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楊錫全:《詩經·大雅·行葦》“耇”字釋義訂訛
在 2009/12/22 10:40:33 发布

《詩經·大雅·行葦》“耇”字釋義訂訛

(首發)

 

楊錫全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詩經·大雅·行葦》:“ 黃耇台背,以引以翼。”《說文·老部》云:“耇,老人面凍黎若垢。”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言“耇,老人面凍黎若垢也。按:當訓老人背佝僂也,從老省,從句,會意,句亦聲”。桂馥《說文解字義正》同。《釋名·長幼》:“九十曰鮐背,或曰黃 耇,黃,鬢髮變黃也,耇,垢也,皮色驪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或曰凍棃,皮有斑黑如凍棃色也。”[1]《釋名疏證·長幼》“大齒落盡,更生細者,如小兒齒也”條:“ 舍人曰:‘耇,覯也。血氣精華覯竭,言色赤黑如狗矣。’孫炎曰:‘耇,面如凍棃色如浮垢,老人壽征。’”

“耇”,本形容老人面部皮色似凍梨,並以此表壽征。然而又說這種顏色“若垢”,表面看似乎說得過去,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問題。其一,古人修飾多不重複;其二,用“面色似垢”表壽征,於情理不通;其三,“垢”與“耇”音同,“垢”釋“耇”當為聲訓。

《方言》卷一:“眉棃耋鮐,老也。東齊曰眉……秦晉之郊陳兗之會曰耇鮐。”郭璞注:“鮐,言背皮如鮐魚,耇,音垢”傳統引郭璞注作“郭璞注:‘耇鮐,言背皮如鮐魚,耇,音垢。’”當誤,“背皮如鮐魚”僅釋“鮐”,郭注“耇”僅聲訓。應為“郭璞注:‘鮐,言背皮如鮐魚;耇,音垢。’”為是。“”當訓“如凍棃”。“垢也”、“如垢”、“若垢”當誤。《說文·老部》云:“耇,老人面凍黎若垢”,“若”系“音”字之誤。《儀禮·士冠禮》云:“黃耇無疆,受天之慶。”鄭玄注曰:“黃,黃髪也;耇,凍黎也。皆壽征也。”段注:“……《儀禮》注曰:‘耇,凍梨也’……凍黎謂凍而黑色,或假梨為之。《尚書》‘黎老’作‘犁老’,亦假借也。孫炎注本作‘面凍梨’……本無‘如’字,《釋名》及《方言》注乃云‘如凍梨’,非也。”毛詩:“內睦九族,外尊事黃耇。”鄭箋:“黃,黃髪也。耇,凍梨也……耇,音苟。”孔疏:“黃耇,皆是老名,故云:‘黃,黃髪;耇, 凍梨’……郭注:‘耇,面色似梨也。’”孔疏引《方言》云:“《方言》‘ 燕代北鄙謂耇為梨’,郭璞注:‘梨,面色似梨也。’

綜上,“耇,凍梨也”,當言老人面部顏色似凍梨,並以此為壽征。《爾雅·釋詁》:“黃髮、兒齒、鮐背、耇老,壽也。”郭璞注:“黃髪,髪落更生黃者;兒齒,齒墮更生細者;鮐背,背皮如鮐魚;耇,猶耆也。皆壽考之通稱。”宋陸佃《爾雅新義》卷一:“黃髮、兒齒、鮐背、耇老,壽也。”王氏在《經義述聞》卷二十二《春秋名字解詁上》“楚史老字子斖(《楚語》)”條下說:“耆也、老也、耇也、眉也,皆壽也。”[2]“垢”釋“”當為聲訓,《方言》郭璞注、《毛詩正義》鄭箋為是。“耇”,當與“耆”、“耋”、“𦒻”等同族,皆從老,表壽征。

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方言》、《釋名》、《釋名疏證》、《爾雅》、《爾雅新義》等據《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38月。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月。

3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華書局, 19846月。

4 桂馥《說文解字義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月。

5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7月。

6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 19809月。

7 毛亨傳、鄭玄箋《毛詩》,《四部叢刊初編(二)》,上海書店印行, 19893月(據商務印書館 1926年版重印)。

8 李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上海書店印行,198512月(據商務印書館 1936年版重印)。



