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裘錫圭:從古漢語中“善”的用法談到《老子》中的“善”(增補版)
在 2023/4/25 19:25:45 发布

從古漢語中的用法談到《老子》中的(增補版)

裘錫圭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

本文討論先秦時代字的用法,其中用了頗大的篇幅討論善人的含義問題,榮曾先生是我敬佩的善人,故謹以此文爲榮曾先生壽。

引言

本文主要想梳理一下先秦漢語中字的各種用法。作爲重要先秦漢語資料的《老子》中的字,除通常解釋爲擅長、善於一類意思的之外,後人往往有誤解,而有關問題在梳理清楚先秦漢語中字的各種用法之後,可以比較容易地講清楚,所以我們最後才專門討論《老子》中的字。在討論有些問題時,如有需要,會用到秦漢時代漢語中的一些資料,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想全面討論自周至漢的古漢語中字用法的演變情況。

《説文·誩部》:(譱),吉也。从誩,从羊,此與’‘同意。𦎍),篆文从言。西周春秋金文中的字皆从,春秋金文所見兩個图片字所从的亦从,與《説文》字字頭同。郭店簡《語叢》一、三中的字所从的則皆已省从一,下文注199所舉戰國不蠶善戈銘文中的字亦从一。《古陶文彙編》3山東出土卷412號及4河北出土卷104號著録的陶器殘片銘文中的陶工名皆爲,前者从,後者从[1]秦漢文字中的,除漢印篆文字往往从、個別有意仿古者如東漢夏承碑字亦从外,一般皆从一[2]但隸書字部分皆有省變,情況複雜多樣。《説文》解釋字義與字形結構似皆難信。《字源》字條認爲《説文》以爲从誩,从羊,會吉祥之意,很不好理解。近人或以爲字所从的省形,从二爲彼此相善之義;或以爲字从,爲的本字。眾説不一,迄今無定論,其構形意義不明[3]這是很審慎的説法,可以爲多數人所接受。不過,我們在討論了除《老子》之外的先秦漢語中字的用法之後,仍要對字字形表示的意義和的本義略作討論。

一、帶賓語的動詞性的

我們梳理先秦漢語中字的各種用法,想從帶賓語的動詞性的起。

(一)賓語指某種行爲或情狀

這種字所帶的賓語多數是指某種行爲或情狀的,如《詩·鄭風·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爲虐兮、《孫子·軍爭》善用兵者,避其鋭氣,擊其惰歸、《禮記·學記》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孟子·公孫丑上》宰我、子貢善爲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郭店《語叢三》簡38“不膳(善)擇,不爲智諸例中的戲謔用兵言德行等。這種字現在一般都解釋成擅長善於,意思就是能把某種事情做得很好。漢語動詞没有形態變化,上舉出現在字之後的戲謔都可以看作動詞直接用爲的賓語,用兵則是用作賓語的一個動賓結構。

《孟子·盡心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一般都將善政”“善教理解爲定語。我們認爲這兩個與《學記》善教同義,應該理解爲擅長”“善於。《孟子》的善教應該理解爲善於教化人民,善政一樣,也應看作動詞,就是施政治民的意思。《逸周書·允文》勝敵之後要全面推行很好的安民措施,寬以政之,孰云不聽政之就是治理其民的意思。《後漢書·桓譚傳》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孟子》和此文的善政都是善於施政治民的意思。如果用後世的眼光,把《孟子》的善政理解爲與苛政”“暴政相對的良好的政治,就與其後的民畏之”“得民財之語難以相應了。

之事的範圍是很廣的,就是不好的事也可以出現在字之後(爲了使讀者易於理解,所舉之例不完全限於先秦時代。以下對同類情況不再説明)。《詩·大雅·桑柔》善背朱熹解釋爲工爲反覆善詈朱熹解釋爲工爲惡言。《論語·季氏》所舉損者三友第二項爲友善柔,朱熹《集注》说善柔謂工於媚讀爲而不諒擅長之義相近(如《漢語大詞典》字義項③“擅長;善於。《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文選》五臣注將善淫解釋爲善爲淫亂(王逸《章句》釋善淫美而淫,顯然誤解了此字之義。又五臣注釋淫亂,似不如釋爲淫巧,《離騷》此處下一句爲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晏子春秋·内篇雜下·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爲齊人晏子對以橘第十》屢次善盜,古作偷竊講。類似内容亦見於《韓詩外傳》卷十)善盜就是善於偷竊的意思。《史記·大宛列傳》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殷本紀》費中善諛,……惡來善毀讒。我們今天還可以把擅長善於加在不好的事情上,如某人擅長/善於溜須拍馬擅長/善於弄虚作假等。

但是,需要指出,如果主體發出的行爲或表現的情狀是由外界觸發的,或者是由於身體上的原因如疾病等造成的,總之是主體難以甚至完全不能自主的,那麼,一般就不能解釋爲擅長,而必須解釋爲容易。《詩·鄘風·載馳》女子善懷,亦各有行,鄭箋善猶多也,朱熹《集注》善懷,多憂思也,向熹《詩經詞典》將善懷列在多;容易義項下。[4]《載馳》一詩據《詩序》爲嫁到許國的衛女許穆夫人所作,當時衛懿公抗狄戰死,衛國在危亡之中,她卻因許人不允無法回國吊唁,心中憂傷,故爲此詩。就許穆夫人來,她當時的就是由於衛國的危亡而觸發的憂思,余冠英《詩經選譯》把善懷翻譯爲多愁善感[5]就是因某種情況而觸發思緒。《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馬部》驚,馬駭也是馬因受到外界的刺激而驚駭,善驚也就是易驚的意思。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善猶多也,與善食、善懷、善病、善崩之善同。[6]他將善驚善食”“善懷”“善病中的歸爲一類,是很有見地的善食”“善病之例詳後,善崩一例的情況與其他諸例並不完全一致,亦詳後)。《莊子·達生》(氣)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黃帝經》多用字,如善怒(見《素問·宣明五氣》等篇)善忘(見《靈樞·厥病》《素問·玉機真藏論》等篇)善悲(《素問·刺腰論痛》)善饑(見《靈樞·經脈》《素問·藏氣法時論》等篇善食(《素問·氣厥論》)善咳(《素問·陰陽別論篇》)善嘔(見《靈樞·終始》《素問·刺熱》等篇)善脇下痛(《靈樞·本藏》)善暴死(見《靈樞·九宮八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善病風(《靈樞·五變》《素問·金匱真言論》等篇)[7]等。上引《莊子》《經》諸例,字後賓語所指的行爲或情狀都是主體難以甚至完全不能控制的,這種字當然也應該解釋爲。《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各家都讀爲[8]下文中司馬談自己解釋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似與專決於名相當,失真應與失人情相當。失真是由於人們受名家主張的拘束、專決於名而引起的必然結果,是接受名家主張的人自己難以控制的,所以善失真也應該訓爲容易

帶賓語的字有時還被用於無生物,如《史記·河渠書》岸善崩(亦見《漢書·溝洫志》),《溝洫志》顏师古注善崩,言憙(喜)崩也善崩喜崩都是擬人化的法,其實就是岸易崩、多崩。

不過,仔細體會起來,應該還有程度上的區別,如馬善驚似應理解爲馬很容易受驚,而不是一般的容易受驚。

字訓爲擅長的用法與訓爲”“的用法,都含有很或很的意思。現代漢語的既可以用於主體自主的事情,如他會唱歌他會開車;也可以用於主體難以甚至完全不能自主的事情,如天這樣冷,他衣服穿得少,會感冒的得了這種病,常常會嘔吐馬會受驚嗎;也可以用於主體是無生物的情況,如天會下雨嗎這段堤防會崩塌嗎。古漢語的與現代漢語的在這方面比較相近。

(二)賓語爲事物名稱或其代詞

1.

的賓語也有不少是某種事物的名稱或其代詞(通常作,也就是直接以事物名稱或其代詞爲賓語。[9]《書·秦誓》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據《公羊傳·文公十二年》所引謂應讀爲,《·言部》:諞,便巧言也。”“諞言就是便巧的言語。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記鄭武夫人對其子即剛繼承武公之位的莊公今吾君既枼(世),孺子如毋知邦政,屬之大夫。……孺子如恭大夫,且以學焉。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臣,四鄰以吾先君爲能敘。如弗果善,㰷[10]吾先君而孤孺子,其罪亦足數也。在我們略去的原文裏,還到鄭武夫人自己不會去亂大夫之政,並要孺子也不要去亂大夫之政善之即指上文所邦政,亦即大夫所處理的。《國語·周語中》:古之善禮者,將焉用全烝。《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莊子·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11]同篇: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莊子·養生主》述庖丁言其解牛之事最後他解牛之後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漢書·元帝紀》元帝多材藝,善史書善史書之語又見同書《嚴延年傳》《外戚傳·孝成许皇后》,亦見《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和熹鄧太后傳》),史書,舊以爲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大篆,段玉裁《·敘》注已經指出史書爲隸書,善史書猶今人之工楷書[12]《新論·離事》:韓牧,字子臺,善水事。《吴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袁公)问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時代稍後之例如善《詩》善《論》(以上兩例見馬總《意林》卷五引西晋傅玄《傅子》)善草書善音樂善圍棋(以上三例見《三國志》裴注引西晋張華《博物志》)善文章(東晋袁宏《後漢紀·光武皇帝紀》、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郅壽傳》。文章應指與經書、典籍有關的學問)善天文(《後漢書·方士傳·高獲》)等,甚爲常見。以上所舉見於漢之後諸書之例所言皆爲漢人之事。

這種用例的意思,一般是能把以所舉事物爲對象的某種或某些事做得很好,而這種或這些事是什麼在有關語境中通常是容易看出來的,但有時没有説出的意思雖然大體上可以體會到,要選一個把意思表現得全面、恰當的詞卻很困難。這也許是人們要使用這種句式的原因之一。下面對上引例子作一些解釋。《書·秦誓》的善諞言,應指善於用便巧的言語對君上產生不好的影響。《鄭武夫人規孺子》篇所幸果善之就是如果大夫真的能把政事處理得很好,如弗果善就是如果最終處理得不好。《國語·周語中》的善禮,應指能按照禮的精神原則把關於禮的事處理得很好,如果要得簡單一點,也可以是善爲禮爲禮之語先秦古書屢見。下面所説的爲道先秦古書亦屢見)。《論語·泰伯》的善道,應指能按照道的精神原則把關於道的事處理得很好,也可以是善爲道;守死善道就是要很好地體道、行道,直至犧牲生命來守住道的原則,孔子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就體現了以死守道的精神。《莊子·大宗師》中作爲字賓語的”“”“”“”“”“都應該看作是一種現象、狀態的名稱;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就是能很好地(也可以説正確地)對待我的生,就能很好地(或正確地)對待我的死;善夭善老就是能很好地(或正確地)對待夭、對待老的意思;善始善終其實也就指生和死,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意思就是(聖人)能很好地(或正確地)對待夭和老、生和死,一般人都還要效法他,何況是對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的道呢。我們有把事做得很好的意思,做得很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做得正確[參看下文四(一)],從上引《大宗師》文的語境來看,似以理解爲能正確地對待爲較貼切。還應指出,善始善終就像現在所開始終結一樣,既可以理解爲名詞性的,也可以理解爲動詞性的,例如《史記·陳丞相世家》文末用豈不善始善終哉來評價陳平的一生,善始善終的意思就是既善於開始,也善於終結,或者既能開始得很好,也能終結得很好。但在上引《莊子》文中,顯然應該把”“理解爲名詞性的。《莊子·養生主》善刀,《經典釋文》以猶拭釋之,但字本身並無擦拭之義,善刀也應該是字直接以事物名稱爲賓語的一個例子。解牛後的刀當然需要好好擦拭,但也可能需要做塗油等其他保養工作,善刀而藏之似可理解爲認真把刀的清潔保養工作做好,把它藏起來。善史書是指善於寫隸書。善水事是指善於處理與治水有關的各種事。善劍是指善於用劍,也就是善於劍術。善《詩》善《論》善於治《詩經》、治《論語》。善草書是指善於寫草書,善音樂是指精通音樂,善圍棋是指善於下圍棋。善文章善天文是指精通文章、精通天文。我們今天還可以擅長英語(擅長講英語、精通英語)擅長雜文(擅長寫雜文)擅長圍棋這一類話。當然,我們補出來的對有關對象所做的大概也往往是不够全面的。

2.

下面討論一些後直接以事物名稱爲賓語,但對字的性質存在不同理解的例子。

《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事,與其器爲對文,指工所從事的工作。皇侃在串講時把《論語》此句如欲其所作事善,必先磨利其器也[13]用我們現在的語法分析方法來,他應該是把此句的字看成是由形容詞充當的使動詞的。今人翻譯《論語》此句者如孫欽善譯爲工匠想把他的活計做好,必須先使他的工具用起來便利[14]楊朝明譯爲做工的人要把他的工作做好,必須先使他的工具得心應手[15]似乎都只將看作由形容詞充當的使動詞,而把的意思理解爲做好,屬於《現代漢語詞典》字的辦好;弄好這一義項。[16]所以善其事也應該屬於直接以事物名稱爲賓語的例子。工欲善其事,就是工人要把他從事的工作做得很好的意思。我們現在常用的善後一語,一般認爲出自《孫子作戰》篇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謂妥善處理事情發生後的遺留問題[17]其實善其後可以理解爲後面的事情,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意思就是即使是智者也處理不好這後面的事情了,善其後的結構與善其事相近。

《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近時出版的一些比較通俗的《孟子》讀本或成語詞典中,有的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譯爲困窘時使自己完善,顯達時同時使天下人都完善[18]明顯把看作使動詞。有的譯爲不做官就修養好自身,做官就治理好天下[19]似乎是取詞典中釋辦好;弄好一類含義的。不過,有一種名爲《成語話管理》的書在對上引《孟子》兩句的釋義善,使之善,指修養或治理。……窮困不得志時,就獨自把個人的才德修養好;得志做了大官,就同時也把天下治理好,讓老百姓都能得到好處。[20]可見作上引後一種翻譯的人在語法分析上也不是有可能仍把這裏的看作使動詞的。我們認爲,《孟子》這兩句也是直接以事物名稱爲賓語的例子。前面已經指出,這種用例的意思,一般是能把以所舉事物爲對象的某種或某些事做得很好,而這種或這些事是什麼在有關語境中通常是容易看出來的。各家的解釋和翻譯中所修養”“治理,就是我們所的在這種字結構中有明白出來的。但應指出,治理,修治之義外,也含有修養之義,《漢語大字典》字條有修養這一義項,所引用例第一條是《荀子·解蔽》篇的仁者之思也恭,聖者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漢語大詞典》有治心條,釋義爲修養自身的思想品德。古有治身”“治躬之語,如《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故曰脩之身其德乃真’”,《禮記·樂記》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致禮以治躬則莊敬……”,所以如果用古漢語來獨善其身”“兼善天下兩個字後面出來的可以統一。我們把《論語》的善其事解釋成把他從事的工作做得很好做得很好其實也是這種結構中有明白出來的,但由於這一句的賓語就是,這種省而未就不明顯了。

《吕氏春秋·先己》: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爲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從我們看到的幾種《氏春秋》的今譯看,[21]一般是將看作由形容詞充當的使動詞的,[22]我們認爲,此條也屬於與作爲賓語的事物名稱之間出有關的的例子。《氏春秋》這段話以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爲天下者必須先把自身修養好,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的意思是要把迴響弄得好(如要其音洪大清晰等),必須把產生迴響的聲音搞好,要把影子弄得好(如要影子顯得端正美好等),必須把產生影子的原形搞好。

3.

但是先秦漢語中也有帶賓語的可能是使動詞的用例,如《禮記·樂記》: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善民心,其用法可以看作與上引《孟子·盡心上》善其身相類,可以理解爲能把民心得很好或修養得很好。但是,後面會到,在先秦時代字除了有把事做得很好的意思之外,也已經有了把人做得很好的意思,先秦時已有善心一語,但其含義與今天當好心腸講的善心不同,指的是想把事、把人做好的存心,《禮記·樂記》講先王立樂之方時就强調要使樂足以感動人之善心[四(二)]善民心也可以理解爲使民心變善,那麼就是一個使動詞了。

4.

