠺香也或从香从”齊·謝朓《和别沈右率諸君》:“重樹日芬蒀,芳洲轉如積。”

或作“馩馧”、“馚馧”,《廣韻》:“馩,馩馧,香氣。馚,上同。”

或作“蚡緼”,《文選·長笛賦》:“蚡緼蟠紆,緸寃蜿蟺。”李善注:“蚡緼蟠紆,聲相糾紛貌。”

或作“棼緼”,漢·蔡邕《篆勢》:“頽若黍稷之垂頴,藴若蟲蛇之棼緼。”《左傳·隱公四年》杜預注:“絲見棼緼,益所以亂。”《類聚》卷7引《廬山記》:“東南有香罏山,孤峯秀起,遊氣籠其上,則棼若煙。”宋·釋惠遠《廬山略記》作“氛”。

或作“紛𧶊”、“紛云”、“汾沄”、“紛員”、“紛紜”,《說文》:“𧶊物數紛𧶊,亂也。”《繫傳》:“臣鍇曰:即今紛紜字。”《類篇》:“紛,紛亂皃。”又“紜,物數紛云亂也。”上引班固《寳鼎詩》紛緼”,《類聚》卷61、《文選》五臣本、《歴代鐘鼎彞器款識法帖》卷1、《古賦辨體》卷4、《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11並作“紛紜”。是“紛”同“紛云”、“紛紜”、“紛𧶊”也。《漢書·司馬相如傳》《難蜀父老文》:“ 威武紛云。”顏師古注:“紛云,盛貌。”《史記》、《文選》作“紛紜”。張銑注:“紛紜,盛貌。”《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紛云六幕浮大海。”顏師古注:“紛云,興作之貌。”《樂府詩集》卷1作“紛紜”。《漢書·雄傳》《長楊賦》:“汾沄沸渭。”顏師古注:“汾沄沸渭,奮擊皃。”《玉海》卷143作“紛紜”。《文選》李善注:“汾沄沸渭,衆盛貌也。”五臣本作“紛紜”。《漢書 ·禮樂志》《赤雀詩》:“赤鴈集,六紛員。”顏師古注:“紛員,多貌也。員音云。”《楚辭·九歎·怨思》:“膓紛紜 繚轉兮。”王逸注:“紛紜,亂貌也。”《後漢書·馮衍傳》《顯志賦》:“心愊憶而紛紜。”李賢注:“紛紜,猶瞀亂也。”朱起鳳曰:“或作‘紛云’,或作‘紛藴’,並同音通叚。[10]姜亮夫曰:“‘蒶藴’即‘紛𧶊’,一聲之轉。‘蒶藴’又作‘紛緼’,字又作‘紛藴’。‘紛紜’或作‘紛云’,又作‘紛員’。”[11]

或作“紛綸”、“紛輪”、“蚡蜦”,《史記·司馬相如傳》《封禪書》:“紛綸葳蕤,堙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 《索隠》引胡廣曰:“紛,亂也。淪,没也。葳蕤,委頓也。”又張揖曰:“亂貌。”《文選》李周翰注: “紛綸威蕤,言衆多也。”《漢書》作“紛輪”,顔師古注引張揖曰:“紛輪威蕤,亂貌。”《後漢書·班固傳》《東都賦》:“豈特方軌並迹,紛綸后辟。”李賢注: “紛綸,猶雜蹂也。”《文選》劉良注:“紛綸,衆也。”又《井丹傳》:“五經紛綸井大春。”李賢注:“紛綸,猶浩博也。”《文選》晉·嵇康《琴賦》:“紛綸翕響,冠衆藝兮。”吕向注:“紛綸翕響,聲繁美貌。” 又齊·孔稚珪《北山移文》:“常綢繆於結課,毎紛綸於折獄。”吕延濟注:“紛綸,衆多之貌。”又梁·劉孝標《辨命論》:“故性命之道,窮通之數,夭閼紛綸,莫知其辨。”劉良注:“紛綸,言多也。”《論衡·書解篇》:“虎猛,毛蚡蜦。姜亮夫曰:“‘紛紜’與‘紛緼’,一聲之轉也。字又作‘紛藴’,又作‘蒶藴’,疊韻之變則為‘紛綸’,字又作‘紛輪’。”[12]

或作“棻蒀”,明·楊慎《伊蘭賦》:“秉棻蒀之旉榮兮,擅芳菲之酷烈。”

氛氳”形容氣體渾然一體、凝聚不分之貌,故又有香氣盛貌、藴積貌、紛亂貌之義。皆一義之引伸。“轒輼”形容兵車渾然一體氣勢之盛大也,故因以名焉。以其為車名,故字從車。車為木制,故又從木作“橨榅”、“枌榅”。朱駿聲曰:“按密閉者為輼,人藏其中,並可禦矢石。轒之為言奔也,其行速。[13]其說未得。

 



[1]轉引自吳毓江《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787頁。

[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710頁。

[3]李零《兵以詐立》,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51頁。

[4]黃焯《訓詁學筆記》,收入黃侃《黃侃國學講義錄》,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7頁。

[5]古從“賁”從“分”之字多通,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26頁。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頁。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95頁。

[8]黃侃《說文同文》,收入黃侃《說文箋識》,中華書局 2006年版,第68頁。

[9]班固東都賦》:“降烟熅調元氣。”正“熅”連文。字亦作“壹緼”、“氤 ”、“緸寃”、“堙鬱”、“壹鬱”、“伊鬱”、“禋鬱”、“抑惌”、“抑鬱”、“湮鬱”。參見明 ·方以智《通雅》卷6、清·吳玉搢《别雅》卷 5。倒言則作“鬱煙”“鬱湮”“鬱殪”“郁伊”“鬱伊”“鬱抑”“鬱堙”“鬱壹”“鬱噎”等,另參見《“抑鬱”考》。

[10]朱起鳳《辭通》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13頁。

[11]姜亮夫《楚辞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7頁。

[12]姜亮夫《楚辞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7頁。

[1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字條,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710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3月1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23日



点击下载附件:0641“轒輼”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