[1]“黑”本作“”,據《太平御覽》引改。

[2]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頁534535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2月2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2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0584《詩經·大雅·行葦》“耇”字釋義訂訛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snjsbjw 在 2009/12/22 12:52:27 评价道:第1楼

    《儀禮·士冠禮》云:“黃耇無疆,受天之慶。”鄭玄注曰:“黃,黃發

    毛詩:“內睦九族,外尊事黃耇。”鄭箋:“黃,黃發也。耇,凍梨也……耇,音苟。”孔疏:“黃耇,皆是老名,故云:‘黃,黃發;

    黃發应该都是黄髪吧,又毛詩:“內睦九族,外尊事黃耇。”,應該是毛詩序。

     

  • yige 在 2009/12/22 13:20:40 评价道:第2楼

    將“若垢”解爲“音垢”似與《説文》體例不合。

    《說文•老部》:“耇,老人面凍黎若垢。从老省,句聲。”

    一般認為《說文》中的“音某”是校者後加上去的,非許慎原文,如:

    公,平分也。从八,从厶,(音司)。八猶背也。
    舌,塞口也。从口,氒省聲。(氒,音厥。)
    𢳎,首至地也。从手、𠦪。(𠦪音忽。)
    燮,和也。从言从又、炎聲。籒文𤎬从𢆉。𢆉,(音飪),讀若溼。
    衙,行皃。从行,吾聲。(又音牙)。
    瞿,鷹隼之視也。从隹从䀠,䀠亦聲。凡瞿之屬皆从瞿。讀若章句之句,(又音衢)。
    餽,吳人謂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聲。(又音饋)。
    𩫖,度也,民所度居也。从回,象城𩫖之重,兩亭相對也。或但从囗,(音韋)。

    “垢”字若是為“耇”字注音,應放到“句聲”之後,且當作“又音垢”。

  • 杨锡全 在 2009/12/22 13:36:03 评价道:第3楼

    謝謝snjsbjw先生指正,錯誤當是本人錄入時疏忽所致,定當改過。

    謝謝yige先生指正,往後定會注意認真學習。

     

  • 浮海一粟 在 2009/12/22 13:45:23 评价道:第4楼

    注8 李昉《太平禦覽》

  • 杨锡全 在 2009/12/22 13:56:25 评价道:第5楼

    謝謝浮海一粟先生指誤。

  • 杨锡全 在 2009/12/23 10:31:06 评价道:第6楼

    yige先生指出:“垢”字若是為“耇”字注音,應放到“句聲”之後,且當作“又音垢”。
    接著yige先生的說法,還有一種可能,即為“耇,老人面凍黎。从老省,句聲。讀若垢。”

  • zqc4124 在 2009/12/24 19:54:09 评价道:第7楼

    《釋文》:『耇音苟,《爾雅》云:壽也。梨,利知反,又利兮反。《方言》云:凍梨,老也。』《正義》曰:黃、耇皆是老名,故云黃,黃髮;耇,凍梨。《釋詁》云:黃髮、耇、老,壽也。舍人曰:黃髮,老人髮白復黃也。孫炎曰:黃髮,髮落更生。耇,面凍梨色以浮垢也。《方言》云:燕代北鄙,謂耇為梨。郭璞注:梨,面色似梨也。

            案:此詩《魯》、《詩》作葭葦也,《齊》、《毛詩》作行葦》!!!

