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錫圭著,稻畑耕一郎、崎川隆、荻野友範譯《中國漢字學講義》出版
由復旦大學裘錫圭先生著,早稻田大學稻畑耕一郎先生、吉林大學崎川隆先生和慶應義塾大學荻野友範先生合譯的《文字學概要(修訂版)》日譯本——《中國漢字學講義》於2022年6月由日本東方書店出版。該書定價6930日元。以下是書影、簡介、目録及譯者後記。
書影
內容簡介
《文字學概要》是整理北京大學中文系“漢字學”課程的講稿而成的,涵蓋關於漢字的各種主題,即漢字的形成過程及其演變、分類,表意字、形聲字的結構和特點,假借,異體字,文字的分化和合併以及漢字的整理和簡化等。該書首次出版已有40年,至今仍被學界推崇爲漢字學的標準教科書繼續閱讀。本書是經典著作《文字學概要(修訂本)》(2013年,商務印書館)的翻譯。
作者簡介
裘錫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1935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在復旦大學歷史系讀書時聽了胡厚宣教授甲骨文的課程,從而對文字學的世界產生興趣。畢業後成爲胡教授的研究生兼助手,研究主題是“甲骨學和商代史”。胡厚宣教授調任中國科學院(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先秦史)主任後,裘先生隨之遷往北京。1960年研究生畢業時被分配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擔任助教。在北京大學,裘先生對當時尚未開拓的戰國文字感興趣,於是師從朱德熙教授學習,從璽印陶文開始,隨後進行考古發掘所獲大量出土文字資料的研究,如帛書、楚簡、漢簡等。裘先生參加了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墓竹簡、曾侯乙墓、望山楚墓竹簡、尹灣漢墓簡牘、郭店楚墓竹簡等文字資料的整理和校釋工作,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2005年離開工作多年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受邀擔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被評爲復旦大學傑出教授。著有文集《裘錫圭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文史叢稿》(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等。《裘錫圭學術文集》(全6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收録了包含著述目録在内的幾乎全部文章。
譯者簡介
稻畑耕一郎,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1948年生於三重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中國文學專業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學分修滿畢業。曾任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中國古籍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考古系訪問学者,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研究方向爲中國古典學。著有《一勺の水――華夷跋涉録》(二玄社,1987年)、《神と人との交響楽――中国仮面の世界》(農文協,2003年)、《境域を越えて――私の陳舜臣論ノート》(創元社,2007年)、《中国皇帝伝》(中央公論新社,2013年)、《出土遺物から見た中国の文明――地はその宝を愛しまず》(潮出版社、2017)等,監譯《図説中国文明史》(全10卷、創元社)、《(北京大学版)中国の文明》(全8卷、潮出版社)等書。
崎川隆,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兼職教授。1973年出生於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民族學考古學專業畢業,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畢業後到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留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其後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唐氏中國古代研究中心研究員、東亞語言文化系客座副教授等職。研究方向爲中國古文字學、中國考古學。著有《賓組甲骨文分類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吉林大學藏甲骨集》(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合譯有《図説人類の歴史·第5卷·旧世界の文明》(朝倉書店,2004年)、《図説中国文明史(殷周卷)》(創元社,2007年)等。
荻野友範,慶應義塾大學高等學校教師、文學部非常勤講師,早稻田大學中國古籍文化所招聘研究員。1974年生於福島縣。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專業畢業,修士畢業後在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在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以高級進修生身份留學,回國後取得文學博士學位。在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等院校擔任非常勤講師。研究方向爲中國古代文學。著有《「詩」と「志」——民国期以来の詩言志論》、《「志」の展開——『尚書』舜典篇「詩言志」の注解をめぐって》等論文,譯有《図説中国文明史(殷周卷)》(合譯,創元社,2007年)等。
目録
第一章 文字形成的過程
第一節 文字的定義
第二節 文字形成過程的推測
第二章 漢字的性質
第一節 兩個層次的符号
第二節 從字符表音表意的作用看漢字體系的性質
第三節 從字符表示語言結構的層次看漢字體系的性質
第四節 漢字形式上的特徴