郭店《語叢三》簡47莫得膳(善)其所。此句顯然上有所承,[23]由於語境不明,難以確解,推測善其所也是字直接帶事物名稱爲賓語的用例。出來的行爲比較可能的是,句意似可理解爲不能/有人能很好地處在他的位置上,或不能/有人能很好地選擇他的位置(或選擇到他合適的位置)

(三)賓語指人或國家之類的對象

字帶事物名稱的格式裏,有一種相當常見的用法,其有關情況比較複雜,需要專門討論一下。在這種用法裏,的賓語指的是人或國家之類的對象。這種字的基本意義是能把跟所對象的關係搞得很好或跟所對象關係很好,具體理解起來,可有友好”“交好等意義。在施事者的地位低於受事者的情況下,或有討好的意思(參看下舉《左傳·襄公七年》叔仲昭伯欲善季氏一例),在施事者的地位高於受事者的情況下,則往往可以把理解爲善待”“善視[24]下面舉出漢以前古書中字直接帶指人或國家之類對象的賓語的例子,並加以明。

1.

《國語·晋語二》記公子重耳出奔在狄,其父獻公薨,大臣里克及丕鄭欲納重耳,派使者至狄迎重耳歸,重耳從舅犯之謀加以拒絶,他對使者夫固國者,在親眾而善鄰,在因民而順之。苟眾所利,鄰國所立,大夫其從之。重耳不敢違。重耳所言善鄰,即指其後面所鄰國。《左傳·隱公六年》鄭伯請成于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五父所善鄰明顯與上例中重耳所善鄰同義,善鄰就是能與鄰國搞好關係。《左傳·哀公十五年》記齊國權臣陳瓘與魯國敵對,他受命使楚,經過衛國,仲由(即孔子弟子子路,當時應在衛國)他對魯國改變態度,最後若善魯以待時,不亦可乎?何必惡焉?”“善魯就是與魯國搞好關係,也就是交好。《戰國策·秦策四》記楚人黃歇(即春申君)秦昭王曰天下莫强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鬥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善楚與上例善魯意義相類。《左傳·成公十四年》記衛國的孫文子因懼怕衛國會發生亂,不敢舍其重器於衛,盡寘諸戚(戚爲孫文子的封邑),而甚善大夫甚善大夫就是努力與國的大夫搞好關係的意思。《戰國策·魏策四》魏臣周最善齊,翟强善楚善齊”“善楚就是與齊國或楚國的關係好。《左傳·成公二年》知罃之父即知莊子新佐中軍,而善鄭皇戌善鄭皇戌就是知莊子與皇戌的關係很好,也就是很友好的意思(這種某人善某人之例在《吕氏春秋》《史記》《漢書》等書中屢見,不贅引)。《左傳·襄公七年》:南遺爲費宰(費爲魯季孫氏的主要封邑),叔仲昭伯爲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於南遺,謂遺:請城費,吾多與而役。’”“欲善季氏就是要與季氏搞好關係,當時季氏執魯國之政,叔仲昭伯其實就是要討好季氏,所以此文接著就叔仲昭伯用多提供城費的徒役來取悦南遺。《左傳·隱公六年》記鄭伯朝見周桓王,桓王不以禮相待,周桓公批評桓王我周之東遷,鄭焉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善鄭應該就是善待的意思,善鄭也就是禮遇鄭國以搞好關係的意思。《左傳·哀公十六年》:楚大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又辟華氏之亂於鄭,鄭人甚善之。這裏的鄭人實際上指鄭的統治者,應是善待的意思。清華簡《繫年》第六章敘重耳出奔在外之事文公十又二年居翟,翟甚善之,而弗能入;乃適齊,齊人善之;適宋,宋人善之,亦莫之能入。乃適衛,衛人弗善。適鄭,鄭人弗善……”(簡36—37弗善也就是不善之,此文中的幾個善之也都是善待之的意思。《國語·語四》記重耳出亡在齊,齊侯妻之,甚善焉甚善焉就是甚善重耳,甚善焉應與前引《左傳·哀公十六年》的甚善之義近。[25]氏春秋·應言》記魏令孟卬割絳、汾、安邑之地以與秦王。王喜,令起賈爲孟卬求司徒於魏王。魏王不,孟卬知道後,對魏王王何疑秦之善臣也?以絳、汾、安邑令負牛書與秦,猶乃善牛也。”“善臣”“善牛應該是善視、善待臣或牛的意思。《戰國策·齊策四》記孟嘗君欲合縱攻秦,先派公孫弘去摸清秦王的底細,[26]公孫弘與秦昭王在語言上進行了一番較量,昭王最後表態寡人善孟嘗君,欲客之必諭寡人之志也!(上引之事亦見於《吕氏春秋·不侵》,語言大體相同)秦昭王這裏所應該也是善視的意思,寡人善孟嘗君意思就是寡人很看重孟嘗君。

2.

《左傳》中有五處到某人善於某人,其例如下:

1)《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宋以其善於晋侯也,叛楚即

2)《左傳·成公十一年》記宋華元善於令尹子重,又善於欒武子,通過他的努力,楚之成

3)《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宋向戌善於趙文子,又善於令尹子木,通過他的努力,促成了、楚等國的弭兵之會。

4)《左傳·昭公八年》記齊國高氏宗子公孫蠆(字子尾,惠公之子公子高之子)死後,欒氏宗子欒施(字子旗,惠公之子公子欒之孫)殺了高氏原來的家宰,爲繼承公孫蠆的高(子良)另立家宰,高氏懷疑欒施有吞併高氏之心,授甲將攻之,齊大夫陳桓子善於子尾,亦授甲,將助之

5)《左傳·昭公十四年》:秋八月,莒著丘公卒,郊公不戚,國人弗順,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輿。蒲餘侯惡公子意恢而善於庚輿,郊公惡公子鐸而善於意恢。公子鐸因蒲餘侯而與之謀,曰:爾殺意恢,我出君而納庚輿。許之。

6)上博簡《曹沫之陣》篇中有兩處善於民(曹沫自謂)聞之曰:鄰邦之君明,則不可以不修政而善於民。不然,恐亡焉。鄰邦之君無道,則亦不可以不修政而善於民。不然,無以取之。(簡5—6

這是在和指某種人的賓語之間加的例子。其他古書如《戰國策》《韓非子》《史記》等書也頗有在這類字與指某國或某人的賓語之間加的例子。

《戰國策》中此類例子較多,我們舉比較重要的幾例:

7)《韓策三》建信君輕韓熙趙國的執政者建信君輕視韓國的執政者韓熙,趙敖勸諫建信君,指出:在合縱對付秦國時,韓的地位其實最爲重要,今君之輕韓熙者,交善楚、魏也。秦見君之交反善於楚、魏也,其收韓必重矣

8)《西周策》犀武敗章記西周君想派其相周足至秦請求秦軍不要繼續進攻西周,有人爲周足謀劃:您應該先在君前明:主君之臣,又(有)[27]秦重而欲相者,且惡臣於秦,而臣爲不能使矣。臣願免而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惡周於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是輕秦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於秦,是公之成事也;交惡於秦,不善於公者且誅矣。

9)《齊策一》靖郭君善齊昆辨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辭而之薛。

10)《楚策四》或謂黃齊章記楚威王即位之初,黃齊和富摯二位大臣關係不好。或謂黃齊曰:人皆以謂公不善於富摯……今富摯能(金正煒以字形誤[28]而公重不相善也,是兩盡也。……今也王愛富摯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

11)《魏策一》張儀惡陳軫於魏王章:(按:指張儀)善於魏王,魏王甚愛之。(同書《楚策三》陳軫告楚之魏章記同一事,此句作儀善於魏王,魏王甚信之。)

《韓非子·下》舉了戰國時身爲一國大臣而與他國勾結的四個事例,在講到其人與他國的關係時都用善於

12)翟璜,魏王之臣也,而善於……

13)司馬喜,中山君之臣也,而善於……

14倉,魏王之臣也,而善於秦、荊……

15)陳需,魏王之臣也,善於荊王……

同篇又講到:

16)秦侏儒善於荊王而陰有善荊王左右,而重於惠文君(按:即後來稱王的秦惠王)。荊適有謀,侏儒常先聞之以告惠文君。

《史記》的例子將在後面提到。

這種加在與指某國或某人的賓語之間的,其作用似可分爲兩種。第一種是引出處在賓語地位的施事者,在上古漢語中字的這種用法是常見的。第二種起加强語氣的作用。何樂士在討論《左傳》中介詞的時候在引進動詞的賓語這一小節中指出:在《左傳》中有些動詞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作及物動詞,直接帶受事賓語;可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爲了表示强調或其他原因,卻用(主要是)把受事賓語引進來,形式上是動補式,實際是動賓結構的一種變式。此式中的主要起加强語氣的作用[29]她所舉的例子及其具體分析大部分可信。[30]我們認爲,如果在與其賓語之間加上字,而其後的賓語仍指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這種字就應該屬於上引何樂士文所指出的那種字的範圍,其作用是强調賓語、加强語氣。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前面舉出的那些例子。

從所舉《戰國策》的例子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和賓語之間的有的屬於第一種,有的屬於第二種。第(7)例中的指人或國之間的交接指接觸)、交往,第(8)(9)例字同。《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昔者三晋之交於秦,相善也,第(7)例的交善楚、魏就是與楚、魏交而相善的意思,其下一句中楚、魏仍是的受事賓語,但其前加上了字,這個字應該是加强語氣的。第(8)例的交善於秦交惡於秦就是與秦交而善於秦、與秦交而惡於秦的意思,高誘《戰國策》注在交善於秦下釋曰:爲秦所善也。[31]高氏没有注交惡於秦句,但他應該是將此句理解爲爲秦所惡的。高氏把字後的看成施事者,這是很正確的,交善於秦應該是與秦交而爲秦所友好對待的意思。惡於秦與上文所説西周君朝廷上覬覦相位者將惡臣於秦”“惡周於秦相應。在當時形勢下,西周交秦,結果是好是壞,其主動權完全操在秦國手裏,把善於秦惡於秦理解爲爲秦所善爲秦所惡是完全合理的,所以善於秦是引出施事者的。末句的不善於公者就指西周君朝廷上與周足關係不好的覬覦相位者,應是不善的受事者,所以上的字是起加强語氣的作用的。在此例中,我們所説的兩種並見。第(9)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句的意思應該是説靖郭君在與齊宣王的交接、交往中,大爲宣王所不善,也就是靖郭君與齊宣王的關係搞得很不好的意思。《吕氏春秋·知士》篇有與《戰國策》此章相同的内容(但齊昆辨劇貌辯,此句文字相同,高誘《戰國策》注在此句下釋曰:宣王不善之也。同人《吕氏春秋》注在此句下釋曰:交,接也。大不爲王所善也。[32]高氏將字後的齊宣王看作施事者,也是正確的。第(10)例公不善於富摯中的富摯應該是受事者,這個是起加强語氣的作用的。第(11)例從文意看,儀善於魏王似應理解爲張儀爲魏王所善,也是引出施事者的。

《韓非子》最後一例(即例16提到的侏儒地位很低,善於荊王應該是爲荊王所善視、善待的意思,陰有善荊王左右是説他憑藉荊王之寵主動去與荊王左右搞好關係,這一句的後面就没有加。我們引出的前四例(即例12—15句子的意義,可以理解爲某人身爲某國大臣,又爲自己去搞好與他國的關係,這樣字就應該屬於我們所説的第二種;也可以理解爲某人身爲某國大臣,又爲他國所,這樣字就應該屬於我們所説的第一種。到底應該怎樣看,很難斷定。第(15)例不説善於荊而説善於荊王字屬於第一種的可能性似較大,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屬於第二種的可能性。

上舉《曹沫之陣》一例(例6是在與指某種人的賓語之間加的例子。從文意看,應該是起强調語氣的作用的。《曹沫之陣》記魯莊公與曹沫之間的問答,我們引出的曹沫之語指出,無論鄰邦之君是賢明的還是無道的,君都必須修政而善於民善於民的意思就是要很好地對待人民,也就是要把與人民的關係搞得很好。在後加是爲了强調善民的重要性。

《左傳》的例子中,第(1)例需要作較多的討論。僖公二十六年《春秋經》記:冬,楚人伐宋,圍緡。《左傳》解釋説:宋以其善於晋侯也,叛楚即晋。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杜預對宋以其善於晋侯也句注曰:重耳之出也,宋襄公贈馬二十乘也。[33]後人多從之。按照這種解釋,晋侯是受事者,應該是起强調語氣的作用的。《史記·宋世家》在宋成公三年(即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記宋倍楚盟親晋,以有德於文公也,所謂有德於文公顯然就指重耳出奔時宋曾厚待重耳之事。但是,重耳過宋在魯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至魯僖公二十六年時晋文公在位已有三年,對此時宋叛楚即晋的原因,似不應只提往事而不涉及宋與晋在當時的關係。晋文公即位後,由於在出奔時曾受到宋的厚待,一定會善視、善待宋國,宋人當是因此而叛楚即晋的。所以,善於晋侯應該是爲晋侯所善視、善待的意思,字起引出施事者晋侯的作用。從文意上看,其他四例(即例2—5中,出現在善於之後的都應該是受事者,當起强調語氣的作用。《史記·宋世家》在宋共公十年(前579年)華元善楚將子重,又善晋將欒書,兩盟晋楚,在講華元與令尹子重和欒武子的關係時,在後未用字,似可作爲《左傳》第(2)例中善於起的是加强語氣的作用的旁證。華元與欒武子和令尹子重二人都有良好的關係,是他能促成弭兵的重要條件,《左傳》大概是因此在兩個字後面加上字的。由於行文時應否加强語氣不同的作者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在記述同一件事的時候,在字後有人加,有人不加,是不足爲怪的。

我們也可以找到《史記》與其他先秦古書記述同一件事時其他古書只説而《史記》説善於的例子。《戰國策·秦策一》和《史記·張儀列傳》都記有張儀惡陳軫於秦王之事,所用言語也相當接近,當出自或輾轉出自同一原始文獻。《秦策一》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章開頭説: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馳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爲而不爲國也。

《張儀列傳》相應之文作:

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將爲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王叔岷《史記斠證》案:《御覽》引作今楚不善於秦而善於軫。《長短經》同)[34],軫自爲厚而爲王薄也。

《戰國策》作加善秦,《史記》則作加善於秦。據《太平御覽》等所引,善軫《史記》亦作善於軫

馬王堆帛書中,有性質與《戰國策》相類的、爲整理者定名爲《戰國縱橫家書》的一種,此帛書含二十七章,各章所記之事頗有已見於《戰國策》或《史記》者,所用言語也相當接近。其中有七章既見於《戰國策》也見於《史記》,有三章只見於《戰國策》,有一章只見於《史記》。只見於《史記》的是《蘇秦謂陳軫章》,此章末句作:

……□□善公而[惡張]247多資矣。【248[35]

《史記·田齊世家》相應之文的末句作:

……此其善於公而惡張子多資矣。

後加字。

這兩例應該是《史記》爲了加强語氣而在後加的,估計在《史記》《戰國策》《戰國縱橫家書》所自出的原始文獻中,後是不加字的。

此外,《史記》中還有兩處出現這種善於

《管蔡世家》:初,公子重耳其亡過曹,曹君無禮,欲觀其駢脅。釐負羈諫,不聽,私善於重耳。

世家》記重耳出奔過宋,宋司馬公孫固善於咎犯,曰:宋小國新困,不足以求入,更之大國。’”

這兩例中的所起的作用,應與上二例同。後加引出施事者的例子未見於《史記》。

3.

如果在表示彼此能搞好關係的字前加上字,涉及的雙方或多方就都要出現在相善之前。如前面已經提到過的昔者三晋之交於秦,相善也(《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章。此語亦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昔者他日今富摯能(金正煒以字形誤)而公重不相善也(《戰國策·楚策四》或謂黃齊章)。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1)《國語·語四》:公子過宋,與司馬公孫固相善。

2)《氏春秋·不廣》:鮑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與定齊國。

3)《史記·刺客列傳》:“[田光]僂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

4)《漢書·張敞傳》:“[]敞与萧望之、于定国相善。

(四)的比較

1.