          《列女傳·辯通篇·晉弓工妻》:『弓工妻者,晉繁人之女也。當平公之時,使其夫為弓,三年乃成。平公引弓而射,不穿一札。平公怒,將殺弓人。弓人之妻請見曰:繁人之子,弓人之妻也。願有謁於君。平公見之,妻曰:君聞昔者公劉之行乎?羊牛踐葭葦,惻然為民痛之。恩及草木,豈欲殺不辜者乎!秦穆公,有盜食其駿馬之肉,反飲之以酒。楚莊王臣援其夫人之衣,而絕纓與飲大樂。此三君者,仁著於天下,卒享其報,名垂至今。昔帝堯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土階三等,猶以為為之者勞,居之者逸也。今妾之夫,治造此弓,其為之亦勞矣。其幹生於太山之阿,一日三睹陰,三睹陽。傅以燕牛之角,纏以荊麋之筋,餬以河魚之膠。此四者,皆天下之妙選也,而君不能以穿一札,是君之不能射也,而反欲殺妾之夫,不亦謬乎!妾聞射之道,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發之,左手不知,此蓋射之道也。平公以其言為儀而射,穿七札,繁人之夫立得出,而賜金三鎰。君子謂弓工妻可與處難。《詩》曰:敦弓既堅,舍矢既鈞。言射有法也。頌曰:晉平作弓,三年乃成,公怒弓工,將加以刑,妻往說公,陳其幹材,列其勞苦,公遂釋之。』吳越春秋·吳太伯傳》:“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公劉避夏桀於戎狄,變易風俗,民化其政。《文選》班叔皮北征賦》言:公劉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案:劉向祖傳《魯詩》,趙曄承受《韓詩》。則《魯》、《詩》作葭葦也,《齊》、《毛詩》作行葦》者是也。王符潛夫論·邊議》:“公劉仁德,廣被行葦,況含血之人,己同類乎?一人吁嗟,王道為虧,況滅沒之民百萬乎?”《德化》言:“夫化變民心也,猶政變民體也。德政加於民,則多滌暢姣好堅彊考壽;惡政加於民,則多罷癃尪病夭昏札瘥。故《尚書》美考終命,而惡凶短折。國有傷明之政,則民多病目;有傷聰之政,則民多病耳;有傷賢之政,則賢多橫夭。夫形體骨幹為堅彊也,然猶隨政變易,又況乎心氣精微不可養哉?《詩》云:敦彼行葦,羊牛勿踐履。方苞方體,惟葉柅柅。又曰:鳶飛厲天,魚躍於淵。愷悌君子,胡不作人?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猶感德,仁不忍踐履生草,則又況於民萌而有不化者乎?君子修其樂易之德,上及飛鳥,下及淵魚,無不歡忻悅豫,則又況於士庶而有不仁者乎?”《後漢書·寇榮傳》:“公劉敦行葦,世稱其仁。”

  • 杨锡全 在 2009/12/25 20:52:09 评价道:第8楼

    zqc4124先生(老師)能否說得明白些?謝謝。

  • luzhuyiyi 在 2010/5/5 12:00:04 评价道:第9楼

    我还以为“耉”是形容老人背驼的样子呢。句不是勾吗?

  • 萧三余 在 2010/5/28 17:28:47 评价道:第10楼

    “耉”就是形容老人背驼的样子,王.朱说是.另请参考蕭璋《“考老”解》,《說文月刊》第4卷合刊本,1944年。收入《文字訓詁論集》,語文出版社1994年版.

  • 萧三余 在 2010/5/28 17:35:39 评价道:第11楼

     

    萧璋:“考老”解

     

    考老二字自许慎用以作为转注之例后,后之解转注者,每每拘此二字之形音义释“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之言。于是自晋及清,遂产生主形主音主义之三派,三派之中,立说又各自有异。六书纠纷之大,未有过于斯者。窃以转注二字,本是后人所立之名。许氏八字界说,更是一家之言。执许氏所举之例,以解许氏所定之论,纵能通其意旨,亦未必能全得语言文字演变孳生之真情。旧之解转注能纯从语言演变上着手者,厥为章太炎之转注说。可谓一谔而息众哗。唯仍不愿跳出八字界说,拘拘然务许意之是求,是其态度之可议者。且未及古语有复辅音一事,其分化亦属语言演变之一,是又其立说之可订者。许氏解转注,其意旨难于悬揣,是非不能妄定。至举考老二字为例及说文中又以考老互训,是否即认为考老二语各有其源,意义偶合;或认其原有亲属关系,义可相合;或竟认其二语同一复辅音之分化,意义应合;或三种皆非,别有说辞;皆未可臆测。然后人之执考老以研转注,以推许意,无论主形主音主义各派,皆就圩单字反复思考,未有以二字作一整个之音缀,上求其合,下推其分;更未有思及古之转注亦有一部分与复辅音有关者,殆为一不可没灭之事实。斯所以群论之中,虽不无善言,要皆能攻其一而不能治其二也。