第三章 漢字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關於漢字形成問題的討論
第二節 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變化
第四章 形体的演變(上)——古文字階段的漢字
第一節 商代文字
第二節 西周春秋文字
第三節 六国文字
第四節 秦系文字
第五節 隷書的形成
第五章 形体的演變(下)——隷楷階段的漢字
第一節 研究隸楷階段文字形體的資料
第二節 漢代隷書的發展
第三節 隷書對篆文字形的改造
第四節 漢代的草書
第五節 新隷体和早期行書
第六節 楷書的形成和發展、草書和行書的演變
第六章 漢字基本類型的劃分
第一節 六書説
第二節 三書説
第三節 不能納入三書的文字
第七章 表意字
第一節 表意字分類舉例
第二節 字形在詞義研究上的作用
第八章 形声字
第一節 形声字產生的途徑
第二節 多声和多形
第三節 省声和省形
第四節 形旁和声旁的位置
第五節 形旁的表意作用
第六節 声旁的表音作用
第七節 声旁跟字義的關係
第九章 假借
第一節 本字與假借
第二節 被借字的意義跟假借義有聯繫的現象
第三節 一詞借用多字和一字借表多詞的現象
第四節 跟假借有關的字音問題
第五節 語文研究中跟假借有關的幾種錯誤傾向
第十章 異体字、同形字、同義換讀
第一節 異体字
第二節 同形字
第三節 同義換讀
第十一章 文字的分化和合併
第一節 文字的分化和分散文字職務的其他方法
第二節 文字的合併
第十二章 字形跟音義的錯綜關係
第一節 一形多音義
第二節 一詞多形
第十三章 漢字的整理和簡化
圖版
初版前言(裘錫圭)
修訂本前言(裘錫圭)
《日本語版》序文(裘錫圭)
舊譯版後記(稻畑耕一郎)
譯者後記(稻畑耕一郎)
文字索引 字音/總筆畫數
譯者後記
我們開始翻譯《中國漢字學講義》的原著《文字學概要》,已有二十幾年了。2004年,我們給本書第五章以前的部分附上圖版,以《文字学概要――〔前編〕漢字の誕生とその発展》爲名出版;2007年,以《文字学概要――〔後編〕漢字の性質とその展開》爲書名出版第六章以後的部分。出版單位都是早稻田大學中國古籍文化研究所,這兩部書是作爲中國古籍文化研究所“文字學研究班”的研究成果出版的(“單刊”2與8)。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出售,只發給了圖書館和學界的一些學者,因此後來有不少人爲購買此書聯繫過我們,但我們一直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
此次,東方書店給我們正式出版這部譯著的機會。藉此機會,曾經在“文字學研究班”中負責翻譯工作的稻畑、崎川、荻野三人相聚,重新通讀舊譯稿。其間,原著的“修訂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013年),此次出版的日文版也根據修訂本進行修改。原著在“修訂本”之前做過幾次小修改,2013年版則補充了新材料,改變看法的地方也有一些,實際上是作者最新的“修訂本”。
我們在開始修訂翻譯時以爲,2018年春稻畑從早稻田大學退休,應該會有一些時間。不料在退休後受邀擔任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大雅堂)客座教授,接着從2019年春開始在南京大學文學院任職,其間東奔西走,席不暇暖,比退休前更没有時間了。然而,在此次較長的蟄居生活之餘抽出一些時間,重新讀全書,修改了舊稿中存在的不少不妥之處,這樣一來終於可以卸下多年來壓在肩上的重負。經歷了這些,安心的感覺更加强烈。
原著《文字學概要》第一版是作者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漢字學”課講稿的基礎上寫成的,出版于1988年11月。以當時的印刷技術,無法打印文中經常提到的甲骨文、金文以及怪字、生僻字之類,故以手寫油印本的形式出版(謄寫版印刷)。當初我們出版日譯本時,造字部分貼上我們手寫的字,再把它交給印刷廠。雖然如此,只要我們自己排版,就勉强可以印刷出版,我們也對其質量感到滿意。幾經歲月,那些問題竟然都可以用電子排版的方法輕而易舉地解決。
這幾十年來印刷技術的驚人進步讓我們强烈感到今昔懸殊,學術世界也同樣日就月將,本書卻至今仍然是這個領域最可靠的教科書,被用爲中國大學“漢字課”(原著《出版前言》語)的基本著作。想想這一點,就不禁對這部書的强大生命力感到驚訝。
毋庸贅言,在這幾十年裏,“漢字學”的領域有了各種各樣的重要研究成果。現在,專門談古文字的書籍、講學說史的書籍、用出土文字資料的新研究、從更廣視角進行的漢字研究也不少。即便如此,本書作爲“漢字學”教科書的存在意義一點也不減。這是因爲全書一貫說明作者對漢字的看法,告訴我們漢字應該被視爲怎樣的文字。其內容算不上是理論那種高大上的東西,但至少明確表明作者理解中國文字世界的方法。我們認爲這才是這部書得到學界廣泛的支持、被視爲必須參考的教科書的原因。作者具體的學術成果見於《裘錫圭學術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所收論文,但本書最集中且系統地論述作者對漢字的基本看法,是作者“漢字學”的核心著作。
對中國而言,文字(漢字)可以說是照映各個時期中國的鏡子。我甚至覺得,如果没有“作爲文明記録之媒介的漢字”,就連中國本身也無法存在。構成中國文明的因素中,從中國外傳來的東西不計其數,但不管是物質、觀念,还是技術,只要用此地的文字(漢字)表達出來,都很快就中国化,变得像土生土長之物,分不清中國之物和非中國之物。漢字的這個特徵與中國人的思考方式相輔而成,具有正負兩面的意義。不管怎樣,如果要理解中國,決不能忽略對文字本質的理解。我認爲,中國因爲是“文字之國”,雖然自如變化,卻能確保文明的連續性。如果中國是“文字之國”,理解中國文字對我們而言也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覺得,最近日本不似往昔,排斥漢字、對漢字過敏的人減少了,對漢字感興趣的人反而越來越多。然而,試圖闡明複雜豐饒的漢字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演變到現在的專業書仍然不多。本書並不是好懂的書,但對思考漢字的人而言,是富有啟發性的著作。我們希望很多人翻閱這部書。如果拙譯能爲大家理解漢字世界提供一些幫助,作爲長年參與這部書翻譯的人,我們將感到無比高興。
本書的出版承蒙東方書店各位先生懇切耐心的大力幫助,在最後階段得到了“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的資助。在此表示深摯謝意。
信息來源:“東方書店”官方網站
書訊翻譯:小西瓜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59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