從上面對字意義的分析可以知道,在語義上關係很密切(參看下文)。很值得注意的是,字也有直接以事物名稱或其代詞爲賓語的用法。[36]在這種格式中,與賓語之間没有説出來的支配賓語所指對象的那種行爲,在有關語境中通常也是容易看出來的。

在我們看到的較多用例中,可以在後補出的表示有關行爲的,是(有”“從事”“成爲等義)(治理)一類意義的字,舉例如下:

1)《國語·晋語四》:狐毛卒,使趙衰代之,辭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軍也善,軍伐有賞,善君[37]有賞,能其官有賞。且居有三賞,不可廢也。’”“能其官,韋昭注能領治其官職,使不謬誤,也就是勝任其官職的意思。

2)清華簡《湯處於湯丘》:湯曰:……先人有言: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昌;未能其事而得其食,是名曰喪;必使事與食相當。6—7簡)能其事也就是勝任其事,做好其事。

3)《禮記·祭統》:故曰禘嘗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義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義,君人不全;不能其事,爲臣不全。”“能其事就是能爲其事、能治其事的意思。

4)《論語·先進》:“‘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能之就是能爲之的意思,鄭注把願學焉説成願學爲之[38]可見他就是把能之理解爲能爲之的,就指下文所説的宗廟會同之事。

5)《淮南子·兵略》:凡此五官之於將也,猶身之有股肱手足也,必擇其人,技能(今人多從清人于鬯之説以爲衍文[39]其才,使官勝其任,人能其事此文以勝其任能其事對舉,能其事其實也就是勝任其事的意思。

6)《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魏)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也?(蔡墨)對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爲句芒,該爲蓐收,脩及熙爲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杜預在實能金木及水下注曰:能治其官。[40]就指分別治理金木及水的句芒、蓐收及玄冥三官。

7)《吕氏春秋·勿躬》:聖王不能二十官之事(引者按:指上文所説自大橈作甲子巫咸作筮這二十件事),然而使二十官盡其巧、畢其能,聖王在上故也。聖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不能二十官之事就是説不能爲二十官之事。聖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中的不能能之也應該理解爲不能爲能爲之,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説,正由於聖王不親自去做作甲子”“作筮等事,這些事才能做出來。此句之後的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句,跟前一句説的其實是一回事,古書中”“之義有時可以相通,《國語·周語中》知晋國之政韋昭注曰:知政謂爲政也。《吕氏春秋·長見》篇三年而知鄭國之政高誘注曰:知猶爲也。[41]第二句的與第一句的(能爲)相當。

8)《國語·周語上》記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興賜晋文公命,晋文公在接受王命、款待使臣等場合所用的禮儀都非常得當,毫無失禮的地方,内史興回來後對襄王贊揚了晋文公的這些表現,並總結説:晋侯其能禮矣,王其善之![42]能禮,韋昭注曰:言能行禮。”“”“義近。

9)《左傳·昭公七年》: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能禮也是能爲禮的意思。上句孟僖子病不能相禮字,陸德明《釋文》本無,臧琳、惠棟、王引之皆以爲衍文,[43]説頗有據。如原文確無字,不能禮也應是不能爲禮的意思。

10)《左傳·成公九年》記晋侯在軍府看到被羈拘的楚囚鍾儀,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能樂乎可以理解爲能爲樂乎,《論語·陽貨》記宰我之語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爲禮”“爲樂是古人常説的話,從上引成公九年《傳》下文看,似可進一步把我們所説的能爲樂具體理解爲能作樂、能奏樂。

11)《禮記·仲尼燕居》: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德,於禮虚。”“不能《詩》”“不能樂可以理解爲不能爲《詩》,不能爲樂。《論語·陽貨》篇人而不爲《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荀子·大略》篇善爲《詩》者不説爲《周南》《召南》也是爲《詩》。但從具體語境看,似乎還可以把能《詩》”“能樂更具體地理解爲能用《詩》”“能用樂,古書”“之義可以相通。[44]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這兩句的意思是説:不能用《詩》,行禮時就會發生謬誤;不能用樂,禮就會顯得太過簡樸。這兩句的如果改爲,大體上也能表示出這種意思。有些翻譯《禮記》的人將不能《詩》”“不能樂翻譯爲不懂《詩經》”“不懂樂,是頗爲可取的。

12)《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晋文公處死了在城濮之戰中違背軍令的三個臣下,並稱贊文公説: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詩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能刑,就是能爲刑”“能用刑,也可以説就是知刑。

13)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詰》篇有一則説如果某家的井水帶血而發臭,那是由於地蟲在下面相鬥,血從下面洩漏了出來,要用沙填没此井,另挖新井,讓家人吃蒸米飯、喝霜露水三天,能人,如果不這麼做,使用有問題的井水三個月,而非人也,必枯骨也乃能人矣與下文而非人也,必枯骨也相對,後者是説家人會死掉,乃能人矣應該理解爲乃能爲人矣,意思就是家人就能存活了。

14)《老子》10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能嬰兒乎可以理解爲能爲嬰兒乎,這個成爲”“如同的意思。

15)清華簡《繫年》第九章:晋襄公卒,靈公高幼,大夫聚謀曰:君幼,未可奉承也,毋乃不能邦?猷求强君。(簡50

16)《左傳·文公十二年》記秦國派西乞術去魯國聘問,西乞術的應對非常得體,魯國大臣襄仲稱贊説: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國無陋矣。上引《繫年》毋乃不能邦中的不能邦、文公十二年《傳》文其能國中的能國都可以理解爲能爲在這裏有成爲”“一類意思。毋乃不能邦就是晋國恐怕就不成爲/不像一個國家了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就是没有君子,難道能成爲一個國家嗎

17)較晚的常用語中有能文能武一語,《詩·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爲憲宋朱熹《集傳》曰:非文無以附衆,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爲法矣。”“文武在這裏指文事、武事。也應該理解爲能任”“能爲

由於應該理解爲能任”“能爲的用例很多,有的辭書爲單立了一個勝任、能做到的義項。[45]

在這裏,還有必要談一下可以理解爲能任字與字的關係問題。不但有擔任義,也有禁受,擔當之義。[46]古音之蒸對轉,二字可通。古書中屢見當能承受也就是禁得起講的字,過去多將它讀爲(如《漢書》顏師古注就屢次讀這種,《漢書·食貨志》能風與旱、《趙充國傳》漢馬不能冬等顏注皆曰:能,讀曰耐。後人多從之)。我們懷疑這種字就是應該理解爲能任字本指一種刑名(參看《説文》字),當禁得起講的耐受,其實本是從應該理解爲能任滋生出來的一個詞。不過,由於”“音近,古書中也有不少應該讀爲字。[47]

2.

又有一些用例,與其賓語間可以補出字。例如:

1)《國語·晋語八》記叔向見韓宣子,韓宣子憂己之貧,叔向卻向他道賀,宣子問其故,叔向指出以前欒武子貧而有德,得到大家的尊敬,郤氏富而無德,遭到滅亡的命運,最後説: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爲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能其德可以理解爲能及其德,叔向的意思是説:現在您有了欒武子之貧,我認爲您的德業也是能趕上欒武子的。《論語子張》:子游曰: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何晏《集解》引包咸注:言子張容儀之難及皇侃《義疏》:子游言吾同志之友子張,容貌堂偉,難爲人所能及,故云爲難能也。[48]他們把難能理解爲難及難爲人所能及,可以參考。

2)郭店簡《性自命出》篇中有一段講觀察學者(當指從學、求學者)心中真情的方法的文字(全段文字後文注179已經引出並略有解釋,請參看),其中有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貴句,我們認爲這兩個似也可以理解爲能及,此句的意思是説:其認識只能達到事的層面,而不能達到心的層面,那是不足貴的。

可以理解爲能及字,在古書中多出現在表示不能達到某數之義的用例中。

3)《禮記·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不能五十里就是不能及五十里,也就是到不了五十里的意思。此下三條中的不能,其後之語皆表示數量,用法與此條同。

4)《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5)《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章講到古有欲求千里馬者,以五百金買已死之千里馬之首,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不能期年就是到不了一年的意思。

6)《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武被勸誡想作亂的淮南王劉安説:方今大王之兵眾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天下安寧有(《漢書·武被傳》作萬倍於吴楚之時。”“吴楚指景帝時七國之亂中的吴、楚二國,不能十分吴楚之一意思就是還到不了吴、楚二國的兵眾的十分之一。

7)《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扁鵲過虢,遇虢太子新死,扁鵲問中庶子:“‘其死何如時?曰:雞鳴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義近,未能半日就是到不了半天的意思。《漢書·霍光傳》有未能十日之語,上亦用字。

8)《漢書·韓信傳》有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能語,不能後承上省去賓語數萬。楊樹達《漢書窺管》卷四韓信傳部分論及上引之句時説古人凡云不至某數曰不能[49]

古漢語辭書多爲這裏所討論的專立義項,解釋爲及,到,其實以釋爲能及,能到達爲妥。他們不加字,可能是由於所據的都是否定形式的用例的緣故(古漢語辭書多在字的及,到義項下引了《論語·子張》爲難能也這個用例,難能也可以包括在廣義的否定形式之内)

3.

《荀子·勸學》有直接以事物名稱爲賓語的字的一個較特殊的用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大戴禮記·勸學》有相類文字,能水之語同)楊倞注:能,善。[50]一般都將能水理解爲能游水,泅水,從上下文意看,應該是對的。但有的辭書爲能水專立了游水(《漢語大字典》)泅水(《漢語大詞典》)的義項,卻不妥當,這猶如爲善史書這一用例在史書這個詞條下專立一個書寫史書的義項一樣,是不合理的。[51]

4.

上文在講直接以事物名稱爲賓語的例子時,將數量較多的所帶賓語指人或國家之類對象的一類單獨提出來加以討論(這裏所説的國家指某個、某些或某種國家,上面舉過的毋乃不能邦”“其能國二例中的則指抽象的國家,二者之義有異)字也有不少相類的用例,例如:

1)《書·顧命》記成王臨死囑咐受顧命的大臣,曰: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釗(康王之名)弘濟于艱難,柔遠能邇,安勸小大庶邦。

2)《左傳·僖公九年》記晋獻公死後,他跟驪姬及驪姬之妹所生二子先後爲晋國大夫所殺,當時因受驪姬之讒逃奔在外的獻公之子夷吾居住在接近秦國的梁地,跟隨他的大夫郤芮勸他以即位後重賂秦以土地的條件請求秦人支持他立爲晋侯,並説:人實有國,我何愛焉?入而能民,土於何有?

3)宣公十一年《穀梁傳》文批評楚莊王討夏徵舒弒陳靈公之罪攻入陳國之事,其中有輔人之不能民而討,猶可之語。

4)《左傳·昭公十一年》記晋叔向批評爲楚靈王所殺的蔡靈侯的無道,説:蔡侯獲罪於其君(指蔡靈侯弒其父蔡景侯),而不能其民

5)《左傳·文公十六年》記宋昭公無道,失去民心,其祖父襄公的夫人與昭公庶弟公子鮑勾結,將殺害昭公,尚忠於昭公的大臣蕩意諸勸昭公出奔他國,公曰:不能其大夫,至於君祖母以及國人,諸侯誰納我?

6)《左傳》記魯昭公爲權臣季孫氏等所逐,他想借齊、晋之力復位,都受到實際上的拒絶,長期滯留在晋地乾侯,昭公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傳》皆有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内之文。

第(1)例中的柔遠能邇是古代屢見使用的一句話,又見《書》的《文侯之命》《堯典》,《詩·大雅·民勞》(《左傳·昭公二十年》《新序·雜事》《説苑·君道》等皆引《民勞》此語),還見於西周晚期金文大克鼎。《詩·大雅·民勞》鄭箋曰:能,猶侞也。邇,近也。安遠方之國,順侞其近者。[52]鄭箋大體可從,但訓則不可信。柔遠能邇的意思應該就是對遠方之國加以懷柔,對近邇之國能搞好與他們的關係。

第(2)例所引郤芮的話意思是説:現在晋國並不是你的,我們没有必要舍不得。立爲晋侯而能跟民眾搞好關係(即能得到民眾擁護),還怕没有土地麼?杜注説:能得民,不患無土。[53]大體可從。

第(3)例引出的《穀梁傳》文,范寧有注,曰:輔相鄰國有不能治民者而討其罪人,則可。[54]我們認爲,不能民的意思應該就是不能處理好與其民的關係。第(4)例不能其民與這裏的不能民似同義。

第(5)例所引宋昭公之語意思是説:我跟大夫、以至君祖母以及國人的關係都搞得很不好,諸侯中還有誰會接納我?

第(6)例所引昭公三十一年《傳》文杜注:公内不容於臣子,外不容於齊、晋,所以久在乾侯。”“不能外内就是説對内對外都搞不好關係。

上文講字的時候曾指出與其所帶指人或國的賓語之間可以插入字以加强語氣。也有這類情況,如《左傳·僖公十年》:春,狄滅溫,蘇子(引者按:杜注指出溫子爲蘇公之後,故亦稱蘇子無信也。蘇子叛王即狄,又不能於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滅。蘇子奔衛。《左傳·成公十一年》記同一事説:蘇氏即狄,又不能於狄,而奔衛。

有與類似的用法,[55]《公羊傳·僖公二十四年》解釋經文天王出居於鄭曰:王者無外,此其言何?不能乎母也。魯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諸此之謂與?’”“不能乎母猶言不能於母,當是不能跟母親搞好關係的意思。天王出居於鄭指周襄王由於其母弟王子帶作亂而避居於鄭之事。據《左傳》,僖公七年年末,襄王之父惠王去世,襄王惡大叔帶之難,懼不立,不發喪而告難于齊,至次年春襄王定位而後發喪。至僖公二十四年,王子帶在一些人的支持下作亂,《左傳》追溯往事説:初,甘昭公(即王子帶)有寵於惠后。惠后將立之,未及而卒。王子帶第一次攻王時,王御士將御之。王曰:先后其謂我何?寧使諸侯圖之。王遂出,及坎欿。國人納之。王子帶又率其眾伐周,大敗周師王出適鄭,處于氾。他在氾地使人向魯告難説:不穀不德,得罪于母氏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氾,敢告叔父。《公羊傳》以不能乎母作爲《春秋經》用字的原因,大概就是以襄王所説先后其謂我何”“不穀不德,得罪于母氏之寵子帶等語爲根據的。不過,這樣解釋經文,似乎也未必正確。

字有相善的用法,也有相類的相能的用法,不過在古書中出現的大都是相能的否定形式,例如:

1)《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范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爲公族大夫而不相能

2)《左傳·昭公元年》: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

3)《國語·語》記王夫差在黃池之會後向周王報功,講到其父闔廬伐楚,攻入郢都,但是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闔廬之弟)作亂,是以復歸於

4)《史記·蕭相國世家》:何素与曹参相能

5)《史記·朝鮮列傳》記左將軍荀彘和樓船將軍楊僕在征伐朝鮮時發生了矛盾,以故兩將不相能

不相能,是説彼此間連一般的關係也不能維持,其甚者可以達到干戈相向的地步。

我們所見不廣,只在清華簡《廼命一》篇中找到一個相能的正面用例:

6……訓命其下人民子眚(姓——按:子姓義當與子弟相近)臣僕,𢆶相能也;毋播惡于眾,以貽我慼憂……(簡11—12

《廼命》篇似是王者誡命群臣之辭。[56]上面引出的一段話,意思不太好懂。整理者讀𢆶使[57]可參考。這段話的大意似乎是要群臣訓誡他們管轄下的各種人把彼此的關係處理好、正常相處;要群臣不要給他們不好的影響,以致給王造成憂患。

古人對柔遠能邇的解釋大都不合理,只有《漢書·百官公卿表》柔遠能邇顏師古注説能,善也,可謂近似。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上柔遠能邇》條引了顏説,並説古者謂相善相能’”,舉了范鞅……與欒盈爲公族大夫而不相能之例(即上文例1,表示對顏説加以肯定,王氏還舉出了古書中與柔遠能邇用法相類的很多例子(我們在講相能以前所引出的這一類字的用例,除了《左傳》僖公十年、成公十一年兩處的不能於狄之例,王氏皆已舉出),將對這類字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些場合,的意義雖然相近,但它們所表示的能的程度還是有輕重之別的。一般説,可以理解爲很能,例如擅長義就未嘗不可以理解爲很能/很會。我們在講字直接帶指人或國家的賓語的時候説這種字的基本意義是能把跟所説對象的關係搞得很好,在解釋相類的字的時候,則把它的基本意義理解爲能與對象搞好關係。前者説搞得很好,後者只説搞好,就是爲了表示這種區別。關於用法相近的的差別問題,後面還會談到[見二(三)]。我們現在使用的大型古漢語辭書一般用交好”“親善一類話來解釋我們所討論的這類字,用親善”“和睦一類話來解釋我們所討論的這類字。這樣的程度差別就無法表示出來。

5.