     

       窃以古之所谓转注,即语言文字演变孳生之虚名。诸字苟同一语源,未有不义同或义近者。中国语言,普通皆为单声母,论者遂谓中国语言无复辅音。不知中国之古代语言,确有其事;而同一复辅音,后来演变为联绵语,直至今日方言中尚有以此联绵语见意者,为例尚不甚少。是则中国古代同源词之研究,复辅音亦应占其一,而解转注,斯亦未可轻视。考老二字,即一例也。

     

       古今语言,恐无以考老二字用作连语表老义者,此乃其祖语分化音义稍变后之现象。然其语源,固来自复辅音之“伛偻”、“ 偻”等也。欲解考老,先言伛偻。

     

       古伛偻之语状曲脊。字亦作 偻,亦作曲偻。 可通作句或佝,故又可作句偻与佝偻。语音相转,又可作 或卷娄或拘挛。寻古书单以佝或伛偻等字状人脊曲者,虽不一而足,然皆为此类自然连语之分化,为时较晚。盖古语本不复辅音。推其伛偻、 偻、曲偻之连语,最早当为gljiu,kljiu, kljiuk,其后缓言相读,则辅复音分开,kg,k’又受ljiuljiuiuk之影响,故可产生jiu ljiu,gjiu ljiu,kjiukljiu诸叠韵语,于是伛偻, ,曲偻等之连语兴。又其后连语分化独行,于是伛、偻、 等单音缀之语生。程序分明,无稍凌乱。是以伛偻等连语最初之不分,亦犹岣嵝、瓯篓、枸窭之不可分也。

     

       自伛偻等由复辅音演变而为连语时,其两音可相颠倒。故伛偻, 偻等,可呼作偻伛,或偻句,亦如与伛偻, 偻等语源相同,音义稍变之穹隆,可倒言为隆穹。推而及之,如汉人之以轮 、离奇、 诸连语形容屈曲,今北平方言以luokuo二字形容人之驼背者,皆与伛偻, 偻等之语同源而倒言之也。

     

       伛偻、 偻等为古复辅音分化所成之连语既明,再进而言考老与伛偻、 偻等之关系。老少之义,本极抽象,得义之始,殊难直接,当必由其它较为具体易达之义引伸而来。大抵年老之人,固有黄发 齿之特征,然而最普遍,最易见者,厥为由脊驼背。是以古又有以鲐背名大老者。而鲐背章太炎以为即驼背之转,足订旧说以老人背有鲐文之误。其《新方言》第四释形体有云:

     

       方言:“凡以驴马 驼载物者谓之负佗。”佗今作驮,此通语也。负物必曲背,故今谓偻者为驼背。尔雅:“鲐背,寿也。”恐鲐背即驼背,老人多偻,以此状之,台它双声,《庄子德充符篇》:“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者,即局背之谓耳。旧说背背有鲐文,甚误。

     

       景以老人驼背,既名鲐背,又名 鲐,或单名曰 。盖 鲐之言犹句佗, 之言犹 ,旧以冻若黎垢释之,误矣。是以与老同义之耆,又训为恶。亚恶古今字,可相通。恶之本义为丑,象局背之形,故可引伸为美恶憎恶之义。老字之语,又有曲义。《说文》训 ,义兼丑老。龟之物高背曲躬。既有偻句之名,而又有久老之训。此皆为曲脊与老义相关之明证。是以屈曲与考老义之相关,亦犹平直与丁壮义相关也。按壮为少壮,亦有直义。当字有直义,而当年即壮年。丁之语言,亦有平义。订之训为平议,汀之训为平地之谓町町,皆其证也。

     

    考老二字,古书无用作连语者。然以《书·召诰》云:“则无遗寿 。”《汉书·孔光传》引作“无遗 老。”《逸周书·皇门篇》云:“克有 老。”《国语》累见 老连文,《尔雅》之 老,可分合读论之,是考老之义,古亦未尝无以与考老音近之连语表之者。且《孔光传》所引《召诰》之寿 ,《诗》及《楚辞》之寿考,亦可谓 老之音转倒语。盖考之与 为幽侯相转,古为恒事,其例若考之与劬。老之与寿,为来定相变,古亦有之,其例若瓯臾,瓯 之与瓯窭,与偻等语源相同,意义不殊,亦可变作与也。

