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宋文田:“面”字問題
在 2010/3/4 12:37:40 发布

“面”字问题

(首发)

 

宋文田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关于“面”字的古文字到小篆字体的发展变化和现代研究结论已经基本定型,都认为其所从部件从“目”到从“”的讹变,本文从古文字各个时代的形体演变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推演出它的演变阶段和原因,找到它的讹变轨迹,同时也根据发现的 “面”字材料推断出发生讹变的两种可能情况。

关键词:面;古文字形;讹变;演变轨迹

 

现代汉语中有关“面”字的形、音、义问题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经常所说 “脸”字的意思,有时生活中脸、面还经常连用。“面”字在古代是指人的整个面部,而“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的,并且只指人脸两颊的上部,到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的本义。[1]那么“面”字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有怎样的演变史呢?

其实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面”字,下面是各个时代“面”字的几种主要的代表字形:

甲骨文:J896J21011)、J21012)、J2101)、J21014)、(花东甲骨113)。[2]

战国竹简文字:(B包山271)B包山木牍3)、B包山272)、B郭店·德15)、(江陵楚简)。[3]

马王堆简帛文字:(面战068)、(合106)、(战272)、(易026)、(经125)。[4]

《说文解字》“面”字作:*

《六书通》收集的字体:

关于“面”字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说文·面部》: “面,颜前也。从,象人面形。[5]王筠《说文句读》对于“面“字小篆的解释为:“统全头而言,以囗包外,所以区别其前半以为面也。”不可从。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校订重排本,643页)的部首举例中认为:“面部也可以认为页部的分支。面字篆文作*,里面是个页,即首字。”可见其还是以小篆入手解释来立论,恐非是。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从目,外象面部匡廓之形,盖面部五官中最足引人注意者莫过于目,故面字从之也。篆文从乃从目之讹。”

从上面所列字体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面”字的大致发展情况,但目前的结论大多是从李说:意为甲骨文象一轮廓包括一只眼睛,就是象人的脸面,因为人的脸面最显著的是眼睛。战国竹简文像是用眼睛和下巴上的胡须来表示人的脸部。总而言之,它们都是用“目”来指示的。《说文》小篆和《六书通》里的个别“面”字轮廓中包一(首别体,省头发)形那么它们是以 “”作为脸部指示的。而在马王堆简帛文字所看到的“面”字既有从“目”的又有从“”的,说明这个时期应该是一个过渡阶段,并且我们知道马王堆简帛文字主要反映的是秦至汉初的时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面”字的产生到发生讹变的过程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殷商时期到战国末年或者秦统一之前的从“目”阶段;秦到西汉初年的“目”、“ ”混用的过渡阶段;西汉中后期及东汉隶变及以后楷化又从“目”的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搜集到金文里有关“面”字材料,是没有释证出来呢?还是没有“ 面”字呢?具体情况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不过可以推想金文的“面”字应该是从“目”的。

那么“面”字所从之“目”又是怎样讹变成从“”的呢?

研究“面”字的讹变问题也就转化成了“目”与“”的关系问题。我们先看下“”字的来历,有关代表“头”字的偏旁,《说文》共有三部,如“页”部《说文》云:“页,头也,从从儿。” “首”部云:“同。古文也。巛象发,谓之鬊, 鬊即巛也。”“”部云:“,头也。象形。凡之属皆从”。另外,《类篇》:“,音首。”张涌泉先生认为“”是“”的讹俗字,并引《龙龛手镜》卷二首部:“,俗;,正:音首,人初产子也。”[6]页与皆谓之头,首字又谓为之古文,可见三者是可以通用的,同时也说明《说文》建部是不够严谨的。同时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也指出:“古文页、、首当为一字。”

高明先生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指出“目”、“见” 形旁通用。[7]目字,甲骨文写作“”,“见”字作“”。《说文·目部》云:“目,人眼也,象形”;《见部》:“见,视也,从目儿”。因目见义近,故在古体汉字中通用。《搜真玉镜》:“,乌耕切。”张涌泉先生认为“”当改作“”。“ ”疑为“”的讹俗字。《龙龛手镜》载“”字俗作“”、“ ”,又作“”。又《四声篇海》卷七目部引《龙龛手镜》:“,乌耕切,正作字。”“”、“ ”古异体字。[8]可见古汉字中“目”、“见”可通用。