有一條字直接帶指人的賓語的用例需要在這裏專門討論一下。

《書·康誥》記王對康侯封的誥命,其中有如下之語:亦惟君惟長,不能厥家人越(訓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今人多從孔傳、蔡沈《集傳》將此文意義理解爲君長不能治理、訓導他的家人和身邊小臣,及管理外部事物的官吏,讓他們對人民施加暴虐,大大違背了王命。[58]王引之在《經義述聞·柔遠能邇》中舉字用例時也舉出了此例,但是只引了開頭的亦惟君惟長,不能厥家人十字。此條字含義似與一般帶指人或國家的賓語的有所不同,也許可以歸入上面所説的直接以一般事物名稱爲賓語的那一類不能厥家人……”就是不能治厥家人……”在這裏應該理解爲治理、管束。不過,不能治理、管束家人、小臣、外正等人,也未嘗不可以包括在不能處理好或者説不能正確處理跟家人、小臣、外正等人的關係的範圍裏。那麼,這個字仍可以歸入直接帶指人或國家的賓語的字這一類。王引之究竟如何理解這一例的字,我們不清楚,但如果像一般辭書那樣將這類的意思理解爲親善,和睦,這一例就講不通了。[59]

(五)用在要對方把某事做得很好的場合的

又可以用在要對方把某事做得很好的場合。例如:

1)《書·費誓》:公曰:嗟,人無嘩,聽命。徂兹淮夷、徐戎並興。善敹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弔。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毋)敢不善。’”

2)《國語·周語下》記悼公周(有的古書將其名寫作未得位前曾至周事單襄公,單襄公很賞識他的爲人,襄公有疾,召頃公(按:即襄公之子)而告知曰:必善晋周,將得’”

3)《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子皮授子產政。辭曰:國小而偪,族大寵多,不可爲也。子皮曰:虎帥以聽,誰敢犯子?子善相之,國無小,小能事大,國乃寬。’”

4)《論語·雍也》:季氏使閔子騫爲費宰。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5)《戰國策·魏策二》田需貴於魏王章:田需貴於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子雖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眾,則子必危矣。’”

我們前面講有些字含有善視的意思的時候,曾指出善視之語見於先秦古書,舉了《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要右尹子革善視左史倚相(原文作子善視之一例,也是在要求別人做好某事的場合用字的例子。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善自保重”“善自爲謀等語中的也屬於這一類。

對上面所舉的例子,還需要作一些解釋。在例(1)中,(當時的魯侯)要求戰士們善敹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弔,就是要他們把甲胄、盾牌等修繕得很好,不許做得不到位。[60]他還要求戰士們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毋)敢不善,就是要他們準備弓矢、鍛礪戈矛等兵器,不許做得不完善。無(毋)敢不善之語我們在後面講不帶賓語的字的時候將會比較詳細地加以討論[參看二(二)]。例(2)記單襄公臨死前囑咐他的兒子必善晋周,意思就是要他一定善待晋周,搞好與晋周的關係。例(3)記鄭國的子皮要將他的執政之位讓給子產,囑咐子產善相之即指鄭國,意思就是要子產把輔相鄭君、治理鄭國的事情做得很好。例(4)中善爲我辭焉之語應是閔子騫向傳達季氏之命的人所説的話,意思就是要此人爲他妥善地向季氏辭去這一任命。例(5)記惠子勸貴於魏王的田需必善左右,意思就是勸他一定要搞好跟魏王左右之間的關係。《韓非子·説林下》也記有此事,所用言語基本一致,但誤田需陳軫子必善左右一句《説林下》作必善事左右,在下加了字,但古書中説某人某人一般都是説地位低的人地位高的人,田需已,魏王左右的地位應該在他之下,惠子似只能勸田需魏王左右,而不會説善事魏王左右。《説林下》想使字的意義明確而加上字,似不很妥當。

今人仍在使用的善自爲謀一語,本出自《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國何爲。君子曰:善自爲謀。君子之語,是説鄭忽擅長/善於爲自己謀劃,今人則多在要別人好好爲自己打算的場合使用善自爲謀這句話,[61]其含義已經有所變化。

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和图片盨銘文中也有表示要求對方把某事做得很好之義的“善”字。毛公鼎銘記周王命毛公之辭中有“善效乃友正……”語,图片盨銘記周王命图片之辭中有“善效乃友内图片”語。二銘的“效”字一般皆讀爲“教”,《釋名·釋言語》有“教,傚也”的聲訓。毛公鼎的“友正”似應指同僚的正長。图片盨的“乃友”指图片的僚屬。“內图片”楊樹達讀爲“入辟”,解說此句之意爲“此命图片善教其寮屬使入而事君也”,[62]今人多從之。

今人都把古書中用在要對方把某事做得很好的場合下的解釋爲妥善好好地,應該是把這種字看作副詞的。這種解釋很簡明,用於有關例子大多數語意都很通順,但是,用在前面所舉的必善晋周”“子必善左右這樣的例子裏就講不通了。所以,我們認爲,這種字的性質跟我們前面所講的那種字是基本一致的,這種字後面指出要對方做的事的詞語有時比較複雜,但仍都應該看作的賓語。後世用這種字的人大概都已經把它的意義理解爲妥善好好地了,除非是有意仿古,不然是不會再用善晋周”“善左右這類説法的。

應該指出,在要對方把某事做得很好的場合下使用的字,其含義中字原來所具有的那層意思已經不明顯了,甚至可以説已經消失了,其實在一般使用帶賓語的字的場合,這層意思似乎也往往是可有可無的。前面舉過的《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這句話固然可以理解爲工人要想能把他所從事的工作做得很好,但也未嘗不可以像我們在前面解釋這句話的時候那樣,理解爲工人要把他從事的工作做得很好[參看一(二)2.],恐怕多數人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也不會加上這層意思。對於某人某人、某人與某人相善之類用例,一般大概都是理解爲某人與某人交好(或關係好)、某人與某人相互交好一類意思的。總之,原來帶有的這一層意思,由於具體語境,有時會隱没消失,或者很容易被忽略。這種情況對的語義演變顯然是有影響的,觀下文自明。

(六)字的意動用法

字有意動用法,應該在這裏提一下。

1)郭店簡《性自命出》:禮作於情,或興之也。當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後之敘,則義道也。或敘爲之節,則文也。致容貌,所以文節也。君子美其情,貴[其義]善其節,好其容,樂其道,悦其教,是以敬焉。(簡18—20善其節應該是意動用法。善其節的意思就是認爲禮的節文起了很好的作用。

2)《墨子·天志中》:《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爲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帝善其順法則的意思是説上帝認爲文王把遵順他(上帝)的法則的事做得很好,也就是説上帝認爲文王能很好地遵順他的法則。

3)《戰國策·燕策一》齊伐宋宋急章: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燕昭王善其書”“燕昭王善其書的意思就是説燕昭王以爲蘇代的信寫得很好。

4)《韓非子·説林下》:有欲以御見荊王者,……善其御也。”“王善其御的意思是説王認爲他駕車駕得很好。

我們在後面講字其他用法的時候,所引的有些用例中還包含了意動用法的字,它們的具體含義在那裏再作解釋[參看二(五)例(4)(5],這裏不贅引。

二、當能把事(或某種事)做得很好能幹(能力强)之類意思講的

從上面所字帶賓語的那些用法來看,的基本意義應該是能把某事做得很好。根據這一點,認真分析有關語境,可以看出,有不少不帶賓語的應該理解爲能把事(或某種事)做得很好能幹(能力之類意思。對前一類意思來,由於其中這層意思往往可以忽略甚至完全隱[參看一(五)]應該也可以就理解爲把事(或某種事)做得很好。下面就來考察一下這樣的字的用例。

(一)此類字舉例

1)《論語·公冶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顏淵曰:願無伐,無施勞。’”朱熹《集注》:“‘伐,誇也。善,謂有能。’”[63]有能與我們現在所有才能”“能幹義近。簡朝亮《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在疏通朱熹此注時襄十三年《左傳》杜《注》云:自稱其能曰伐。’……《禮·少儀》:問道藝,曰:子善於某乎?言有能也。[64]可見他是同意朱熹對伐善的解釋的。我們認爲,朱熹把與對言的解釋爲有能,要比一般將籠統地理解爲長處、好處更好。關於《少儀》的問道藝子善於某乎之語,後面還要加以討論[見二(三)例(3]

2)《詩·邶風·凱風》用兒子的口吻母氏聖善,我無令人聖善意爲聰明、通達[65]一般籠統地認爲指有美德,並不恰當。西周中期前段的图片簋銘文中稱頌其母曰朕文母競敏行,休宕氒(即指图片自己,下同)心,永襲氒身[66]競敏一般認爲是幹敏捷的意思,[67]大致可信。可見,古人稱頌母親時往往很重視她具體的才能,並不一定要頌揚比較抽象的道德。《凱風》接在母氏聖善我無令人句,鄭箋釋爲我七子無善人能報之者,段玉裁《文解字》字注已指出:《詩》箋曰:令,善也。按:《詩》多言,毛無傳。……凡令訓善者,靈之假借字也。[68]程俊英等《詩經注析》解釋《凱風》我無令人令,靈的假借字,善。這句是反躬自責的話,意爲兒子没有一個成材。[69]大體可取。需要明的是,本有聰明,通曉一類意思,[70]我無令(靈)人令(靈)不宜籠統地訓爲,而應理解爲聰明,通曉無令正與母氏的聖善相對。顧頡剛早在1979年發表的《聖、賢觀念和字義的演變》一文中就已把母氏聖善聖善解釋爲聰明能幹[71]這是很正確的,只不過顧氏有對把解釋爲能幹的道理專門加以明而已。

3)《左傳·僖公九年》記獻公臨死將其愛子奚齊託付給荀息,荀息答應獻公忠心輔佐奚齊,如果做不到,就犧牲自己的生命。里克準備作亂殺死奚齊,事先告訴荀息。荀息表示他無力保護奚齊,只有以死來履行自己對獻公的承諾。他“……且人之欲,誰不如我?我欲無貳,而能謂人已乎?”“人之欲善意思是人們都想把事做得很好,這裏是就爲人應履行自己的承諾而言的。沈玉成把人之欲善翻譯爲人們要求上進[72]有像一般人那樣把理解爲抽象的道德意義的,其意近是。

4)《論語·衛靈公》: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也。”“未善就是還有把事做得很好,未善也也可以理解爲還不算已經做得很完善了。

5)西周早期後段的員方鼎銘有休善之語:唯正月既朢癸酉,王狩于眂图片,王令員執犬,休善,用作父甲图片(陳劍讀爲[73]彝。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字條第五義項下引了史頌鼎休有成事、蔡侯申鍾休有成慶、中山王壺休有成功[74]按:西周中期的图片鼎、兌盆銘文中器主在講述他在戰爭中的功績時都用了休有擒的話,字用法亦相類。但《通解》訓此字爲,認爲休善同義連文,似不確。此種字應與《詩·豳風·破斧》亦孔之休義近,楊寬《西周史》在講周公東征時引《破斧》在字後括注“‘謂幸運[75]近是。休善就應該當把事做得很好講,在員方鼎銘中當然是指把王命他做的執犬之事做得很好。

(二)關於此類字的否定用法

與這種相對的不善往往出現在要求對方把事做好的言辭中,其上多加否定詞,表示必須把事做好。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中屢見其例。

西周中期前段的聞尊銘記:師多父命聞于周,曰:余學事汝,毋不善朕采田外臣僕,汝毋又(有)一不聞[76]’”一般認爲此銘中的師多父是器主聞的上司,銘文下文聞稱師多父爲朕皇尹,陳英傑認爲皇尹應讀爲聞是師多父的家臣[77]陳氏讀可從,但從師多父對聞講話的口氣看,聞有可能是師多父的宗人,宗人可以稱其宗主爲,六年琱生簋銘中器主琱生即稱其大宗宗子召伯虎爲朕宗君余學事汝學事可能有人會讀爲教使,我們認爲學事應即學做事學著做事的意思,在此用爲使動詞,余學事汝意即我讓你學做事/學著做事,師多父可能認爲令汝學事太過鄭重,所以採取了使動用法。毋不善的主語也應該是,由於上句的賓語就是,所以省去未。先秦文獻中這種現象屢見,六年琱生簋銘有今余既一名典,獻伯氏。則報璧之語,則報璧的主語應即伯氏,因上句的賓語就是伯氏而省去。西周晚期的師图片簋銘載周王命辭開頭説图片,在昔先王小學汝,汝敏可事,郭沫若在《輔師图片簋考釋》中引師图片簋此文時在字後括注,將直接釋讀爲使[78]黃天樹在討論甲骨金文中作爲程度副詞的用法時引師图片簋此文也在後括注,並解釋此文之意説過去先王稍稍地教育你,你才識敏達,可任以職事[79]他把字之義理解爲少(稍稍)是可取的,但字似不必讀爲。我們懷疑師图片簋的也是用作使動詞的,從下句敏可事(使)看,這裏的説的也應該是學事在昔先王小學汝,汝敏可使句之意是説以前先王曾稍讓你學著做點事,你靈敏可用。聞尊余學事汝,毋不善意思就是我讓你學著做事,你不要把事做得不够好不够好也就是不完善的意思。銘文接著説的就是師多父要讓聞做的事。將朕采田外臣僕讀爲一句,從蔣書紅《聞尊銘文考釋》説,他把這一句解釋爲監管(那些居住在)我的食采田外圍的臣僕[80]大意亦可取。但他從董珊讀字爲[81]則不妥。張崇禮同意蔣氏釋字之義爲監管的意見,但指出他仍讀此字爲與監管之義並不相合,張氏認爲此字从聲,”“古音相近,且爲之聲訓字,舉證頗詳,並引《史記》《漢書》字用例證明其有監督、統轄之義。[82]這些意見都是很好的。漢官有護軍護工卒使(後者屢見於漢代工官製品的刻銘中),所用字也表示監管一類意思。蔣氏以“外臣僕”爲居住在師多父采地田外圍的臣僕,恐不一定正確。師多父的采地田當與師多父居邑有相當遠的距離,“外臣僕”當指采地田上可以被師多父當作臣僕役使的那部分人,稱“外”大概是爲了區別於居住在師多父家中及其居邑中的那些臣僕。“汝毋有一不聞”句與上文“毋不善”句相應,意即“你不要有一件事遺漏不報告”。

西周晚期諫簋銘載周王命諫之辭先王既命汝司王宥(囿),汝某(一般認爲此字音義應近於不有聞,毋敢不善。”“毋敢不善句前有汝某不有聞句,其意與上引聞尊的毋有一不聞極近。毋敢不善的語氣較毋不善爲重,可以理解爲不許把管理王囿的事情做得不妥善,也就是必須把管理王囿的事做得很完善的意思。

西周中期虎簋蓋銘載周王命辭在了讓虎掌管的職事之後,汝毋敢不善于乃政,意即你必須把你負責的政務處理得很完善

西周中期卯簋蓋銘載榮伯命卯之辭有“今余唯命汝尸图片宮、图片,汝毋敢不善”語,“汝毋敢不善”的意思就是要卯必須把管理图片宮、图片人的事做得很完善。

西周晚期膳夫山鼎載周王命辭在舉出讓膳掌管的職事之後毋敢不善,西周晚期師图片簋載伯龢父命辭在列舉了要图片負責的事務之後毋敢不善毋敢不善也都是要求被命者將他所管理的職事做得很完善的意思。

前面引過的《書·費誓》魯侯要求戰士們做好戰前準備的那段話也用到毋敢不善[一(五)],他在那段話的最後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毋)敢不善,意思就是必須將修整兵器的工作做得很完善。修繕應該就是在要求人把器物等東西修整好的場合所使用的字派生出來的一個詞。