     

       综上而论,可知古语有以伛偻等语表示一切弯曲或曲脊或与曲相因之各义者,其语言最初当为复辅音,后则变为连语,或分言,或连呼。其连语尚留传于今日之北平方言中,考老之义,乃由曲脊之义而生。其音素与伛偻、 偻等语甚为相近,义亦相因。其语言固多单行,而其音变连语,古亦有之。知考老之语本于伛偻、 偻等,而皆源于某一复辅音,理或然也。然则中国语言文字之演变孳生当不能尽于双声叠韵求之,而转注之事,亦最好借用其名,至研究一途,似可不必拘拘于旧说耳。

     

                                    (选自萧璋《文字训诂论集》语文出版社19946月第1版)

     

     

  • 杨锡全 在 2010/5/28 18:51:07 评价道:第12楼

    疑問:(1)是否所有長壽之老人皆背部圓突,呈駝背之狀?(2)背部圓突,呈駝背之狀可形容老人,但能否以此表壽征?(3)典籍一般無駝背表壽征之用法,認為“台背”當言老人背部圓突,呈駝背之狀,“壽征”義何在?

    實際上,《詩經》中“台背”一詞當為表壽徵用,即老人長壽之象徵,並以此代稱老人。《詩經》中還有類似的用詞,如:“眉壽”、“兒齒”、“黃發”、“黃耇”等等。

    《詩經·大雅·行葦》“黃耇台背,以引以翼”毛傳:“台背,大老也。”鄭箋:“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方言》第一“眉棃耋鮐,老也…… 秦晉之郊、陳兗之會曰耈鮐”郭璞注:“鮐,言背皮如鮐魚。”《爾雅·釋詁上》“鮐背、耇老,壽也”郭璞注:“鮐背,背皮如鮐魚。”即“鮐背”、“背皮如鮐魚”謂老人背上生斑如鮐魚背部青黑色或深藍色之橫紋或斑紋,為高夀之征。鮐魚體背有不規則的青黑色或深藍色橫紋或斑紋。斑紋延伸到側線下方。由此,“鮐背”所描述的當是老人背部皮膚之顏色,而非背部之皺紋,亦非背部之形狀(如圓突、駝背狀)。後世有詞語為證:①“鮐皮”,指老人背部生斑之顏色像鮐魚背部青黑色或深藍色之斑紋。代稱老年人。唐李賀《昌穀詩》:“鮐皮識仁惠,丱角知靦恥。”②“鮐黃”,猶言鮐背黃發。代稱老人。宋劉克莊《水調歌頭·和倉部弟壽詞》:“歎時人,憐黠小,笑鮐黃。”黃為頭髮之顏色,鮐為背部皮膚之顏色。人老後皮膚會變色,背部生斑。《釋名·釋長幼第十》:“八十曰耋。耋,鐵也,皮膚變黑色如鐵也。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或曰黃耇,黃,鬢髮變黃也;耇,垢也,皮色驪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或曰凍棃,皮有斑黑如凍棃色也。”《釋名疏證·長幼》“皮有斑點”條:“點,案:此所謂耇也,《說文》云:‘耇,老人面如點也。’”又“大齒落盡……小兒齒也”條:“舍人曰:‘鮐背,老人氣衰,皮膚消瘠,背若鮐魚。耇,覯也。血氣精華覯竭,言色赤黑如狗矣。’孫炎曰:‘耇,面如凍棃色如浮垢,老人壽征。’”《廣雅疏證上·釋詁》:“𦒻者,《說文》:‘𦒻,老人面如點也。’”如此,“台背”之“台”,非謂“背部圓突,呈駝背狀”,當釋“背皮如鮐魚,為高夀之征”,以舊說為是。