再看甲骨文中“页”字作“J21000)”、“J21002)”、“J21001)”等形,“见”的甲骨文字形作“J20905)”、“J20909)”等形,这两个字形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发和无发,还有字形轮廓方圆的问题,甲骨文“首”字作“”、“ ”,头上有发,亦有无发者。就像甲骨文形体左右反正无别一样,也是文字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所致。甲骨文形体的方圆及线条的曲线状是由于刀笔刻画的缘故。所以,甲骨文的“页”、“见”二字字形颇为相似,用时很容易产生混淆,从而会导致“目”与“”的混用,也就有可能出现 “面”字所从之“目”到从“”的演变轨迹。

如果上述结论按图表推理可以作:

另一种情况我们可以从“首”字入手,前面已经谈到“首 ”字甲骨文作“”、“”、“”等形,象头形,头上有发,亦有无发者作“”。金文“首”字形体大多作“”、“”、“”等形为主,陈楚生先生认为甲骨文与金文同,[9]恐不确。我们可以看到金文“首”字下部明显是一只眼睛,而不是象头形,可见“首”字在金文时代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六书通》里面收集的“首”的古文字有作“”、“”等形。我们再看“目”字,《说文·目部》:“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古文目。”此古文:《段注》引江沅:“外象匡,内象睫毛。”恐不确。《六书通》里面收集的“目”的古文字也有作“”、“”、“”、“”等形。我们从《六书通》里收集的古文“首”字和“目”字比较能看出它们极其相似,传抄或使用时比较容易混淆,“目”很容易讹变成“首”字。从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字是“首”字的异体,区别在于 “”的形体为人头状,而“首”的形体则是在人头状的“”之上加头发状。徐灏《段注笺》以为 是像头的正面之形。又说:“首乃最初之古文,其省体耳。”其实在《六书通》里面收集的“首”的古文字中已经有作“”形的了。这样以来,从“目”到 “”的讹变过程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简单点来说,《说文》“目”字古文“”已经和字字形“”已经很相似了,特别是在作字体部件的时候变形的可能性就更大,我们还可以看到《说文》里面“面”部和“页”部所从之字类都有这种现象,这也有可能导致“面 ”字的所从部件的讹变。

同理上述情况按图形推理可作:

综上,我们可以了解“面”字从“目”和从“”的大致时代,对于我们考释和这些部件有关的字时有一定的帮助。我们也推出了“面”字由于“页”和“见”的相似以及古文“目”和“”的相似可能导致讹变的两种情况,这对于我们了解“面”字发展演变史以及阅读相关文献有一定的益处。

最后,我们注意下有关学者提出的“面”字的方向问题。段玉裁注“面”时指出:“颜者,两眉之中间也。颜前者,谓自此而前则为目、为鼻、为目下、为颊之间,乃正向人者……” 段玉裁又认为“面”字的小篆形体“象人面形”的四周近于框形的部分为“左象面”,[10]从段注也能看出有关左右向的问题,有关甲骨文中左右不对称的字形以左向为主流的问题,徐山先生的《汉语言的起源》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并且他们认为:将“面”和“首”的甲骨文字体相对照,可见两者在造字方式有相似之处。“面”的形体同样也是人头的侧面状,所以仅见其一只眼睛。由于“面”的词义表示人脸义,所以在形体表现时就没有必要表现出“首()”的形体右上角的耳朵状,这样也就有效地在形体上和“首”字区分开来。[11]此外,“面”和前引“首”的甲骨文形体一样是左向的,即“面”字的左下角应该为下巴所在。这种说法的具体情况备考!

 

【参考文献】

 



[1] 高景成.常用字字源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4] 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 许慎著.班吉庆等点校,说文解字校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6] 张涌泉.汉语俗字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762.

[7]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 [6]

[9] 陈楚生.金文常用字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 徐山.汉语言的起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3月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4日



点击下载附件:0629“面”字问题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巴山秀才 在 2010/6/7 9:33:35 评价道:第2楼

    不错,拜读。但总觉深度有点欠,目、页、首的通用,好像无多大讨论的必要,三者不仅在关系上接近,形体上也接近,自可通用

  • 李银 在 2011/4/19 14:43:00 评价道:第3楼

    “面”所指應為眼皮,典型的衍生字為“曼”,從面從雙手,表示眼皮的拉起,指眼睛的睜開,其字族如“幔、漫、蔓”等也都取眼皮的遮蓋和拉開延伸為義。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4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