上文中解釋毋敢不善時屢次用到完善”“妥善之語,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我們今天尚在使用的完善”“妥善之語中的,其意義都可溯源到當把事做得很好講的

(三)此類字後加表示範圍的字介賓短語的用法

不帶賓語的有一種在其後加一個表示範圍的字介賓短語的用法,應該在這裏舉例明一下。

1)《左傳·襄公十九年》:鄭公孫蠆卒,赴於。大夫范宣子言於侯,以其善於伐秦也。杜預注:十四年,伐秦,子蟜見諸侯師而勸之濟涇。[83]善於伐秦意思是公孫蠆在伐秦之役中做得很好,有重大功勞。

2)《左傳·昭公五年》:公如,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爲?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女叔齊回答是儀也,不可謂禮。他指出,魯侯對國家大事處理得很糟糕,災禍將及其身還不知憂恤,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我們在前面講直接以事物名稱爲賓語的時候,曾舉過善禮的用例,侯所善於禮似乎可以看作在善禮之間插入的加語氣的形式,但是,侯所稱贊的只是昭公在郊勞”“贈賄等儀式上合乎禮節的一些行爲,參照上例善於伐秦之語,應該還是把於禮看作指示範圍的介賓短語比較妥當。

3)《禮記·少儀》:問品味,曰:子亟食於某乎?問道藝,曰:子習於某乎?子善於某乎?’”鄭玄注謂:道,三德三行也。藝,六藝。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不同意鄭注,他愚謂道藝,謂六藝也。《周禮·鄉大夫》: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德謂六德,行謂六行,道藝謂六藝,此鄉大夫之三物。道藝人容有能否,故須問;若德、行,則不當問矣。或稱,或稱,博異言也。[84]所言甚爲有理。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中·問道藝》意見略同,論證更爲精詳。王氏嫻於道藝謂之習,工於道藝謂之善,皆指一事而言。[85]善於某就是詢問是否能在六藝的某一項的範圍做得很好。王引之把釋爲,近人翻譯《禮記》時或譯此字爲擅長[86]都是合乎文意的。

(四)與加表示範圍的字介賓短語的用法相近的

應該指出,也有帶指示範圍的介賓短語的用法,例如:

1)《孔子家語·辨樂》:孔子學琴於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爲官,然能於琴。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事亦見《史記·孔子世家》)於琴已習這句話可以明顯地看出,於琴是指示範圍的介賓短語。

2)《·權謀》:知命知事而能於權謀者,必察誠詐之原而以處身焉。

3)《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由宋國執政大臣向戌促成的、楚等國的第二次弭兵之會在宋的國都召開,楚帥令尹子木想在盟會上提出、楚之從交相見的要求,請向戌向帥趙文子轉達此意。趙文子回應、楚、齊、秦,匹也。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於敝邑,寡君敢不固請於齊?當時,齊是的與國,秦是楚的與國,但、楚、齊、秦四國地位相當,之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意思就是説晋國不能對齊國做到的事(指晋君不能使齊君朝楚),也就是楚國不能對秦國做到的事(指楚君不能使秦君朝晋),這就是子木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從上面所講的又一種”“用法相近的實例,可以進一步看清楚在詞義上的密切關係。

(五)稱贊別人把某事做得很好的單用的

稱贊別人把某事做得很好,也往往説。例如:

1)《孫子·軍形》篇: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87]……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88]戰勝而天下曰善一句的上下文看,天下曰善顯然是天下人都稱贊取勝者用兵用得很好、打仗打得很好的意思。《孫子》一書强調真正善於取勝的人,並非單靠在戰場上打仗打得好,而是能創造利用戰場之外的各種爲取勝所需要的條件,以保證戰爭的勝利。眾人通常只注意到打仗是否打得好,如果取得勝利靠的是一般人都看得到的在戰場上打仗打得好的優勢,那就不是真正的善者。所以孫子在這裏要説戰勝而天下曰善並非真正的善者。關於善者之義,後面還要專門討論[參看三(一)]

2)《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善哉應該理解爲説得好!

3)《論語·顏淵》: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善哉問就是稱贊樊遲這個問題提得好。楊伯峻《論語譯注》譯善哉問問得好![89]很傳神。

4)《孟子·梁惠王下》記孟子勸齊宣王行王政,爲他講述了文王所行的王政,王曰:善哉言乎’”宣王所説的善哉是稱贊孟子的話講得好。孟子接著説王如善之,則何爲不行,這個是意動用法。王如善之的意思可以理解爲王如果認爲我的話説得好

5)《禮記·檀弓上》:孔子在衛,有送葬者,而夫子觀之,曰:善哉爲喪乎!足以爲法矣。小子識之。子貢曰:夫子何善爾(按:一般訓此[90]曰: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孔子認爲他所見的喪事辦得很好,所以稱贊説善哉爲喪乎。子貢説夫子何善爾也,是問孔子爲什麼認爲這場喪事辦得很好。子貢講的可以看作的意動用法。

6)《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孟(趙文子)在鄭人招待他的宴會上稱贊子展賦詩賦得好也用善哉之語。

7)《晏子春秋·外篇》晏子没左右諛弦章諫景公賜之魚第十八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唱善,義近於現在所説的喝彩,表示對齊景公射術的贊美。

這種往往被人簡單地理解爲,我們認爲不够確切。

(六)此類字用於説明事物的情狀、作用的例子

前面所舉不帶賓語的都是就人的品質行事而言的,在古書中也有用這種字來説事物的情狀、作用的。例如:

1)《詩·小雅·甫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終善且有就是既善且多的意思,指田中的禾長得很好,禾長得很好跟人把事做得很好相類。

2)《黃帝内經·素問·玉機真藏論第十九》:帝曰:然而脾善、惡可得見之乎?’”脾之善、惡應指脾的作用好不好,也就是正常不正常[91]。脾的善、惡跟人做事的善與不善有相似之處。

3)《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朱熹《集注》説:美者,聲、容之盛。[92]可取。《韶》爲贊揚虞舜的樂舞,《武》爲贊揚武王的樂舞,説解《論語》者多以舜以聖德得天下、武王以殺伐定天下來解釋《韶》之盡善、《武》之未盡善[93]。我們認爲,孔子的原意似是説《韶》充分發揮了音樂的教化功能,《武》則未然。樂舞的教化功能發揮得好或不好,與人做事做得好或不好相類。

4)郭店《語叢一》簡16有美有膳(善)四字,此語不像見於《語叢一》的有天有命,有物有名等語那樣比較容易理解,劉釗《郭店楚簡校釋》在對此句的解釋中引《荀子·樂論》故樂行而志清,禮脩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作爲典籍中美善連稱的例子[94],很有啟發性。我們懷疑有美有膳(善)也許確是就樂而言的(《語叢一》中頗有提及”“之處)有美有膳(善)之語可能就來自上引孔子的話,意思是樂有了”“調等的美,才能很好地發揮它的教化作用。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説:古賢文之美善可甘,非徒器中之物也,讀觀有益,非徒膳食有補也。”“”“應分指文章的寫作技術和教化作用這兩方面,可以參看。

5)《禮記·樂記》:然則先王之爲樂也,以法治也,則行象德(鄭玄注:行象德,民之行順君之德也[95]矣。”“就是説樂的教化作用發揮得好。王文錦將此字譯爲成績良好[96]其義近是。

6)《孝經·廣要道章》: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意思是説:要移風易俗,没有能比樂更好地發揮作用的了。其他三句也應如此理解。一般把莫善於……”理解爲没有比……更好的了當然也是可以的,我們所以要這樣説,是爲了追溯其較原始的意義。

7)郭店《語叢四》簡2425一言之善,足以終世;三世之福(富),不足以出亡。這兩句的意思大概是説:一句話起了好作用,够你受用一輩子;三世積累起來的財富,還不够你一旦出亡他國所需的費用。是指起了好作用。

有時也有究竟是就人的行爲而言還是就事物的情狀而言頗難確定的情況,例如《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在解釋《春秋》經初税畝之文時認爲,在實行初税畝制之前,本用有私田、公田之分的井田之法,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種植(即稼穡之稼)禾稼兩義,此處的有人理解爲禾稼[97],那麼,稼不善就像上引《小雅·甫田》終善且有一樣,是指穀物生長得不好。但我們傾向於以此稼穡稼不善就是莊稼種得不好的意思。莊稼種得不好在把事做得不好這一意義的範圍之内。

(七)字用來指能力强的、能把事做得很好的人

清華簡《子產》篇記述子產的美政,説他能用聖(簡23。其上文已出現過由善之語,整理者訓[98],可從。此文以對舉,應指聰明通達的人,則指能力强的、能把事做得很好的人;與二(一)例(2)舉《凱風》母氏聖善之語可以相互印證。古代從事冶鑄工作的人就可以稱爲,生得美好的人就可以稱爲,將能把事情做得很好的人、能力强的人就稱爲,情況與此相似。

《論語·爲政》記孔子答季康子之語有而教不能,則勸句,同書《子張》記子張之語有君子尊賢而容衆,嘉而矜不能句,兩句皆以不能對舉,善者不能不能者,這種當然也應理解爲有能力的人能幹的人。但有很多講《論語》的人似認爲這兩個就是後世一般用來指人的道德好的,對其含義不加深究。孫欽善《論語新注》把舉善而教不能句譯爲舉用賢能之人,同時教育無能之人[99],把嘉善而矜不能句譯爲贊許有能耐的善人又同情無能之人[100],對兩處字的翻譯中都出現了字,但他對字基本意義的理解應該還是與前面所説的很多人相同的。《子張》篇翻譯中把譯成有能耐的善人,可見在他的認識中,善人就是道德好的人,道德好的人既有有能耐的,也有缺乏能耐的,《子張》篇的不能相對,應該指善人中有能耐的那些人。他把《爲政》的譯成賢能,顯然主要是以的,只是由於此不能對舉,所以在字後面加上了字,所謂賢能之人,應該與有能耐的善人義近。楊朝明《論語詮解》把嘉善而矜不能譯爲褒獎有能力的也要憐惜没能耐的[101],把此處的譯爲有能力的,這是很不錯的;但他把舉善而教不能譯爲舉用善人,教育能力稍差的人[102],只在字後面加了一個字,似乎他對這種字的意義並未切實掌握。在《論語》的各種注釋中還有一些與前舉孫氏《新注》類似的情況,我們就不詳加辨析了。

王叔岷《史記斠證》在《平津侯主父列傳》所引擧善而教不能則勸句下説:案善與不能對言,能猶善也。《萬石列傳》:有姊能鼓琴。《御覽》五一七引能作善,即能、善同義之證。擧善而教不能,猶言擧善以教不善耳。《論語》注疏諸家,皆未得能字之義。[103]此外,《斠證》還在《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句下説案能猶善也,所舉”“互作例除上條已舉者外,又舉《吕氏春秋·蕩兵》篇(引者按:此字傳本皆作,王氏據高誘注改爲,不妥[104]用之則爲福,不能用之則爲禍、《亢倉子·兵道》篇之例[105]。《斠證》又在《平原君虞卿列傳》秦雖善攻,不能取六縣。趙雖不能守,終不失六城、《淮陰侯列傳》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不能爲對文之句下,也説了能、善同義的話[106]

今按,在上古漢語中,”“確有不少意義很相近的用法[參看一(四)],但王氏似乎認爲這種用法的完全同義,則是大有問題的。上文已經講過,雖然有意義很相近的用法,但它們所表示的能的程度還是有輕重之別的。很能的意思,不加狀語的字雖然有時也可以表示較高程度的能,如前引朱熹《集注》有能,尤其明顯的是至晚在唐宋時代就已出現、到今天還在使用的能人一詞中的,又如能歌善舞一類格式中與爲對文的字,但多數字表示的是一般程度的能,有時也可以單用字來表示僅能勉强能够的意思。既然”“有意義很相近的用法,有時出現二者互爲異文的情況是不足爲怪的,並不能用作”“完全同義的證據。以”“對文來證明二者同義,更不可取。王氏所解釋的《平原君虞卿列傳》秦雖善攻,不能取六縣,是長平之戰後虞卿勸諫趙王不要割六縣以求和於秦之語中的一句,意思是説秦人雖然善於進攻,還不能攻取這六個縣,這句話絶不能説成秦雖善攻,不善取六縣。他所解釋的《淮陰侯列傳》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是韓信的話,韓信的原意是要突出高祖不會帶兵、卻能把帶兵的大將統帥得很好的特點,將上一小句的不能改爲不善,其意就成了陛下不擅長帶兵,這樣韓信的話原來所有的强烈的對比語氣就削弱了。舉善而教不能句前用後用不能,也是爲了强調所者與所者的水平的差異。王氏没有像很多人那樣把舉善而教不能理解爲道德好的意思,而把它的意義跟聯繫起來,這一點是應該肯定的;但他認爲能、善同義,説與爲對文的不能”“猶善也,則是不妥當的。

三、善者善人及一些有關問題

(一)善者的常見用法

1.

上面舉了單用一個字來指能幹的人、能把事做得很好的人的例子,古書中屢見的指人的善者一詞中的多數也是表示能幹(能力强)”“能把事做得很好(從古書用例看往往指在某一方面能把事做得很好)這類意思的。

古兵書中多見善者

1)銀雀山漢簡《孫子·形》篇(乙本。《形》篇傳本篇名作《軍形》)善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簡3738),整理者注:故善者,十一家本作故善戰者。[107]

2)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篇: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引者按:即其上文所説的賞罰權勢謀詐),皆善者所用,而夫子曰非其急者也,然則其急者何也?整理者注:古兵書多稱善戰者爲善者。《六韜·豹韜·敵武》:善者以勝,不善者以亡。(引者按:《尉繚子·權守》亦有善者之語,此外如《管子·兵法》、《淮南子·兵略》等也用善者之語)今本《孫子》中之善戰者,銀雀山竹簡本《孫子》多作善者[108]按:竹簡本《孫子》中的善者傳本偶有作善用兵者的,如《形》篇(甲本)善者修道〔而保〕法中的善者[109]

3)《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收有佚兵書《善者》篇,篇中善者屢見,整理者注:善者,指善用兵者。[110]善戰者”“善用兵者之語已見於簡本《孫子》善戰者三見,分見《勢》——即傳本《兵勢》、《實虚》——即傳本《虚實》、《九地》三篇,傳本前兩處同簡本,最後一處作善用兵者善用兵者一見,見相當於傳本《謀攻》之篇,傳本文同)善者,似乎也可以認爲是善戰者”“善用兵者的省稱,但我們前面在討論《孫子·軍形》篇中戰勝而天下曰善句的時候,已經指出《孫子》認爲主要靠打仗打得好、用兵用得好來取勝的人並非真正高明、有才能的人,也就是並非真正的善戰者”“善用兵者。《孫子》簡本多説善者而不大説善戰者”“善用兵者,也可能與此有關。

古書中有些善者指善於爲政治國者,如:

1)郭店《尊德義》簡2728善者民必富,富未必和,不和不安,不安不樂。善者民必衆,衆未必治,不治不順,不順不平。

2)《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牽之以利。能利害者,財多而過寡矣。……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

3)《禮記·大學》:小人之使爲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前文引過的《孟子·盡心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見一(一)]這種善者也可以説就是善政者,當然,究竟怎樣的爲政者可以算善政者,在不同情況下可以有不同標準。上面舉過的《子產》篇由善[見二(七)]主要也應指善於爲政者。

《韓非子·内儲説上》:韓昭侯曰:吹竽者眾,吾無以知其善者田嚴對曰:一一而聽之。此文的善者指擅長吹竽的人。

《吕氏春秋·察賢》:今夫塞(簺)者,勇力、時日、卜筮、禱祠無事焉,善者必勝。此文的善者指擅長博簺的人。

先秦漢語中還有些指人的善者的意義與上述善者有所不同,我們將在後面討論[見三(三)]

2.