    另,《詩經》言“駝背”用“戚施”。“戚施”原為蟾蜍之別名,後借作“駝背”。《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毛傳:“戚施,不能仰者。”鄭箋:“戚施,面柔,下人之色,故不能仰也。”孔穎達疏:“:籧篨、戚施,本人疾之名,故《晉語》云‘籧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是也。但人口柔者,必仰面觀人之顏色而為辭,似籧篨不能俯之,人因名口柔者為籧篨。面柔者,必低首下人,媚以容色,似戚施(‘不能仰’脫)之,人因名面柔者為戚施……時宣公為此二者,故惡而比之,非宣公實有二病。”郝敬《毛詩原解·邶風·新台》:“戚施,不能仰之疾,作顣 痀僂之狀。古‘它’、‘㐌’字通,其形顣駝然也。”王質《詩總聞》:“戚施,今駝背也。”“戚施”借為“駝背”用,以蟾蜍四足據地,無頸,不能仰視,故喻。又比喻諂諛獻媚的人。《文選·李康〈運命論〉》:“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俛仰尊貴之顏,逶迤勢利之間。”張銑注:“戚施,面柔也。”《魏書·陽固傳》:“蘧蒢戚施,邪媚是欽,既詭且妬,以逞其心。”亦指“俳優”。《國語·鄭語》:“侏儒戚施,實禦在側,近頑童也。”韋昭注:“侏儒、戚施,皆優笑之人。

    與“戚施”相對的一個詞是“籧篨(亦作‘籧蒢’)”。 “籧篨”原指粗竹席。《方言》第五:“簟,其粗者謂之籧篨。”《晉書·皇甫謐傳》:“以籧篨裹屍,麻約二頭,置屍床上。”後指有醜疾不能俯身的人。《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燕婉之求,籧篨不殄。”毛傳:“籧篨,不能俯者。”鄭箋:“籧篨,口柔,常觀人顏色而為之辭,故不能俯也。”孔穎達疏:“籧篨,本人疾之名,但人口柔者,必仰面觀人之顏色而為辭,似籧篨不能俯之,人因名口柔者為籧篨。”王質《詩總聞》:“籧篨,今龜胸也。”郝敬《毛詩原解·邶風·新台》:“籧篨,以葦席為人形,即喪禮所設,重以像死者臃腫之狀。舊解:籧篨,粗葦席,其用可仰而不可俯,故以名不能俯者之疾。”《北史·陽固傳》:“有詭其行,有佞其音,籧篨戚施,邪媚是欽,既讒且妬,以逞其心。”因此,二者常常連用。

    古代“駝背”不但不能表壽征,而且被視作一種惡疾,並成為夫家去妻理由之一。《大戴禮記·本命》篇雲:“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禮記·喪服》賈疏亦雲:“七出者,無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戚施”被視為一種惡疾,也就成為“七出”之一,《詩經·邶風·新台》即為例。

  • 萧三余 在 2010/5/28 20:18:52 评价道:第13楼

    駝背为老人特征之一,不必所有長壽之老人都要背部圓突,呈駝背之狀.另参见章先生<新方言>卷4第93--94页.“耉”从句,即取曲义.

    程瑤田《果臝轉語記》一文也可参考.我正作<“果臝”轉語補記>,略有所得.

     

    上录萧璋文不全,当看原文.

  • 杨锡全 在 2010/5/28 21:48:06 评价道:第14楼

    萧三余 在 2010-5-28 20:18:52 评价道

    駝背为老人特征之一,不必所有長壽之老人都要背部圓突,呈駝背之狀.另参见章先生<新方言>卷4第93--94页.“耉”从句,即取曲义.

    但是“耇鲐”等是代称老人的呀。不必所有長壽之老人都要背部圓突,呈駝背之狀”的話代稱之用何在?再請問:如果將“耇”理解為背駝義,其與“戚施”、“籧篨”之關係又當如何處理?同樣是背駝,為何前者是褒義,而後者是貶義?

  • 萧三余 在 2010/5/28 22:16:37 评价道:第15楼

    美恶不嫌同辞.训故用比附法不太可靠.不可全搬语法的方法.王,朱,章,萧的意见要重视,打倒了再立新说不迟.

  • 杨锡全 在 2010/5/28 23:04:56 评价道:第16楼

    谢谢萧三余先生指教。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22821