還應指出,善者既可以指人之善者,也可以指事物(包括有生命的事物)之善者,甚至還可以兼指二者。

1)《管子·小匡》:管子對曰:修舊法,擇其善者,舉而嚴用之(《小匡》篇的内容大部分亦見於《國語·齊語》,此句字《齊語》作,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上·業叙也》認爲《齊語》的當訓爲次叙。[111]今按:嚴、業的上古音有嚴格的陽入對轉關係,究竟是音訛爲,還是音訛爲,有待研究),慈於民,予無財,寬政役,敬百姓,則國富而民安矣。《荀子·王霸》:循其舊法,擇其善者而明用之,足以順服好利之人矣。《小匡》修舊法,擇其善者,舉而嚴用之,《王霸》循其舊法,擇其善者而明用之二句義極近(蕭旭認爲《小匡》之應爲之誤字[112]善者皆指舊法之適用者。

2)《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爲。此語是一段話的末二句,這段話有一些不大容易講通的地方,但善者不是指人之善者,而是指言語和行爲的善者,屬於事物之善者的範圍,則是很明白的。言之善者”“行之善者有可能就指能起好作用的”“

3)《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就指同行者做得好的地方,不善者就指那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楊伯峻把善者不善者翻譯爲優點缺點[113],可參考。這裏的善者不善者可以具體理解爲同行者言行舉止等各方面的長處和短處。同篇: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個不善既可以理解爲做得不好的事[後面會講到,善事”“不善之事在古漢語裏可以就説成不善,參看四(一)],也可以理解爲與上引的不善者同義,指各種做得不好的地方,楊伯峻將這個不善也譯爲缺點[114]

4)《論語·述而》: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善者就指所聞之言中説得好的。

5)《黃帝内經·素問·玉機真藏論第十九》:帝曰:然而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問語中的善、惡前面講指事物的字時已經解釋過[見二(六)],歧伯所説的善者就是指脾起好(正常)作用時的情況,惡者就是指脾起不好(不正常)作用時的情況。從岐伯接著説的那些話來看,他是根據脈象來判斷脾起不好(不正常)作用時產生的情況的。

6)《左傳·隱公六年》:周任有言曰:爲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陸德明《經典釋文》:信如字,一音申。[115]《左傳會箋》同意讀之説,並謂:“‘善者指五穀,《爾雅·釋詁》穀,善也,故謂五穀曰善者。不曰而曰善者者,躡上文字也,是用字之巧。[116]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解釋説:信同伸。善者,意義雙關,既指嘉穀,又指善人、善政、善事。[117]今按:楊氏的意見是有道理的。原文本以妨礙穀物生長的雜草來比喻對國家有害的人,所謂善者兼指嘉穀和我們下面就要講到的與惡人”“暴人等相對的善人”“善者,既可以理解爲才德具備的治國理政之人,也可以理解爲泛指爲人好的人[參看三(二)下面的有關文字]

後面講單用的可以指善事時會指出,作定語用的往往可以理解爲有正確的,對人有益、有用一類意思[見三(二)]善者指嘉穀時,其字的具體含義就可以理解爲對人有益、有用。

(二)善人含義的演變過程

1.

現在我們來討論出現時代相當早而含義的演變頗爲複雜的善人一語。

目前看到的善人的最早用例是如下兩條:

1)《詩·大雅·板》:天之方懠,無爲夸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尸。《詩序》説:《板》,斥厲王也。高亨《詩經今注》撮述此篇大意説:這是周王朝一個大臣所作的諷刺詩,諷刺掌權者荒淫昏憒,邪僻驕妄,使人民陷於災難,同時也諷刺了周王。[118]威儀卒迷,善人載尸兩句,鄭箋解釋説:君臣之威儀盡迷亂,賢人君子則如尸(引者按:古人稱祭祀時代表受祭者的人爲尸,他是不言不語的,參看孔氏《正義》)矣。孔穎達《正義》:君既爲惡,臣又從之,則上下威儀盡迷亂矣。其善人君子則如尸然,不復言語矣。[119]

2)《論語·堯曰》:周有大賚,善人是富。[120]朱熹《集注》:此以下述武王事。賚,予也。武王克商,大賚於四海,見周書《武成》篇(按:朱熹所據爲僞古文《尚書》。不過,武王克商以後大行封賞之事是古書中普遍記載的)。此言其所富者皆善人也。《詩序》云《賚》……所以錫予善人,蓋本於此。[121]朱熹以此二句所述爲武王克商後大行封賞之事當是正確的,此二句一般都認爲是《堯曰》所引古語,其時代即使早不到武王當時,也不會出現得很晚,很有可能在西周時代已有此語。

我們認爲,這兩處善人其義當與前面所引的那些善者相類。《板》的善人應該是指有能力做好治國理政之事的那些大臣,在厲王的亂政下,這些人無法發揮作用。《堯曰》的善人當指有能力的、在武王克商中立有功勞的那些人。

但是,在《左傳》《國語》中出現的很多善人則明顯地指才能與品德兼備之人:

3)《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主晋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遂隱而死。晋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爲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4)《左傳·文公六年》記秦穆公死,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爲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爲之賦《黃鳥》。君子曰:秦穆之不爲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詒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詩》曰: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善人之謂,若之何奪之?

5)《左傳·宣公十六年》:春,晋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三月,獻狄俘。晋侯請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爲大傅。於是晋國之盜逃奔于秦。羊舌職曰:吾聞之:禹稱(杜注:稱,舉也)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

6)《左傳·成公十五年》:晋三郤害伯宗,譖而殺之,及欒弗忌。伯州犁奔楚。韓獻子曰:郤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紀也,而驟絶之,不亡何待。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難。

7)《左傳·成公十六年》:晋人執季文子于苕丘。公還,待于鄆,使子叔聲伯請季孫于晋。……范文子謂欒武子曰:季孫於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子叔嬰齊奉君命無私,謀國家不貳,圖其身不忘其君。若虚其請,是棄善人也,子其圖之。乃許魯平,赦季孫。

8)《左傳·昭公五年》:鄭罕虎(按:罕虎即子皮,已見襄公三十年《傳》)如齊,娶於子尾氏。晏子驟見之。陳桓子問其故。對曰:能用善人,民之主也。杜預在此文末注曰:謂授子産政。[按:事見襄公三十年《傳》。我們在講可以用在要對方把某事做得很好的場合時已引過有關《傳》文,見一(五)例(3)]

9)《左傳·昭公六年》:韓宣子之適楚也,楚人弗逆,公子棄疾及晋竟,晋侯將亦弗逆。叔向曰:楚辟我衷,若何效辟?詩曰:爾之教矣,民胥效矣。從我而已,焉用效人之辟。書曰:聖作則。(杜預注:逸書。則,法也)無寧以善人爲則,而則人之辟乎?匹夫爲善,民猶則之,況國君乎。

10)《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善爲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賞僭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善人。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與其失善,寧其利淫。無善人,則國從之。詩曰: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善人之謂也。故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懼失善也。……

11)《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君子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

12)《國語·晋語四》:(重耳)過衛,衛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禮焉。甯莊子言於公曰:夫禮,國之紀也;親,民之結也;善,德之建也。國無紀不可以終,民無結不可以固,德無建不可以立。此三者,君之所慎也。今君棄之,無乃不可乎!晋公子,善人也,而衛親也。君不禮焉,棄三德矣。臣故云君其圖之。……’

13)《國語·晋語八》記魯昭公元年,諸侯在東虢會盟,重溫襄公二十七年在宋舉行的弭兵之會。魯叔孫豹與會,盟會尚未結束,魯人即背盟伐莒,楚令尹圍主張將叔孫豹殺死。晋樂王鮒向叔孫豹索要賄賂,叔孫豹不予。趙文子勸叔孫豹逃跑,叔孫豹對曰:豹也受命於君,以從諸侯之盟,爲社稷也。若魯有罪,而受盟者逃,必不免,是吾出而危之也。若爲諸侯戮者,魯誅盡矣,必不加師,請爲戮也。夫戮出於身實難,自他及之何害?苟可以安君利國,美惡一也。’”“文子將請之於楚,樂王鮒曰:諸侯有盟,未退而魯背之,安用齊盟?縱不能討,又免其受盟者,晋何以爲盟主矣?必殺叔孫豹。文子曰:有人不難以死安利其國,可無愛乎!若皆恤國如是,則大不喪威,而小不見陵矣。若是道也果,可以教訓,何敗國之有!吾聞之曰: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惡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必免叔孫。

14)《國語·楚語上》: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辭曰:臣不才,無能益焉。王曰:賴子之善,善之也。對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將至;若不欲善,善則不用。故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觀,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豈不欲其善,不能故也。

例(3)所説的介之推跟隨晋公子重耳(後來的晋文公)在外顛沛流亡多年,重耳最後歸國繼承君位,其中當然有介之推的功勞,但他卻口不言禄,退隱而死,品德很高,所以晋文公認爲他是應該表揚的善人

例(4)所引的《黃鳥》詩見於《詩經·秦風》,詩中説子車氏三兄弟是百夫之特(鄭箋:百夫之中最雄俊也)百夫之防(鄭箋:防猶當也,言此一人當百夫)百夫之禦(鄭箋:禦,當也),可知三良是有極高能力的勇力之士,穆公生前他們一定是忠心耿耿,把保衛穆公的工作做得非常好的,所以以三良殉穆公,要他們在地下繼續保護穆公。像三良這樣德才具備的傑出勇士,在國家有危難的時候無疑能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所以君子認爲使三良殉葬是奪走了能影響國家興亡的善人

例(5)中被羊舌職説成善人的士會是一位才德具備的爲政者,他執晋國之政後,晋國之盜逃奔于秦,顯然是懼怕在他治下會受到懲處。羊舌職的評論中有善人在上,則國無幸民一語,説的也是同樣的道理。羊舌職所引禹稱善人,不善人遠之語,與《論語·顏淵》所記子夏之語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所説之事相類[122],禹所稱舉的善人應該就是皋陶(傳説皋陶也是禹臣)、伊尹那樣才德具備的爲政者,不善人就相當於子夏所説的不仁者,可見這裏與善人相對的不善人主要是就其品德不好而言的,這從反面反映出這裏的善人一定是指不但有才能而且品德也很好的人的。不過,羊舌職以其所聞禹稱善人,不善人遠之語來與士會將中軍,且爲大傅。於是晋國之盜逃奔于秦的現象相比照,並不很合適,因爲他所引之語中的不善人顯然是指從事政治的那些不善人,盜賊的身份與他們並不相同;不過,在品德壞這一點上,他們是相類的。

例(6)説伯宗在晋國朝廷上持正不阿,不顧個人安危,而好直言,終於因此而被殺。《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衛靈公》篇: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微子》篇:柳下惠爲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可見是爲政、從政者極爲重要的一種品德,韓獻子稱贊伯宗是可以爲天地之紀善人,是有道理的。

例(7)中范文子對魯季文子和子叔嬰齊的評論主要贊揚了他們忠而無私的品德。

例(8)的善人指鄭國承接子皮任執政的子產。子產是公認的才德具備的人。孔子對子產評價很高,《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憲問》: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他應該像晏子一樣,也是把子產看作善人的。

例(9)中叔向所説的善人指其行爲可以爲法的爲政者,他們顯然也是才德具備的。匹夫爲善應指善事,以善事的例子詳後[四(一)]

例(10)以善人淫人對言,而且説無善人,則國從之善人也應指爲政、從政者中那些才德具備的人。以善人淫人對舉,跟例(5)羊舌職所聞之語以善人不善人對舉一樣,突出了善人的品德這一方面。此例中有兩次説到失善都指善人

例(11君子之言以善人淫人對舉,與例(10)同。

例(12)甯莊子稱重耳爲善人當是由於他認爲從重耳各方面的表現看,他是一個才德具備的人材。善,德之建也句韋昭注:建,立也。言能善善,所以立德。[123]所謂善善應是能善待善人之義。韋昭注所以這樣説,當是由於甯莊子這段話是爲了勸衛文公善待重耳而説的緣故。甯莊子所説的禮,國之紀也;親,民之結也;善,德之建也不知是否有所據,從其下文體會,他應該是用來指善人的;但如果他是有所據的,善,德之建也的原意似乎可以理解爲要立德,就必須有較高的才能

例(13)所記之事亦見《左傳·昭公元年》,那裏還記有趙文子爲叔孫豹向楚人求情時所説的一段話:魯雖有罪,其執事不辟難,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勸左右可也。若子之群吏處不辟汙,出不逃難,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汙而不治,難而不守,所由來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誰從之?魯叔孫豹可謂能矣,請免之以靖能者。由《國語》《左傳》這兩處的記載可以清楚地看出,趙文子認爲魯國大夫叔孫豹是一位才德具備、可以取法的善人。趙文子評價叔孫豹行爲的那些話明顯地反映出,古代的賢人是非常重視與品德密切結合在一起的那種才能的。他所引成語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惡人在位,不去亦不祥,以善人惡人相對,上舉例(10)、(11)以善人淫人相對,情況相類。

例(14)中,士亹所説的善人當然也是才德具備、可以爲太子之傅的人。此段引文中莊王與士亹所説的話裏單用的字共有七個,其中善則不用,從與其相對的上文中的善人將至來看,即指善人,情況與例(10失善相同。《禮記·大學》楚書曰:楚國無以爲寶,惟善以爲寶。’”亦指善人(朱熹《大學集注》注此句曰言不寶金玉而寶善人也)。《大學》又説: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不善即指不善人,上引例(5)即有不善人遠矣,可參照。指才德兼備的善人不善與之同義。其他字的具體含義將在後文關於爲人好”“做好人一類意義的討論中談到[見三(四)]

《論語》中五次説到善人,除上文已舉的例(2)《堯曰》所記古語中的一例外,其他四例如下:

15)《論語·述而》: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爲有,虚而爲盈,約而爲泰,難乎有恒矣。

16)《論語·先進》: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於室。

17)《論語·子路》: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18)《論語·子路》: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一般都認爲善人是就道德而言的,《辭源》《漢語大詞典》善人條第一個義項就是有道德的人,所舉第一條書證都是我們上引的《論語·述而》那一條。其實,《論語》的善人也應該是指才德具備的人,而且像上舉《左傳》《國語》中的很多善人一樣,指的是爲政、從政的善人[124]。《子路》篇所説的爲邦”“教民善人,顯然是爲政者。上引《述而》篇文是緊接在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章之後的,前人多將這兩章放在一起解釋,可從。《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評論自己的話説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雍也》篇記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禮記·中庸》篇記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爲聖人,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比他所推崇的更高的境界,他認爲自己够不上,大概只有堯、舜之類的聖王才够得上聖人的標準。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意思應該是説:能稱爲聖人的君主,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像個君子的,就很可以了。孔子的這句話如果只是就爲人的品德高低而説的,那在下句的君子之下就不必再加字了。接著的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意思應該是説:能稱爲善人的爲政者,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做事持之以恒的,就很可以了。《子路》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按:的用法近。説善夫是肯定南人的話説得好,參看二(五)]’”無論想做好什麼事情,有恒都是必須的條件,爲政當然也如此,所以下句説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子張問善人之道善人也應該指爲政的善人字的道理,方法一類意義本是由道路的意義引申出來的,孔子的答語就以行路的情況來作比喻,皇侃《義疏》解釋不踐迹,亦不入於室句説:踐,循也。迹,舊迹也。言善人之道亦當别宜創建善事,不得唯依循前人舊迹而已。又雖有創立,而未必使能入聖人奥室也。[125]大意可從。不踐迹當指不遵循一般的世俗的做法,像子產堅持自己正確的主張,不毀鄉校(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作丘賦[見《左傳·昭公四年》,詳四(一)例(1)],就是不踐迹的表現。亦不入於室與《先進》篇孔子評論子路所説的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未入於室句義近,在此當指爲政的善人還達不到上引《述而》章之前一章所説的聖人的境界。需要説明的是,我們説孔子認爲大概只有堯、舜之類的聖王才够得上聖人的標準,並以爲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的意思是説當世没有够得上稱聖人的君主,都是就事論事的,毫無孔子認爲只有君主中才智品德都極高的人才能稱聖人的意思。

孔子把聖人當作才智與品德最高的理想人物,君子善人都是比聖人低一等的才德很高的人物,邢昺《論語疏》把《述而》篇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句的善人就解釋爲君子(我們認爲孔子所説的善人似專指爲政者中的善人君子指稱的範圍比較廣泛)善人本指能幹的人,到春秋時代產生了指才能與品德兼備之人(一般指統治階層中才德兼備之人)的含義。君子本指貴族階層的男子,到春秋時代產生了指統治階層中才德兼備之人的含義[126]聖人本指聰明的人,到春秋時代逐漸演變出了指才德最高的理想人物的含義[127]。三者的情況有類似之處。張毅在討論君子的用法時根據《左傳》所記時人口中的君子指出在春秋中期至孔子出生的一百多年中,貴族政治家中已有根據政治才幹德性兩方面的標準來判斷他人是否君子的風氣,並指出與孔子所説的君子相比,他們的標準比較偏重於政治才幹方面,而孔子則比較偏重於德性方面[128]。其説可信。

指能幹之人的善人和指聰明通達之人的聖人在治國理政等方面都是很需要的,所以清華簡《子產》篇稱贊子產能由善用聖[見二(七)]。聰明通達的人往往能高瞻遠矚,籌劃全局,他們受重視的程度通常無疑要高於能幹的人。就在春秋時代,尤其是在賢人哲人一類人中,出現了在評論人物時很注重其品德的風氣,我們上面引過的《左傳》《國語》中評論善人的那些話明顯地反映了這種現象。他們要求有很强能力的人同時也要有很高的品德,因此善人就有了德才具備之人的含義。善人含義的這種演變跟學者們已經指出的君子含義的演變情況顯然很相似。在上面所説的春秋時代評論人物的那種風氣之下,人們要求聖人所應有的品德無疑要比善人”“君子更高,這從下面所引的兩段《左傳》之文就可以看出來。

《襄公二十九年》記吴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見舞韶濩(杜注:殷湯樂)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杜注:慚於始伐)’”。季札在評論商湯的樂舞時稱湯爲聖人,但因他不是像傳説中的舜、禹那樣以禪讓得天下,而開始以征伐取天下,認爲他猶有慚德,也就是説他的品德尚有不足之處,這跟孔子認爲武王的樂舞《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其意相類[129],可見季札對聖人尤其是作爲君主的聖人的品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是很難達到的,所以他又加了一句聖人之難也

《昭公七年》: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臧孫紇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没,必屬説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孟僖子以孔子祖先弗父何、正考父爲聖人有明德者,周人所謂明德,不能就按照字面理解爲顯明的品德,明德跟所謂懿德相類,也是指一種高級的品德,而二者的具體性質又有所區別。我們將在《説道德》一文中加以討論。弗父何、正考父是並非帝王的一般聖人,説他們是聖人有明德者並不意味著一般聖人就没有好的品德,只是强調他們有超於一般聖人的品德[130]。對聖人中品德特別突出的人的推崇,也説明當時人對聖人的品德是很重視的。

《國語》中説到聖人時對他們都是非常推崇的,而且有時也明確講到他們的品德,如:《國語·周語中》晋既克楚於鄢使郤至告慶於周(按:晋克楚於鄢事在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年)記有單襄公的一段話,他在强調對人不可采取居上陵下的態度時就説聖人貴讓。《國語·周語下》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事在鲁昭公十八年,前573年)記單穆公説民不從令是在上者之患,故聖人樹德於民以除之

張毅根據《左傳》的資料認爲君子一語被加上道德方面的含義是春秋中期以後的事。《左傳》《國語》中爲我們所引的講善人聖人的資料,没有早於魯僖公晚期的,大部分都在成公、襄公以後,其時代也可以説在春秋中期以後。這當然不能説明論人時重視品德的風氣是從春秋中期開始的,但似可説明這種風氣的盛行是開始於春秋中期的。

在春秋時代崇尚聖人的才智、品德的氣氛下,孔子把具有他心目中的最高人格的人稱爲聖人是相當自然的。老子與孔子在思想上彼此是對立面,但《老子》書中也把具有他心目中的最高人格的人稱爲聖人,只不過老子的聖人是最能體認他所崇尚的作爲宇宙本原的的精神並全心全意想使整個人類社會變得合於的精神的人[131],孔子的聖人則是最能體現並推行他所崇尚的仁義之道的人。《老子》中也有善人,見於27章和62章。27章的善人情況比較特殊,將在後面講《老子》字的部分中另加討論。62章的善人據文意應該是指下聖人一等的體道、行道者的。[參看六]。所以,如果撇開由於思想立場的不同而產生的意涵上的差異,《老子》中聖人”“善人的用法與春秋晚期以後古書中聖人”“善人常見的用法是相當一致的。

19)《墨子·非命中》:夫有命者(引者按:指持有命之説的人),不志(按當從下篇讀爲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孫詒讓《間詁》在《非攻下》意亡……”句下注云:意與抑同,亡與無同,皆詞也)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也?後文將慎言知行上有以規諫其君長,下有以教順其百姓列士、桀大夫作爲不言者的代表,將三代之暴王”“窮民”“僞民作爲有命者的代表。《非命下》有類似内容,開頭也説夫有命者,不識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其後文字與《非命中》頗有出入,未言持非命説的代表,講持有命説的代表時將窮民説成罷不肖之民。《墨子》中聖王多見,有時並與暴王對言。《非命》所説的聖、善人顯然指聖王”“列士、桀大夫這些才智、品德都很高的人。聖、善人應該是聖人”“善人的合稱。善人也是次於聖人一等的。但要注意的是,《墨子》應無以聖人專指聖王等聖明的君主、以善人列士、傑大夫等人的意思。《墨子·親士》: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爲天下器。按照字的一般用法看,聖人當指能治理天下的、有高度的才智和品德的賢能之人,至少不會是專指聖明的君主的。墨家學派稱其首領巨子聖人[132],對於墨子這位先師,更不用説是把他看作聖人的了,可見《墨子》是不會專門用聖人來稱呼聖王的。

20)《孟子·盡心下》也説到了善人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孟子》中還有一段與上引之文關係非常密切的文字,見《告子下》:魯欲使樂正子爲政。孟子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樂正子强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然則奚爲喜而不寐?’‘其爲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内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浩生不害問樂正子於孟子,應該也在魯欲使樂正子爲政的消息傳出之後。孟子稱樂正子爲善人,情況與春秋時人評爲政、從政者爲善人相似,但從他與公孫丑論樂正子的那段話來看,孟子對善人的理解顯然有他自己的特點。公孫丑問孟子樂正子是否、是否有知慮、是否多聞識,孟子皆曰,而説樂正子爲人也好善,可見他並不重視樂正子的智能,而重視他的好善,所以他説樂正子是善人一定也不是側重其才能而是側重其品德的。

孟子極其重仁義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郭店簡有《五行》篇[133],其所論者,就是《荀子·非十二子》中大加斥責的、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五行説。《五行》篇第二章説德之行五(引者按:據第一章,此五行即仁義禮智聖),和謂之德;四行(引者按:當指仁義禮智),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四行,和謂之善的意思大概是説仁義禮智具備並相互協調就達到了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當然就是善人了。孟子主張性善,其主要根據就是仁義禮智之(即所謂四端皆爲人性所固有(見《公孫丑上》《告子上》),把五行説又推進了一步。四行中最受孟子重視的顯然是仁義,在孟子的心目中,要達到善人的境界,最重要的條件應該就是真心信從仁義之道,他説樂正子好善、是善人,應該就是由於他認爲樂正子是真心信從仁義之道的。他回答浩生不害説可欲之謂善,朱熹《集注》: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惡者必可惡。其爲人也,可欲而不可惡,則可謂善人矣。[134]在孟子看來,真心講仁義的爲政者,當然是爲百姓所的。《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好善顯然指善人,即才能和品德都很高的賢人。朱熹《集注》在此章之末總括全章之意時説:言君當屈己以下賢,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勢若相反,而實則相成,蓋亦各盡其道而已。[135]大意可從[136]。當然,在孟子看來,只有像他這樣崇尚仁義之道的賢人才最值得賢王忘勢而禮待。

《孟子·盡心下》所記孟子回答浩生不害的話在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下接著還説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趙岐注解釋大而化之之謂聖之意爲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爲聖人[137]。孟子説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其確切意義雖然不大好解釋,但他也認爲善人的才德修養較聖人爲低,則是很明顯的。五行説中以仁義禮智四行和爲,加上以後才能謂之,並謂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也是高於的。《孟子》中提到過不少古代的聖人,而孔子則被他推崇爲自有生民以来未曾有過的大聖人(《公孫丑上》)

21)《莊子·胠篋》篇: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此文作者雖然對一般所謂聖人持諷刺態度,但從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之語看,這裏所説的善人也應指一般所謂才德具備之人。他以善人不善人對言,情況與上文例(5)羊舌職所引禹稱善人,不善人遠相類。此文善人也是次於聖人一等的。

在先秦子書中,還有一些可以理解爲指才德具備者的善人的用例,如:

22)《管子·小稱》:天下者無常亂,無常治,不善人在則亂,善人在則治,在於既善所以感之也。

23)《管子·君臣上》:……不言智能,而順事治,國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於聰明,而善人舉,奸僞誅,視聽者眾也。

24)《管子·四稱》:夷吾聞之於徐伯曰:昔者無道之臣……不與善人,唯其所事。……

25)《晏子春秋·内篇問上》景公問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對以六説章:公曰:請終問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曰:縵密不能、蔍苴不學者詘。……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

例(22)以善人不善人對舉,與前舉例(5)羊舌職所引禹稱善人,不善人遠相類。例(23)以善人奸僞對舉,與前舉以善人淫人惡人對舉的例子101113相類。這兩例的善人應該也是指才德具備之人。

例(24唯其所事句,舊注説人有曲而事己,與之交也,將其所事解釋爲曲而事己之人[138],從語法看似不妥當,疑當讀爲使其所使指爲無道之臣可驅使之人。善人其所使爲對文,情況跟以善人奸僞等對舉相似,其義應與上兩例所引《管子》中的善人義近。又疑與善人當讀爲舉善人,全句意謂不在君王面前舉薦有才德的人,而只舉薦他所能驅使的人。舊注對其所事的解釋雖然從語法上看有問題,但所説的意思其實跟我們的理解是相近的。此處下文還説到無道之臣倨敖不恭,不友善士遷損善士,捕(陶鴻慶讀爲援貨人(舊注以貨人財貨之人善人善士應該同義。《孟子·滕文公下》有薛居州,善士也之語,善士顯然指才德具備之士[詳三(二)2.,可以當作此篇善人”“善士應理解爲才德具備的旁證。

例(25)以善人惡人對舉,情況與上舉例(13)相類。

26)清華簡《趙簡子》記趙簡子初執政時,范獻子進諫曰:子始造於善,則善人至,不善人退;子始造於不善,則不善人至,善人退。(簡34)清華簡整理者釋造於善……[139],可從。子始造於善意即您若一開始就達到善的境地[關於這個的具體意義的説明見四(四)]。此文亦以善人不善人對言,情況與例(5)、例(21)相類,善人也應該指才德具備的人。

前面講過,當有才能講的可以用來指有才能的人,才德具備的善人也可以就稱爲。上文例(20)已經引過《孟子·盡心上》的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之語,其中的就指才德具備的善人。郭店《語叢一》有愛膳(善)之謂仁一句(簡92,有人引《文子·上仁》愛賢之謂仁與此對照[140]賢人愛善亦應指才德具備的善人,《論語·學而》有泛愛眾而親仁語,可以參看。

2.

善人相類的有善士”“善臣之語,附述於此。

先舉善士的用例。前面講善人時引過的《管子·四稱》篇在講無道之臣不與善人,唯其所事(使)之下緊接著説倨敖不恭,不友善士,下文又説無道之臣遷損善士,捕(陶鴻慶讀爲[141]援貨人(管子舊注解爲財貨之人,不知確否)。《孟子·滕文公下》指與孟子對話的宋臣戴不勝)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爲不善不善當指不善之事)?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爲善當指善事,參看四(一)]。《孟子·萬章下》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爲未足,又尚論古之人。《孟子·盡心上》晋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爲善士;《荀子·哀公》記孔子答哀公之語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選賢人善士托其身焉以爲己憂。從文意看,上舉諸例中的善士似皆指才德具備之士。

《莊子·徐無鬼》記管仲病重,齊桓公問管仲他死後是否可以讓鮑叔牙繼任,管仲對曰不可。其爲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此例善士似偏重於指品德好。

先秦文獻中的善臣之例我們只找到一條[142],上博簡《命》篇記葉公子高之語:吾聞古之善臣也,不以私惠私怨入於王門。(簡45從文意看,善臣應指才德具備的賢臣。

3.

在以君子稱品德、修養好的人的用法通行以後,以君子指貴族統治階層的用法仍然存在[143]。春秋時代重視聖人品德的風氣興起以後,字當聰明通達一類意思講的用法以及聖人(包括指聖人當聰明通達的人一類意思講的用法也都仍然存在[144]。在以善人稱才德具備之人的用法通行以後,似乎也還存在以善人(包括指善人指有能力、能幹的人的用法。我們注意到的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好善而不能擇人一例,以及見於清華簡《治邦之道》中的善人之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説之,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在擇人。吾子爲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前面講聖人時引過的季札觀樂一段話緊接在上引文之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在季札聘魯這一段只記了他跟叔孫穆子所説的這段話和觀樂之後的那些評論,以此顯示季札見識之高。杜注認爲此段文字爲昭四年豎牛作亂起本[145]。叔孫穆子愛其在外所生的私生子(即豎牛),任以家政,穆子病,豎牛隔絶他與外界的聯繫,將他活活餓死。杜注之所以這麼説,蓋因他認爲季札第一句話子其不得死乎就是預言穆子將爲豎牛餓死。其實季札初次與穆子見面就説子其不得死乎是不合理的,而且季札後面説吾子爲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應該是指他如果不能正確擇人以治理國政,就會遭到災禍,豎牛的身份也與此不合。疑其不得死乎五字是有人想將季札之言與豎牛之事相牽合而有意竄入的。子好善而不能擇人字應指善人,但用的是字的早期意義,指有能力的、能幹的人。好善而不能擇人意謂他不能選擇既有能力品德又好的人。這跟春秋時人認爲善人應該才德具備是完全一致的。

清華簡第八册有《治邦之道》篇,第九册有《治政之道》篇,《治政之道》篇整理者(李守奎)指出該篇與第八册的《治邦之道》編痕一致,文意貫通,應是首尾完整的一篇[146]。以下在没有必要的時候統稱兩篇爲《治》。《治》篇應是戰國早期的作品[147],此篇作者認爲爲君者不能耽於逸樂,應該掌握治道,搞好與百姓、四鄰的關係,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地位鞏固,國家安定。掌握治道的關鍵在於任用得人,”“有度,就是提拔任用有智能的有用之人,就是黜退無用甚至有害之人。《治》篇提到了黃帝,推崇他能通達天下之情,但從未提到堯舜,有一處把君臣關係比喻爲市賈之交易,這是與儒墨兩家截然不同的。

《治》篇中四次提到善人(皆出現在編在第八册中的《治邦之道》篇中)

1善人之欲達,亦若上之欲善人,侯亂正是御之。故求善人,必從7身始,詰其行,變其正……8

2故興善人,必熟問其行,安觀其貌,安聽其辭。既聞其辭,安小穀其事,以程其功。如可,以佐身相家。17

《治》篇中字屢見聖人一詞10),在討論此篇中善人的用法之前,有必要先來考察一下篇中字的用法。李守奎《清華簡〈治政之道〉的治政理念與文本的幾個問題》對《治》篇聖人的用法有所討論,他根據黃帝不出門檐以知四海之外,是鄉有聖人,必知之;是鄉有暴民,必知之。故天下之賢民皆興,而盜賊無所中朝立……”之文指出“‘聖人僅僅是鄉中與暴民相對應的賢民而已,是由四佐之類的佐臣發現並被舉用的地方賢才,又根據昔之爲百姓牧以臨民之中者,必敬戒毋倦,以闢此難,没身免世,患難不臻,此之曰聖人……”之文指出這個聖人已經上升到治理國家的位置上了,最後總結説聖人似乎是不分層級的聰明才幹之人的統稱[148]。他的分析值得重視。《治》篇中還有聖士”“聖君之稱:彼天下之鋭士之遠在下位而不由者,愈自固以悲怨之。彼聖士之不由,譬之猶歲之不時……”故宅寓不理,以待明王聖君之立聖士句與鋭士句並列,鋭士應指才力過人之士,聖士應指智力過人之士;明王聖君之語中,聖君置於明王之後,顯然並無比高一等的含義,其義當與明智相近。《治》篇字單用之例中有一例很值得注意:彼上(按:此字與下字爲對文,指統治者)聖則(此字應訓爲[149]眾愚疲當訓爲無能[150],愚疲則聞命(猶言聽命),聞命則服以可用。字很明顯當聰明通達一類意思講,與品德毫無關係。總之,此篇中的字用法是很近古的。

從本篇字的用法看,善人的用法也應該是較古的。從簡文文意看,善人應指有能力治國理政、能把治國理政之事做好的人。上引第(1)例中侯亂正是御之一句,整理者注釋中的意見似不可取,需要先解釋一下。句首語詞,古人多訓爲,如《詩·小雅·六月》侯誰在矣毛《傳》:侯,維也。”“,整理者讀爲是正確的,但把字訓爲則不可信,亂政即昏亂之政。應讀爲[151],表强調。應讀爲,是抵禦、擋住的意思。簡文此段是説善人想被擢用,爲上者想求得善人,他們本是相互需要的,但是不好的政治情況在中間把他們擋住了,所以爲上者如要求得善人,必須先從自己做起,把政治情況改善。這裏所説的善人是有待擢用的有能力治國理政之人。第(2)例中的善人,其身份與第(1)例所説的善人相同。《周禮·地官·鄉大夫》: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簡文興善人與《鄉大夫》興賢者能者同義,興善人當指從尚未從政的百姓中選拔有能力治國理政之人。簡文主張對被善人要嚴加考核,確實合乎條件,才能讓他們擔任重要的職務。

我們前面講單用的字的用法時舉過的清華簡《子產》篇由善用聖句中的,與本篇的善人”“聖人意義基本相同。

前面講才德具備的善人時曾附述字之義與這種善人相類的善士,應該指出,在春秋晚期以後的先秦文獻中有時也可以看到字的意義近於有能力善士。清華簡《越公其事》中記吴王夫差之語説:……吾始踐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將中半死矣……(簡1314,此句中的善士從文意看應指材力較强的戰士,而並非才德具備之士。

(三)當爲人好/很好的人講的善者以及善人

我們前面説過,先秦漢語中有些指人的善者其意義與常見的善者不同[見三(一)],現在應該來加以討論了。

《論語·子路》篇: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此例中的善者不善者顯然不能解釋爲能力强的人能力弱的人,也不宜解釋爲能把事做得很好的人不能把事做得很好的人。仔細體會文意,應該是能把人做得很好,也就是做人做得很好很好也可以就説,視情況而定)的意思,與其相對的不善應該是不能把人做好,也就是做人做得不好的意思(有時甚至應該理解爲做得很不好)能把人做得很好這種意義可以看作是從能把事做得很好之義引申出來的。對一個人可以從他的行事和品德兩方面來作評論,當然,這兩方面本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做人做得很好應該是兼就有才能、能把事做得很好和品德很好這兩方面而言的(前面講善人時[見三(二)]已經指出春秋時人評論善人一般兼及才能和品德兩方面,可以參看)。當做人做得很好講的字前一方面的意義跟上文所説的不帶賓語的字的核心意義極爲相近。在一般情況下,做人做得好的人,他做得好的事主要是他的本職工作,從忠於本職工作的角度説,這本身就可以看作有德的一種表現。爲求簡明,做人做得很好”“做人做得好的意思可以説成爲人很好”“爲人好(下文在没有必要的時候統一説成爲人好。但不能把我們所説的爲人好跟現代人所説的爲人好等同起來,後面會有説明)做好人,與這種相對的不善也可以説成爲人不好”“做不好的人。當能力强一類意思講的,其對立面可以是不能,當爲人很好”“做好人一類意思講的只能與不善對立而不能與不能對立[152]。與這種對立的不善意思就是爲人不好、做不好的人,如果不好的程度比較厲害,也就是爲人壞、做壞人(上引《子路》篇中的善者不善者一般就都理解爲好人壞人,這當然是可以的,只不過孔子所説的鄉人中的不善者大概並不一定都達到壞人的地步)。所以,這樣的在古書中也時常與”“”“這類表示惡德的字爲對文,在下文中我們會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前面所説的當才德具備者講的善人或與不善人”“惡人”“淫人等對舉,二者情況相類。人們在比較善人和暴人、惡人等壞人的時候,所注意到的通常是他們做出來的事的性質,也就是事的好壞,而不是他們做事能力的高下,做好事的能力與做壞事的能力是缺乏可比性的。所以,與暴人、惡人等相對立的善人”“善者,其含義就顯得偏重於品德一方面了,後面還會提到這一點。

這裏有一個需要解釋的問題,既然指才德具備者的善人和指爲人好的人善者(也有稱爲人好的人善人的,見下舉《墨子·尚同下》等例)都是兼就才能和品德兩方面而言的,而且也都有顯得偏重於品德一方面的用法,爲什麼我們要把它們分成兩類呢?這主要是從二者指稱的對象來考慮的。當才德具備者講的善人通常指地位較高的從政、爲政者,這種善人甚至可以被推崇爲天地之紀[見三(二)1.6。《論語·子路》篇所説的鄉人之善者指的是同居一鄉之中的所有人中的善者,其中當然包含一般的平民,這種善者的含義顯然不宜理解爲才德具備,而宜於理解爲爲人好

上博簡《鬼神之明》篇中有一處以善者暴者對言的例子。《鬼神之明》篇説今夫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鬼神有所明,則以其賞善罰暴,接著説堯舜禹湯等聖王生前死後都受到高度贊揚,則鬼神之賞,此明矣,桀紂幽厲等暴王都没有得到好下場,則鬼〔神之罰,此〕明矣(闕文據整理者補;但也有好人不得好下場,壞人反得壽終的,如以此詰之,則善者或不賞,而暴〔者或不罰〕(闕文據整理者補),其原因是什麼作者也説不清。這裏的善者暴者相對,顯然也是指爲人好的人,而不是單就能力强而言的(此文前面所説的賞善罰暴也就是賞善者,罰暴者的意思)

《墨子·尚同下》篇中的善人,其義應與《鬼神之明》中指爲人好的人善者相同,而與前面講過的《墨子·非命中》篇聖、善人善人意義有異:

上之爲政,得下之情,則是明於民之善非也。若苟明於民之善非也,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上之爲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於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於民之善非,則是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爲政若此,國眾必亂。

此下又分家君”“國君”“天子三層强調爲上者必須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此篇下文又有上以若人爲善,將賞之,……上以若人爲暴,將罰之等語,也應該就指善人暴人。有人把上引文中的字與”“連讀,把爲善理解爲行善,把爲暴理解爲行惡/作惡的意思,是不妥當的。根據我們前面已經指出的字的那些用法,上以若人爲善也未嘗不可以理解爲在上者認爲那個人爲人好(或者説那個人的爲人是好的)上以若人爲暴也可以理解爲在上者認爲那個人爲人兇惡(或者説那個人的爲人是兇惡的)。不過,在實質意義上,這樣理解跟把這裏的”“直接理解爲善人”“暴人並無不同。

上舉《鬼神之明》中的善者和《墨子·尚同下》中的善人應該是指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各階層人中的爲人好的人。

清華簡《越公其事》:有賞罰,善人則由,譖民則背。(簡47[153]從文意看,這個善人應與上引《墨子·尚同下》的善人同義。

應該指出,不同階層的人的爲人好情況是不同的,爲君者的爲人好主要指當君主當得好,爲官者的爲人好主要指當官當得好,平民的爲人好主要指當百姓當得好。所以,地位較高的人的爲人好善人才德具備的意思是相通的。

這種與暴者”“暴人對言的善者”“善人,就像我們上面分析《論語·子路》善者”“不善者時所説的,其含義是顯得偏重於品德一方面的。

爲人好的人講的善人,還見於一些時代較晚的先秦子書。

一般認爲著作時代較晚的《管子·正》篇説:制斷五刑,各當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驚,曰刑。罪人相對的善人應該指爲人好的人

公認爲《墨子》中著作時代較晚的城守諸篇中有《雜守》篇,此篇指出負責防守工作的人爲了要把人用在合適的崗位上,需要先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一開始就説有讒人,有利人,有惡人,有善人,有長人……,緊接惡人善人應該就指爲人好的人

《韓非子》有兩篇提到善人今緩刑罰,行寬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爲治也。(《難二》)可欲之類,進則教良民爲奸,退則令善人有禍。(《解老》)從文意看,善人也應理解爲爲人好的人

《荀子》和《韓非子》還各有一例並非與善人對言的不善人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僞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惡》)鄭人有一子,將宦,謂其家曰:必築壞牆,是不善人將竊。(《韓非子·説林下》)這兩例的不善人都已經可以理解爲壞人了。《韓非子》一例以不善人指竊盜一類人,與前面講才德具備的善人[見三(二)1.所舉例(5)中羊舌職以不善人比擬晋國之盜相類。

(四)當爲人好/很好講的單用的

在先秦漢語中,單用的字有些就應該當爲人好做好人講。

前面講含有才德具備者意思的善人[見三(二)1.所舉的例(14)中有七個單用的字,其中有六個應該當爲人好”“做好人講。現在將例(14)中的有關文字解釋一下:賴子之善,善之也,意思是説想靠您的爲人好來使他(太子箴)做好人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將至;若不欲善,善(此善人,前已説明)則不用,意思是説爲人好是太子的事,太子如果想做好人,善人就會來;太子如果不想做好人,善人就用不著了夫豈不欲其善,不能故也意思是説(五王)難道不想讓他們(指五王之子)做好人嗎,是他們自己做不到

《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子欲善,而民善矣意思是説如果您想要把魯國的執政當得很好,百姓也就會做好人。劉寶楠用賈誼《新書·大政下》故君能爲善,則吏必能爲善矣。吏能爲善,則民必能爲善矣來解釋這一句[154],相當合適。這與我們上面所説的不同階層的人的爲人好情況是不同的説法相合。上引孔子對季康子之語中的兩個字,雖然基本意義相同,但是如把子欲善就理解爲您想要做好人,對當時的語境來説就不合適了。

《論語·子張》: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意思就是紂的爲人不好(不善在這裏也可以理解爲),並不像一般人所説的那樣嚴重

郭店《性自命出》簡45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性也〕(此四字原殘去,爲研究者所補。上博簡《性情論》爲《性自命出》之異本,内容大同小異,此四字正作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勢也。此文的字應該理解爲所以。馬漢麟《古漢語字的指代作用和字詞組的分析》指出:“‘字用在動詞或動賓詞組之前,指代的對象是相當廣泛的,可以説除了動詞行爲的施事以外,凡是與動詞行爲有關的方面大約都可以指代,例如工具、憑藉、原因、方式方法、相關人物,等等都可用字指代。他所舉的用來指代工具、憑藉、原因的例子有:《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蔽也,《荀子·勸學》邪穢在身,怨之所構,《莊子·胠篋》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他用所以來解釋這些字,並指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一例下文中就有大官大邑,所以蔽身也之語[155]。上引《性自命出》兩句話的意思是説:好惡出自人性;所以表現出好或惡,是由於人接觸了物。做好人或做不好的人出自人性;導致一個人做好人或做不好的人的,是情勢、環境。《性自命出》還有動性者,物也出性者,勢也的話,可以用來印證我們對所好所惡,物也所善所不善,勢也的解釋。《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爲君而有象,以瞽瞍爲父而有舜……’”“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就可以用來説明所善所不善,勢也的含義,由此可見,《性自命出》篇的作者應該是持性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説的[156]

《性自命出》還有如下一段話:

凡人情爲可悦也。苟以其情,雖過不惡;不以其情,雖難不貴。苟有其情,未之爲,斯人信之矣。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𠄨(恒),性善者也。未賞而民勸,含福(富)者也。未刑而民畏,有心畏者也。(簡5053

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苟有其情,未之爲,斯人信之矣的一個具體例子。教民者的目的是要使民向,《孟子》的《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兩篇都説民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民若有恒就能符合統治者的要求,不做壞事,未教而民恒就是爲政者未教而民信之的意思。由於教民者性善,本身就爲人很好,所以民信之,能够未教而向善。前引《管子·小稱》“……善人在則治,在於既善所以感之也[三(二)1.例(21)],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此句之意。

前引《墨子·尚同下》上之爲政,得下之情,則是明於民之善非也善非應該就是善與不善的意思,也就是爲人好和爲人不好的意思。

爲人好説成,跟前面講過的禾長得好,脾、音樂等起作用起得好稱爲[見一(六)],其情況其實是很相似的。

(五)當爲人好的人講的善者善人也可徑稱

前面曾舉過以單用的指稱能幹的人(《論語·爲政》舉善而教不能,清華簡《子產》由善用聖、以及指稱當才德具備的人講的善人[如見於三(二)1.例(14)的善則不用、例(20)的好善而忘勢[157]的例子,當爲人好的人講的善者”“善人也有單用字來指稱的。上引《鬼神之明》文的開始一段中有賞善罰暴之語[見三(三)]指的就是其下文中的善者”“暴者

先秦漢語中屢見賞善罰暴這類説法(與相對的也可以是其他表示惡德的詞;賞罰之意,也有多種表達方式):《左傳·襄公十四年》記師曠對晋侯之語有良君將賞善而刑淫,《成公十四年》君子評《春秋》之語有懲惡而勸善;《國語·周語中》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章單襄公所引先王之令天道賞善而罰淫,《晋語九》中行穆子帥師伐狄章記中行穆子之語有賞善罰奸,國之憲法也;《墨子·天志下》賞善罰暴之語兩見,《非命下》賞善罰暴一見;《韓非子·有度》篇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之語,《八經》篇有明君求善而賞之,求奸而誅之之語,《難三》篇有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之語;其中的字與”“”“諸字爲對文,所言之事皆與賞罰有關,亦宜當爲人好的人講。

《商君書·畫策》篇中也有這樣的字:故善治者,刑不,而不賞,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無刑也,而民莫敢爲非,是一國皆善也。故不賞,而民善。賞之不可也,猶賞不盜。這段話中,善治者應該當擅長講,與我們現在的討論無關。其他的那些字,名詞性的應該都指爲人好的,作爲的賓語的不善則指爲人不好、爲人壞的。動詞性的則應理解爲爲人好做好人。此文有“……而民莫敢爲非,是一國皆善也之語,可知爲非就是不善。下文四(一)例(2明確以爲善”“爲非對舉,可參看。

(六)專指品德、性格好的用法的產生

根據以上所述,指才德具備者的善人和指爲人好的人善者”“善人中的字,往往有其含義顯得偏重於指品德一方面的用法,從這種字的用法演變出專指品德、性格好的用法,如我們現在還在使用的善良”“慈善”“善心”“和善,是相當自然的。善人一語後世也有專指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的用法,《漢語大詞典》善人條把它列爲第一個義項,所舉書證除第一、二條本指才德具備的爲政、從政者[158],由於編者以今例古錯收於此外,最古的書證屬南宋時代(葉適《葉君宗儒墓志銘》),估計古書中還有較古的書證待檢。善人的這種用法也沿襲至今[《現代漢語詞典》字條第一義項善良;慈善(跟相對)下所引第一個用例就是善人

不過,需要指出,字意義的這種演變在先秦時代可能尚未完成。《禮記》中已有善良一詞: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鄭注:謏之言小也。正義:小有聲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學記》)從文意看,善良在這裏應指兼有才德的良才與《左傳·文公六年》子車氏之三子……皆秦之良也同義),《漢語大詞典》善良條釋義説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懷惡意的人,所引第一條書證即爲上引《學記》之文,對《學記》的善良單純從品德好一方面加以理解,這是以今例古的不恰當做法。

《國語·魯語下》記魯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教訓他的話,其中已有善心一語: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韋昭注:善心生,故向義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善心之語,又見《禮記·樂記》:人不耐(能)無樂(按:此樂爲喜樂之樂),樂不耐(能)無形。形而不爲道,不耐(能)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導)之,……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此文亦見《荀子·樂論》,但文字稍有出入,《荀子·樂論》末句繁瘠繁省善心下無而已矣三字,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使夫邪汙之氣無由得接焉《魯語》以善心惡心相對,《樂記》以善心放心邪氣(《荀子》作邪汙之氣相對,兩者的善心應該同義。前面説過,古人所謂所能起的教化人的好作用[見二(六)例(3)],也就是《樂記》所説的感動人之善心的作用,爲所感動的善心應指想把事做得好、把人做得好的存心。《魯語》韋昭注説善心生,故向義,《荀子·大略》義,理也,《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